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10-10 10:38:56), 站内信件
|
电战军事技术名词解释 #微电子技术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电路与系统在实现超小型化和 微型化过程中形成和逐步发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物 理、材料制 备、微精细加工、自动测试、封装和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微电子技术 对我们来说应当并不陌生。例如日常 用的收音机,最早是电子管的,体积、重量都比 较,耗电量也大。现在市场上卖的称为“随身听”的小收音机, 体积跟火柴盒差不多 ,重不到50克。又如电子计算机,1945年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用了 18000个电子管,占 地170平方米,耗电140千瓦,运算速度仅5000次/秒。而现在的 微型计算机,只有书本大小,可随身携带,而运算速 度可达几十亿次/秒以上,功能 更多。收音机、电子计算机这类电子产品能微小型化,是微电子技术的成果,其秘 诀 就在于使用了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自从60年人代第一块集成电 路问世,30多年来微电子 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促成 了精确制导武器、C(U3)I系统等一系列高技术武器装备 的发展,使作战效能成倍地 ,被称为军事力量的“倍增器 ”。正在出现的世界新的军事革命,微电子技术是它的 主要推动力和物质基础。所以,微电子技术不仅带动了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改 变了战争的面貌,促进了新 的军事学说的发展和军队结构编成的变化。微电子技术作 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主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电子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 国家的 生产力水平的实力,也是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这就是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 多发展中国家都 十分重视发展微电子技术的根本原因所在。
#半导体器件
(semiconductor device) 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器件,统称半导体器 件。为了与集成电路相区另,有时也称为分立器件。半导体器件主要有二端器件和三端 器 件两大类。绝大部分二端器件(即晶体二极管)的基本结构是一个PN结。利用不同 的半导体材料、采用不同的工艺和几何结构,已研制出种类繁多、功能用途各异的多种 晶体二极,可用来产生、控制、接收、变换、放大信 号和进行能量转换。晶体二极管 的频率覆盖范围可从低频、高频、微波、毫米波、红外直至光波。三端器件一 般是有 源器件,典型代表是各种晶体管(又称晶体三极管)。晶体管又可以分为双极型晶体管 和场效应晶体管两 类。根据用途的不同,晶体管可分为功率晶体管微波晶体管和低噪 声晶体管。除了作为放大、振荡、开关用的 一般晶体管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晶体 管,如光晶体管、磁敏晶体管,场效应传感器等。这些器件既能把一些 环境因素的信 息转换为电信号,又有一般晶体管的放大作用得到较大的输出信号。此外,还有一些特 殊器件,如 单结晶体管可用于产生锯齿波,可控硅可用于各种大电流的控制电路,电 荷耦合器件可用作摄橡器件或信息存 储器件等。在通信和雷达等军事装备中,主要靠 高灵敏度、低噪声的半导体接收器件接收微弱信号。随着微波 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微波半导件低噪声器件发展很快,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噪声系数不断下降。微波半导 体 器件由于性能优异、体积小、重量经和功耗低等特性,在防空反导、电子战、 C(U3)I等系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
#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 — IC) 将晶体管(即三级管)、二极管、电 阻器、电容器 等元件和连接它们的导线,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做在一块半导体(如硅或砷化镓)薄片 上,经过封 装形成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这些半导体薄片 称为芯片。集成电路的元件密集程度 称为集成度。按集成度分,有小规模、中规模、 大规模、超口规模、甚大规模和目前正在开发的巨大规模集成 电路。70年代中期每个 芯片只有10个晶体管,80年代初期达到10(U4)个晶体管,80年代后期达到10(U5) 个晶体管。正在 试生产的超高速集成电路已达8×1110(U6)个晶体管,其相应线宽尺 度为0.5微米。美国“微技术2000提”计划提出 到2000年,集成度要达到6×10(U8) 个晶体管。集成电路在其发展初期便显示出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60年代中期 ,美国 “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由于制导计算机不过关,使大批导弹不能服役。后来采用集 成电路,使弹上计算 机的可靠性超过原定指标,导弹很快服役。现代高技术武器都离 不开集成电路。美国有人把以美国为首的多国 部队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形象地比喻 为“芯片打败了钢铁”。未来的武器系统将进一步向小型化、精确制导 化和智能化方 向发展,对集成电路的性能要求更高。90年代集成电路军事应用的前景更加广阔。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VLSIC) 在一块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超 过10万 个,或门电路数超过万门的集成电路,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是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的,主要 用于制造存储器和微处理机。64k位随机存取存储器 是第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约包含15万个元件,线宽为 3微米。目前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的集成度已达到600万个晶体管,线宽达到0.3微米。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 电 子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一个 电子分系统乃至整个 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完成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等多 种功能。例如,可以将整个386微处理机电路 集成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度达250万个晶 体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是微电子技术的一次飞跃,大大推动 了电子技术的 进步,从而带动了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科学技术 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竞争 最激烈的一个领域。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将继续得到发展。美国在“微技术2000年”计 划中提出,到2000年要实现0.12微米线宽、1千兆位静态随机存 取存储器的目标,集成 度达到6×10(U8)个晶体管。
