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nw()
整理人: kinnyhui(2002-06-25 13:08:20), 站内信件
|
云南大围山科考历时两年发现一批动植物新种 本报昆明1月15日电 云南省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在历时2年的考察中有 一系列重大发现。考察进一步查清了大围山的生物资源、重点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和 现状,发现了一批动植物新种。在今天举行的鉴定会上,专家们对考察结果给予高度评 价。 大围山保护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和河口县境内,处在北回归线上,因此被称 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现有原始森林23万亩,是祖国大陆目前唯一保留有东南 亚温热性质最强的雨淋类型——湿润雨淋地区;由于在地质史上未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 袭,许多古老孑遗动植物得以保存。大围山成了古老热带森林动植物的避难所,因此又 被称为“中国动植物的基因库”,该区是中国现存3个生物类群特有中心之一;大围山集 聚了植物的古老性、珍稀性、多样性、完整性,是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最丰富的 保护区之一,是研究种质植物起源、系统发育、分类学及区系学的重要地区。 元月4日,记者在科考队成员、保护区管理所所长谢超陪同下来到大围山原始森林。 这里群山连绵,古树参天。谢超说,大围山有“雾海绿洲”之誉,年雾日达218天,非常 适合植物生长。大围山被称为“科学家的乐园”,蔡希陶、吴征镒、秦仁昌等科学家以 及美、日、英、荷、加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曾来此考察。1956年,云南省政府将大 围山列为禁伐区,1959年将大围山列为“引进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珍贵的稀有的植物 种保护区”;1986年建立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悉,对大围山的综合性大型考察还属首次,目的是为进一步摸清大围山资源底 数,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1997年3月,云南省林业厅、西南林学院主 持,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大学等13家单位联合组成考察团,组织100多名专家学者, 分28个专题进行考察。 “科考队一入大围山腹地,马上发现许多新种。”谢超说。“4月,植被组就发现了 秋海棠5个新种;接着又发现了单科单属单种的伯乐树;在海拔900米以上首次发现了山 红树;发现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莎萝的2个新种;第一次发现有2000年树龄且有 131个头的多头树蕨;发现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多歧苏铁5个新种。” 考察团共采集了3万多件标本,其中有一批是珍贵的动植物新种。中国著名竹类专 家、西南林学院副院长、考察团副团长杨宇明告诉记者,此次考察还发现小薄竹、屏边 大节竹、屏边玉山竹3个竹类新种。考察确定了大围山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鸡毛松、 树蕨、福建柏、长蕊木兰、木莲等50种,发现了山红树、银鹊树、五桠果叶木姜子、大 叶木兰在该区的新分布;确定云南省级保护植物60种;鉴定出微真菌331种,大型担子菌 57种,其中我国新记录属39属,我国新记录种 65种;鉴定出苔藓植物47科、114属、217种,这是国内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中首次对苔 藓植物进行全面考察。 动物组也有许多新发现,如首次发现了两栖动物新种大围角蟾;发现体重才200克的 倭蜂猴400多只;灰孔雀雉100多只;此外还发现我国新记录的两栖动物2种,云南新记录 2种,大围山地区特有的2种。记者 叶辉 徐冶 《光明日报》2000年1月16日第1版
-- ____ _ _ ___ _ ___ |_ /| \| | \ \/ \/ / / /_| .` | _ \ _ / /___||_|\_||_| \_/ \_/ 你说的是真的么?我表示怀疑……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huizhou.gd.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