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23 15:27:37), 站内信件
|
引言
如果说有些国家的政府认为战争太重要而非将军们所能决定
的事,那么各国政府都应该认识到核战、化学战与生物战必须由
政府最高当局来控制。过去,以战争相威胁是谈判者的一种工
具;而现在,在谈判者的袋子里已有好几种工具,从使用常规战
一下子发展到使用化学战、战术核战甚至战略核战。这种情况已
成为现实,而且尽人皆知。现在正在进行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不管其称谓如何,除战略武器外还必须包括 SS-20中远程弹道
导弹和巡航导弹等战区核武器的讨论,这使情况变得复杂化了。
迄今为止,只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以及印度已
经宣称拥有核武器。但是,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
加拿大、意大利、南非、以色列以及巴基斯坦,已经拥有制造核
武器的技术能力。只有美国和苏联承认在制造化学武器,但是制
造化学武器比较容易而且费用也比较低廉,大多数军火生产国都
有能力制造。对于生物武器的制造能力,似乎被沉默的面纱所掩
盖,不过我们在阐述核武器和化学武器之后,将对其加以简明扼
要的介绍。对每一种武器我们将分别加以最得当的介绍,因为除
了作为谈判者的工具这点外,它们在各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
核武器
核武器产生的整个效应范围广泛而且种类多样。核效应的威
力是巨大的,就许多效应而论,其威力完全是灾难性的。这便使
许多国家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来解决其居民免遭核袭击杀伤的问
题。有些国家持宿命论的观点,认为核效应是毁灭性的,无论采
取什么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有些国家如瑞典和瑞士,则采取了
广泛的措施。但是,在面临核武器威胁时,如果军队要保持可信
的话,首先它们必须拥有反击的能力从而慑服敌人,其次它们必
须了解核武器效应,了解如何在核武器袭击时保存自己以及如何
在核袭击之后进行作战。华约和北约的军队都拥有核威慑力量,
而且都进行了在核环境下如何生存的训练。这便是本节将要阐述
的内容。
核武器效应
士兵感到关切的效应是对其自身及其武器装备有影响的效
应。人员和武器装备都会受到核武器产生的瞬时冲击被、热辐射
与核辐射的杀伤破坏。尔后士兵关注的是剩余核辐射对人员的杀
伤,以及瞬时电磁脉冲和电子元器件瞬时辐射效应对其电子设备
的破坏。
所有核效应的杀伤破坏性均视地面零点上的爆炸高度而定。
所谓地面零点是指核爆炸在地面上形成的点,或指空中核爆炸在
地面上形成的那个垂直投影点。地面核爆炸就是火球触及地面的
核爆炸,其他的则称为空中核爆炸。我们将逐一介绍冲击波效
应、热辐射效应以及核辐射效应。
冲击波效应
一次核爆炸所产生的能量中,大约有50%形成冲击波。除
了在威力上不同之外,这与一次常规爆炸所产生的情况是相同
的。用以说明核效应的那些术语常常隐含着它们的巨大威力。一
个当量为 l千吨的弹头只是一个很小的核装置,但它却相当于 l
千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在长崎投下的核弹当量大
约是2.2万吨。从百万吨级战略核武器的角度来看,这个当量仍
然是小的。但是,再从梯恩梯炸药的角度来很好地设想一下的
话,这个当量则需要动用一支由2200辆中型卡车组成的车队,
每辆卡车装载10吨,才能装上所需的2.2万吨炸药!
