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_phalaenopsis(紫色)
整理人: air(2002-06-18 22:22:25), 站内信件
|
孤单单的身影后(第八章)
作者:安顿
“行。”
迦亮没有等到袅袅说“再见”就挂断了电话。刚要站起来,电话铃响了。
是袅袅。
“你怎么那么着急?我还没说再见呢。”
“别闹了。我要出去,集体参观,我已经迟到了。”
“好吧。再见。”
“再见。”
办公室非常安静,就连电扇转动起来扇风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楚。
迦亮站起来,拿起桌子上的钥匙,迟疑片刻,又坐下了。他弯下身子,打开写字台一侧柜子上的锁,拉开柜门,把一只手伸进去。
不用看,迦亮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拿到那张打开来不足一米宽却有整个墙壁那么长的宣纸。那是陈老师留给他的一幅字,上面是苏东坡为了悼念亡妻而写的《江城子》。迦亮小心翼翼地把折叠的宣纸摆在自己面前。他像害怕碰破了似的轻轻摩挲着。那上面的词句在他站在路边、面对文具店的玻璃窗时已经背诵过了。
在妈妈给学校写感谢信之前,迦亮一直天真地以为他和陈老师一起生活的日子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他甚至打算恳求妈妈,让她同意自己和陈老师同住,理由是老师欣赏他,他敬佩老师。老师的爱人和孩子在苏州,他可以陪伴老师,让老师不至于寂寞。
迦亮很快就习惯并且爱上了和陈老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每天,陈老师推着他去教室,把他安顿好了,自己才去上课;课间休息时,他会来问问迦亮想不想去厕所,想不想喝水;中午,他先去学校食堂买饭,然后才来接迦亮,饭盒放在迦亮的腿上,推着他回宿舍;两个人面对面吃完饭,他会用湿毛巾给迦亮擦身子,让他凉快;下午放了学,他把迦亮推回宿舍,他改学生的作业或者备课,迦亮就着宽大的条案写作业。
妈妈总是在傍晚时分给他们送来晚饭。等他们吃完了,妈妈把碗筷收拾过,带走迦亮换下的衣服。妈妈总是在给陈老师道歉又道谢。迦亮觉得自从他住到陈老师家之后,妈妈做的晚饭格外丰富,规格比过去只有母子两人的时候要高级了许多。
妈妈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激,有时候也会把陈老师的衬衫、长裤一起带回去洗干净再带回来。陈老师拒绝过几次,也就不再推脱。
有一个晚上,妈妈离开之后,陈老师推着迦亮到操场上散步。夏季的月色也同样是清冽的。迦亮在清冽的月色里体会着宁静的幸福。他忽然想问一问,为什么陈老师的爱人和孩子一定要留在苏州而不肯跟着他一起来桐镇?这么好的老师,难道
师母舍得他一人孤身在外吗?迦亮这样想了,就这么问了。
迦亮不明白陈老师为什么把话题岔开了。
一直到把迦亮推回宿舍,把他洗干净了抱上床,陈老师都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迦亮躺着看书,等着老师来了就关灯睡觉。可是,看了好几页过去,陈老师一直没有进来。书房里也没有洗洗涮涮的水声。
迦亮觉得很奇怪。他隐隐约约感觉到大概是自己的问题触动了老师心里的什么地方,让老师感到了为难或者难过,但具体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那个地方不可以触碰呢?迦亮说不出来。
这么躺了一会儿,迦亮忍不住叫了老师。
陈老师没有答应,而是无声地走进来。他还穿着整齐的衬衫、长裤,显然没有要睡觉的意思。他直接走到床边,斜斜地在迦亮身旁躺下。他弯曲着一只胳膊支住头,侧卧着,正好能看住平躺的迦亮。
“老师,你不高兴,是吗?”迦亮试探着问。
“没有。”陈老师平淡地回答。
“那你为什么不说话?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
“你还是孩子,有些事情,你不会明白的。老师不回答,是因为老师不想让你过早地了解成年人的世界。但是,老师也不想欺骗你。你明白吗?”陈老师幽幽地说。那是迦亮第一次听到陈老师用这样的语气说话,也是惟一的一次。迦亮从这种语气中听出了类似于悲伤似的感情,好像隐藏得很深很深,一直深人到老师的骨头缝里,但迦亮觉得自己看见了,而且看明白了。
迦亮忽然想主动地伸出胳膊来抱住老师,想了一想,没敢那么做,只是轻轻点点头说:“我明白。”
沉默让这个房间显得有些压抑,迦亮想寻找一个话题,比如跟老师谈谈白先勇,或者说说白天班里的事,但他开不了口。沉默的气氛似乎在暗示着迦亮: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话题比沉默本身含义更丰富。那种复杂的沉默气氛迫使迦亮必须不能开口说话。
迦亮想闭上眼睛,让陈老师感觉到他正在睡过去,也许就可以结束这种沉默。他还没有来得及这样做,陈老师忽然坐起来,蜷着双腿,靠得木头床头竟然颤动了几下。
