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ursci(三思)
整理人: 2sinxcosx(2003-10-23 20:44:32), 站内信件
|
《三思科学》电子月刊 2002年第4期 总第10期 2002.04.01
三思科学网站 http://www.oursci.org
三思科学杂志 http://magazine.oursci.org
HTML版下载 PDF版下载 往期杂志
阅读PDF版需要PDF阅读器中文版
或英文版加亚洲语言包
封面故事
[柯南]小小大千世界
编者的话
[柯南]人与地球,非科学时代
新闻
[碧声]特写:黄土的万卷书
[逍遥]民以食为天
[春上莱茵早]细数流年话天命
[春上莱茵早]新版“柏拉图式人”
[柯南]池谷-张:341年的等待
[柯南]重返加拉帕戈斯
[图片新闻]哈勃新传
[碧声]简讯
求知
[韩雪涛]数学无穷思想的发展历程
[九歌]地质年代名称的由来
[九歌]鸟类的领域
[李淼]弦论通俗演义(十二)、(十三)
译述
自然:登革热病毒:断骨热
[K.Feder]史前E.T.——古代宇航员
的幻想(四)、(五)、(六)
历史
[碧声]钞票上的英国(下)
书评
[关东马]边鼓、发嗲与滥情
[陶世龙]有感于百名地球科学家推
荐沈阳版“人与地球丛书”
[张九庆]一本好的译书与一个不好
的书名
[新书介绍]惊世骗术、海豚的微笑
银河铁道的南十字星
辩伪
[方舟子]海克尔的胚胎
[石青]星座的真相
网络
[科普网站推荐]糟糕的天文学、
虚拟青蛙解剖
版权声明·订阅与投稿须知
人与地球,非科学时代
·柯南·
1963年,理查德·费恩曼在华盛顿大学作了一系列的演讲,
在其中一次题为《非科学时代》的演讲中,他这样说道:
在过去的00年中,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速度也
越来越快,并在今天达到了高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显
然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但是,如果你理解的科学时代是指,在艺术、文学、人们的
生活态度和相互间的理解等方面,科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
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时代绝不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你
知道,人们把古希腊称之为英雄的时代,是因为古希腊的不少诗
歌描述的是战斗英雄。人们把中世纪称为信仰的时代,是因为中
世纪的艺术与宗教直接相关,并且人们的人生态度与宗教思想也
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世纪才被称之为信仰的时代。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我们这个时代还不是科学的时代。
这两个月以来,关于一套叫做《人与地球丛书》的争论又一
次印证了费恩曼的论断。即使距离费恩曼发表演讲的时代已有将
近40年,这个时代仍然可以称作非科学时代。本期杂志发表了陶
世龙先生关于《人与地球从书》的调查和评论文章。
《人与地球丛书》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和沈阳出版社共同策划,
沈阳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据介绍,它们是由“程裕淇院士和
作家陈忠实分别担任科学与文学主编,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推
荐”。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为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套号称要把科学和文学结合、“丛书思路富
于开创性,视角独特新颖,率先在国内开辟了一条崭新别致的科
普创作新路……以文学的心和目光对我们的蓝色星球充满了深情
的人文关怀”的丛书,其质量却与它所宣传的相去甚远。有读者
专门指出,在丛书的《触摸山脉》(庞天舒著)一册中,存在着
不可原谅的错误。例如作者在书中声称植物具有人类一般的感情,
甚至把数年前的大兴安岭火灾归咎为“树木的自杀行为”。就总
体质量而言,这本书甚至不能归为科学普及类的图书。
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套丛书得到了“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推
荐”,地球科学家程裕淇院士担任科学主编。但是这套书的实际
情况却让人感到,所谓的“推荐”似乎有欺骗的嫌疑。经过陶先
生和《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的调查,这套丛书的部分真相才浮
出水面:原来所谓的“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调查”纯属子虚乌有,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甚至从未听说过这套书的发行!主编程裕淇院
士因故没有参与主编工作,但是他的名字仍然与陈忠实的名字并
列出现。
真实的谎言:经过调查,所谓的“百名地球科学家联合推荐”纯属子虚乌有
所谓推荐,就是用自己的某种信誉向别人做出保证。例如,
有人向你推荐某种品牌的皮鞋,那么其中就暗含着这个人对鞋子
的质量负一定责任的意味——至少他穿过这种鞋,并且检验了鞋
的质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各类知名人士为商品做广告,这
也是一种以信誉作为担保的推荐。但是这种推荐与科学家自己的
研究领域做出的推荐有很大的差别。一个电影明星推荐了一种感
冒药,事实上她/他无法科学的保证这个推荐的可信度。在这种
情况下,依赖的是名人效应——而名人效应有的时候是不可靠的。
倘若撒切尔夫人习惯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是一种养生之道,那么
有的名人习惯吸烟,这是否意味着吸烟有益健康?答案显而易见,
名人不等于正确。那么科学家的推荐呢?如果有一位合格的健康
专家向你推荐了日常食谱,由于我们认为科学家一般应该具有本
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德,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这个食谱。如果
这个食谱对身体无益甚至有害,健康专家就难以逃脱责任,除非
他的名义是被盗用的。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生产所谓“核酸营养”
的公司以3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义欺骗消费者补充核酸有益健康,
事实上科学家的名义被盗用了。
“核酸营养”的生产厂为什么选择盗用科学家的名义呢?因
为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的推荐是值得信赖的,他们显然
不会选择38位钢琴家、38位警察或者38位邮递员向你推荐“核酸
营养”产品。
在这个所谓的科学时代——我是指“高科技”作为一个时髦
的字眼频频出现的时代——科学家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号召力
的。电视药品广告中人们穿着白大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
例证(尽管我们都知道那是虚假的,药品厂家对公众进行广告活
动也值得置疑)。同样,就《人与地球》丛书而言,毫无疑问,
对于一般的读者,这样的“百名科学家联合推荐”是对丛书内容
质量的一种保证。即使没有100名科学家推荐,而仅仅是1名,从
理论上来说,这套书应该值得一读,因为推荐者是用自己的知识
和人格担保被推荐作品的质量。正如我们普通人总是相信医生的
医嘱,相信律师关于法律方面的忠告,不是吗?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这套丛书质量不高,“百名地球科学家”
的名义也未向读者推荐。那么,我们只能理解为出版者的一种欺
骗行为。在本质上,它与“核酸营养”厂商盗用诺贝尔奖得主的
名义别无二致。一本道金斯或者霍金推荐的书,要比一般的科普
书吸引力大。如果你把书买来以后翻遍全书都没有发现他们的推
荐,你会作何感想?是否有上当的感觉?
