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被人遗忘的角落>>文集欣赏>>泡沫爱情>>×我的贴文×>>令人感叹的一段文字,70年代出身的必看

主题:令人感叹的一段文字,70年代出身的必看
发信人: awinwan(泡沫爱情)
整理人: awinwan(2002-12-13 10:10:11), 站内信件
有感于以下这段文字 (1441字) 学者 (173248)于2002/04/08(13:17:09) 
各位:生于70年代初期的同事们,看过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吧,也有一些淡淡的伤感吧,青春将逝,已然不是我们的江湖了。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 
--开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 
“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 
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 
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 
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 
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哈哈,我们初中毕业还真唱过)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我70年的。。。 
---龙马 
回复(3):应该是: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 
--开始…… 
第一节:揉天应穴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 
第三节:揉四白穴 
第四节:按太阳穴、轮刮眼眶 
咔咔~~~~~~~~~~~~~ 
---billybao 
回复(4):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和天真,逝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我们的纯真岁月远去了。 
---sfsfsf 
回复(5):真是非常熟悉亲切啊.不知这个眼保健操的MP3哪儿有下载的? 
---gunsmoke 
回复(6):55555555.....感动啊。。。。55555 
---a点心 
回复(7):感慨啊 
---the manager of mop 
回复(8):丁丁历险记谁还有?我的全都不见了。还有西游记,济公什么的5555 
---起名起傻了 
回复(9):让我们为这么多的唯一干杯! 
---solobird 
回复(10):于我心有戚戚焉………… 
感动啊,特别怀念那个时候纯纯的同学友情…… 
---绝非在线 
回复(11):恩,深有同感 
---香蕉王 
回复(12):呵呵,搂主从小熊在线转来的 
---sun_yf 
回复(13):难忘啊!!!! 
真难忘啊!! 
---linx111 
回复(14):看得我都要掉眼泪,874楼主 
---VampireMaster 
回复(15):既熟悉,又遥远...... 
---首乌藤 
回复(16):美好阿~~ 
---danmy 
回复(17):还有“小虎队” 
---mobi 
回复(18):一个字!~~我就是不说! 
---lengyu77 
回复(19):先up一下~~~~~~~~~:) 
所以现在的彩版《丁丁历险记》不好卖的原因只是因为大家怀旧的说:) 
---纯洁的猫扑 
回复(20):穿兰裤子白衬衣白网鞋,是我小学初中的最大回忆。最喜欢看天书奇谈,不知那还有。 
---law14 
回复(21):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 
--开始…… 
55555555555 
怀念啊~~~~ 
---色瘟 
回复(22):虽然在80年代初出生,但是对很多这里的东西也很熟悉 
呵呵 
尤其是眼保健操 
---美丽人僧 
回复(23):不错呀 
---yifeng 
回复(24):看了好几边了! 
---A.Hardaway 
回复(25):偶雖然是八零年的但是對這些也還是比較熟悉。 
---rabbitlucy 
回复(26):忆苦思甜 
---BloodSin 
回复(27):当你想不起近几天发生的事,却清晰记得很久以前的旧事,那就是证明你老了 
---lanss 
回复(28):眼保健操,那时总是下午上课前做,然后我就睁开眼去偷窥别人,发掘很多男孩都是这样,有些女孩闭着眼,居然还会脸红,哈哈 
---life_style 
回复(29):我是81年的. 
以上描述与我的经历很类似啊. 
---Mr.Mopper 
回复(30):up 
---任盈盈 
回复(31):逝者如斯夫? 
---leepiaoping 
回复(32):同感同感ing 
---like二about 
回复(33):我也是啊。 
---vany 
回复(34):同感同感 
---olson 
回复(35):~~~_ 
七十年代的回忆 
我的明天,是否依旧,在名利的追逐中不能回头 
我的明天,是否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重新来过 
我的明天,我的所有,换一个最初的你和最初的我 
---aya001 
回复(45):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 
  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的报告。) 
  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 
  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 
  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 
  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 
  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 
  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 
  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 
  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传闻过“一九九九世纪大劫难”,并平稳地度过了世纪末的最后一天。 
  你的玩具箱里曾有二十本以上的小儿书和一把手工做的纸子弹枪。 
  你吃过五分钱的冰棍。 
  你知道杨子荣、嘎子,李向阳,没头脑和不高兴。 
  你会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你崇拜过岳飞,玩过飞镖,知道阿童木是谁 
  你会做风筝之类的小东西,带过军帽,打过三次以上的架。 
  你知道小路纯自,大岛茂,加里森,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个是四环素牙。 
  小的时候(小学时光),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搜集那花花绿绿的糖纸.那时候能经常吃糖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 
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搜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常常是在街上逛时,眼睛就盯着马路,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净,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 
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那糖纸扔到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大了以后,有一 
次进行大扫除,还发现了一本当年集的糖纸!没舍得扔,也是我的一种回忆吧! 
  小学一二年级时,还喜欢玩'扔棒冰棍'的游戏,那时的棒冰棍都是细长细长的竹子做的(现在的冰湛淋棍都是扁平的木头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棒冰棍,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把一大 
把棒冰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它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它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它的,就该下一人玩了.为了参加这个游戏,放学后就要到大街上去捡棒冰棍! 
  童年时代上街捡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捡的这许多东西也填满了我的记忆! 