#超高速集成电路
(very high 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 VHSIC) 超高速集成电路是一种超大规 模集 成电路,是为满足军用高速信号处理、抗核辐射、故障容限和芯片自检测要求而研 制的。美国国防部于1980年开 始实施超高速集成电路研制计划,总目标是:芯片的微 加工线宽达到0.5微米、门电路运算速度比民用的提高100 倍,可靠性提高10倍。现已 制成各类硅超高速集成电路和砷化镓超高速集成电路。用超高速集成电路制造的微型 和 小型超高速计算机已广泛用于美国多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如F-15、F-16战斗机, “海尔法”反坦克导弹,“针刺 ”便携式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和“爱国者” 防空导弹系统等。
#专用集成电路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专用集成电路是按用户的 具体要求 (如功能、性能或技术等),为用户的特定系统定制的集成电。专用集成电路 分为两类:1.全定制集成电路按规定的 功能、性能要求,对电路的结构布局、布线均进 行专门的最优化设计,以达到芯片的最佳利用。这样制作的集 成电路称为全定制电路。 2.半定制集成电由厂家提供一定规格的功能块,如门阵列、标准单元、可编程逻辑器 件 等,按用户要求利用专门设计的软件进行必要的连,从而设计出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 称为半定制电路。目 前半定制电路占专用集成电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专用集成电路是 在80年代初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趋于 规范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广泛用于集成 电路设计,以及电子整机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这种电路的最大特点 是设计开发周期短、功能强,已显示出可以取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强大生命力,因而受 到电子整体用户,其中特别是国防部用户的极大关注。专用集成电路对电子整机开发的 好处主要是:①由于设 计开发周期短,一块专用集成电路可以代替几十甚至上百块中小 规模的标准集成电路,因而可以大大缩短整机 开发周期,提高整机性能和可靠性,减小 体积和重量,降低功耗和成本;②设计自由度大,用户可以参加设计,不 仅使产品多样 化,还可提高产品的保密性,有利于军事应用的保护整机厂家的利益。专用集成电路已广 泛用于雷 达、C(U3)I系统和火控系统等领域,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在美国国防部研 制的新型电子系统(包括导弹制导装 置、雷达、战斗机载电子设备)中,将近80%的非 存储器电路都是专用集成电路。美国在海湾中动用的F-15、F-16、 战斗机,“海尔法” 反坦克导弹、“针刺”地空导弹和 “战斧”巡航导弹,以及机载夜间红外低空导航搜索 瞄 准系统(LANTIRN)等先进武器装备,均采用专用集成电路代替原来使用的标准逻辑 电路
#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
(microwave/millimeter wave monoithlic integrated c ircuit — MIMIC) 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是一种新 型集成电路,它是把多个场效应晶体管和其他电路 元件集成在一块砷化镓或磷化铟基片上的单片整体电路。这 种电路设计灵洛,元器件 密度高,引线和焊点少,与用分立元件或混合电路制成的微波/毫米波电路相比,具有体 积小、重量经、可靠性高、工作频带宽、耗电省等优点,可用于综合电子战系统、机载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通 信系统终端、精确制导弹药的末制志装置等。微波/毫米波单片 集成电路加速了砷化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为武器装备的信息系统实现低成本、微型 化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民用方面,这种电路可 用于广播电卫星接 收机的高频头、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空间遥感等接收机的高频电路。
#微波器件 (microwave device) 工作在微波波段(频率为300~300000 兆赫)的器件,称为微 波器件。微波器件按其功能可分为微波振荡器(微波源)、功率放大器、混频器、检波器 、 微波天线、微波传输线等。通过电路设计,可将这些器件组合成各种有特定功能的微 波电路,例如,利用这些器 件组装成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系统、显示器等,用于雷达 、电子战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电子装备。微波器件按 其工作原理和所用材料、工艺不同, 又可分为微波电真空器件、微波半导体器件、微波集成电路(固态器件)和 微波功率模 块。微波电真空器件包括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返波管、回旋管、虚阴极振荡器等 ,利用电子 在真空中运动及与外围电路相互作用产生振荡、放大、混频等各种功能。 微波半导体器件包括微波晶体管和微 波二极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好、耗 电省等优点,但在高频、大功率情况下,不能完全取代电真空器 件。微波集成电路是 将具有微波功能的电路用半导体工艺制作在砷化镓或其他半导体材料芯片上,形成功能 块 ,在固态相控阵雷达、电子对抗设备、导弹电子设备、微波通信系统和超高速计算 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波功率模块是通过采用固态功率合成技术,将多个固 态微波功率器件组合形成的器件,具有效率高、使用 方便等优点,对雷达、通信、电 子对抗等电子装备实现全固态化有重要意义。微波振荡器(微波源)是微波系统 中的 重要器件,是电子装备的心脏,对其性能有直接影响。例如,在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中 ,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决 定其杀伤效能;在雷达系统中,微波振荡器决定雷达的作用距 离。微波振荡器将进一步向高功率、高效能、小型 化、耗电省、成本低的方向发展。