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成球形壳体向外运动。冲击波一碰撞到
地面,即被反射回来。反射波与原来的冲击波重合在一起,最后
形成的沿地面运动的冲击波实际上是由大气超压和暴风组成,非
常复杂,详细内容请见本丛书第4册。除了爆炸装置的当量之
外,爆炸高度显然是决定冲击波威力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关于适合于核装置当量最佳爆炸高度以及在特定距离上产生的效
应均可制成图表,供决策者们使用。
当冲击波通过目标时,可对其造成多种杀伤破坏效应。也许
想象这种情景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假定有一群士兵在一间空房内
休息。超压会压毁这间房子,暴风会将它吹倒,甚至将它吹得无
影无踪。随着爆炸周围的大气恢复原状,空气将被吸向爆心,产
生一种较小的效应,这是由于瞬时内大气压力骤然下降和存在一
股吹向爆心的暴风而造成的。虽然这些附带效应也颇为显著,但
它们不致于对军事目标造成严重破坏。
冲击波对人员的最初效应不是很大。当空气压力超过正常大
气压力(超压)达到每平方英寸7一15磅时,大约有半数士兵的
鼓膜会破裂。据料,这不会使人员立即丧失战斗能力。如果超压
达到每平方英寸大约40磅,人员便会受伤,这时人体的肺部和
其他部分都会受到伤害。当风速达到飓风最高速度的2-3倍
时,暴风对人员的杀伤效应也就不可避免了。当冲击波撞击人员
时,人体的各部分都可能即刻折断。然而,诸如人员被猛推到某
个固定物体上、被飞舞的碎片击中或在推倒的车辆内翻滚等这样
的附带效应还会造成人员进一步的伤亡。图4.2所列表格显示了
一个当量为 l千吨的核装置和一个当量为 1百万吨的核装置使
50%的人员及其武器装备遭到严重杀伤破坏的大致距离,其中
人员失去战斗力,武器装备需经工厂修复后才能再次使用。
据图所示,当量为 l百万吨的核装置的杀伤破坏距离要比当
量为 l千吨的核装置大得多,但大不了1000倍。事实上,充其
量只不过大10一15倍。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一条减少补偿定
律。此外在图4.2的表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现象,即一个当量
为 1百万吨的核装置所造成的杀伤破坏的超压比一个当量为1千
吨的核装置要小得多,其原因是冲击波持续时间越长,通过目标
的时间也越长。所以对目标影响的时间也就越长。
我们尚未提及的是,爆炸还有另外一个效应。这就是在地面
或接近地面进行爆炸时产生的爆震波。它会传入地下,十分类似
地震效应。产生的地震波比空气中的冲击波运动速度要快得多,
但是它的杀伤破坏范围比较小,小到什么程度视地形而定。地
基、地沟以及地下室、下水道等地下结构都将被震毁,也将发生
由地震通常造成的各种破坏。
一次当量为2万吨的空中爆炸所造成的整个杀伤破坏中,冲
击波的最初效应和附带效应约占35%。其余约5O%的杀伤破坏
可能由热辐射效应(即热与光)造成。
热辐射效应
很少有人未见过电影中核爆炸的景象。首先出现明亮耀眼的
闪光,然后一个火球冉冉升起,吸起地面上的尘土,形成核爆炸
典型的蘑菇状烟云。无论电影拍摄制作得多好,它都不可能描绘
出闪光的强烈耀眼程度或者火球发出的可怕热度。闪光比午间太
阳要亮许多倍:火球的温度超过1000000摄氏度。
闪光效应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白昼还是夜晚、能
见度是否受到雾和雨的影响以及闪光持续时间的长短。闪光持续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爆炸的威力、离地面零点的距离以及整个地
形。总之如果在白昼面对闪光,人的双眼就可能暂时失明两分
