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会计师>>考试信息经验交流>>2002CPA专栏>>2002年CPA考试《会计》教材“捉虫”

主题:2002年CPA考试《会计》教材“捉虫”
发信人: watercity(水水(伤心中))
整理人: promised(2002-12-19 09:30:20), 站内信件
资料来源于会计师视野  


   1、第21页第1行“三是让渡资产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对外贷款、对外投资或者对外出租等”。
根据收入准则,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其中让渡资产使用权主要指让渡资金和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而取得的其他业务收入,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范畴。

    2、第50页第2行“票面金额”,应改为“票面到期值”。

    3、第61页第15行“和应收账款的金额分开报告”,应改为“和应付账款的金额分开报告”。

    4、第68-70页“(一)原材料的核算”的内容中所有“在途物资”科目,应改为“物资采购”科目。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采购成本在“物资采购”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时,可以不设置该科目,将其改为“在途物资”核算。对于原材料的核算,属于工业企业的核算内容,应通过“物资采购”科目合算。

    5、第87页第16行,运费的增值税抵扣率为10%,应改为7%。当然,此处也有其特殊因素,因为例10是1995年发生的业务,1995年是运费的扣税率是10%,1998年才改为7%。

    6、第96页第1行“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冲减管理费用”;第96页第6行“报经批准以后,再根据造成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对于盘盈、盘亏和毁损的存货,无论是否经过批准,均应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在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而先行处理,其后处理金额与已处理金额不一致的,作为会计差错更正,按其差额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年初数。

    7、第99页倒数第10行“3100000(310000×10)”,应改为“3720000(310000×12)”。

    8、第100页倒数第5行“2560000(320000×8)”,应改为“3200000(320000×10)”。

    9、第112页倒数第7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行税额转出)”,应改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第142页第1行“投资收益——长期债券费用摊销400”。
    对于取得长期债权投资时发生的金额较小的税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财务费用,《投资》准则指南中的例题是计入“投资收益——长期债券费用摊销”,教材此处使用的是《投资》准则指南的例题和答案。我们很难说是准则对还是制度对,我个人觉得,计入“财务费用”和计入“投资收益”都可以,反正都是计入当期损益,这个问题应该由财政部以后去统一。

    11、第167页例3解答⑦分录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改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我国的增值税实行凭专用发票扣税,剩余工程物资转作企业存货,没有相对应的专用发票,不能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只能冲减“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2、第171页例7解答中,应按照新制度规定,不再确认累计折旧,将分录中“借:固定资产36000”,改为“借:固定资产34000”,删除“贷:累计折旧2000”。

    13、第229页第6行,“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将发生金额较大的发行费用(减去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前提下,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此处“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前提下”应删去,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并不需要同时满足资本化的3个条件。

    14、第230页倒数第1行,“2、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末转换为股份的”,应改为“2、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未转换为股份的”。

    15、教材239页倒数第7行“采用面值发行股票的,其支付给证券商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采用面值发行的,金额小直接计入损益(管理费用),金额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管理费用)。这一点,在教材201页已有论述。239页“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比较含糊,和201页发生矛盾。

    16、第264页第13行“19×0年应提折旧3万元”,应改为“20×0年应提折旧3万元”。

    17、第275页第5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销项税额)”,应改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8、第280页第1行“(2)如5月9日买方付清货款,则按售价20000元的2%享受400元(20000*2%)的现金折扣,实际付款23000元(23400-400)”。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减让(《企业会计制度》47页)。和商业折扣不同的是,能否发生现金折扣和发生多少现金折扣,只有在商业交易后,延期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所以计算现金折扣的依据,为方便实践操作,理应是包含增值税的债权或债务金额,而并非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或购进额。教材第二章“货币资金及应收项目”第54页例6,对现金折扣的计算,也是按应收债权加以确定的。

    19、295页第7行“对于确定属于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重置完全价值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置完全价值扣除估计折旧后的净值转销时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应改为“对于确定属于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该项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照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转销时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20、第318页第11行“在编报中期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第15行“在编报中期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将‘本月数’栏改为‘上年数’栏”,此处“中期”应改为“季度、半年度”。

