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焦点专题>>社会热点>>社会漫谈>>漫谈行政对社会的影响   (一)

主题:漫谈行政对社会的影响   (一)
发信人: jnwdm(了了)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2-07 10:16:11), 站内信件
jnwdm(了了) :


商品价格的确定就一般情况而言,为了发展经济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各国对商品的价格是采用各类方法进行调控的。比如税收的比例,课税方式等。
这种调控的方式也是行政行为的体现,这种调控行为间接的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利用行政方式去影响分配商品的利润和产、商的利益比例。
商业是流通,是商品制造完毕到消费之间的一个环节。他们是不具备创造财富的功能。
然而在中国的商品利益分配上,流通环节上的利益却是制造业的几倍乃至几十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股全民经商的热潮是错误的倡导和丰厚利益的引诱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也正是这股浪潮敲响了中国大部分生产企业的丧钟。
政府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而建立了税收制度。这个税收不仅仅是支持国家政权行政和维持行政开支的单一功能。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它更重要的是平衡经济的发展和调节产业产出的手段。同时也应该是控制产品到消费的利益分配的有效手段。中国的重商轻产民族意识产生的原因也正是商业流通环节巨利带来思想意识变化的体现。这种意识可以从中国近代史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史中看到,因此说,中国只创造商人,难创造企业家的原因是由国家行政意识培养出来的。这种意识流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说中国工业的落后与政府的错误分不开的。无论古今都是如此。
商业利益无节制的膨胀压迫了产业利润。产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自建销售体系行为。这种流通体系重新建设的无奈下策不仅使社会资产出现了严重重叠和浪费,也造就了无序的商业竞争,这个现象严重的扰乱了这个的市场,甚至有时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现象的泛滥,我们的中央曾经把这种现象称为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围剿。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已经打乱和利益驱使,我们的中央在这个问题上失控了,最后以失败告终。90年代下发的《关于限制XXX种产品最低销售价格的通知》等文件就是佐证。
8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无序引进和重复引进是工业混乱的起始。是中央失控地方失控工业结构的具体表现。那一场“革命”真正的革了国营企业的命,便宜了日本人。
给以后的市场混乱奠定了基础。
这种市场的失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行政官员是不是曾经认真的想过呢?
面对混乱的局面我们的有些官员除了乱喊一通“改革的阵疼啊”“让市场去选择产品,选择企业”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待续

stormyboy(往事随风) :


    的确,在这种重商轻产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的产业迟迟不能发展.所以最近几年,国家在扶持大型企业上下了很多的功夫,比如说,对全国排名500家以内企业,在政策上会予以保护和优惠,比如说我们海关在那些重点扶持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时,会优先解决,甚至可以简化一些程序,进行事后办理;在企业的产品出口时,也会优先予以放行(当然也有一个前提,企业的信用值必须为AA级)甚至可以不用交纳保证金,这对与一个企业来说,可以有一半的流动资金不再被流质,而可以重新返回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生产. 
    但是,政策的偏袒也容易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当所有的关税都降到WTO协议中的要求时,所有国内的生产企业都将受到一次非常大的冲击,如何能够扶持拳头产品,使生产不至于被击垮,是当前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也是国家在作出政策调整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也许,作为政府部门,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jnwdm(了了) :

中央的初衷无可质疑,但是他们知道下面的情况吗?欺上瞒下是我们的管理层面的优良传统,在这个传统下什么的国有资产不被掏空?什么样的企业不被掏垮?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首先是解决会计和统计问题!!!!中央必须知道真实情况,不然.................. 


stormyboy(往事随风) :

在现在这个社会,从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更何况现在山高皇帝远,而且又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之风甚起,的确很难管.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舆论的力度,也许一个人不能做什么,但是如果全社会都联合起来呢,结合大家的力量,我们就能尽最大的努力维护社会的公正,如果大家都抱着"国事免谈"的态度,那么只能助长这股不正之风更加嚣张. 
    谈到统计和会计,我也不知到改如何说了,我的一个同学,是北方一间很出名的财校毕业的,他告诉我,学校开的课程里,就有叫学生做假帐的,我无言...现在的企业,都想方设法偷税漏税,报假帐,何况政府机关~~~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