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基甸文集>>个人原创>>浅谈“以信求知”(一、历史渊源)

主题:浅谈“以信求知”(一、历史渊源)
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0 23:42:31), 站内信件
浅谈“以信求知”(一、历史渊源)

在网上跟朋友讨论基督教信仰,“理性与信仰”的话题历久不衰,常常
成为热门。“知”与“信”的关系无论何种信仰都需要面对。“你怎麽
知道你所信的是真的?”的巨大问题实际指向神、哲学上所谓“知识论”
的问题。当基督徒谈及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的时候,或明确或隐含,
多多少少会涉及“以信求知”的概念。而当基督徒明确提及“以信求知”
这个词的时候,不认同基督信仰的朋友们的反应往往只是立即进行嘲笑
讥讽,偶有“批判”一二的,也常常显出对这个词的内涵的不甚了解。
所以甸不揣学浅,希望起个头,“浅谈”“浅谈”“以信求知”的知识
论,抛砖的意思。本来谈这个题目大有比我好的人选,如哲学思辩均强
的一乐兄和曾经用“以信求知”作笔名的小灶兄。不过我想我起了头,
他们也许就会拿“玉”出来的。:-)

〔历史渊源〕

“以信求知”拉丁文是"fides quaerens intellctum",英文是"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所以也可以表述为“信心寻求理解”。这个
概念由“古典”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AD354
-430)提出,源自对以赛亚书七:9的理解发挥。这节圣经和合本译作
“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按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也可译为“你
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了解”。小灶家页上那句“如果你相信,你就能
明白”的话我相信也是由此而来。

到了中世纪,理性在基督教神学中的角色仍然是经院派神学的重点课题,
奥古斯丁的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甸在谈康德一帖中和网上谈“证明上
帝存在”的朋友在帖子中都提到过的曾经进行“本体论证明”的安瑟伦
(Anselem, AD1033-1109),便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除了
“信心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ctum"),安氏还有一句
名言是“我信是为了理解”("credo ut intellegam")。安的两部“代表
作”,前篇本来叫做《默思信仰根据的典范》,后改名为Monologium
(“独白”),后篇最早的书名就叫《寻求理解的信仰》,来改名为
Proslogium(“论证”),主要内容就是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
明”。我们今天谈起这个“证明”多半是把注意力放在“以纯粹理性证
明上帝存在”上面,而实际上在这个以“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
53:1)”开始的“证明”里面,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安瑟伦在
上帝面前诚恳的祷告,实在是人在上帝面前谦卑下来,祈望自己的理性
能够顺从上帝的旨意的态度的典范。安瑟伦对基督教神学的贡献之一,
就是这“祷告中的神学”。另一个贡献是以信心寻求知识的神学。实际
上安瑟伦试图做的事情,是信仰上帝的人试图去“证实”上帝的存在,
而不真是不信的人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安瑟伦的“证明”和经
院哲学的“理性主义”路线大有可批判的地方,但是安自己并不是理性
主义者,他认为理性仍是有其限制的。安的本体论证明虽然来被康德
小老头在批判“纯粹理性”时“颠覆”,但其所表述的“祷告中的神学”
和“以信求知”的“知识论”却为“正统”基督教信仰所持守。安氏的
思想对基督教信仰和神学仍然留下宝贵的遗产,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到了阿奎那(Aquinas,AD1225-1274)的时代,经院神学为了基督
教神学“系统化”和“显明内在理性”的需要,开始从希腊哲学中寻求
“支持”,神学家们似乎对亚里斯多德情有独钟,认定他的理念可以为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提供理性的基础,也可以为对抗反对基督教的人士的
批判、护卫基督教信仰提供理性的基础。这也就是来(改教以前的天
主教)的“护教学”采取的进路(其巨大影响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也许
仍然有所波及,看看今天基督徒在面对“理性主义”的“反教”时的一
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应”也许就可以体会一点点。。。)。阿奎那的雄
心壮志是要建构一种兼具信仰与理性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是来经院神
哲学无所不包罗的“神学大全”的由来(阿奎那的巨著就叫《神学大全
》)。今天我们一提到“经院神哲学”,就想到“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几
个天使”之类的迂腐得可笑的“课题”,“理性主义”细菌侵蚀的病症
由此可见一斑。(当然阿奎那更以著名的证明上帝存在的“五法”而为
人所知。)阿奎那等人的“知识论”有一个致命的“先设”,即人的
“理性”尚未完全堕落,所以人可以通过“中立”的理性来认识上帝,
甚或仅仅靠理性就能认识上帝,而这与圣经所启示的“知识论”是背道
而驰的。

及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改教家们倡导的“回到圣经”,实际
上是对“经院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路的反动和抗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AD1483-1546)极力反抗亚里斯多德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统治,重
新正本清源回到奥古斯丁以信求知的原则,强调人的理性必须被信仰所
引导。加尔文(Calvin, 1509-1564)的《基督教要义》强调教义和教理,
与路德写的《信仰问答》一样将教义与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加尔文重新以
“知识”作为神学的主旨,也是溯源“以信求知”的理念,但是加尔文讲
的是救赎性的“以信求知”,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从改教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又有存在主义的祁克果、注重信仰经验的
士马赫莱、强调“历史意识”的特洛尔奇等等大家,他们的“知识论”也
逐渐走向“多元化”。在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的神学中,大概最引人注目
的还是巴特的(存在主义色彩的)“新正统神学”。而巴特希望建构的
“神学大厦”一方面确立传统的教义学(巴特的伟作即名为《教会教义学
》),一方面又力图与种种现代思潮“对话”。巴特仍然视神学为“信仰
寻求理解”,用他的话说,即“关于上帝的言说”。在北美,,还有蒂利
希(田力克)强调“处境化”的“系统神学”和范条(Van Til)注重“先设”
的神学、辩道学等等。范条的思想大概最少为人知,我一直特别希望对之
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一乐兄(有时间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下。(呵呵,
害一乐一把。。。:-))

--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2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