    21、第332页第16行:“第一步,将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过入工作底稿的期初数和期末数栏。”教材第333页第4行:“第四步,核对调整分录,借方、贷方合计数均已相等,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加减调整分录中借贷金额以后,也已等于期末数。”
    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的纵向分成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三个部分,要完成工作底稿,第一步除了“将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过入工作底稿的期初数和期末数栏”外,还要“将利润表本年发生数过入工作底稿本期数栏”;第四步除了“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加减调整分录中借贷金额以后等于期末数”外,还应当“利润表项目调整分录借贷金额也等于本期数”。教材阐述的工作底稿法程序,均遗漏了关于利润表项目的内容。

    22、第342页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表10-9“期末数”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4200”应改为“-104200”,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62500”应改为“-862500”。

    23、第398页第17行“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207500”。
    我国对于出口货物采用零税率,出口商品或产品时一般不需要计算销项税额。

    24、第413页表12-11:“外币会计报表运用时态法进行折算时,固定资产项目和无形资产项目采用历史汇率。”
    在时态法下,对于按历史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外币会计报表应采用历史汇率折算;对于按现行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外币会计报表应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实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后,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均需计提减值准备,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因此,在外币会计报表中,这两个项目在折算时也应和存货项目和投资项目一样:以成本计价时,采用历史汇率;以市价计价时,采用现行汇率。

    25、第413页表12-11:“外币会计报表运用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时,实收资本项目项目采用现行汇率。”
    外币会计报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折算,包括运用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时,实收资本均应采用历史汇率。

    26、第417页表12-13实收资本项目折算汇率“8.4”应改为“8.0”。

    27、教材496页例8解答中“甲企业会计处理分录②,将支付的印花税4320元计入受让库存商品的入账价值”。
   对于债务重组中印花税的会计处理,准则指南的解释前后发生矛盾:在债权人会计处理中,有时将其计入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准则指南例7),有时将其计入管理费用(准则指南例13);在债务人会计处理中,均计入管理费用(准则指南例7、例13)。教材的会计处理采纳了债权人计入受让非现金资产入账价值,债务人计入资本公积(作为确认资本公积的减项)的处理方式,从理论上讲也无可厚非。但令人费解的是,债权人债权转为股权所支付的印花税计入了受让库存商品的入账价值而不是受让股权的入账价值。因此,应将分录中“库存商品755360”改为“库存商品751040”,“长期股权投资1126560”改为“长期股权投资1130880”。

    28、教材500页例10解答中“甲公司会计处理分录(4),将或有收益计入财务费用”。
    附有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债权人计算将来应收金额时不应包括或有收益,或有收益实现时应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因此,应将分录中“财务费用32400”改为“营业外收入32400”。

    29、教材519-521页例7中,对于增值税按第509页的公式进行处理,让人费解。
    在第509页“应确认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换出资产计税价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税率”的公式中,对于收到的补价应分摊的税金,即“补价×(换出资产计税价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税率”,作为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的抵减项目,从理论上来看应该是价内税,不应包含增值税。
    我个人认为,如果涉及存货的增值税,应先计算补价所分摊的增值税,再将补价还原为不含税价,然后再比照上述公式进行处理,才比较合理,即“应确认收益=[补价-补价×(换出存货计税价格÷换出存货公允价值)×增值税率]-[补价-补价×(换出存货计税价格÷换出存货公允价值)×增值税率]×(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换出资产计税价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价内税率”。
    当然,这仅是我个人观点,属于理论探讨范畴,如果今年考试中出现类似考题,建议大家还是按教材例题的做法来处理。

    30、教材第613页第11行“调增其他应付款100万元”应改为“调增其他应付款500万元”。

    31、教材第613页第14行“调增营业外支出500万元”应改为“调增营业外支出100万元”。

    32、教材第682页倒数第11行“则视同抵消分录的借方发生额处理”,应改为“则视同抵消分录的贷方发生额处理”。
    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会计报表中,视同一项负债,其数额应视同抵销分录的贷方发生额处理,而不是借方发生额处理。

    33、教材第717页第5行“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应改为“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34、教材第717页第8行“分配股利或利润所支付的现金”,应改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35、教材第717页第13行“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应改为“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本资料来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中心 200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elearn.esnai.com),版权所有。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