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mallleo()
整理人: iamafraid(2000-06-27 12:11:14), 站内信件
|
标 题:还我清白!转贴《电子游戏软件》特约撰稿人王骏生执笔的《疯狗的狂吠 》上
标 记 : 表 情 : 作 者 :longbow (龙波武) 日 期 :00-06-18 06:16:34
疯狗的狂吠(上)
2000-06-14· 王骏生· MOP大杂烩
最近关于游戏机的话题突然又变得热闹起来。这和股票的大势大概一定是一 样的:平静了一段时间,总要炒一炒,不然的话,很多人的存在似乎就不太重要 了。
很想跟着这股风也掺和一把,有熟悉的朋友常常问,为什么在这样的热潮中 居然看不到您老先生的大作,问得我确实有点惭愧。不过说话的机会并不容易得 到,我一直感到诧异的是:为何那些老记中记小记们,连家长、孩子、公安局甚 至机房老板的话都能听得,却从来没有想到问问于此最为有关的业界专家对此究 竟有何看法。
我虽然在业界混了些年,但到底不是专家,所以请贴更是发不到我的头上的 .这样一想,心里便有些释然,甚至于飘飘然了。毕竟人微言轻,以我的资历,说 些什么完全不用理会,就算记先生们将此做为疯狗的狂吠,似乎也并无所谓。世 界之大,给狗叫几下的空间,应当也是有的
游戏机是不是能够开发智力,我并不确定。我所能够确定的,是国外从来没 有任何一个游戏的开发商,宣称过自己的产品是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的 ,因为他们知道电子游戏的本意,同电影、电视、碰碰车、假A等一样,只是供人 消遣的一种娱乐而已。娱乐者也,玩玩而已,让自己和朋友快乐地消遣时光,这 就是游戏的简单的本意,原本就不为什么。
只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里根本容不下这种“不为什么”的娱乐。在国人看来 ,任何行为都是有企图有谋划的,不是对自己好,就是对自己坏。那些立志于打 开中国大陆娱乐业市场的本土主机生产商们,在这种环境下,为了介绍出自己的 产品,只能想方设法为“不为什么”的电子游戏找一些存在的价值。可悲的是, 这由国人自己搞来的莫名其妙的误导,现在又授人以柄,成为大众抨击电子游戏 的一个理由,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虽然以此批驳电子游戏的存在价值本来就有些滑稽,但若是把握的准,倒也 是一杆利器。不妨让我们先看看记同志们给我们带来的既公正又客观的调查报告 :
有关专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就“玩电子游戏机学生视力、大脑工作 能力指数及被辐射状况”等,对贵州省贵阳、安顺、黔南三地的1434名大、中、 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分析后发现,电子游戏软盘是事先设计好的控制程序 ,是一种固定模式的大脑定型训练,并不能促进大脑工作能力,而这种重复刺激 反而使得大脑活动趋于条件反射,其灵活性大大降低。 "
言之凿凿?不是吧?为何其中有这么多连我这个没什么文化的粗人都看得出 的毛病?先看看主动方--有关专家,是什么专家?医学界的?还是游戏界的?或 者是教育界的?公正又客观的报道中并没有介绍,那我们如何确定这个调查的权 威地位?再看看被动方--受调查的客体:居然是“贵州省贵阳、安顺、黔南三地 的1434名大、中、小学生”!多有趣!对这些偏僻地区--至少在中国来说,不是 发达地区--的调查,居然可以成为涵盖全国的统一标准,这简直比天方夜谭还要 象神话!照这个方法来推理的话,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可以针对非洲内陆某一食人 部落做个调查,然后得出人肉既有营养、又美味好吃、而且值得推广的结论来, 这对于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膨胀和吃饭问题倒是一个良方。
这样有趣的调查,自然可以调查出一些有趣的结果来。我们不妨再继续看下 去:
" ...电子游戏软盘是事先设计好的控制程序... "呀!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纳 税人的钱,我们的专家们居然在调查“电子游戏软盘”?!稍有电脑常识的人都 知道,软盘只是一个磁记录的物理媒介,而且在各大电脑商店均有零售和批发, 何劳各位专家调查了一年?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结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软 盘是一种程序”... ... !!!
啊!或许专家们说的是“软盘上的游戏”吧?那就符合逻辑了吧!不过我 不太清楚这个调查是什么时候做的,我只知道现代概念上的游戏已经没有以“软 盘”为媒体的了,现今99%的游戏是装载在“卡带”或者“光盘”里的。难道专家 们如此不幸,居然调查的是这仅有的绝对劣势的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1%?也许我 过于嚼舌,不过连这些细节都不注意的调查报告是否还保持着科学应有的严谨呢 ?
至于报告的关键部分,关于游戏是不是一种“不能促进大脑工作能力的重 复刺激”的问题,我几乎已经懒得去反驳了--你试试看,用这种“不能促进大脑 工作能力的重复刺激”能不能完成“生化危机”、“樱大战”、“太空战士”、 “DIABOLA”... ...这些世界上最红、卖得最好、最能够代表电子游戏主流 的产品?哦不不不,简单一点吧--不用脑子也能完成“俄罗斯方块”或者“大家 来找茬”?那人的脑子是用来干嘛的?!
