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czuknow(火柴~寂寞如我)
整理人: ccu13650(2002-04-30 20:29:27), 站内信件
|
“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 从现在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用这样的句子加上“好死不如赖活”的箴言,你应当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活法其实很中国,这样活法的人不只是我,而应是我们。
活法的前提是怎样活着。活着,一种生理机能的运动状态,于人于其他动物,莫不如此。相对的概念,便如“死去”,在文学或委婉的场合又被称为逝去。前些年,常把“时间如水易消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拿来意味深长一番。听着周边关于某人、某某人对将要逝去而分外留恋的光景,先是扼腕,进而恐惧,最后开始犹豫地找寻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记得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里的话,“人活着是仗了一口气”。是的,简单得就是一口气而已,其他不过云淡风清。这大概是宗教,尤其是佛家所要求证的东西。于我们这些世俗到极致的人而言,看着活体慢慢老去和死后连狗都不如的忧心成全了活着真好的直率注解。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记忆中一直留有“活着”的概念和对“人活得艰辛与不易”的酸楚,尽管自己曾经在农村的目睹所闻早已证明了也将继续证明着这一点感受。成败、荣辱、贫富、繁简这些反义语词在“所有的事情全都会过去,只有人死了不能再生”——格非笔下小青的淡然中灰飞湮灭。
来源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压抑和唐突,这么些年头,自以为学会发呆的越发了不起来,而短暂的空白也恰证明出过多思考的乏味。
就像珍惜自己、忘记自己的善待避免了狼藉且苦涩的灵魂涤荡。活着的幸福感在我的心头开始慢慢爬行。
----
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却一直生活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