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r_blue(晕眩的真实)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8), 站内信件
|
2002/6/5
长长的黑暗的走廊,似乎没有尽头。雷声远远近近,窗前回荡着雨敲在檐上发出的嘀嗒声。
这是关于昨晚的回忆。夜里的一场雷雨给今天早晨带来些许清凉。
昨晚下雨的时候,我和浦一起看了部港片:许鞍华导的《男人四十》。张学友演那个四十的男人。
网上有过一两次对这个电影的喝彩,所以我常规性地对它抱以期待。结果呢,又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香港人的文化底子太浅,氛围根本不行,他们极难拍出深刻或沉重的东西,哪怕模仿也仿不来。这一点跟美国的好莱坞很相似。内涵稍复杂些的题材他们就无力搞掂。
男人四十,本来,也许有很多故事可讲,很多情绪可表达——瞧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多棒!但是来看看许导的这个《男人四十》展示了些什么?别的先不说,张学友怎么看也不像个四十岁的(虽然他可能早已四十多了),还是一副半大小子的浮躁样。太太梅艳芳倒是满脸老气,像个邋遢的更年期妇女。可惜她只做到了外形到位,内在的东西还欠缺很多。而且,我从来就不喜欢她那双半梦半醒半睁半闭的死鱼眼,一点灵性都没有,眼神永远怨怨的。四十岁的女人,也不都是怨妇吧。其实她在片中的个性是满母性的,可单是这副外表,就很难让我们这些年轻观众站到她那边去。
张学友在片中有个很“媚”的小情人,或叫倾慕者吧——那姑娘,简称为“莱”好了。她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莱是张的学生,高中生,身上纯情味道没有,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活脱脱一个不良少女。她很漂亮,无可挑剔的脸形,精致的五官,散发着那年纪的女孩特有的日趋成熟又稍显青涩的气息,有些野,绝对任性,天不怕地不怕,对一切都不在乎。说话慢慢的,懒懒的,语气里透着挑逗,俨然“我想怎样便怎样,我欢喜谁就是谁”的派头。也许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常常就是这样,这个世界奈我何?比起文静内敛的类型,这样的女孩具备很强的攻击性,她们甚至极可能征服那些年纪足够做她们Daddy的男人。至少,能轻易征服他们的“身”。
可怜的Daddy们,男人四十一枝花,职场上多年来苦扒哭挣创下点地位依旧卖命拚杀心力交瘁,私底下荷尔蒙依旧汩汩涌动春意不减欲与何人说。无奈家已变作一个沉闷恼人的地方:老婆身材皮肤日渐松垮,唠叨琐碎风情全无,终日的洗衣做饭柴米油盐酱醋茶,子女正在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年龄招人讨厌想起脑仁就大。一切的一切,让他那根尚未松弛下来的神经绷得更紧突突直跳。他怀着太多的忧虑,他充满沉重的心事,某些时候他对生活对自己开始绝望。直到有一天,看见窗外那双年轻灵动的眼睛,流淌着无限的活力和快意。挣脱这一切,走出去,跟她在一起。日子变得单纯:吃,喝,疯玩,热辣辣的对视,大声地笑,肆无忌惮地接吻,天空中总是明亮的阳光。他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和烦恼,甚至有心情回忆自己的年轻时光。这原本就是他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说着说着又串到《一声叹息》上去了。浦说他喜欢《男人四十》这样的影片,对白不多,总是静默的场景或者景色,沉默之中别有一番情调。只是此电影剧情不合逻辑,让人觉得夸张造作。我说:换一部?明天去买。要纯情一点的日本《情书》?还是激情一点的法国《情人》?
《男人四十》的结尾尚合乎逻辑,这种轨外的感情注定不会修出什么正果。已辍学的莱突然出现在毕业典礼,耳边的黑发拢起别在脑后,显得人精神了许多。她依旧漂亮,光鲜如一枚樱桃。她在他生活中最终还是要留下一笔,即便那不过是写在他手背上的一串电话号码。除了我们可以为太太梅艳芳感到松一口气,没有更多的感慨可说。因为,他一定会在回家前洗掉。比起摆脱一个家庭,还是摆脱手上的污迹更轻松。
收起碟,我们都困不可当。毕竟离四十岁还都遥远,而那时的苦恼,还是等那时再去忧愁好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