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_hayes(Hayes)
整理人: joantu(2002-05-08 18:59:30), 站内信件
|
犹记当年读《简·爱》
——————我的夏洛蒂·勃朗特
新的未卜的生活开始之前,我忽然想谈谈《简·爱》和夏·勃朗特。整体地回顾一下这么些年来我对她们的感情。至于为什么忽然有这个冲动,却是我无从知道的,或许是又一次阅读《简·爱》的催化罢!
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感觉(尽管那时我还很小,应该是十一岁多一点罢),而且就连发现此书的偶然机缘也已是深铭于心了。在此之前,我也接触了一两本外国小说,如《茶花女》、《红与黑》等。也许是当时前者的凄艳伤感离我太远,而后者主人公于连的野心又超出当时我的理解能力罢,我只草草读了两三章就失望地放下了。其实,我早已看到了外婆家书柜上还有一本厚厚的陌生的书:《简·爱》。《简·爱》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书名有什么意义?我茫然无知。读书的慕名心理看来是从小就有:《茶花女》、《红与黑》的大名我在电视上也约略听闻了些,所以是抱了兴趣和目的去读的。而《简·爱》这个陌生的家伙在我看来显得很没有来头,于是,我一直没起碰她的念头。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中学生作文讲析辞典》的一篇文章的讲评中看到了《简·爱》的片段,恰好引用的是幼时的简反抗其表兄约翰的虐待的一段极富动作性和紧张气氛的文字,我大约自小就对孤儿受虐并反击的题材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所以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加之这一节的确是紧张刺激,写得生动精彩,从没有想到这本就在我眼皮底下被漠视了那么久的默默无名(在当时的我看来的确如此)的书竟是别有洞天,那么有意思。后来我就急不可耐地抽下她来,象许多人一样,这一看竟是欲罢而不能。虽然当时并没有一气儿看完,但每天晚上边做作业边半开抽屉偷偷读上几章的愉悦和满足,是无与伦比,也是前所未有的。我这人大约是从来便有怠慢学业的脾性,所以常常书本摊在桌上摆样子,又拉开抽屉偷读我的小说了,听得外婆推门或喊我的声音便连忙将抽屉一合,继续装模作样地“学习”。那种慌张而又兴奋,不安而又快乐的心情,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对那时的我来说,这本书几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从来没见过哪本书或哪部文艺作品以一位相貌平常的女孩作为主角;而当我以为幼时历尽苦楚的简长大后定然大有作为时,书上却没有这么写(彼时,我根本不知上上世纪的西方女子再如何努力、聪明,作为也很有限);而罗切斯特初一出场时,我简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主人公救助一个老头子!而他们表达爱情的直率和热烈,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挚与激荡,更是我远远不能料及的。第二卷第八章让我这个爱情观几乎等于零的小女孩心情激动得无以复加。我现在想,要不是夏·勃朗特将她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写得那么真诚、大胆、细腻,以我当时的人生体验,要为一段爱情故事感动成那样,简直是不可能的。
我记得那个美好而有“大团圆”之嫌的结尾是在初一上学期末尾的一个晚上读完的,而第二天正要考期末考的最后一门——英语,我读完了《简·爱》,特别地高兴和满足,结果那次期末考,我拿了全班第一。从小学到大学现在,那次全班第一绝无仅有的一次,不仅空前,也极可能绝后。
