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rauma_120(小江)
整理人: trauma_120(2002-06-21 23:54:04), 站内信件
|
《健康报》2002-06-01
中枢神经修复之路有多远
张荔子 (2002.06.01)
几年前曾有一位知名专家说要让桑兰站起来,但是他的愿望至今
没有实现。现在国内又出现了几家声称可以让桑兰和张海迪站起来的
医院,并表示已经有了神经干细胞修复动物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成果。
这样的好事究竟有多少把握?近日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
神经损伤为什么难以修复中国军事医科院基础所神经生物研究室
主任刘少君研究员告诉记者,中枢神经,尤其是脊髓损伤曾被认为是
不能修复的。经过国内外无数神经科学家的努力,现已基本达成共识
———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理论上是可以修复的。但就目前的科技
水平,即使要做到脊髓损伤后很小部分功能的恢复,也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随后,他就中枢神经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相互关联性进行了
详细分析。
一般认为,人在出生后神经元就不再分裂,神经元一旦损伤就会
造成永久的功能丧失。脊髓损伤后,脊髓正确的解剖关系难以有效重
建是脊髓损伤修复的关键所在。此外,损伤部位大量胶质瘢痕的形成
和神经元轴突长生相对过慢,会制约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域;神经损
伤部位促进神经生长的神经营养因子相对不足和神经生长抑制因素的
存在等诸多因素,都是脊髓损伤后难以修复或再生的重要原因。
人为干预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能性
科学家一直在探讨神经损伤后人为干预修复的可能性。如通过抗
体封闭NOGO等抑制因素和阻止胶质瘢痕等,减少再生不利因素;通过
局部引入鞘细胞等,力图在局部造成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内环境等因素,
促进再生修复;通过基因治疗或者局部给药手段,在局部造成促进神
经生长的神经营养物质的存在;系统使用小分子神经营养因子,改善
损伤相关神经元存活状况,促进神经纤维尽快长过损伤区域;在脊髓
损伤局部引入神经干细胞或通过组织工程手段等来修复。
刘少君研究员说,早在1998年,他所在的实验室已进行了大鼠和
猕猴脊髓神经完全横断后的修复研究,并在实践中使脊髓功能小部分
得到恢复。
干细胞研究带来了新希望干细胞研究在世界上已成为热点,尤其
是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为人们认识并治疗现在难治的或不可治疗的帕
金森、老年痴呆等退行性病变和神经系统损伤带来了希望。但由于神
经功能的复杂性和脑结构的特殊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离人们期望的
临床应用还很远。现在如果有谁说已经将干细胞成功地在人体内进行
了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是难以置信的。
用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已在临床应用。刘少君介绍说,诱导神
经系统的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神经元和不同的胶质细胞,比诱导造血
干细胞分裂、分化为不同的血液细胞要困难得多。例如中枢神经胶质
细胞就有多种,神经元更加复杂。不同的神经元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根据化学性质又可把神经元分为数百种。这些在理论上都可以由干细
胞分化而来。但它们非常有个性,不同部位、形状、化学性质的神经
元和胶质细胞在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造血干细胞发现到今天初步控制造血干细胞向不同血细胞分化,
人类花了近20年时间。人为控制干细胞向不同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分化,
则比造血干细胞分化研究更艰巨。即使能成功控制、诱导神经干细胞
向不同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分化,要用神经干细胞修复损伤的中枢神经,
还必须使这些分化成的神经元突起延伸以相对的位置,并与延伸区域
的其他细胞发生突触关系。这远比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要困难得
多。
自1997年发现干细胞可以跨胚层分化以来,这一发现很快成为国
际研究热点。国外有报告将骨髓基质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等其他具有多
分化潜能的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也有将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为
血细胞的成功研究将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目前,国内
已有人将肌肉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
以严肃态度对待科学成果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评委告诉记
者,有一个与神经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课题去年仅差0.2分获奖,今年
连半数都未通过。原因是评委认为项目负责人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不
实炒作。
国家“973”规划“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
可塑性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凌松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媒体中一些有关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的报道并不新,都是国外已经报道过的。我们有
个基本的原则,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或突破,应首先在国际上认可的专
业杂志上发表,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特别是医学领域的新发现和疾
病治疗是个很严肃的话题,更应该通过专业杂志发表论文,而不是通
过媒体来介绍。在科研刚有苗头时就急于在新闻界发表,是极不负责
任的。
---- 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