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effary_2001(牛坤)
整理人: linjianglong71(2003-11-09 11:45:32), 站内信件
|
上面的话题对于我来说显得太大,并且也过于沉重,远远超出我个人的掌控能力之外。我是一名教师,我所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当好一名教师,把教师和思想者的角色统一起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下中国的说法是“教书育人”。总括起来,其意思不外是,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包括其他,不同的人对这个“其他”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以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造就一批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自主、视野开阔、人格健全、敢于突破和创新的有特点的人,这就要求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意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此相适应,也要求一位教师具备以下一些特质:(1)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有比较精深的理解,最好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和心得;(2)有比较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比较广泛的人文关怀,具有比较健全的文化意识;(3)本身是一个有特点的人,有热情和激情,富于感召力。这都需要教师把他自己独特的“思”灌注到他的教学活动和言行中去。我自己知道,我距离这些要求有多么遥远,但我将有意识地朝这方面不懈地努力。因为我本人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知道好的教师是多么难得,他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滋润对正处于焦渴中的心田是多么重要,他的某一句或思想隽永或妙趣横生的话语,也许就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并导致了学生的理智觉醒;我同时也知道,只会按教科书“照本宣科”、离开讲义就不会说话的教师是多么乏味和无趣。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谁都知道,目前的中国教育偏离如上所述的教育目标太远了。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我们总是过分地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各种有用或无用的知识细节上,而这些细节连专家或教授也未必知道或记得住。据媒体报道,著名作家王蒙曾做过他孙子的语文试卷,他说他最多能得60分;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阅读了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之后,写道:“我读了,非常吃力,……所有这些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这种过分注重细节的教育把学生置于无止无休的忙碌和重复之中,中国的学生也许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学生之一。我曾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的儿子正要报考一所名牌大学。据这位儿子讲,他每天晚上12点睡觉,早晨6点钟起床,他的许多同学睡得比他还少;在我们吃饭的间隙,他还手拿一本什么复习资料在看。在他自己的卧室里,我们看到一幅字条:“高三一次足矣!”我就纳闷:一位中学生究竟有多少东西要学呢,需要花费那么大的力气?这样学出来,不患读书厌恶症和读书恐惧症才怪呢,还谈什么独立思考、有所创造。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文章中述及了台湾学生不敢向老师发问、遇事之毫无主张,曾愤激地把当地大学贬称为“幼稚园大学”,强调这种局面非改变不可。
确实,我也认为这种局面非改变不可。我曾到北欧国家芬兰一年,在赫尔辛基大学做访问研究。我在那里看到学生们学得是多么轻松,每周5天学习时间,周末绝大多数是要游玩、休息或去打工挣钱的,每年大约从4月中旬就放假,直到9月中旬,而这所大学居然位居世界前60名大学之列。对此我纳闷不解,曾问过相关人士和学生。他们告诉我,学生所学的东西都非常有用,并且他们认为,教育不是一次完成的,好多东西只要学生知道,将来工作时再缺什么补什么,如果需要也可以再进学校学习。从中西学校教育的强烈对比中,我感受到,我们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抉择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注入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又从学生的质疑与反诘中引起更深入的“思”。但是,教室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而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对话的舞台。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问、讨论和阐发自己的见解,由此既激活教师的思想,也激活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渐渐地学会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我将试着这样去做。
---- 曾经柏拉图对人定义为“双脚直立的无毛动物”
两只公鸡听后不禁暗自窃喜
它们忍痛拔光羽毛
自以从此跻身于人类
它们四处嚷嚷“看哪,我是人了!”
却迎来真正人类的冷嘲热讽
公鸡非常气愤,“人只有两只脚,我们也是;人直立行走,我们也是;人没有羽毛,我们现在也没有了羽毛!”
无言以对的人们请来了苏格拉底
只间苏格拉底一言未发,抓来一把稻谷撒在地上
两只鸡因为拔光羽毛耗费了大量力气
因而饿得争抢起来
不过鸡多稻谷少,两只鸡吃到最后还是打了起来
最后两败俱伤,鲜血淋漓
苏格拉底笑曰:“为了区区几粒稻谷弄成这样,也配叫人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