  再大一点,五年级左右时喜欢上了跳橡皮筋,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N遍),就和同学们开始跳橡皮筋,不跳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是不会回去的!回到家时,妈妈一问为甚么这幺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詷的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小时候的零花钱全花哪儿了? 
  精神生活: 
  那时候学校门口特多无证摊贩,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 
是小学时代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了。 
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 
了。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治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 
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小时候的新年,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天天盼,天天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班里新年联欢会的节目,当时多以唱歌为主,于是每天回家都唱一遍,希望正式“演出”时能正常发挥;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和同学到批发市场买贺卡,当时每个人我都送,好朋友就买贵点的,自己欣赏的小男生就买温馨一点的,关系一般的就买便宜一点的。:)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琢磨新年那天穿什么衣服;提前三天就开始在家里写贺卡,一般是把写贺卡的工作放在家庭作业之前完成;提前两天就开始买零食,花生瓜子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觉得花生瓜子好吃,可是好象联欢会不弄的一地瓜子皮就不象是一个热闹的联欢会;提前一天就开始布置教室,当时我是中队长,又能从妈妈的单位里借来好多漂亮的拉花,所以布置教室时就格外积极,爬椅子上桌子的,可我当时十分羡慕能布置黑板内容的同学,他们均是能写会画的,一会功夫就能把黑板变成一副漂亮的图画,而我的字从小就很烂,只能趁他们不注意之际偷偷在黑板的角上用彩色粉笔画几个星星、气球之类的东西,然后就觉得黑板更漂亮了。:)摆桌子算是最累的活了,但是我一边摆一边就在想,第二天一定要挑个好地方坐,不能坐在角落里,也不能坐老师边上,最好能挨着谁谁谁和谁谁。。。:) 
  终于盼到了新年联欢会的那一天,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个小朋友穿的花花绿绿的就来了,从刚一入座开始就开始吃,好象家里过年没吃的似的,刚开始的节目大家都还认真看,认真听,认真鼓掌,但小孩办事就是容易虎头蛇尾,联欢会过半班里就有点象茶馆了,可能也因为吃的东西剩的差不多了,嘴基本上都闲下来了,再说好不容易赶上在教室里说话老师不管,不说白不说呀。。。最后送贺卡的时候到了,班里就乱成一锅粥了,本来嘛,班里n多个同学,大概30人左右吧,每两个人互送一张,用排列组合一算,这一共是Cn2种送法啊,所以场面挺壮观的,班里人挤人,桌上剩下的橘子,糖果也被挤掉地上了,聪明的小朋友会趁机装兜里俩橘子,也不能怪人家贪吃,不装兜里也会被踩烂了,浪费可耻嘛。:)好不容易送完了,静下来了,大家都回家心切了,老师总是做做最后的总结,给大家一些祝福的话,但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总是那句:“班干部留下来打扫教室”。唉~。。。 
  回家第一件事是把收到的贺卡仔细看一遍,有自己画的,有买的,(凡是买的都有淡淡的香味),有带错别字的,还有祝词没写完的,还有写着别人名字的,(估计是混乱中送错了人了。呵呵)。看贺卡时心情 
最好了,单单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信封就让人觉得温馨,不象现在的短信息,虽然也有颜色,但不是黑色幽默就是黄色笑话。更不象现在的电子贺卡,虽然也能带去祝福,但再也闻不到淡淡的香味、看不到歪歪扭扭 
的字了。。。 
70年代出生的兄弟们,还记得我们的江湖吗?如果你干过这些事,那大家就都是江湖儿女了: 
1.在黄军用书包的带子上,用钢笔写着粗体的“笑傲江湖”。 
  2.班上的老大在中学的门口经营着一张台球桌。 
  3.男生都学小马哥叼着火柴棒。 
  4.至少有3个以上的朋友,喜欢穿黄大档裤,穿白板鞋,他们每天都苦练李小龙的格斗技术。 
  5.晚自习下课后,学校门外的角落里总有香烟头的若明若暗在闪烁,你的心里扑通扑通在跳动,中午休息时若的那位会不会也是混的? 
  6.至少每个学期有3个以上的朋友(大多数是练格斗的几位)被人海扁过,你也至少3次参加过复仇行动,虽然这些复仇行动大多数都在谈判中解决了。 
  7.以前练格斗的兄弟,至少有一个现在在证券公司或着IT行业过着滋润的日子。他们现在的体形基本上都很差。 
  8.从初中开始就有兄弟为抢女朋友反目。 
  9.学校教导处对江湖儿女们的排名,经常因为一次大规模的考试作弊或者校外斗殴而刷新。 
  10.你的酒量是从高中开始练起的,父母经常出差的同学家里是主要的训练场。 
  11.最英勇的事是和兄弟们一齐教训过社会上的混混。 
  12.撬过班主任宿舍的们,进去偷被没收的小说,然后顺便搬走了学校刚发给他的一筐苹果。 
  13.班上的小白鼠考上大学后发现,学校的江湖儿女们也纷纷自费上了大学,而且他们在学校里更受女生 
欢迎。 




----
 我.不高.不矮.不靓.不娇.不乖.有点坏.
我.无钱.无泪.无忧.无虑.无爱.有点呆. 
我.又好.又高.又靓.又酷.又拽.没人爱. 
我.有心.有泪.有情.有义.有爱.我等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