#微米/纳米技术
(micro/nanotechnology) 微电子技术问世以来,人们继续追求更小、更完善的微 小尺寸的装置,于是出现了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加工尺度达到纳米级(0.1~100 纳米)的制 造技术。1纳米(nm)为10(U-9)米。纳米技术的核心是装配分子,即直 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分子团,精 确地排布原子结构,制造出纳米材料和 装置。根据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进程,把从专用集成电路、微机电系 统、专用集成 微型仪器,直到纳米技术是一项面向21世纪的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有着十分广阔的 发展前景。微 米/纳米技术的主要应用是微型工程。微型工程涉及具有毫米、微米、 纳米尺度结构的传感器和作动器的技术 、材料合成、微机械加工、装配、总成和封装 技术。利用微米/纳米技术,可以把传感器、作动器以及信号和数据处理装置集成在一 块基片上,制造出微机电系统,进而 制造出专用集成微型仪器等新型装置。它不仅能 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还能像机器一样运转,按照给出的信息 动作。例如,中央电 视台在1996年1月初的一次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国外研制成一种微型蒸汽机,小到可 与内窥 镜一起插入人体血管,刮掉血管壁上的脂肪。这就是微机电系统在医疗上的应 用实例。微米/纳米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已从微米层次深入到原 子、分子级的纳米层次。正像产业革命、抗菌素、核能, 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应 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纳米技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重大突破,是 进 一步开发物质的信息和结构潜力的又一次飞跃,并由此开创了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 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机械学、纳米制造学、纳米显微学及纳米测量学等新的高技术 群。微谈米/纳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给国民经济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微机电系统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 MEMS) 微机电系统基本上是指尺寸在几厘 米以下乃至更小的小型装置,是一个独立的智能系统,主要由传感顺、作动器(执行器 )和微能源三大部分组成。 微机电系统涉及物理学、化学、光学、医学、电子工程、材 料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及生物工程等多种学 科和工程技术。微机电系统的制造工 艺主要有集成电路工艺、微米/纳米制造工艺、小机械工艺和其他特种加 工工种。微机 电系统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系统方面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民用领域是医学、电子 和航空航 天系统。美国已研制成功用于汽车防撞和节油的微机电系统加速度表和传感 器,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节油10% 。仅此一项美国国防部系统每年就可节约几十亿 美元的汽油费。微机电系统在航空航天系统的应用可大大节省 费用,提高系统的灵活 性,并将导致航空航天系统的变革。例如,一种微型惯性测量装置的样机,尺度为2厘 米× 2厘米×0.5厘米,重5克。在军事应用方面,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进行把 微机电系统应用于个人导航 用的小型惯性测量装置、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小型分析 仪器、医用传感器、光纤网络开关、环境与安全监测 用的分布式无人值守传感等方面 的研究。该局已演示以微机电系统为基础制造的加速度表,它能承受火炮发射 时产生 的近10.5个重力加速度的冲击力,可以为非制导弹药提供一种经济的制导系统。设想中 的微机电系统的军事应用还有:化学战剂报警器、敌我识别装置、灵巧蒙皮、分布式战 场传感器网络等。
#三坐标雷达
(three-dimensional radar) 三坐标雷达也称三度空间雷达,它能 同时测定空间目 标的距离、方位角和仰角三个坐标数据,并由仰角和距离推等算出目标高度,弥补了二 坐标雷达 不能测高的缺陷。在三坐标雷达问世之前,二坐标雷达要与测高雷达配合使 用,才能完成目标的三坐标测定任 务,而且测量过程缓慢,很难适应对高速、大批量 和从各个方向来袭的空中目标的测量要求。三坐标雷达的出现 ,解决了这一问题,而 且天线增益高、波束窄、抗干扰能力强、覆盖空域宽,在军事上主要用于防空警戒、搜 索 、跟踪、导弹制导、目标截获与识别,在民航上用于空中交通管制。目前美国、英 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 家都研制和装备了三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也存在一些缺 点,主要是设备较复杂,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稍差, 易丢失数据,可靠性也不够高。
#连续波雷达
(continuous-wave radar) 连续发射电磁波的雷达称为连续波 雷达。按发射信号的 形式分,有非调制单频或多频连续波雷达和调频连续波雷达。单频连续波雷达能对目标 测速,但不能测距。多频连续波雷达能测距,并且能够分辨出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调 频连续波雷达能测量目标的 距离和速度,但只适用于单个目标。由于连续波雷达的发 射和接收系统两者之间隔离比较困难,应用受到限制 。连续波雷达主要用于多普勒导 航、测速、测高、近炸引信、导弹制导、目标搜索跟踪和识别、目标指示、战场监视, 以及隐身飞机的形体研究等方面。国外从60年代 开始装备连续波雷达。到80年代,这 种雷达基本上都采用固态电路和微处理机,具有多种工作方式、抗干扰能力 、自检能 力和抗核辐射能力。例如,美国的AN/APN-231连续波多普勒导航雷达于1984年研制成 功交付使用,装备在EA-6A 电子路飞机上,与飞行姿态控制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 搜索雷达、电子战系统及其他飞行仪表结合,构成综 合航空电子系统。英国于1984年 研制成功的连续 波多普勒导航系列雷达,将微处理机技术应用于跟踪控制器中,功能有很大提高,同 时也提高了抑制波干扰能力和抗电子 侦察能力。美国的地面连续波雷达居世界领先地 位,用于隐身飞机形体研究的HIREE雷达、RTVS炮兵跟踪雷达、386 型地面监视雷达等 ,都是80年代较先进的连续波雷达。
#单脉冲雷达
