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mmy()
整理人: snowypeng(2002-05-22 13:17:01), 站内信件
|
互联网简史:第一次对话(1965)
(2000-09-27)
第一个将两台不同的电脑连接起来的实验是由Thomas Marill提出来的。和当 时的许多 电脑迷一样,Marill也不是学习电脑专业的,他只是一名心理学家,曾 经是Licklider的学 生。Marill有一个规模很小的电脑公司,起名为“美洲电脑 公司”(CCA:Computer Corpor ation of America)。
1965年,麦瑞尔代表美洲电脑公司向APAR提交了一份计划,提议在马萨诸塞州 和加利弗 尼亚州之间进行一次联网实验。ARPA担心Marill的公司的规模不足以完 成这项实验,于是建 议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来主持这项实验。如果实验成 功,那不仅仅表示理论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象征人类崭新的交流方法即将开 始。
当时,Lawrence Roberts正好在林肯实验室工作,负责这项实验的任务落到 了他的肩上 。Roberts和Marill通过只有2,400bps的调制解调器,将麻省理工学 院林肯实验室的TX-2电 脑和加利弗尼亚州SDC系统发展公司的Q-32电脑连接到了 一起。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不同电脑之间的远距离联网。而且,系统使用的是分 时方式( TimeSharing)。在多用户电脑环境中,虽然每个用户都感觉是和大家 同时工作的,但电脑 并不能真正同时处理不同的工作。电脑不是处理完一个用户 的提交的任务后才去处理下一个 用户的任务的,而是为每个用户提交的任务都分 配一小段的处理时间,并把用户的任务分成 多个的小段,然后对这些小段按照先 后次序循环处理。由于电脑的速度很快,所以用户感觉 不到执行中间的停顿。
尽管这次实验按计划完成了,并且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是,接下来的问题 仍然不少。
首先是传输速度。由于线路长而不稳定,这种联网方式的实际速度只有几百波 特率,哪 怕只是传送很小的一段信息,就得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网络不能做 到一秒钟内作出反应 ,就等于没什么用处。
其次是网络的可靠性值得怀疑。由于使用的是线路交换的方式,整条线路被占 用,在直 接从出发点把信号传到目的地的过程中,信号损失可能会很大。
当然,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网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一开始选错方向 ,将为今后的 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
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分布式网络的理论,可是仍然还有不少人觉得应 该使用由 中央控制的线路交换网。因为,他们认为电话网是线路交换网的典型, 既然全国的电话网工 作得很好,为什么按这种方式建立的电脑网络就不能好好地 工作?他们甚至提议将网络控制 的中心放在奥马哈,因为这个城市正好处于美国 的地理中心。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此人犯下 了典型的经验性错误。
无论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但通过首次联机实验,从侧面证明了Paul Baran的 理论—— 长距离传输数据应该使用分布式的包交换网络。人类未来崭新的交流方 法将从这里开始。
1965年备忘录
★MIT林肯实验室的TX-2计算机与位于加州圣莫尼卡的系统开发公司的Q-3 2计算机通过1200bps的电话专线直接连接(没有使用包交换技术)。
★IBM发布了分时机器S/360 67型机和与之配合的操作系统TSS/360。
★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推出了计算机计日期服务。
★Digital推出了PDP-8,这是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微型计算机。该机器降低 了计算技术的价格,促进了新的应用技术开发,并导致了分销行业的诞生。分销 商将计算机嵌入另一个系统,然后再转售出去。
★通用电气公司推出了GE-115,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小型数据处理应用的通用 计算机。
-- Cammy
http://cammy.126.com
[email protected]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2.1.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