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医学保健>>外科>>移植外科>>骨髓移植和移植后排斥反应

主题:骨髓移植和移植后排斥反应
发信人: trauma_120(小江)
整理人: trauma_120(2002-04-28 22:03:05), 站内信件
  文章一篇,算做给大家的见面礼:)

                骨髓移植和移植后排斥反应
   骨髓移植是很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最后希望,也因而成为人们给以极大关注的技术。比较其他移植来看,骨髓移植可能是操作本身最简单的一种移植——只需要把供者的骨髓采集到再输给受者就可以了,但在就技术难度而言,骨髓移植的困难却不在实体器官之下,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其危险性和难度都是很大的。之所以如此,还是和骨髓本身在机体中的作用和生物特性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骨髓的功能是造血——而且从幼儿时期开始它就是几乎唯一的造血器官——这有赖于从胚胎时就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它们负责在以后一生中不断为机体补充各种血液细胞,这些细胞包括用于携带氧气的红细胞和各种构成防卫系统的免疫细胞。在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很多构成个体识别标记的物质,正是这些标记成为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身份证”。这样,免疫细胞们就可以迅速的在“自己人”和“异己者”之间做出判断从而防止病原体和其他外源的有害物质伤害机体。
   然而,移植时,我们引入的正好是“异己者”细胞,由于无法找到两个基因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引发两个个体细胞间的相互攻击,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不相容”。又因为几乎所有执行这种攻击任务的细胞都来源于骨髓,所以可以理解,当移植物本身就是骨髓时,这种攻击就来得更加猛烈。
   攻击是双向的,既有接受移植的受者细胞的对供者骨髓和细胞的排斥,也有供者细胞发动的对受者的攻击。在移植的最早时期,人们仅仅意识到受者会排斥掉供者,却并没有考虑到受者也可以主导这种攻击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的移植受者在免疫抑制药物的保护下度过了急性排斥期后,却有不少人发生严重的皮肤、肝脏和肠道损害,一些病人还因此失去生命。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原来这也是一种“排斥”。不同的是,这次攻击的主导者是输入的供体细胞,为了与受者主导的排斥反应区别开来,研究者们给了它一个新名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反应,是由于接受骨髓的患者多数都因为原发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而接受了大剂量的放化疗,这种处理杀死了包括恶变细胞在内的几乎所有造血细胞。接受移植后,进入骨髓中的异体造血细胞重建了受者的造血系统,生产的血细胞带有的是异体的识别标记,当这些细胞遇到带有受体身份证的细胞时,自然不把它们当自己人,所以一场细胞间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最终的战果如何,还取决于两方实力对比。
   但是,GVHD也并非全无好处,在因为白血病而做骨髓移植的患者,有供者细胞介导的供细胞抗白血病细胞本质上也是GVHD,但这时,攻击的效果却是有利于防止肿瘤复发。因此,如何引导骨髓移植后供-受者之间这种微妙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就成为今日移植医学中一个广为关注的焦点。



----
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