发信人: jeffary_2001(牛坤)
整理人: kados(2002-07-13 13:04:59), 站内信件
|
有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一类是学问家,一类是思想家。他们各有特点,相互纠缠,值得一说。
1
学问家以学问见长,其学问贵乎博与专;思想家则以思想行世,其思想贵乎新与深。
学问家是一批知识广博、在好多个领域内都有系统而专门知识的人。一个人如果只在某一个狭窄领域内具有专深知识,例如清朝八旗子弟中的各种玩家,现代的古玩品鉴家,集邮家,美食家等等,一般称之为“专家”、“行家”,而不够资格称之为“学问家”。一个人如果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样样稀松,什么也不精通,这样的人同样也不够资格称之为“学问家”。我以为,学问家的典型代表是钱钟书先生,他通许多种文字,读了中外无数的书,涉及范围之宽之广,在其著作中引证的书籍之多,让人叹为观止,并且在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因此被名副其实地称为“文化昆仑”。时下有一种说法,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学问家的作用会逐渐变小,甚至不止一提。因为在电脑网络中先输入相应的关键词,然后按查询键,所要信息就纷至沓来,还用得着学问家吗?对此说法我不敢苟同。即使撇开能否得到所需的真正相关的信息这一点不论,网络上的信息还有一个真伪鉴别、重要程度的判断、其隐含意义的分析等工作,这些都需要长期浸淫其中、具有丰富知识和优良判断力的学问家。有学问的人永远不会过时和多余。
思想家则长于思考。他们思考一些常人往往不去思考的问题,在常人觉得无疑处质疑,在常人认为理所当然处指出它暗藏的玄机和陷阱,在常人兴高采烈时兜头泼一瓢冷水,以免他们头脑发昏;在常人觉得“苦海无边”时,提醒他们“回头是岸”、“柳暗花明又一村”。思想家通过对历史的反省、现实的批判而提出对未来的前瞻,其具体任务包括如下三项:一是廓清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真相;二是对历史和现实所基于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前提进行批判性拷问,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三是提出对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前瞻性设计。
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思想家有很多很多。随便举一些,外国有柏拉图,休谟,亚当·斯密,康德,马克思,弗洛伊德,杜威;中国有孔子,孟子,孙中山,鲁迅等。爱默生对思想家或学者的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每个国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学者,我了解他们的天才,在我看来,他们不是一个个个体,而是一个个社会。每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我就像数点国家一样指望着这些公众舆论领袖会做何反映……”。
由于思想家的思想具有某种超前性,其行为可能会显得有点怪异,与当时的社会不太融洽甚至格格不入。但诚如爱默生所言:“社会对于这一群人也负有责任,而且应当以慈悲为怀,关注他们的疾苦。国家也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某些益处。……社会上除了该有农夫、水手和纺织工人之外,也应该专门保留一些作为人心测量仪的诚实纯真之士,他们具有优良的察辨直觉,在充当旁观者时,难免会流露出一星半点的智慧和情感。也许还应该为那些作为刺激者和训诫者的人留下一席之地,让收集天火者得以向众人传递电流。或者可以说,当一艘在风浪中航行的小船向巡洋舰或定期邮轮发出信号、询问航道情况时,它并非一无优势可言——这优势就是:我们应当时常接触一些罕见而有才干的人士,以便对照比较我们在精神罗盘上的差异,参照高精度的经纬仪来校正自己的位置。”
---- 野风流です.よろしく
从前,有一个和尚建了一座寺庙。
他觉得自己应该为这座庙起一个比较意义的名字。
突然,一阵清风吹过。
和尚发现这阵风让他感觉很好。
可惜,流动的风终究是抓不住的。
为此,和尚灵感一动,就把寺庙的名字改成了“风流寺”。
然而,正巧路过此地的一休大师却跟和尚说,这样的风流不算真风流。
后来,在一休大师就在“风流寺”的前面加了一个野字……
弃我去者作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我的QQ:78305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