钟;夜晚则可能失明10分钟才能恢复视力。大约1000人中就有
一人,他的双眼或其中一眼可能遭受永久性的失明,但从军事上
说,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担任驾驶员和飞行员这样的
人,他们在视力恢复之前很可能出事。现正研制一种快速关闭的
门窗以及能够象某些太阳镜那样遮光或变色的护目镜,但是由于
闪光的传播快如光速,这个问题就难以解决了。
对人员和武器装备的热效应是很难预测的。首先,它取决于
决定火球大小的核弹头当量。一个当量为 1千吨的弹头爆炸后可
产生一个直径为140米的火球,而一个当量为 1百万吨的弹头爆
炸后可产生一个直径为2200米的火球。显然,被火球本身吞噬
的任何目标无疑被彻底摧毁。除火球外,热辐射效应还可分为闪
光效应和火焰效应。闪光就是含有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以
及红外线的热能。它以光速(300000公里/秒或186000英里/
秒)传播。一个当量为 1千吨弹头爆炸后,在820米处的人员暴
露的皮肤可遭受二度烧伤。这就是说,这种烧伤会产生一定程度
的水泡和一定程度的杀伤,需要3个星期才能治愈。同样,一个
当量为 1百万吨弹头爆炸后,在19000米处也会造成上述那样的
杀伤效果。然而,如果在核爆炸与人的皮肤之间,即使有一片树
叶或者一张纸,也能遮挡闪光,起到防护作用,衣服则完全可以
保护皮肤。因此很显然,身上穿着衣服的人保护自己的最佳办法
是转身,或者最好是俯卧在地,双手压在身下。
如果是下雨或起雾这样的天气,上述杀伤破坏距离将大大缩
小。在车辆或建筑物内的人员可以完全免遭闪光效应的杀伤,除
非他们正好对准舱盖或门窗等开口处。同样,地形对闪光效应也
有很大影响:平坦地的防护作用不如起伏地或丘陵地;开阔地的
防护作用也不如树林地或建筑物。这就意味着,无论对于侵略者
还是对于防御者来说,闪光效应都是难以确切预测的。
同样,要确切预测火焰效应也是十分困难的。火焰效应是指
闪光造成武器装备或建筑物着火而引起的燃烧。干草或其他生长
物比较容易着火。棉衣或毛料衣服不易着火,但又不如车座舱罩
那样难以着火。燃烧的衣服通常易被扑灭,但是士兵周围的车座
舱罩和其他物体着了火就不易被扑灭。使情况更为纷乱不已的
是,这些大火有时还可能被传播速度较慢、在热辐射闪光及其点
燃的大火之后才出现的冲击波吹灭。
至此可以看到,在核装置爆炸造成杀伤破坏的重灾区以外,
热辐射效应和冲击波效应是难以预测的。现在我们来介绍核辐射
效应。
核辐射及其效应
核辐射不一定是最致命的,虽然在所有核效应中,人们对它
的讨论最为认真。事实上,以一次当量为2万吨的空中爆炸为
例,平均起来大约只有15%的杀伤是核辐射造成的。这个数字
随着爆炸高度和弹头当量大小而变化。但是,首先值得考虑的是
各种不同的核辐射。这些核辐射可分为“瞬时核辐射”和“剩余核
辐射”两大类。“瞬时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60秒之内产生效应的
辐射。
瞬时核辐射包括 α粒子、β粒子、 γ辐射以及中子辐射。所
有这些辐射的起点都是原子,所以接着研究一下原子是会有所帮
助的。
当原子发生"破裂"时,大量核碎片即形成核辐射。第一种
为α粒子,每个 α粒子均由原子核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
(见图4.4)。这些 α粒子遇阻即止,即使是一张薄纸也能阻止它
们,因此从军事上说也就毫无意义。第二种为β粒子,即电
子。它们比 α粒子的穿透力强些,会使皮肤出现某种烧伤。从军
事角度来说,它们不是致命的,它们的效应不是瞬时的,因为它
们在空气中只能穿越几米远的距离。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以下所
