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innyhui(你欲做泥)
整理人: kinnyhui(2002-06-25 13:02:31), 站内信件
|
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
前言
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一些闲钱消费,国家与是大力推动旅游,想以此带动地方经济。通常,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往往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而且也是环境污染得最少的地方。但是要开发旅游业,环境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我国近十年的热门旅游地点,或者说风景在旅游者心目中向往最多的,就是那些曾经未经开发的地方,例如九寨沟、丽江、中甸、泸沽湖、凤凰等等。而例如阳朔、大理、张家界等经过适当开发后,旅游业已成了当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各地政府纷纷开发自留地,并大力推销自己,期望在这旅游业大旺的时候分一杯羹。
可是,任何被人类动过的东西,都很难保持好它的原貌,我们只好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和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上尽量取得平衡。
一,阳朔事件的疑问
今年4月17日,桂林市传出阳朔要和中国第一首富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签约发展旅游业,内容是“刘永好与广西桂林阳朔县政府签下桂林山水最核心风景区50年的经营权”,而此协议签订之后,则“连同年初签订的阳朔遇龙河50年经营合同,桂林山水中最优美的景点将全部纳入新希望账下”。
这个消息令各方环境保护者和学者担忧,他们对这次纯商业活动有以下几个疑问:
1、漓江沿岸会不会变成别墅区
这是人们最容易产生的忧虑。“经营权”是一个笼统而余地极大的概念,如果没有具体的约定,享有经营权者就有无限的选择余地。辟出一块地方,盖上一片别墅,一定能卖出好价钱,符合“经营”的赢利目的。
2、“甲天下”会不会成为“家天下”
对名胜景区的过度开发,是人们对经营权“外包”的最普遍担心。但“不过度”的开发也未必就没有问题。比如,对公众开放是经营,对有限的特定人群开放也是经营。那么如果“新希望”划出一片“最优美的景点”,将其“保护”起来,用作私家花园或私人俱乐部,而拒绝普通游人进入怎么办?
3、桂林人会不会失去“吃旅游饭”的机会
在景区内设摊经商,是旅游地区重要的“经营”内容之一,也是当地百姓“吃旅游饭”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如果对景区享有经营权的新经营者出于成本或其他原因而引入外地经营者,则本地百姓也就失去了“吃旅游饭”的机会。这样的结果对“出让”经营权的当地政府当然并无损失,出让经营权自然有收益,谁来经商也照样有税收。但政府的收入并非百姓的收入,这在今天社会中已经是普遍的常识。那么如果政府因出让景区的经营权而富了,百姓却守着旅游资源而失去了“吃旅游饭”的机会怎么办?
这些问题是在为保持“商业秘密”而不向外公开的协议详细内容的情况下提出的,当然,这些疑问都有点极端,也许协议中对这些问题都有必要的约定,但在协议内容秘不示人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所以多么极端的猜想和担心都有道理。让公众解除这些疑虑的惟一办法,是公布协议的内容。而且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公共资源的处置,也理应在公众的监督和讨论下公开地进行,而不能由一个县的政府和一家公司之间私相授受。
最后由于各方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太强烈,阳朔县副县长张源涛跑出来代表阳朔县政府就此事向对外澄清:所谓四川新希望集团10亿元“买断”桂林山水一事与事实出入较大,双方草签协议的内容并非“买断”桂林山水,而主要是利用阳朔县遇龙河附近的303亩荒山坡地开发旅游配套项目,配套经营遇龙河新景点,租赁经营大榕树公园、阳朔公园等。
虽然县长这么说,我们还是怕事实上会破坏了自然和人文的环境,但我们又不可能打烂人家的饭碗,只好希望政府能与发展商在合作发展的同时也能合作保护。
二,“体验香格里拉”
今年5月初,云南将举行首届“体验香格里拉”的旅游推广活动。于是,理想中的香格里拉一点点撕开神秘的面纱,向人们展示最真实的一面。
“发展以保护为主的生态旅游显然成为了我们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但同样存在一个风险,即由于香格里拉县自然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产生严重的生态破坏、且难以恢复。”香格里拉所在州迪庆州州长齐扎拉这样对外说。
只从这些话来看,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对保护环境有着相当的认识,或者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保护工作,对当地一山一水已经产生浓厚的感情。
香格里拉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是一明显的高山峡谷陡坡自然生态系统。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由于海拔高、地形陡峭、发展农业受制于热量不足和地形破碎。传统产业主要为畜牧业,但过度的放牧已使高山牧场极度退休。而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砍伐原始天然林为主的林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1974是噩梦的开始。这一年,一批批来自省、州、县的伐木大军开进了林区,伐木的号子和斧、锯的欢鸣,惊醒了沉睡千百年的森林。据悉,尽管已过去近20年,但某些地方依然被悲惨和恐惧笼罩,许多山头至今再也没有长出一棵树。
除了“人祸”,“天灾”也成了生态的最大杀手。迪庆州的旅游资料显示,格扎林区海拔在3200至4100米,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一棵成材树大约需要生长100年左右,种一颗树的成本与时间,相当于南方地区的10倍。
以砍伐和出售原木为主、木材初级加工为辅,地方经济和社会不仅得不到大发展,而且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然而,更大的问题是旅游开发而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在这个由雪山、湖泊、草原、哈达、酥油茶以及神话传说整合而的世界里,表达了“祥和永恒、宁静淡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主题。但如今,你在这个“天上人间”的世界里会发现废弃的塑料制品、烟头等城市垃圾
另一个让人头痛问题是人文环境,当地的人们为早日“脱贫”,已明显暴露出商业化的动机。小孩会因为合影费而与游客死缠烂打,一个生活在依拉草原年仅10岁的小姑娘弃学开始经商马帮。对尚处于开发之时的香格里拉来说,这绝对是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
云南省副省长邵琪伟称,为了把香格里拉品牌推向世界,同时借此推广全新的“体验式旅游”新理念,云南方面于5月4日至10日举行首届“体验香格里拉”活动,并将其列为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
据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组委会的内部资料《首届“体验香格里拉”活动介绍》显示,在5月初举行的正式活动期间,组委会将邀请数十位知名人士,围绕“和平、自然与心灵”的主题,对香格里拉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体验。包括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展现的香格里拉情韵艺术体验,由商界名家、文学家、哲学家开展人生思考、深度对话的心灵体验,由旅游学家、地质学家关注香格里拉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体验,由探险家对香格里拉的原始与神秘进行生存体验等。
如此的推广活动,是否更像一场闹剧?
