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ormyboy(往事随风)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2-07 10:16:11),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abc版d.leer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理,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更加主动地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空间。
“己之所欲,先施于人。”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帮助来排解自己的孤独和不快;
渴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实现自己小小的成就感。
但我们却往往缺乏对别人的热情,无法容忍他人的成绩。
如果这种对人对事的冷漠、麻木在集体成员间相互影响,最终将使一个集体失去活力。
然而,所幸的是热情也同样可以传染,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细心的慰问,都会在你我心里注入一股暖流,并接着向四周传播。
它们都像是砖砖瓦瓦,最终筑成一座用心灵维系的暖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命令,而且是以一个禁令的形式表述的。这一命令可以看作是由外向我提出的,然而却要求我取一种自我的观点。它所涉及的是一种人、我关系,在此,"己""人"与"勿施"的意思都是很明确的,关键是"不欲",而禁令就将由这一"不欲"做出,"勿施"的内容就是"不欲"的内容。这样做潜在地设定了一个前提∶就是我所不欲的,也是他人所不欲的,所根据的是一种我与他人的共同性, 一种人类的共同性。
那么,人们普遍地"不欲"什么呢?这可以从"欲"的反面来规定。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焉""食色、性也",这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欲,即生存和延续的欲望,那么,人最不欲的首先就是被剥夺或被破坏这些生存和延续的大欲了,例如被夺走食物,被阉割,被幽闭乃至被杀害等等。但是, 那怕只是人的生存和延续后代的这种权利,也不仅仅是以自己的身体为限,人会发现,若仅仅以自己的身体为限,他的身体也将很快不保,他的生存还必须有一些更大的屏障和更广的空间,因此,即使这一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也要有一个自然的延伸范围∶比方说他还要有能工作以谋生的权利,还要有拥有自己合法财产的权利,这样,任意剥夺人的财产、抢劫和偷盗也就严重地损害到这些权利了,这些损害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的"不欲"。何况,人之为人还是高于食色的,"人是高于温饱的",人不同于禽兽,人还有另外的精神追求和欲望,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越是复杂的活动越能给人以满足,所以,那些贬低人、污辱人、削弱人的尊严的行为肯定也是人的"不欲"。这些行为,从施予者是个人的角度来说,就包括欺骗、凌辱、诽谤、专横、压制等等。
所以,我们看到"不欲"主要应当是指行为(不义行为),这样才与后文的"勿施"相配。子贡有句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④也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这个"加"就是行为,按古注,"加"有"陵"的意思,陵是高坡,有居高临下的意思。所以,注释者把子贡的话直接解释为∶我不希望别人施加不义行为于我。⑤"不欲"广义说来是指人一切不愿要的东西,这些不愿要的东西可以统称之为"苦"或"痛苦",但有些他人的痛苦如遭地震、遇车祸并不是我的行为所能影响的,所以与后面我的"
勿施"无关,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不要以自己的不义行为去造成他人的痛苦,不要使自己成为他人痛苦的原因。所以严格地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不欲"只是一部分"不欲",即"不欲"人为造成的痛苦,而这正是人能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