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rnetc(九歌)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0 23:48:06), 站内信件
|
很赞同平凡人兄对屈原的评价,如果不是他那种伟大的人格力量,很难想像两千几百年来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屈原当推为首。九歌不才,但酷爱楚辞,虽读得不精,但每读必有所
得。这里仅就屈原诗歌中折射出的道家思想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请平凡人兄和各位方家斧正。
===================================================================================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楚辞·离骚》
===================================================================================
从政治上说屈原是属于法家的思想家,而他的形上学则属于稷下道家的精气说。
稷下精气说见于《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等篇,合称
“《管子》四篇”。屈原的形上学与《管子》四篇基本上是一致的。
【管子】 “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德)”充而美则“内得(德)”,
或称之为“中得(德)”。
【屈原】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中正”即“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中的“内美”。
九歌理解:内德、中德与内美、中正都是精气,精气是可得到的,所以能“上征”。
中正就是正气,屈原曾说:“……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远游》),人不
是一开始就有正气的,由于人在世上“遭沈浊而污秽”,正气不愿进身体,所以人要做的就是
排斥污秽而求正气。这与《管子》中为求内德必须“虚其欲”是一致的。另外由于人太悲哀原
有精气可能会跑掉而不愿回到身体,即“神儵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这也要求我们清
除污秽、化掉悲哀,因此就要“掩浮云而上征”以达到“精气入而粗秽除”。正是屈原深刻地
认识到“牵于俗而芜秽”,他才会“上下而求索”。
九歌认为屈原的思想对今天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各种对人格和人
品有害的东西会时时乘虚而入,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污秽的毒害作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
提高修养才能获得高尚的情操。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将这种人放在两千
几百年前去,估计精气是不愿近他的。当然在上古时代道家认为精气存在于天地之间,人可通
过修炼去获得,今天看来是很朴素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但在屈原那里,修炼不是消极的和功
利的,而是要获得一个清明的社会,这非常了不起,结合今天民风和党风存在的问题,实在让
人惭愧得很。
下面比较一下屈子思想和《管子》四篇的有关说法(左边为屈原的,右边是管子的):
“道可授兮,而不可传”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勿烦勿乱,和乃自成”
“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一气能变曰精”“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虚其欲,神将入舍”
“庶内以成兮,此德之门”────“凡道无根载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
=====================================================================================
以上只是个人读书时想到的一点东西,边看边找先秦诸子的东西作些对照,但从未进行
过系统的整理,有些错误地地方,平凡人兄千万不要客气。
=====================================================================================
另外以前对磊 禅师兄说过想写点关于巫方面的东西,有时间我会以屈原的《九歌》为中
心点,谈谈这种原始宗教意味十足的中国南方的上古巫风。届时花飞雪屁屁(这名字真难受)
兄也可以给九歌点化一下。先谢过诸位兄弟了!
----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