(monopulse radar) 单脉冲雷达是一种精密跟踪雷达。 它每发射一个脉冲,天线能 同时形成若干个波束,将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进行比较,当目标位于天线轴线 上时,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相等,信号差为零 ;当目标不在天线轴线上时, 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不等,产生信号差,驱动天线转向目标直至天线轴线对准 目标,这样便可测出目标的高低角和方位角,从各波束 接收的信号之和,可测出目标 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测量和跟踪。单脉冲雷达通常有振幅比较单脉冲雷达和相位 比较单脉冲雷 达两大类。它有较高的测角精度、分辨率和数据率,但设备比较复杂。单脉冲雷达早在 60年代就已广泛应用。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军队大量装备单脉冲雷达,主要用 于目标识别、靶场精密跟踪测 量、弹道导弹预警和跟踪、导弹再入弹道测量、火箭和 卫星跟踪、武器火力控制、炮位侦察、地形跟随、导航 、地图测绘等;在民用上主要 用于中交通管制。目前使用的单脉冲雷达基本上都实现了模块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具 有多目标跟踪、动目标显示、故障自检、维修方 便等特点。
#脉冲多普勒雷达
(pulsed-doppler radar) 坐过火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种体验 ,两列火车交会时, 听到对面来车的汽笛声,其音调会随着火车驰近而提高、远去而降低,即声波的频率发 生变化。无线电波(包括光波)也有这种特性。概括地说,当波源和接收机有相对运动 时,接收机收到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而且相对运动的速度越大,接收机收的 波的频率变化也越大,这种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制成的脉冲雷达,称为 脉冲多普勒雷达,其工作 原理可表如下:当雷达发射一固定频率的脉冲波对空扫描时 ,如遇到活动目标,回波的频率与发射波的频率出现 频率差,称为“多普勒频率”。 根据多普勒频率的大小,可测出目标对雷达的径向相对运动速度;根据发射脉冲 和接 收脉冲的时间差,可以测出目标的距离。由于目标和背景物(如地物、海浪、云雨和鸟 群等)相对于雷达的径向速度不同,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率也不同。因此,可用频率过 滤方法检测出目标的多普勒频率谱线,滤除干扰杂波的谱线,使雷达从强杂波中分辨出 目标信号。所 以脉冲多普勒雷达比普通雷达的抗杂波干扰能力强,能探测出隐蔽在背 景中的动目标。脉冲多普勒雷达于60年 代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70年代以来,随着大 规模成电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脉冲多普勒雷达广泛用于机载 预警、导航、导弹 制导、卫星跟踪、战场侦察、靶场测量、武器火控和气象探测等方面,成为重要的军 事装备 。机载火控系统用的主要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如美国现役F-14、F-15、F/A-18 和F-16等战斗机分别装备的AWG-9、APG-63、 APG-65和APG-66A/B、APG-68C/D等雷达。 其中APG-68
#电子战
(electronic warfare — EW) 电子战是指为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和系统 的使 用效能,同时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和系统使用效能的正常发挥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其实质 是敌我双方争夺电 磁频谱使用权和控制权的斗争。随着电子技术和设备在军事上的应用 日益广泛,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日益重要,电 子战的作用亦越来越显著,并且渗透到现代 战争的各个领域。电子战包括三大组成部分:①电子侦察,目的是查 明敌方电子系统所 在位置、类型、用途和工作特性,为电子干扰提供目标信息;②电子对抗,包括对敌方 电子设 备和系统实施干扰和用反辐射武器直接摧毁,前者称为 “软杀伤”,后者称为 “硬杀伤”;③电子反对抗,即各种种反侦察、抗干扰和防摧毁措施,保护己方的电子 设备和系统。实施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一般需要专门的技术 装备,如电子侦察飞机、电 子侦察卫星、电子侦察船和专用电子战飞机等,还有作战飞机或舰艇携带的电子告 警设 备、电子干扰设备和器材等。电子反对抗措施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技术装备,而是将各种 反对抗措施附加于 武器的电子设备中。所以,通常所说的电子战装备,仅指电子侦察与 电子对抗所用的电子设备和反辐射武器。在 未来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中,所有使用电 磁频谱的武器装备,包括C(U3)I系统,雷达、通信、导航和敌我识别等 系统,计算机 系统和网络,精确制导武器,光电探测器,以及尚在研究与发展中的定向能武器(如激光 武器、高 功率微波武器)等,都是电子战的目标。这使得电子战技术涉及的电磁频谱范 围大大扩展,从极低频至亚毫米、 红外、可见光、紫外波段;其应用渗透到指挥控制、 导航、伪装、火控、制导、空袭、防空等各个军事领域。 电子战装备的种类不断增多, 软、硬杀伤能力不断增强,并形成集多种侦察、干扰和火力杀伤功能于一体的综 合电子 战系统。鉴于电子战装备的专有性强,属于高级军事秘密,只能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 发展,因而也代表 了国家的高技术水平。
#电子侦察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电子侦察是电子战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利 用 专用的电子侦察装备,对敌方的雷达、无线电通信、导航、遥测遥控设备、武器制导系 统、电子干扰设备、 敌我识别装置,以及光电设备等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截获 、识别、定位和分析,确定这些设备或系统 的类型、用途、工作规律、所在位置及其各 种技术参数,进而获取敌军的编成、部署、武器配备及行动意图等 军事情报,为己方部 队提供电子侦察装备有:专用地面侦听站(车)、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船、电子侦 察卫星 ,以及作战飞机和舰艇装载的或投放的侦察告警设备。根据任务和用途的不同, 电子侦察通常分为预先侦察和 现场侦察两类。预先侦察属于战略性侦察,是和平时期进 行的长期或定期侦察行动,以获取敌方电子设备和系 统的全面情报,为制订电子战计划 、发展电子战装备提供依据,并为现场侦察提供情报。现场侦察属于战术性 侦察,是在 战役、战斗前夕及过程中,对战场电磁环境进行实时侦察、分析和识别,主要目的是引 导干扰机施放 干扰,及时向己方部队(武器)发出警报以采取机动规避行动,为摧毁敌 方电磁辐射源提供目标位置信息,为采取 电子反对抗措施提供干扰源的辐射特性,以及 为部队的其他战斗行动提供情报支援等。电子侦察装备本身不辐 射电磁能量,只是截获 与分析敌方的电磁辐射以获取有价值的信号情报,因此要求电子侦察装备作用距离远、 频谱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并且及时、准确,自身必须隐蔽、保密,战时和平时都 能不间断地使用。在现 代战场电磁信号密集而复杂的环境中,电子侦察所要完成的信息 处理量和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大多数电子侦察 装备都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操作自动化 。将不同平台、不同种类、不同功能和用途的电子侦察装备有机组合 成电子侦察网,甚 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和多手段的电子侦察体系,已成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 体系 对抗需要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电子干扰
