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6), 站内信件
|
三科法门——初悟《六祖坛经》(78)
☆☆☆个人意见☆☆☆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
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
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三科法门即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三科是指︰(1)五蕴、(2)十二处、(3)十八界。用这三个术语阐述存在和一切法,因此名为三科,又简称为蕴处界三科。
(1)五蕴是构成一切法的身与心(个人方面的一切法),或物质与精神(内外的一切法)的五种要素。
(2)十二处是从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上考察一切法,分为六内处(六根)──认识作用的主观能力,与六外处(六境)──客观的对象。
(3)十八界是在前述的十二处之上,加上感觉与知觉认识本身(或认识主观)的六识,而形成十八种。#
这种种的认识、法、感觉等都是心中所生。所以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
所以自性也名为含藏识,即是#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
是包涵一切善恶种子。在这自性上起思量,即是转识,有道“转识成智”。
可以这么说,这段是把佛学中对外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感觉统一起来的一种学说。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外界的刺激(六尘),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六门),产生不同的感觉(六识)。
这条线的解说和现代的心理学的认识过程很是相同。
六祖大师把这倒了过来。即是从自性起思量,在不同的感觉和认识(六识)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六门),用自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改造外界(六尘)。
所以说一十八界都是从自性上起用的。这条线就和现代心理学的意志过程相似了。
这方面的论证说明记得《楞严经》上说得就很是清楚了。
六祖在这只是把自性能含一切法这观点说明。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自性若邪,若正?本来自性含一切法,本自空相,不论邪正。
这里说的是这十八界是自性的起用,起用若是邪,即得十八邪,起用若正,即得十八正。
也是再次说明自性所生的用,即可以生出十八界来。用错了即是众生的用,用对了即是佛用。用错者着于一处而用,用对者用即遍布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待续……)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释()解()文过多,不再随文贴出,想参考者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标题的文章。【藏识】【转识】
---- 愿众善知识!得闻《六祖坛经》,心即开悟。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