迦亮盯住投在房顶上的巨大人影,听着老师慢慢地说话。“迦亮,等你腿好了,就回自己家。老师跟你说的话,以后要记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演出也有散场的时候。人生有意思的不是那些筵席和演出永远不结束,而是即使它们再短暂也总是能被人记住,而且,总是被人反复回忆。咱们都活在一个别人主宰的世界里。那些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最对的、最正常的,要是有人和他们不一样,就要被围剿、被改造;改造不成功,就要被抛弃和被消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和主流世界认可的那种正常有距离,那么你一定要改变自己,你要努力适应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出路,才能得到属于你的一席之地。你要和自己斗争,向别人的世界妥协,打败自己是为了能平静地生存下去。这种斗争很艰苦,但是你要坚持下来。熬不住的时候,你可以和自己的灵魂说话。没人能看见你的灵魂,所以,你只能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有一些自由。听我的话,孩子,别轻易相信人,也别轻易拒绝人。这个世界上能够也愿意去理解别人的人并不多,能理解你的人会更少。你要努力塑造一个自我,让这个世界认可和赞同,把原来那个我好好收藏起来,最好能忘记那个我。那样,你才能感觉到幸福。你能听明白吗?”有一瞬间,迦亮感到深刻的恐惧,之后,他又感到整个房间正在被一种神圣的光芒所笼罩。灵魂出窍也许就是这样吧?迦亮觉得自己在飞升,乘着一副巨大的、洁白的翅膀飞升到云端里。而陈老师的声音正是来自那个地方,恍如天籁。
迦亮不敢说自己已经明白了老师在说什么,但他确信自己已经牢牢记住了老师说的每一个字。他觉得陈老师不是在说话,而是在用一把刻刀把说出的每一个字刻在他的灵魂上,让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阅读。
这是惟一的一次,陈老师一口气对迦亮说这么多话,而且是这么深奥的话。迦亮不敢说自己明白或者不明白。但是,他想告诉老师,他真的有了不同的感受,他感受到了疼痛,一种深刻的、令人求生不得而求死又不能的、挣扎的疼痛。这种感觉像一杯有毒的酒,浸泡了老师说出的每一个字。
迦亮把眼光从老师的投影移到老师的脸庞上,他惊讶地呆住了。陈老师那清瘦、苍白的脸上挂着两行眼泪。
至今,迦亮不能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有勇气、有力气挪动自己的身子,拖着伤腿甸甸到老师近旁。他伸出双臂拦腰环住陈老师的身体。他闭上眼睛,任自己和老师一起颤抖着。
迦亮一生都感到非常欣慰——当他鼓起勇气拥抱陈老师的时候,陈老师也同时伸出胳膊抱住了这个在他的床上经历了身心成长的柔弱少年。
在老师的怀抱中,迦亮睡得安详、宁静。以后,一场又一场内心的风暴冲击他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这个安宁的、伊甸园般的夜晚。伴随着长大成人,迦亮逐渐明白了那个夜晚对于陈老师和他的特殊意义——那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那是他生命里的第一,也同样是他生命中的惟一。多年以后,迦亮恪守着陈老师的教导,也像陈老师一样沉默寡言只和内心的自我对话,那时候他才明确地知道,在那个夜晚到来之前,陈师已老经预见到他们将在这样一个时刻用如此特殊的方式就此别过,那将是两颗心灵的结合,也将是这两颗心灵的永诀。
也许,陈老师还是觉得迦亮太小了,小到对自身和外界同样懵懂无知,他不忍心让孩子看到即将发生的不幸,为了阻止那不幸的到来,他宁愿独自离开,连一个悲伤的手势都不肯留下。
迦亮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折磨之后才逐渐看清陈老师的良苦用心。在拼命伤害过自己之后,他因为明白了老师那份含蓄而疼痛的感情而停下来,开始接受现实。
一切都是从妈妈的感谢信开始的。妈妈的感谢信写给了学校。教务处专门找了一个嗓音清澈的女同学在全校的广播喇叭里把全文念了一遍,并且郑重地对陈老师提出表扬,因为他“爱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助人为乐”、是“值得信赖的好老师”。听广播时,陈老师也在教室里。迦亮开心地注视他,希望能和他四目相对。他相信陈老师也一样开心,他甚至天真地认为这是他给陈老师带来的荣誉,妈妈说的也正是他的真心话。然而陈老师始终不肯看他,只是默默无语地凝视着脚下那一小片洋灰地面,好像要把那地面看穿了一般。
放学以后,陈老师照样推着迦亮回宿舍,与往日不同的是,短短的一段路上,陈老师的话格外多。
——“迦亮,我那里的书,你喜欢哪一本,都可以送给你。”
——“迦亮,等你的腿好了,能走路了,一定要多锻炼,跑跑步,经常走动。”
——“迦亮,以后你考大学,一定要考一个能发挥创造性的专业,只有创作才能给人带来快感。”
——“迦亮,你应该抽空练练毛笔字,书法能陶冶人,也能锻炼人的耐性。艺多不压身。”
迦亮心里觉得陈老师的状态有些异乎寻常,为什么每一句话听起来都像是告别时的叮嘱?但陈老师的语气却又那么轻快、随便,而且,他还问了迦亮:“你想吃什么?今天晚上,老师带你出去吃饭。”
“我妈送的饭怎么办?总不能浪费呀。”
“没关系。留着我明天早晨吃也可以。”
“明天吧。咱们今天晚上跟我妈说好了,让她明天别来就是了。”
迦亮说完这句话时,他们已经走到了小院子门口,陈老师没有再言语,拿出钥匙开门。
接下来也和往日一样,陈老师备课,迦亮写作业。
一声轻轻的叹息让迦亮抬起头,陈老师正拿着课本注视着他。
“老师,你怎么了?”
陈老师闭一闭眼睛,摇了摇头:“老师很好。迦亮,只是你,今天晚上要撤回自己家了。’说完,陈老师合上书,站起身,好像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般走到书房门口,一手扶住木头已经皲裂的门框。
迦亮只能看见老师瘦削的背影。他的第一个感觉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脱口问道:“为什么?为什么要搬回去?”
陈老师没有转身,迦亮看见老师的肩膀微微有些耸起来:“没有为什么。你妈妈希望亲自照顾你,她也不想给我添麻烦。还有——我妻子和孩子明天要到这里来看我,他们要住几天——我这里,就没有你的地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