(electronic jamming) 电子干扰是利用电子干扰装备,在敌方电子设 备和系统工作 的频谱范围内采取的电磁波扰乱措施。电子干扰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电子对抗措施。干 扰对象 是敌方的雷达、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导航、无线电遥测、敌我识别、武器制导等 设备和系统,也包括各种光电 设备。有效的电子干扰会使敌方电子装备不能正常工作, 造成通信中断、指挥瘫痪、雷达迷盲、武器失控,处于 被动挨打的境地,同时为己方隐 蔽行动意图,提高飞机、舰艇等重要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保证战役战斗的胜利 创造有 利条件。按电子干扰产生的方法分,有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两类。有源干扰,也称积极干 扰,是使用专门 的发射设备(干扰机)发射或转发某种形式的电磁波而形成电子干扰。 无源干扰,也称消极干扰,是利用本身不发 射电磁波的器材如箔条、角反射器、透镜反 射器、假目标、气溶胶、烟幕、电磁波吸收材料和途料等,通过反 射、散射、折射或吸 收对敌方电子装备发射的电磁波而形成的电子干扰。按电子干扰的作用分,有压制性干扰 和欺骗性干扰两类。使敌方电子系统的接收机过载、饱和或难以检测出有用信号的干扰 称为压制性干扰。最常 用的方式是发射大功率噪声信号,或在空中大面积投放箔条形成 干扰走阆廊,或施放烟幕、气溶胶形成干扰屏 障,这种干扰是暴露性的,一旦使用,敌 方即可觉察。使敌方电子装备或操作人员对所接收的信号真假难辨,以 至产生错误判断 和错误决策的干扰称为欺骗性干扰。其欺骗方式隐蔽、巧妙且多种多样。电子干扰在作战 中只能使敌方电子设备和系统在短时间内效能降低或无正常 工作,不能把这些设备和系 统破坏,因此是一种“软杀伤 ”手段。电子干扰的实施,通常是按统一的电子战计划 ,同部队战斗行动协调进行。在航空兵突防作战中,一般采用远距支援干扰、近距支援 干扰、随行干扰和自卫干 扰四种基本战术。水面舰艇、潜艇作战侧重于自卫电子干扰。 地面部队作战,则强调合理配置电子干扰群,干扰 压制敌方通信指挥系统。电子干扰的 效果取决于所采取的干扰样式的技术特性和使用方法,还取决于敌方电子 设备和系统所 采用的反干扰措施。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是此起彼伏、永不停息的。为了在电子对抗 斗争中 取胜,要求电子干扰的保密性和针对性强,技术不断更新,反应迅速、手段多样 、出其不意,还要求技术与战术紧 密结合。
#电子伪装
(electronic camouflage) 电子伪装是为阻碍敌人电子侦察与监视装备获 取己方情 报,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所采取的技术伪装措施。它与电子侦察是对立的两个方 面,其斗争的 焦点是目标识别和防止识别(或造成错误识别)。目标总是出现在一定的 背景之中的,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是 识别目标的基本依据。因此,设法减小甚至消 除目标的背景上暴露出的光学和电子学特征,降低或消除目标与 背景之间的差别,给敌 人造成错误的识别。这就是电子伪装的基本原理。有效的电子伪装可大大降低敌人电子 侦察装备的使用效果和武器的命中率,从而提高被保护武器装备或设施的生存能力。按 照要对付的电子侦察手 段的种类,电子伪装分为以下几种:1.无线电伪装是对付敌方通 信侦察装备实施的伪装。主要方法有:无线电静 默(即雷达或电台暂时不开机);经常 变换频率、呼号和密码;制造无线电假情报;设置假无线电台等等。2.雷达伪 装是使敌 方雷达不能发现、难以识别或使其产生错觉的伪装。主要方法有:根据雷达波近似直线 传播而穿透力 有限的特点,在地形、地物形成的盲区配置武器;利用雷达分辨率有限弱 点,将武器配置在地物近旁,使两者在雷 达显示器上的光标信号相融合;消除目标与背 景对雷达波的反射差别,例如将武器配置在掩体内,设置遮障,在 武器表面涂敷吸波材 料,设置假目标等。3.红外伪装是使敌方中、远红外探测器(工作波段分别为3~5微米和 8 ~14微米)难以探测到目标或产生错觉而实施的伪装。主要途径是:消除武器与背景 间的温差;改变武器的正常温 度分布,歪曲红外图象使之难以识别;模拟势辐射目标以 欺骗、迷惑敌人。具体方法有:利用地形伪装;在武器发 热部位设置热遮障或采取散热 措施;施施红外烟幕;设置红假目标等等。4.光学伪装是使敌方光学侦察设备(工作 在 紫外、可见光或近红外波段)难以发现、识别或产生错觉的伪装。主要方法有:利用地 形伪装;在夜间和不良 天候行动;设置遮障;施放烟幕;涂敷迷彩;设置假目标和实施 灯火管制等。5.水声伪装是潜艇和水面舰艇为躲 避敌人水声侦察进行的伪装。主要方法 有:水面舰艇和潜艇表面喷涂吸声涂料;采取隔声和消声措施,消除或降 低本身发出的 声音;潜艇以噪声小的速度航行;使用噪声模拟装置、噪声干扰器、气幕弹等,以干扰 和迷惑敌人 。
#综合电子战系统
(integrate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 把单个或多个作战平台上的不同种类、 不同型 号、不同频段与不同用途的电子战装备及多种作战手段,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 、通用的多功能电子战系统,称 为综合电子战系统。其特点是:突出系统的综合设计、 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电子对抗资源的综合管理与控制 ,实现多种电子战功能综合化。 8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战争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和合同作战、系统对抗、体系 对抗的 作战特点,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发展综合电子战系统。已研制和装备的第一代单平台综合 电子战系统: 美国海军的EA-6B软/硬杀伤一体化专用电子战飞机,舰载 AN/SLQ-32(V) 毓侦察和干扰一体化系统;法国空军的“幻影 ”2000-5飞机内装式一体化电子对抗系统 等。这一代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将作战平台上侦察与告警、有源与无 源干扰、雷达、 通信与光电对抗、电子干扰(软杀伤)和反辐武器(硬杀伤)等装备进行综合控制管理, 从而提高 电子战装备的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减小装备的体积、重量和功耗。目前,美 国、法国等国家正在为21世纪作战 飞机和舰艇研制新一代单平台综合电子战系统。这些 系统由雷达告警、导弹攻击告警、有源干扰、无源干扰、 光电对抗等子系统,以及中骨 处理机和内部通信系统组成,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行智能化系统管理和全面 功率管 理,其整体作战能力、全频谱快速反应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将有进一步提高。多平台综合电 子战系统也在 进行研究。例如,英国、南非等国根据各自作战需要,提出由陆、海、空 、天(即卫星)多种平台的电子战装备构 成综合电子战系统的概念,由电子战作战指挥 中心统筹管理,适合陆海空三军区域协同作战。综合电子战系统 是现代军事斗争中体系 对抗的必然产物,是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最有效的“电子兵器”,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 要的作用和地位。