我第一次读的那个译本是一个比较早的译本,李霁野翻译的。这本是小姨同学送给她的25岁生日礼物。小姨毕业后去了异地,而这些书就留在了外婆家,小学升学考试的失败,使我有机会得以在外婆家中寄读,才能接触到这本书,也算是缘合吧!李译本虽然有早期翻译生硬的痕迹,但看得出来,译者很负责。书前有长篇序言交代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及其作品内容,时代背景,作品评析等。还配有与作者作品有关的图片资料。现在看来,李译本序言中的评论很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上还是客观公允的,而且很可贵地向我展示了一些关于勃朗特姐妹的重要资料。☆虽然那时的我并没有认真仔细地看,但还是让我模模糊糊记住了不少勃朗特姐妹的,甚至是英国文学的情况。在那篇序言中,我知道了《呼啸山庄》(当时在李序中称《咆哮山庄》)与《傲慢与偏见》,知道了奥斯丁与艾略特。扉页上的那张夏·勃朗特的画像是我见过的所有复印版中最漂亮的一幅,我在离开株洲时将她裁了下来,带到了长沙,一直珍藏。另外,这个长篇序言还在我初三时狂热迷恋夏洛蒂时被我反复咀嚼,说起那个痴迷的时候,哪篇关于《简·爱》或夏洛蒂的文章不曾被我反复咀嚼?我就要说起那个阶段了。
说起来,一切都是因缘联绵,初一时阅读的感受很快在生活中慢慢沉潜至记忆深处,虽然是十分美好的感受,但毕竟已不常浮出水面了。
于是,老天便适时地给了我一根导火线。1995年9,10月间,公司重放老电影,其中就有《简·爱》,看到这个广告之后,我那个狂喜劲儿,如今仿佛历历在目。那时自己还处于百无禁忌,心地单纯的年纪。同学中一议论,我便对好友们宣泄了一通我对她的喜爱之情,这才惊异地发现,知音甚众。好不容易盼(我天天到公司电影院看广告招牌)到10月24日,广告牌上终于出现了《简·爱》。10月24日,过去对我来说是个十分灰惨的日子,因为在1990年的这一天,我生平第一次尝到了失去亲人的滋味,可是,自从1995年以后,它不仅仅代表着失去,更代表着获得,到现在我都承认:我正是倚着夏·勃朗特和她的书渐渐成长、成熟起来,而10月24日去看那场电影,正不知不觉地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记得那天看电影的人很多,为买票把我的手都挤疼了。可是,对电影本身却很失望。尽管现在想起来,那实际上是一个很不错的版本了:70年代英国拍的电视电影,上影译厂的老版本,李梓、邱岳峰配的音。从剧本改编、摄影、服装、音乐、表演等各方面来说,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尤其体现了英国佬幽默的一面。特别是对白,既忠实原著精神又有所发挥,译得也很灵活,配音也很到神韵。可是,这一切在当时我幼稚的想法中都是极为失败的。毕竟太小,根本不懂得影视与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有本质的不同,而且更主要的是不懂得苛求完美的荒谬。
电影虽让我失望,可却加深了我对小说原著的怀念、依恋之情。我渐渐发现,只要一见《简·爱》或夏·勃朗特,便立刻兴奋乃至神经紧张起来,成天脑子中想的,也只是《简·爱》的情节或夏·勃的世界。我说“渐渐”,其实,还是有个标志性的东西,那便是杨静远编译的《夏洛蒂·勃朗特书信》。读了这本书后,我渐渐深深爱上的便不是那一本书,而更是她的创造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很高兴地发现杨静远原来是湖南长沙人,也算老乡了,这让我每每想起长沙这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城市时,多了许多温情。总之,这位老乡编译的书实在对我影响颇深。我发现,夏·勃比简·爱更真实、更完整、更丰富、更可爱可敬。虽然“这一个”夏·勃其实差不多是杨静远为读者描绘的夏·勃,与我现在理解的夏·勃有一些距离,但毕竟已经较贴近真实,而且夏·勃的主要个性特征已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正因为如此,我才那么快地无可救要地迷得那么深。