见,它们还能使人员失去战斗力。现在.我们来谈谈中子辐射与
γ辐射。
顾名思义,所谓中子辐射,就是指原子核放出的中子流; γ
辐射是由电磁波组成,这种电磁波与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和 X
射线相类似。中子辐射与 γ辐射是造成辐射杀伤的主要因素,它
们可在空气中穿越数千米。
辐射以拉德来计量。据估计,200拉德以下的辐射剂量不会
造成实际效应。辐射剂量为200-500拉德大约在一周之后可导
致人员丧失战斗力,其中许多会死亡。辐射剂量为500一1000拉
德在4天后可导致人员丧失战斗力,其中大部分会死亡。
必须指出,辐射剂量全是累计的。这就是说,一个士兵在第
一天吸收250拉德的核辐射剂量,接着在第二天又吸收300拉德
核辐射剂量,他就很可能死亡。但是,吸收了亚致死核辐射剂量
的人体能够逐渐康复,不过康复所需时间不是数天而是数周。
瞬时核辐射的防护
在核爆炸与受害者之间采取任何形式的遮挡,都可以对瞬时
核辐射起到某种防护作用。遮挡物体越多、越密集,防护作用就
越大。铅是最有效的遮挡物;水、钢和大部分地面都可以起到良
好的防护作用。一般地说,非装甲车辆对 γ辐射没有多大防护作
用,而一辆坦克则有4倍于它的防护作用,一条露天堑壕有5倍
于它的防护作用,一条加了普通顶盖的堑壕就有50倍于它的防
护作用。首先我们必须介绍一下,中子辐射与 γ辐射对人员的效
应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中子辐射在遇到遮挡受阻时,可产生某种
程度的 γ辐射而使辐射持续下去。因此举例来说,坦克的装甲对
中子辐射所起的遮挡作用只是3倍于非装甲车辆所起的遮挡作
用,而不是4倍于它对 γ辐射所起的防护作用。现在可见,设计
一种以削弱其他核效应来产生更多中子辐射的核装置,用以对付
装甲车辆编队是极为有效的。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子弹的基本概
念,也就是为什么俄国人在装甲车辆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对中子
弹用于战场作出如此强烈反应的原因。
在平均能见度的情况下,一次当量为 1千吨的空中爆炸所产
生的辐射剂量基本上如图4.5所示。
如图4.5所示,士兵将不会受到1000多米以外进行的 1千
吨级核爆炸的任何致死效应(即200拉德以上的剂量)。一次当
量为2万吨的空中爆炸所造成的杀伤中,大约15%是由核辐射
(包括瞬时核辐射和剩余核辐射)造成的。
剩余核福射
在地面爆炸的地面上以及在核蘑菇云散布出来的尘云的放射
性沉降物中,均可发现剩余核辐射。地面上的剩余核辐射主要是
γ辐射与 β辐射。它的军事意义在于导致地面沾染,甚至导致部
队无法通行。辐射剂量衰减率列表如下。在进入辐射地区之前,
通常要进行辐射监控。
爆后 l小时 2000拉德/小时
爆后7小时 200拉德/小时
爆后2天 20拉德/小时
爆后2周 2拉德/小时
放射性沉降物的剩余核辐射实际上是来自核弹头的放射性微
粒。核爆炸生成的放射性烟云任凭气候摆布,雨或雪可较快地把
辐射带到地面,但是风却能在辐射到达地面之前把它刮出一段距
离。从性质上说,这种辐射是 γ辐射与 β辐射,造成杀伤的原因
是皮肤烧伤以及食用沾染了放射性沉降物的食物或饮水。
只是在火球接触地面、形成地面爆炸时,剩余核辐射才具有
军事意义。空中爆炸在地面零点周围地面产生的核辐射是没有意
义的。它也不会产生任何具有杀伤作用的放射性沉降物,因为火
球迅速上升。毫无疑问,核弹头的汽化状放射性元素凝聚成为微
粒子,弥散入高空大气层中,尔后慢慢地降落到地面。它们的放
射性逐渐衰减,而且被风驱散后,降落到世界各地,难以探测。
然而,假如进行地面核爆炸,务必采取措施来预测部队通过
地面零点周围和有放射性沉降物的放射性地区所面临的危险。这
在本丛书第4册将进行详细介绍。而现在我们能了解的是,如果