#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
(airborne self-protection EW system) 战斗机、轰炸机或攻击机在作战中,常 常会受 到敌机拦截或被箸方防空系统跟踪,以及被空空导弹、地空导弹攻击。为及时向 驾驶员发出威胁警报,以便实 施电子干扰,保护自身安全而在飞机上安装的电子战系统 ,称为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该系统由威胁告警、侦 察监视与电子干扰设备组成,主要 任务是:在飞机突入敌目标区上空遂行攻击任务的全过程中,利用雷达/红外/ 激光告警 设备,自动搜索、截获和识别敌地空导弹雷达、炮瞄雷达、目标引导雷达、机载火控雷 达、空空导弹 的雷达或红外制导系统等的电磁辐射信号,用灯光和音响向机组人员发出 威胁告警,并自动或人工引导有源或 无源电子干扰设备实施有效的压制性干扰或欺骗性 干扰,使敌方无法发现目标和实施攻击,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 目的。美国F-16战斗机的 AN/ALQ-178自卫电子战系统是一种雷达告警/电子干扰一体化系统,用一部现场可编程中 央 处理机进行数据分析和系统控制,多台微处理机分别控制信号接收机、座舱显示器、 前后分开设置的干扰机及 其天线、以获得最大的空域覆盖。这套设备的体积为158 立方 厘米,总重144公斤。据美国空劳估计,无自卫电子 战系统的飞机,生存概率最大只有 35%;装备自卫电子战系统的飞机生存概率则在44%~95%。因此,机载自卫电 子战系 统已成为现代作战飞机突防时的一种关键性“软杀伤”自卫武器。它与专用电子干扰飞机 、反雷达飞机 相结合,构成航空兵夺取空或电磁优势的三大支柱,在现代空中作战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机载自卫电子战系 统的发展方向是:①发展新型综合电子战系统,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②发展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以 对付敌导弹的攻击; ③发展机载投掷式有源干扰机,制造假的雷达回波信号,诱骗敌导弹偏离目标;④机载电 子战 系统与航空电子设备、机载武器系统实行一体化控制。
#舰载电子战系统
(naval EW system) 舰载电子战系统是现代海军水面舰艇武器的重 要组成部分,由 电子侦察、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三类装备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敌海军航载、机载和岸 上的雷 达、通信系统进行侦察,必要时实施干扰;在海战全过程中,对敌舰载、机载和 岸基反射导弹的制导系统实施干 扰,掩护己方水面舰艇实施海上作战和保护舰艇编队安 全。电子侦察装备包括专用电子侦察船和作战舰艇上电 子侦察设备。前者专用于对海战 区内敌雷达、通信等电磁辐射源进行截获、识别、测向、定位并测出技术参数 ,获取敌 方战术情报,判断敌方上兵力部署、行动意图和对己方的威胁程度;后者用于搜索、堆 截获、识别敌海 上威胁程度最高的电磁辐射源,及时向舰艇指挥员发出警报,引导干扰 机施施干扰或引导火力实施攻击。有源 干扰装备包括大功率雷达噪声干扰机、通信声干 扰机、欺骗式干扰机、自由飞行式或拖曳式有源雷达诱饵等, 以干扰压制敌海上预警、 引导、炮瞄雷达,航对空、对岸、对舰通信设备,以及舰载、机载或岸基反舰导弹的 制 导系统;扰乱敌单舰或舰队的C(U3)I系统与武器控制和制导系统。无源干扰装备包括 箔条、红外诱饵弹和各种 反射体,他们与有源雷达诱饵一样,可部署到离真实舰艇一定 距离,形成假目标,以引诱敌雷达和反般导弹跟踪假 目标,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自 70年代以来,美国海军的舰载电子战装备迅速发展,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高,目前 各 种舰艇均装备有电子战系统。具有代表性的AN/SLQ-32(V)系列侦察/干扰一体化电子 战系统,已有五种改型,可供各 级舰艇使用。舰载电子战系统的发展方向是:①提高现 有系统性能,如扩展频谱范围、采用新体制接收机、提 高有效干扰功率、综合利用多种 干扰方式,以适应复杂的海战环境;②加强光电对抗装备研制,重点发展以计算 机为基 础的射频、红外、激光侦察和干扰一体化系统,以对付多频谱、多传感器和多目标威胁 ;③发展舰载综 合电子战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以对付各种反舰导 弹的威胁;④发展舰载电子战无人机,如侦 察/干扰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和一次性使 用的有源电子诱饵等。
#专用电子战飞机
(special purpose EW aircraft) 专用电子战飞机是指专门遂行电子战任务、不 带 或少带其他攻击武器的特种飞机。根据主要任务,专用电子战飞机可佞为电子侦察飞机、 电子干扰飞机和携 带反辐射导弹的飞机(又称反雷达飞机)。1.电子侦察飞机装有多频 段、多功能、多用途电子侦察和监视设备, 主要用于飞临敌国边境附近或内陆上空,对 敌电磁辐射源进行监视、截获、识别、分析、定位和记录,获取有 关敌方雷达、通信、 武器制志信息,以及电力线和汽车行驶时发出的电磁辐射等情报,供事后分析或实时将数 据传送给己方指挥中心和作战部队,为实施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行动提供依据。所用的 机种有:有人驾驶飞机 、无人机、直升机等。2.电子干扰飞机装备多频段、大功率雷达 和通信噪声干扰机、雷达告警系统、欺骗式干 扰和箔条/红外无源干扰物投放器等,主 要用于遂行电子战支援干扰,压制敌防空系统,以掩护攻击机群实施突防 和攻击。其 支援干扰方式分为以下三种。①远距支援干扰。由多架电子干扰飞机组成多个编队,在 中空距敌目 标100~120公里的安全阵位上,实施多方位、大纵深、宽正面的电子干扰 ,压制敌防空雷达网、战略战术通信网 和防空火力网中的制导与瞄准系统,掩护攻击 机群隐蔽突入敌目标区上空执行任务和安全返航。②远距支援干 扰。以3~4架电子干 扰飞机伴随攻击机群飞临敌目标区附近,此后脱离编队,在距目标区较近的前沿上空做 中空 或低空盘旋,施放中功率噪声干扰、欺骗干扰,以及箔条干扰,掩护攻击机群突 袭敌方目标,空袭完成后伴随攻击 机群返航。③随队支援干扰。干扰飞机与攻击机群 混合编队突入敌目标区上空,干扰飞机沿航线在编队内施放 噪声干扰、欺骗干扰和箔条 干扰,压制敌防空火力网的电子系统,掩护攻击机群实施空袭。3.反雷达飞机是一种 压 制敌防空火力的“硬杀伤”电子战飞机,如美国的F-4G“ 野鼬鼠”反雷达飞机,机上 载有AN/APR-38/47雷达告警接收 机/电子战支援系统和“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集束 炸弹和空空导弹,还有自卫用的有源干扰吊舱和无源干 扰物投放器。这种飞机的主要任 务是用反辐射导弹直接摧毁敌地面雷达和杀伤操作人员。专用电子战飞机的主 要发展方 向是:①提高机载电子战系统的性能和综合化程度;②研制新型隐身电子战飞机、大功 率通信干扰飞 机;③发展电子战无人机,如侦察/干扰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等。
