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ang_jie(黑+轮仔)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9), 站内信件
|
我一直都想写一写陈果的电影,但是却又一直没有动过手,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将自己的笔归于朴素- 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 - 而且我一直都在担心自己对陈果的电影语言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那晚看了陈果导演的《细路祥》,心里面老是有点话想说,但我觉得我并不是在写影评,我只是想说一些看了这部片子后的想法,与其说影评,不如说是观后感。不过现在想想也无所谓,理不理解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有人说《香港制造》和《去年烟花特别多》并不是陈果最好的作品,虽然我不敢苟同,但我却觉得如果没有《细路祥》,陈果最多也就是一个聪明而尖锐的导演。
细路祥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一家人靠开茶餐厅为生。一种底层的上层人的生活状态下他认识了偷渡少女阿芬,他们在一起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最后,阿祥的奶奶死了,家里的菲佣走了,阿芬也被遣送走了。一如他的童年一去不回永远离开了他。
由于祥仔的爸爸要打理茶餐厅经常不在家,在阿芬出现前经常陪着祥仔的就是他奶奶。他奶奶看粤剧,他也就看粤剧。想起以前,我也是经常陪我外婆外公看粤剧的。我不懂什么是粤剧,但跟他们看多了,也就懂得也跟着哼两句。他们一生就只听粤剧,但他们却显得很满足。在中国,好像带孩子的大多数都是祖父母,父母就得为生计而奔波。我就是我外婆带大的。跟祥仔一样,常年缺少父亲在身边,以至于当我听到祥仔说他最希望的就是他爸能经常陪着他时,突然激起了我心底从没说过的话。
但,电影照样得发展下去,生活照样得过下去。当祥仔得知他也有一个哥哥时,他毅然地秘密地在找他的哥哥。为什么是秘密地呢?原来他的哥哥当年是误入歧途而被他爸赶走的。但他还是去找他哥哥了。为什么呢?也许是根的情结吧,你不去解它,它就永远解不开。也许只有陈果知道,也许没有人会知道。我“幸运地”成为了首批实行计划生育的实验品,曾经我也多么渴望有一个哥哥,但可悲的是,我连差点就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机会都没了。
因为祥仔偷偷地在寻找他哥哥的事给高密了,所以祥仔两次被他爸罚站在一块石头上,并当街打他。第一次他逃跑了,令全家人都在找他。他留下了一张纸条,里面说他爸爸这样令他很羞辱,假如他有一把刀,他一定会“刀”他。但第二次他没有跑了。他爸为了惩罚他,把他的裤子脱掉,但他却选择了站在那块石头上,高声唱着奶奶经常听的新马司憎的粤剧。天无情地下起雨来。但祥仔并没有停下来,依旧唱着粤剧,当然,还一边在哭。当我尽情地欣赏这平凡而真实的画面时,我发现祥仔正在撒尿。他没有办法啊,他爸不给他跑掉,他跑也跑不掉。有些事情你是永远都躲不了的,就得去面对。但他急啊,所以他就这样拉出来了,尽管阿芬正躲在一边看着他。手法表达得是多么的大胆而自然。你见过小孩哭吗?你见过小孩一边拉尿一边哭吗?你见过小孩一边拉尿一边淋着雨地哭吗?你见过小孩一边拉尿一边淋着雨而又一边唱着粤剧地哭吗?看到这,我无法阻止我的眼泪随着他的尿不断地往下流。
曾经我也是那样恨我爸的爱着他,说白了,我小时候每天都给我爸打几次的。我恨他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是我对别人错,但挨打的却是我?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教育?难道这就是小孩应得的童年?但没办法,我还是爱我爸。这就是根的情结。
阿芬:“97年7月1日之后,我就不用躲了,我就是香港公民了。香港是我们的!”
祥仔:“香港是我们的!”
阿芬:“香港是我们的!”
祥仔:“香港是我的!”
祥仔恨他爸令他羞辱以至于想“刀”他,而又那么的爱他的爸以至于最渴望的是他爸能经常陪着他。因为他们是父子。香港以前给割让不也是我们国家的羞辱吗?但我们还是爱我们的国家。祥仔和他爸之间又爱又恨的矛盾不正是香港和中国之间矛盾的关系的强烈映射吗?
阿芬给遣送走的那天,祥仔本来是想追上他们那辆警车的,但却误上了蛊惑仔David的救护车,丛叛亲离的David跑着祥仔在大哭:“现在只有你来探我了。”原来一个大男人,在无助的时候,也不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我以为阿祥是来送我的,原来他是去追救护车了。我和阿祥的童年在那条街上结束了,那是我在香港过的最快乐的日子,可惜我们没机会一起过完那个夏天。”,阿芬。大汗淋漓的阿祥被大卫拥在怀里,他的眼却看向了车窗外新的世界。
《细路祥》真的很出色,你简直不能想象,在一部时间并不是很长,基本剧情也很简单的电影中,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包容量——它几乎包容了一切,整部电影一直处于丰富的细节当中,每一个琐碎的细节都会让你眼前一亮,它总能把触角延伸到一个新鲜的地方,你永远不会有疲倦感,也永远走不到尽头。
突然,不想写了,以后再写吧。
附: (“细路”即粤语“小孩、阿弟”之意。)
《细路祥》里的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细路祥》是香港导演陈果继《香港制造》和《去年烟花特别多》之后“九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榴梿飘飘》和《香港有个好莱坞》为“妓女三部曲”的头两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