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mmm_mmm_365(2002-04-28 21:20:38), 站内信件
|
《中国教育报》一篇撰文说,一次,一位老师讲<<铁杵磨成针>>这篇课文,当他问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所包含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时,一名学生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她在浪费时间,为什么非磨不可呢,不能想想用别的办法又快又好地制造出针吗?”没想到,老师对这位学生说:“上课要认真听讲,要根据我们的课堂讨论的内容来思考,思路就对了,这样进步就大,效果会更好些。”然后继续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老婆婆那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大家“一致"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样的结论,我们已经持续了千百万年,看来还将继续这样“统一”下去。 我们不是说这一结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我们又为什么非要求得这个统一的思想认识呢?这种大一统的思维定势不知扼杀了多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失去了多少开拓与成功的机会!制针,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为什么只能定位于“磨”呢? 如果在千百年前还有情可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再这样要求“统一” 岂不是与之背道而驰吗?
这篇文章中这个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也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想到了与这“铁杵磨成针”相近的另一则典故:“愚公移山”。干什么非得“移”山呢?就不能保住这座“自然”的山,而另制作一架“直升飞机”或者是其它“缆车”什么的,来解决出路的问题,不是更经济,且还能“靠山吃山”,更符合“生态意识”吗?
看来,学习“典故”仍需恰到好处,学那精神是对的,因为发明和制作直升飞机或是缆车,同样也需要和本就包含着这种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只是这种精 神用对了地方,可就会比用的不当更有“经济效益”,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细一分析起来,前者“挖山不止”仅靠的是体力;而后法,是更积极地开动了人类本就该有的,区别于动物的“脑力”。同样一种好的精神,用到了“是” 处,可谓“巧”,就比那仅只一个“愚”字要好得多吧!
---- 网内存知己
天涯若毗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