#反辐射导弹
(anti-radiation missile — ARM) 反辐射导弹,又称反雷达导弹,是一种装有被 动 雷达寻的导引头、跟踪敌雷达辐射的电磁波,攻击敌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属于电子 战装备中的“硬杀伤”武 器。反辐射导弹有空地、空空和舰舰等类型。空地型主要用以 攻击敌地面防空警戒雷达、导弹制导雷达和炮瞄 雷达等目标;空空型用以攻击预警飞机 、战场雷达监视飞机和电子干扰飞机的机载雷达或干扰源。国外从60年 代初开始研制 反辐射导弹,迄今已发展三代。美国的“ 百舌鸟”和前苏联的AS-5属于第一代。60年代 美军在越战 中大量使用“百舌鸟”导弹攻击越军采取防空导弹阵地,使越军一度蒙受很 大损失。后来越军采取雷达静默战 术,取得良好的效果,曾使很多“百舌鸟”导弹因此 偏离目标。第二代反辐射导弹以美国的“标准”导弹和前苏 联的AS-9导弹为代表,导引 头中增加了记忆电路,即使敌雷达关机,也可凭记忆算出导弹的飞行弹道,只要对准目 标发射导弹,便能命中。“标准”反辐射导弹也在越战中使用过,效果不理想。70~80年 代研制的第三代反辐射 导弹,以美国的“哈姆”(即“高速反辐射导弹”)、英国的 “阿拉姆”(即“空中发射的反射的反辐射导弹” )和前苏联的AS-12为代表。导弹采用 捷联式惯性制导加被动雷达寻的制导。雷达寻的导引头频率覆盖范围宽(1~ 20吉赫), 并装有记忆装置和程序控制软件。第三代反辐射导弹飞行速度快(达3马赫),制导精度高 ,杀伤力强,可对 付已知的和可预见的各种陆基和舰载雷达。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 2000枚“哈姆”导弹,英军发射了100枚“ 阿拉姆”导弹,重创伊拉克的防空雷达。反辐 射导弹的发展趋势是:①扩展导引头的频率覆盖范围,预计可达到 0.1~40吉赫,还将具 有瞬时扩频能力,以对付频率捷变雷达;②改进动力装置,加大射程,使导弹能从敌防区 外发 射;③增加主动雷达寻的或红外、电视、激光、惯性等制导方式,构成复合制导,以 提高导弹的使用灵活性和制 导方式,构成复合制导,以提高导弹的使用灵活性和制导精度 ;④提高导弹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识别和攻击目标 的能力,实现制导系统数字化,以提高 反应速度;⑤采用隐身技术,提高导弹生存能力;⑥降低成本。此外,反雷 达无人机将成 为反辐射武器的新成员。无人机能较长时间在目标区域上空巡航,可更有效地搜索和攻击 目标。
#光电对抗 (electro-optical countermeasure) 光电对抗是指利用光电对抗装备,对敌方光电 观 瞄器材和光电制导武器进行侦察、干扰或摧毁,以削弱或破坏其作战效能,同时保护 己方光电器材和武器的有 效使用。光电对抗是现代电子战的一个分支,在未来战争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光电对抗包括光电侦察和光电干 扰两种功能。光电侦察是利用光电装备 查明敌方光电器材的类型、特性和方位等信息,为实施光电干扰提供依 据。光电侦察有 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主动侦察采用滤光探照灯和激光雷达等装备;被动侦察采用红外、 激光 告警器。早在60年代中期,外军就开始装备红外告警器,仅美军就有20多个型号, 供多种作战飞机使用,激光告警 器目前处在发展阶段,只有少数型号装备使用。如美国 的AVR-2/3激光告警器,可在360°范围内识别激光源并确 定其方向,与雷达告警接收机 配合,构成综合告警系统。光电干扰分为有源压制、欺骗干扰无源干扰两类。有源 干扰 设备和器材包括:①红外诱饵弹,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欺骗干扰手段。已装备使用的红外 诱饵弹,能给出模 抉真实目标的红外图象,更具欺骗性。②红外干扰机,能辐射出类似 于飞机发动机排气口的高强度红外线,经调 制后向一定方向辐射,使来袭的红外制导武 器偏离目标。③激光干扰机,有三种类型:欺骗式干扰机,能发射与 敌方激光器相同参 数的强激光束,照射在己方被保护目标附近的假目标上,产生强的激光回波,欺骗敌方激 光测 距机、激光雷达和导弹的激光制导系统;致盲式干扰机,能发射强激光,使敌方激 光测距机、激光雷达或激光制 导导弹等的光电接收器饱和、过载或迷盲;杀伤性激光武 器。光电无源干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扰手段,主要 的干扰器材用于干扰人眼和观瞄器 材的烟幕弹,干扰中远红外光和激光的气溶胶和电离气悬体,此外还有光箔 条、消光弹 等。
#计算机病毒
(computer virus)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依附在计算机程序中、破坏 计算机正常运行并 能自我繁衍的有害程序。就像自然界的病毒通过接触、呼吸、饮食等途径感染使人得病一 样 ,计算机病毒通过软盘、终端或其他方式潜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引起单机或网络 运行紊乱,甚至瘫痪。计算 机病毒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破坏程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是良性病毒,它能传染其他程序,但不破坏系统功能; 第二类是恶性病毒,它不但能传 染其他程序,而且破坏系统功能,使计算机无法运行,如果计算机联网,将使整个 网络 瘫痪。按破坏方式可有多种。①源码型病毒,在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之前潜入程序中,这 种病毒很容易传 染;②入侵型病毒,侵入现有程序,使程序编写、删除都发生困难;③ 操作系统型病毒,在计算机运行时病毒用自 己的逻辑取代操作系统的部分程序模块,具 有很强的破坏力,可导致系统瘫痪;④外壳病毒,它包围在计算机程 序外面,虽然对原 来的程序不做修改,也不影响编写新程序,但使计算机无法运行,这种病毒较为常见。计 算机病 毒有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四大特点,而且传染不分国界。计算机病 毒在军事上可作为一种作战手 段—计算机病毒战,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电子战。病毒通过 无线电发射,传入敌方电子系统的无保护链路中,再通 过有保护的链路进入指挥中心的 计算机,使敌指挥系统失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正因为如此,防 止计算 机及其网络感染病毒,已成为当今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计算机安全