即使没有科学家的推荐,这套丛书还是存在着问题,也是一
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才是合格的科普书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科学就是古怪的公式和符号、呆头呆脑的语言,味同嚼蜡。国内
的科普作品很多可以归于无法阅读的行列——尽管它们全都字面
意思正确(LC)和政治正确(PC)。优秀的科普作品大多来自海
外。把科学家和文学家组合起来进行科普创作,或许可以算作一
条不错的道路。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文学家的科学
素养值得堪忧。在此前《美文》杂志的青少年作文大赛上,评委
就错误地把科幻当科普,进而作出了一番让人啼笑皆非的论断。
这足以显示出,国内作家的科学素养不高,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
起码的自然科学教育。
让一个不具有起码科学素养的“文学家”进行科普创作,作
品的效果和质量是值得怀疑的。外行往往闹出笑话。徐迟在他的
《在湍流的漩涡中》让一颗人造卫星在深夜的天空中飞行。这似
乎是某种象征,但是深夜不可能用肉眼看到人造卫星,只有在傍
晚和黎明才能看到。那么《人与地球丛书》的作者们呢?主编之
一的陈忠实在序言中这样说:“……她们悄然沉入到辽远的地史
中,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二人均是少年从军,没有按部就班
地接受过正规的数理化教育,但是,她们就敢去触摸深奥的地球
科学,并将某些课题解读得如此完美得当……”陈忠实的这番自
以为是的话只能让人感到可笑,这简直像病人疯狂的赞扬一个蹩
脚的蒙古大夫。进行科普创作,起码要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而
文学创作却不一定有这个要求。
在作家的笔下,科学家常常是疯狂的、弗兰肯斯坦式的人物
——更不要说柯云路之类大肆鼓吹“特异功能”的作家。正如费
恩曼所说,这个时代远未达到“在艺术、文学、人们的生活态度
和相互间的理解等方面,科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怎样撰写?让科学家写科普无疑是最好
的选择,然而不是每个科学家都具有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的能力
——正如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诗人。其次就是让受过专门科学
训练的人(但不一定是专家)来进行创作,这种人也具有一定的
文学素养。那么,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也能够得到保障。纯粹的
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组合并不一定有效。要知道,写作是一件很个
人化的行为,一个人想要表达的,只能出自他自己的笔下。
地球故事: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怎样撰写。
一群蒙在鼓里的“推荐者”,一个自以为是的作家主编,再
加上没受过科学教育的作者,其作品的水平可想而知。建议陈忠
实和丛书的作者们去读一读西蒙·辛格等人的《地球故事》,看
一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普书籍。
关于《人与地球丛书》的争论可能还会继续下去。然而有一
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公众——特别是从事文科工作的
人们的——的科学素养。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过,“我
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
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
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当我就要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又发现了一个让人哭笑
不得的事实:在中科院的官方网站上,竟然刊登有鼓吹所谓“史
前文明”和神创论的文章,在网上大力反对进化论的美国华人学
者钱锟的大作也被收录在其中——方舟子在《海克尔的胚胎》一
文中对钱锟的一些谎言进行了剖析——而且并不是作为供批判的
材料出现的。更有趣的是,这个网站上还有一篇文章宣扬“人和
植物能做心灵沟通”,看来庞天舒女士在《人与地球从书》里写
“植物是有感情的”却拿不出可靠的证据,也实在不应受到太多
的苛责。只是这让我不得不相信,这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科学泥土
的非科学时代。
---- http://www.oursci.org 三思科学网站
我始终相信人类的智慧结晶应该共享,它不该是极少数人的宠物。作为个人我们不需要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然而如果我们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做出某种判断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我们打算判断的东西有所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