如此的沉迷情绪大约从初三一直持续到高二。若从具体的导火线出现的日期来看,可以精确到1995·10·24到1997·10·20。这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想来那时的所思所为有时真痴情得可爱可笑,我那时虽口头承认“人无完人”,但恐怕心底早把夏·勃当作了完美的女人,所以,几乎是容不得别人的半点轻视和批评。那几年里,我因此而懂得了忧愁,不,忧郁。如此获得忧郁的感受经验在别人看来可能很希奇也很可笑,但在我的成长里,就是事实。爱上她们的另一个意外重大收获是锻炼了我的思考力。初三之前,可以说,我对议论文写作、读后感写作是束手无策的。我幼小的头脑里也不是没有一些幼稚的、低浅的、零散的想法。只是,我缺乏寻找立场,驳击对手的方法和能力,也缺乏阅读议论性文章的经验(过去我总认为它们枯燥难懂),而因为爱她们,便对所有关于她们的评论文章有了特别浓厚的兴趣,而且马上延及所有我喜欢、读过的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由于难以接受别人对她们的批评,便不服气地在心中一点点、一条条驳斥,却在无意之中让我学会了主动地思考,严密地立论,犀利地驳论。还有一些文艺评论的枝节也让我较早地领会了一些,这大约就是为什么我能在高中阶段将别人大为头疼的文学评论写得得心应手的原因罢。
关于夏·勃与《简·爱》的这篇东西因故中止了很久,如今得闲而提笔时,已是物是人非。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景况还没有变得更坏,不过,那时的激情似乎已少了很多,激情多半是原于惶惑和苦难的。
好了,接着往下谈她们罢!
记得初三到高二的那一段狂热迷恋中,自己颇为可笑地做了许多痴情的事,说了许多痴情的话,而到了今天,我未必会嘲笑那时的我。虽然那些痴情之举过分,但头脑始终是无比清醒的,正因为清醒,所以更为痛苦。不过,彼时的清醒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恋与自卑。然而,我陷在夏·勃织造的浪漫世界里不能自拔,不仅如此,而且更为其孤高忧郁却又温柔诚厚的个性深深折服,其实,她个性之复杂,远不是这八个字所能概括,这也正是我如今爱她之处,但当时,我是将她看作姐姐,母亲一般的理想人物,一位可以指引我前路的偶像,所以那段时日整个人心性特别的高,总觉得自己超凡脱俗,有那么一点“众人皆醉我读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意思。所以无论是对学校的平庸,还是老师的恶劣,我似乎都是以一种审美(苦难的美)的心情来领受的。尽管是痛苦不堪,却也认为自有一种凄艳和苍凉,让自己的生活浸泡在文学艺术的苦茶中,虽苦却觉得颇有余味,简直有点欣赏把玩的意思了。因着这些,彼时的我苦闷归苦闷,雄心壮志却还有的。要不,怎么写得出那篇《关于鹰的絮语》来呢?这跟我大一时的心态很不同,大一时,面对同样的平庸,同样的恶劣,我却再没有豪气自比苍鹰了。
夏洛蒂和《简·爱》让我相信爱情的惊心动魄和天长地久是可以统一的,殊不知这只是夏洛蒂的理想;又让我相信不美而有个性的女子也能得到最美的爱情,殊不知这人心世情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当我因为一些缘故渐渐与她们有了一定距离时,难免不有一种幻灭感,可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她们的尊敬与热爱,只是更理智,更深入,更沉静罢了。自己买那套《勃朗特两姐妹全集》时尚在痴恋,而真正庆幸自己买了这套书时,却已是大一时候了。
夏洛蒂·勃朗特并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简·爱》也并不是一本伟大的书,我早已深知她们的缺点和局限,正如深知自己的一样,可是,她们也在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我这一辈子都别想摆脱她们对我的影响,因为这影响已渗入至骨髓,成了我的一部分。想起来,任何我深爱过的人或作品都是这样,他们都在我身上打下烙印,想去也去不掉,他们影响我,塑造我,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缘故,这缘总之是断不了了。
这是我两年前的日记节选,写得匆忙,也未及修改,絮叨错漏,在所难免,不过好在真实自然,谨以此纪念我亲爱的夏洛蒂·勃朗特诞辰186周年。
----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灌
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