(computer security) 当今计算机的应用已进入多用户、多终端和网 络化时代,为 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方便条件。然而这样也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计算机系统的 信息晚被破 坏、窜改和盗用;计算机本身,特别是它的显示器在使用时会辐射电磁波, 容易泄露信息;计算机病毒在世界范围 蔓延,成为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一大公害,等等。 这就使计算机的使用安全面临严重的问题。为防止意外或人为非 法使用以至破坏计算机 系统的信息资源,必须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采取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保护措施。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计算机安全概括为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运行 安全。实体安全包括传 统的安全保卫措施,防止对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磁介质的偷 窃和破坏,还包括对计算机电磁辐射的防护,防止 信息泄露。软件安全包括防止对软 件的非法窜改和复制。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及密码管理、数据的存取控制 、数据流 向控制,以及用户身份的确认等,以防止数据被破坏和流失。运行安全包括计算机系统 在运行期间对其 功能的保障和连续可靠运行所需的各种管理措施。随着计算机应用在 各个领域的普及,国家经济、政治、军事 有越来越多的重要信息汇集于计算机,计算 机安全成为关系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在许多 国家引起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
(stealth technology)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 低可探测技 术”(lowlbservabletechnology)。任何武器装备,在一定的光照下,都会“原形毕 露”;在运动和使用过程 中,会发出热、声、光或电磁波等表明其特征的信号。例如, 雷达和通信设备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表面会反射 电磁波,运转中的发动机和其他发热 部件会辐射红外线。这样,就使武器装备与它所处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容 易被敌人发 现。通过多种途径,设法尽可能减弱自身的特征信号,降低对外来电磁波、光波和红外 线反射,达到 与它所外的背景难以区分,从而把自己隐蔽起来。这就是“低可探测技术 ”。借助于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有所 谓“隐身术”一说,把这门技术形象地称为隐身技 术。隐身技术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声学、光学等许多技 术领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的重大军事技术突破之一。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磁隐身、声隐身 和可 见光隐身等。很多武器装备,如飞机、导弹、舰船、坦克、战车、水雷、大炮等,都可 以采取隐身措施把 自己隐蔽起来。首先出现的是隐身飞机,通过降低雷达截面积和减小 自身的红外辐射实现隐身。主要技术途径 有: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 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 热、散热措施,减弱 红外辐射。美国的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B-2隐身累炸机已经装备部队,正在研制的 F-22隐身 战斗将在21世纪初服役。隐身技术在舰艇上也得到应用,例如美国海军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上层建筑就 是如此,瑞典制造的隐身艇已开始试航。潜艇的降 噪措施则属于声隐身技术。此外,隐身坦克、隐身装甲车、 隐身火炮、隐身巡航导弹等 多种隐身武器也在研制中。
#潜艇隐身技术
(stealth technology for submarine) 潜艇在水下活动,以海水作掩护,侦察飞机 、侦 察卫星都难以发现它的行踪。但是,潜艇航行时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出的声音,庞大 身躯对声波的反射,使潜艇很 容易成为声纳捕捉的目标。不仅如此,潜艇的潜望镜必要 时对水面进行观察,常规动力潜艇的通气管不时伸出 水面吸进空气,虽是“蛛丝马迹” ,也会使敌搜索雷达有可乘之机。何况常规动力潜艇还需定时浮出水面用柴油 机推进同 时给蓄电池充电(大约占巡逻时间的20%),更无隐蔽可言。为了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 各海军大国十分 重视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1.降低噪声技术目前对潜侦察装备主要是声 纳,只要控制潜艇自身发出的噪声,就会 取得显著的隐身效。例如,采用低噪声发动机 和传动装置,在艇和设备之间发装弹性支座和吸音、隔音体,选用 多桨叶螺旋桨或导管 螺旋桨以降低螺旋桨噪声,或采用喷小推进、磁流体推进等先进的推进装置。英国的 “特 拉法尔加”级和美国的“海狼”级核潜艇采用喷小推进,可降低噪声10分贝。2.在 艇体外粘吸声层在潜艇壳体外 粘贴胡音材料,既可吸收自身的噪声,又可吸收敌方主动 声纳的声波。好的吸音材料可使声纳探测能力降低50% ~75%,是一种有效的降噪措施 。俄罗斯的大多数潜艇贴有消声瓦,只有几种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橡胶型护皮;英 国的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缠绕了合成橡胶消声瓦;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 艇上采用了橡胶 消声瓦。3.涂敷吸波材料在潜艇指挥台围壳、潜望镜和常规潜艇的通气 管涂敷吸波涂层,可减小雷达波的散射 面积。如果再增加主动式电子干扰,可使对方雷 达探测距离缩短十分之九。美国“鲸鱼”攻击核潜艇的指挥台 围壳和潜望镜上都有吸波 涂层。4.发展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90年代中期,不依赖空气的常规潜艇动力装置问世 ,使常规动力潜艇在低航速航行时的水下续航力从几小时增至几周,潜艇不必为蓄电池充 电经常浮出水面,大大 增强了潜艇的隐蔽性。预计到21世纪,这种常规动力潜艇将达到 与核潜艇相同的隐蔽巡逻续航力。
#反隐身技术
(anti-stealth technology) 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矛盾而存在和发展的。有 隐身就 有反隐身。反隐身技术是研究如何使隐身措施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的技术。雷达陷身是首 先发展和使用 的隐身技术,因此反雷达隐身也是当前重点发展的反隐身技术。反雷达隐 身的主要技术途径有:①目前的雷达 隐身措施都是针对厘米波雷达的,改变探测雷达的 工作波长,可以使这些隐身措施失效,例如,现有的超视距雷 达工作频率为2~60兆赫 ,可用来探测隐身目标;②采用双/多基地雷达,从侧面探测隐身目标;③利用预警飞机 、预警卫星、预警无人机乃至高空气球、飞艇等,从隐身措施较弱的部位探测目标;④ 提高雷达脉冲能量和雷 达信号处理质量,可探测雷达截面积在0.1平方米以上隐身飞行 器;⑤采用新体制雷达,例如无载波雷达、双频段 或多频段雷达、谐波雷达等,可发现 隐身目标;⑥用多部雷达组成雷达网探测隐身目标。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