还有一件人们忽略了的事情值得警惕,在旅游规划评审中,云南省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开发旅游而环保不达标者将被一票否决,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旅游规划方案》就是其中之一。
环保专家认为,香格里拉大峡谷的规划未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垃圾处理、环保设施一概不谈,不利于“三江并流”景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不利于香格里拉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最初的评审会也改为了咨询会,评审专家不仅否定了《规划》,还为香格里拉大峡谷旅游景区的开发献计献策。
在这次规划中,也有一些方面是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意义的。例如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世界上5片“最后的净土”之一的梅里雪山因所有中外登山者多次攀登均告失败而更加闻名世界。各路学者和主管开发的官员们经过研讨,在一些主要方面达成了一致,提出了在梅里雪山低海拔景区开展大众旅游,冰川附近开展严格的生态旅游,控制旅游人数,建立标准的国际旅游预订中心;不建梅里雪山高山索道,景区内交通工具只允许使用环保车辆和马匹;建筑物一律保留藏文化及风格;禁止以各种理由攀登梅里雪山;停车场迁出景区等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方案。
不过,藏传佛教建立的神山制度使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得以充分保护。与这种宏伟圣洁形成极度反差的是这里的百姓生活依然贫困。那么,宏大的旅游开发规划将“改变”这种古朴的生活吗?
据来自组委会的资料显示,在5月初举行的首届“体验香格里拉”活动,吸引了近10万人集中在香格里拉县城。与会者能洁身自律地不制造垃圾吗?香格里拉的精神主题又如何体现?就像梅里雪山一样,单纯的拒绝不是没有失败的可能。在这个原本社会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地域,一旦保护与受益分离,肯定会导致保护能力和动力的消耗甚至消逝。这无疑还是困绕香格里拉的最大问题。
三,九寨沟的经验
九寨沟由于其眩人的风景和未经开发的原因,曾经吸引着万千旅游爱好者。但是由于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九寨沟也曾经有过环境危机。
年复一年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游客,支撑起了一方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也从此改变了九寨沟。早在199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员桑塞尔和该组织下属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委员会主席卢卡斯来到九寨沟。离去之时,桑塞尔留下了一条忠告:“旅游是对景区最严重的挑战,游人增加就会损害景观本身,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桑塞尔认为,当年九寨沟接待13.9万名游客,已经是极限。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是38.5万人。当地政府没有一个具体的基于生态考虑的经济目标和游客容量的上限。
到1999年,景区内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水土流失。大部分水土流失的发生是由于游客过量的践踏造成的。据专家检测,九寨沟水流中的有机质比十年前大大增加,已经造成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生长的罪魁祸首便是游客向九寨沟“贡献”的大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据说,最初做九寨沟开发设计时,曾有一个“沟内游,沟外住”的设计原则,希望把游客住宿放在沟外解决,以减少污染。但事实上却未能实施。从1985年开始,沟内的经营性建筑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87年虽进行了一些清理,但新建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清理的速度。按规定,改造或新建旅馆应报省建委审批,而且外面的人不准在沟里建房。可实际的情形是镇里或县里干部个人在沟里搞投资,然后安排自己的人或当地农民去申报。总共才1003人的九寨沟人富了,1999年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0000元。当年九寨沟管理局的门票收入有4500多万元,上交的税收占了县政府财政的7成。
九寨沟的旅游热了,而在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的冲突中,如果经济考虑而非生态的考虑被置于首位,生态遭破坏就是一种必然。
当当地政府意识到美丽的九寨沟正在消失中,在2000年他们做了亡羊补牢的措施。为保护风景区的自然风貌,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各主要自然风景区已开始采取措施对景区内的人工建筑、经营性场所进行全面清理,同时逐步将景区内的居民迁出。九寨沟所在州阿坝州将用3年时间把九寨沟景区内的宾馆饭店全部迁出,只保留快餐店,以把景区内的水、气、噪音等污染减少到最低点,同时对景区内的农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
经过了两年的保护措施,现在的九寨沟已逐渐恢复部分旧貌。九寨沟的惨痛经历,是否可以为即将发展的阳朔和香格里拉等地提供一点借鉴呢?
四,总结
这些风景美丽的地方,也正是经济落后的地方。我们不可能只为了保护环境,而忽略了当地人的生存权利。
上面已经说过,好像香格里拉那样的地区,气候、土地不利于农作物,畜牧业和林业对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目前来说,似乎发展旅游经济是唯一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好办法,但我们又怕大量的外来人员对环境造成不可弥救的破坏。
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规划出一个好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人要了解环境与经济存在的相互关系,就是当环境被破坏的时候,发展的旅游经济也将追随着消失。这一点不仅风景区内的人们必须明白,游客们也要知道,大家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风景、我们的环境。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保教育也必须与经济共进。
---- 广州绿色论坛 北京绿色论坛 北京记者之家 广州记者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