知道核爆炸的高度及其当量,便可对地面零点周围的剩余核辐射
进行预测。如果知道风向和风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对放射性沉
降物进行预测。但预测不是精确科学的。训练有素的、装备有监
控设备的侦察部队应尽可能对预测加以验证。
核爆炸对人员的全面效应
正如我们所见,冲击波、热辐射和核辐射这三种效应的致死
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当量、爆炸高度、气候条件、地形、所采
用的防护或遮挡样式以及部队的训练水平等情况而定。为了使人
对这三种效应致死率的比较有个印象,图4.6标注了当量为 1千
吨、1.5万吨和15万吨的空中爆炸对身着戎装毫无戒备与防护
的人员杀伤的以地面零点为中心的半径。
如图所示,在最小的当量为 1千吨的爆炸中,核辐射效应的
杀伤半径最大;在当量为1.5万吨的爆炸效应中,热辐射效应开
始占优势;在当量为15万吨的爆炸中,热辐射效应的杀伤半径
将近冲击波效应的2倍,核辐射效应的3倍。
同样,图4.7表明空中爆炸核效应对坦克及其乘员的杀伤半
径。在此图中,在当量为 1千吨和1.5万吨的爆炸中,核辐射效
应的杀伤半径最大。在当量为15万吨的爆炸中,巨大的冲击波
效应能够在1225米的半径上摧毁坦克,从而杀伤坦克乘员。在
火球还未接触到坦克之前,热辐射效应早就覆没于冲击波和核辐
射。然而,核辐射具有的杀伤破坏装甲部队的能力再次表明,为
什么中子弹将是对付华约军队的十分有效的武器。中子弹装置的
设计,完全能通过削弱冲击波和热辐射效应来产生可观的核辐射
效应。
对装备的电磁效应
核爆炸有两种主要的电磁效应。第一种效应是能够破坏电子
设备的电磁脉冲;第二种效应是能够导致大气层和电离层导电性
发生变化。
如果一个核装置在200多公里的高空爆炸,电磁脉冲便可覆
盖象整个大陆那样的广大地区、并能使通信和电子设备遭到严重
破坏。大气层和电离层导电性的变化将严重影响高频通信并使之
无法进行。低频通信和中频通信也将受到影响,但甚高频通信和
超高频通信却不会受到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雷达的效能将受到
损害。
电磁辐射对无线电、雷达和计算机等类设备的电子元件还产
生其他效应。通俗地说,这叫做电子元器件瞬时辐射效应。它表
现在对计算机磁存储器的破坏、使继电器脱扣、导致电缆绝缘失
效以及通信设备烧毁。
对核效应的防护
如果部队在野外,那么对于冲击波、热辐射或核辐射的唯一
有效的防护是,在他们意识到闪光时立即俯卧在地,双手压在身
下,以免核爆炸杀伤。如果部队不在野外而有可能遭到核袭击,
那么他们应呆在地下室、有顶盖的堑壕或舱盖密封的重装甲车辆
内。如果采取措施来防止电子元器件瞬时辐射效应(这一过程称
为核爆炸防护),则对电子设备的防护可取得很大效果。为了避
免电子元器件瞬时辐射效应,在新设备的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屏
蔽、短导程、避免循环、装置电子滤波器等方法。
化学战
1914一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运用了化学战。当时
的化学战不仅使遭受毒剂杀伤的部队情绪低落,而且还使负责将
中毒者后送的部队士气瓦解。在进行对付化学战的训练时,必须
考虑的一个重大因素就是它对士气的影响。严格训练是确保遭受
化学袭击时保持士气的一个最佳办法。
也许是出于恪守1925年日内瓦毒气议定书的要求,也许是
因为存在某种威慑力量,即交战双方都拥有野战化学武器的能
力,所以在1939一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进行化学
战。实际上,化学武器存在的重大问题是,任何有能力生产杀虫