缺乏专业人士(尤其是游戏业界)的协助、调查局限在早期游戏和游戏不发 达地区、不科学和不严谨的措辞与推理... ...真有点怀疑到底是先有结论还是先 有的调查?
但愿这只是胡思乱想--或者说,一只疯狗的一声狂吠。
从结论推原因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念,做出任何对自己有 利的论证。不信吗?再来看看记同志们的另一篇报道:
" ...江汉区工读学校一位负责人称,目前在校的85名“问题少年”,几乎都 是玩游戏机高手。... "
天那!85名“可教育好的”坏孩子,居然都是电玩高手,可见电玩的恶劣影 响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哎,慢点,这些孩子恐怕也是呼吸空气或者吃饭的高手吧 ?那他们进工读学校是否也是因为呼吸和吃饭导致的呢?不不,这不是太荒谬了 吗?换一个例子来看看:国内某合资软件开发公司(为免麻烦姑隐其名),其所 有的百余名正式员工都是电玩高手,而这些员工至少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平均月 收入超过5000元。我们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电子游戏是大好事啊!不但让人 才物尽其用还步入了小康,简直是模范行业,要重点推广嘛... ...同样是电玩, 怎么同先前的论证结果完全相反?难道记同志们的这个推理方法居然是错误的? ?
据说,游戏机的另一个危害是类似海洛因的“上瘾”问题,而且据此电子游 戏也获得了“电子海洛因”的“美名”。毒品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这于是当 然的就给了围剿电子游戏一个合理的借口。
" xx的精神卫生专家研究分析接触到的病例后告诉记者,青少年一旦沉迷于 游戏机,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 情绪烦躁、抑郁等戒断症状。这种成瘾症状和戒断症状同时存在的特征,与毒品 海洛因的成瘾行为特征极其相似,故被称为“电子海洛因”。一旦成瘾,就会带 来吸毒一样的后果,甚难戒除。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和其生理特征,“电 子海洛因”总是瞄准他们。 "
得出这个结论的报告,据悉是某市的一些精神卫生专家,大概也是一个权威 集团。但是轻易地将电子游戏与毒品归为一谈,究竟有多少证据,我们并不得而 知。不过我们大可以根据现有的医学研究,对他们的逻辑判定做一个推理。
毒品是如何成瘾的?大抵上来说,此种成瘾可分为肉体和精神上的两类。人 类的大脑,在受到痛苦或者极度劳累之后,会自动分泌一种叫安多酚(ENDORPHI N)的物质,这种物质所产生的安多酚快感(ENDORPHIN HIGH),不但会抵消痛苦 ,而且可以带来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是人类身体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也是兴奋 和满足感的源泉,并普遍存在于各项运动和活动中。当然,大脑所正常分泌的安 多酚,在通常情况下是极有限、不会使人上瘾的。
吸食海洛因或大麻之类毒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动获得额外安多酚的过 程。当人体摄入过量的安多酚之后,大脑安多酚的自我分泌受到抑制,吸毒者不 但无法再自我分泌这种必要的安慰剂,而且由于身体对大剂量安多酚的适应,需 要补充越来越多的额外安多酚,从而导致毒品上瘾情况的产生--这是从肉体上来 分析的。
从精神上来说,获得安多酚可在短暂时间内使精神产生解脱感和幻觉,而这 种解脱感和幻觉,是根据获得安多酚的剂量而成正比的。长时间摄入安多酚,会 使人的精神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从而在强行戒毒时造成严重的不适。所谓身体的 毒瘾易戒,精神的毒瘾难除,其道理即是如此。
回头再来看看游戏机的问题。
作为一种正常的活动,在玩游戏时兴奋并由此刺激大脑分泌安多酚,从而使 玩家产生快感,这是游戏给人带来欢乐的一种正当方式。几乎所有的娱乐都有类 似的过程:比如看电影、比如假A足球比赛、甚至比如学习。如果因此方面的类似 而将电子游戏归为毒品,电影迷、球迷、运动员和学生就都有吸毒的嫌疑,这未 免就有些牵强。与主动吸毒所不同的是,电子游戏的玩家所产生的安多酚完全都 是人体自己产生的,并不是通过“摄入”来额外获得。只要维持正常的游戏比例 和时间,大脑和身体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伤,这与毒品是有天壤之别的。
专家们可能比较注重从精神方面来阐述电子游戏与毒品的相似性,而这其中 的关键则是“依赖”。事实上,当人类长时间接触某项物体或者从事某种活动, 都会产生较强的感情和依赖性。比如小孩离不开父母、学生离不开老师等等。甚 至与在普通生活工作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行为发生:比如痴情的球迷、比如电脑 的“斯坦福尼综合症”、比如“电视病”等等。这些行为的表征,也完全符合专 家们的所谓“一旦沉迷,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 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戒断症状。”但我们却从来没有看到有哪些专 家把假A、电脑或者电视成为“XX海洛因”。
这岂非失于公平?
--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27.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