剂的国家都能够制造化学毒剂,杀虫剂与化学毒剂相类似。于
是,有能力生产白磷炮弹的国家都可以把杀虫剂装入武器使用。
本册第3章对这种炮弹的设计作了概要介绍。
良好的单兵与集体防护装备能够削弱化学袭击的效果。华约
国家和北约国家都研制了这种装备,其中英国名列前茅。问题是
身着防护衣和长时间处于防护状态的部队将丧失其很多战斗力。
可见,如图4.8所示,全身穿着防护衣的士兵行动太不灵便,而
且也不能象不穿防护衣的士兵那样轻而易举地使用自己的武器装
备。
如果战争中的一方拥有进攻能力,而其对手只拥有防御能
力,那么拥有进攻能力一方的国家将占巨大优势。当前,在华约
国家和北约国家之间由于苏美双方都拥有进攻能力而存在相互威
慑的力量。其他国家是否应该发展进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问题。
化学毒剂的战术使用
如同核武器一样,化学毒剂也能被用作具有瞬时攻势效应的
武器,或者作为一种使地面染毒来迟滞敌机动的方法。如上所
述,它还可用来迫使敌停止行动并长时间身穿防护衣,从而削弱
敌战斗力。化学毒剂能象高爆炸药或发烟剂那样装在迫击炮弹、
炮弹、火箭弹和炸弹中投射出去。为取得必要的战术效果,化学
毒剂种类繁多,可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为使地面染毒不能通
行,应使用消散缓慢的持久性毒剂。袭击前为取得瞬时攻势效
果、应使用消散迅速的暂时性毒剂。
化学毒剂的性质
化学毒剂从生理上毁伤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光气是毁伤
呼吸道和肺部的窒息性毒剂;氰化氢破坏血液的输氧功能;亚当
氏毒气引起猛烈呕吐;芥子气引起非常痛苦的溃烂;神经性毒剂
引起肌肉痉挛和麻痹;西埃斯和 CR刺激眼睛和呼吸道。上述这
些毒剂的最后两种仅是失能性毒剂,在暴乱控制中的用处比在大
规模战争中大。另一方面,芥子气虽不是致死性毒剂,但却是一
种毁伤性的持久性毒剂,其效果是使地面染毒而不能使用,甚至
使染毒物体均不能使用。以磷为基础化合的神经性毒剂,在战术
运用上的效果是不同的。所有这类毒剂都是致死性和速效性的。
塔崩是相当持久性的,而维埃克斯无疑也是持久性的。塔崩和维
埃克斯都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沙林和梭曼的持久性则更长。
所有这些都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失能性毒剂。因此,对于一个
士兵来说,除了战术运用外,唯一重要的考虑是,这些毒剂的速
效性,其中神经性毒剂能最快使士兵中毒。
储存问题
致死性化学武器的储存,初看起来虽然不是一个严重的军事
问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十分关注在
自己国土上储存化学武器的危险以及尔后当这些化学武器过期失
效时销毁它们的困难。为克服这些担忧,二元化学武器的发展问
题正处于研究之中。其概念是,最后形成的致死性毒剂是由两种
化学物质组成。而这两种化学物质中每一种本身都是无害的。这
两种化学物质分隔装填在一个弹头内,只是在弹头飞向目标的过
程中混合,生成致死性毒剂。
防护
士兵为确保自身的防护,必须穿戴核、生、化防护服,套鞋
和手套以及防毒面具以遮盖其全身皮肤和衣服。如前所述,这样
会削弱士兵的战斗力。他不能一直戴着防毒面具。因此,对士兵
来说,最好的防护方法是,除非能测试证实炮弹、迫击炮弹或炸
弹进行的不是化学袭击,否则必须把它们都作为化学袭击来对
待。这种方法要求在使用侦毒纸或使用剩余蒸气侦毒器进行测试
之前戴上防毒面具。侦毒纸是一种染色纸,只要染上化学毒剂立
即就变色。剩余蒸气侦毒器是将吸入的空气通过一个指示垫,以
颜色的变化作出反应。不同的化学毒剂以不同的颜色来反应。当
没有反应时,即可取下防毒面具。
英国和苏联的装甲战斗车辆通常都填有防核、生、化密封材
料,为乘员提供集体防护。车内空气全是通过能排除化学毒剂的
滤毒器吸入的。乘员坐舱内的压力稍大一些,以防染毒空气通过
武器孔径或舱盖渗进来。显而易见,集体防护能使人员在化学染
毒环境中长期生存下去,这比起穿着核、生、化防护衣和戴上防
毒面具来说,是一个更为合理的方法。另一方面,提供集体防护
的装备费用昂贵、庞大而笨重,使用的车辆电源也不足。当然,
一旦由于染毒人员或武器弹药进入车辆,集体防护遭到破坏时,
乘员必须重新采用单兵防护,穿上核、生、化防护衣,戴上防毒
面具。美国不象英国那样相信集体防护必不可少。
美国和英国已研制出一种化学毒剂报警系统,叫做神经性毒
剂固定酶报警探测器。这种装置如果用在上风,就能对化学袭击
提供充分的报警时间,以便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及防止毒剂杀伤(即预防)或治
愈染毒人员(即治疗)的疗法。肟能用来预防神经性毒剂。由于
肟很快被排泄,所以肟在人体内的剂量通常应保持在预防性水
平。阿托品注射人人体后,就能立即看出对神经性毒剂的作用,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英国士兵部配发有阿托品注射器。
结论
苏联在前沿储存有化学毒剂弹药,随时可供使用。众所周
知,他们现在仍然拥有 1914一1918年的毒剂,如氰化氢和芥子
气;他们还拥有较现代化的神经性毒剂,这是他们在1945年占
领德国在波兰边境的化学工厂时学会制造的。他们把这个工厂及
其全部生产人员迁入俄国。
为了提供威慑力量,美国军队拥有储存多种类型化学毒剂弹
药的庞大武器库。华约军队和北约军队都研制了防护装备并进行
了使用训练。另一方面,据知只有苏联才拥有生物战能力。美国
早已断言苏联曾使用过生物战剂。
生物战
生物战剂及其效能
可以说自从一个部落投毒于敌人的水源或给敌提供有毒食物
以来,生物战一直被使用。在现代,众所周知,华约军队在进行
使用生物战训练,并在民防中进行反生物战训练。
现今的生物战可导致由病毒引起的登革热、由立克次氏体引
起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由细菌引起的霍乱或由真菌引起的球孢子
菌病。生物战挑起者所面临的问题是,上述这些疾病需潜伏2-
21天才发病,所以生物战不宜作为有效的战术武器,而化学战
却比它有效得多。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进行战争准备的关键
时刻,生物战可从战略上用以杀伤对方的人口。
生物战剂的施放
生物战剂可用装在飞机上的喷洒器隐蔽地或公开地通过尾流
施放。生物战剂还可用装在舰船上的喷雾装置以及炮弹或炸弹施
放。虽然大部分生物由于炮弹或炸弹爆炸而被杀死,但是即使只
有1%的生物存活下来,也足以传播大量疾病。这些施放工具中
的任何一种都可在战略上使用。
防护
提取大量空气样品以测试是否有生物战剂存在,在理论上是
可能的,但这种做法耗时太长,以致在报警和采取防护行动之前
将发生人员伤亡。即使这种做法是可行的话,也来不及采取免疫
措施或使用抗菌索,因为疫苗需要量大,抗菌素对病毒感染的效
果也有限。美国和英国的现行政策是放弃使用生物战剂,同时继
续研究对付生物战剂的防御措施。
小结
核战和化学战的威胁依然存在,因此防止这种威胁将寄最大
希望于威慑。如果威慑失败,就要为士兵配以防护装备并进行防
护训练,以便能保存自己继续战斗。如果细菌战被认为是可以控
制的话,那么它在战略规模上加以运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尽管
这点令人怀疑,然而在战术上运用细菌战却不可行,也就是说,
不可能象其他作战方法那样有效。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