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02-29 12:21:44), 站内信件
|
2000年2月28日星期一 弹道导弹大突防 博塔 图片说明:无论反导系统如何先进,也无法应付大量弹道导弹的饱和攻击。
在迷人的夜色中无数双眼睛监视着广阔无垠的太空。忽然,一道闪光冲出夜 幕,警报被拉响,无数个开关被打开,火控系统开始计算,数枚反导导弹扑向来 犯之敌……然而,那道狡猾的闪光借助高技术的掩护,突破重重拦截,无情地击 中地面。在这短暂交战中落败的一方———陷入绝望。
“弹道导弹防御技术”是今年世界上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政府不惜血 本,花大价钱建设“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并且积极拉拢日本、韩国 、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搞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然而,俗话说得好:“有矛就有盾”,作为矛盾对立的一方——弹道导弹, 也一直在紧盯反导武器的发展,有针对性地研究能使导弹和弹头突破对方反导弹 防御系统的关键性技术:弹道导弹突防技术。
诱饵、多弹头与饱和攻击是弹道导弹突防的头三板斧。
多弹头和饱和攻击的道理相似,即以数量为致胜法宝。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 弹道导弹的诱饵技术。
诱饵实际上就是迷惑对方雷达以掩护真弹头突破防空线的假目标(假弹头)。 释放的方法是在适当时机、适当高度抛出假弹头,并随着高度的变化逐步散开随 真弹头同步飞行,形成多个假目标群,使敌雷达难辨真假而突防实施攻击。通常 采用喷涂金属薄膜的重诱饵(与真弹头重量相近、速度相当的诱饵)或气球等释 放在真弹头周围,使敌雷达探测受干扰或达饱和状态无法识别真弹头。原苏联 SS-11,SS-19,美国“民兵”Ⅱ、“民兵”Ⅲ导弹都配有诱饵装置。
但随着遥测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一些简单的轻、重诱饵已不能有效 干扰探测装置的识别。为了提高效果。诱饵应有多种特性(如速度、气动、红外 辐射、雷达反射特性)与真弹头相似,以便以假乱真;诱饵还应有足够数量,足 以使反导系统的探测、拦截趋于饱和状态,使敌防不胜防。
电子干扰与弹头增强加固技术是弹道导弹对付反导系统软硬兼施的两大法宝。
电子干扰乱敌耳目
所谓电子干扰技术就是在导弹弹头上装置的,利用无线电波干扰对方反导防 御系统雷达工作的措施,按干扰产生的方式分为积极干扰(有源干扰)和消极干扰 (无源干扰)。
由于导弹弹头体积、重量有限,上述干扰设备的装识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派 隐形轰炸机或发射专用导弹突破敌方反导防御系统的先遣突防手段目前备受重视。 各类专用导弹在对方上空大气层爆炸使空气分子电离成离子云,使对方电子设备失 效,为后续弹头突防开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一开始就首先采用这种电子战,开 战前数小时,应用多种干扰飞机实施干扰,开战后“战斧”巡航导弹有的弹头也使 用了电磁脉冲弹,用“电子地毯”来“窒息”萨达姆的军事指挥、通讯、防御能力 。当前美国等正研制的“微型核武器”中就有利用核爆炸产生电磁脉冲的脉冲弹。 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这种先遣发射的电磁脉冲弹(核或非核)将打响战争第 一枪。
增强加固刺穿铁幕
反导弹核弹头爆炸时所发生的大量高能粒子流、电磁辐射等特殊效应可在较大 范围内破坏、摧毁来袭导弹或其电子设备。为保证弹头突防击中目标,需对导弹、 弹头及电子设备进行抗核加固。就弹头而言,现在采用的办法一是防核辐射,通常 在弹头表面包覆吸收材料或多孔膨胀材料加以屏蔽;二是防电磁脉冲,主要采用 铝镁合金等实施整体屏蔽,采用滤波器、限幅器、特种保护线路等保护弹头里的线路。
在海湾战争中就曾出现过“飞毛腿”弹头穿过“爱国者”导弹爆炸后形成的 破片云,继续飞行而未被摧毁的情景。
隐身、速燃火箭和机动变轨技术是当前发展前景最看好的三种突防手段。
在弹道导弹弹头上采用的隐身技术包括对红外和雷达波的隐身,其原理与飞机、 舰船的隐身技术大致相同,这里不再赘述。现着重介绍后两种突防手段。就反导技术 而言,最诱人、最有效的莫过于在助推段拦截敌方导弹,其主要原因,一是发动机正 在工作,易于发现和跟踪;二是时间较长,如洲际导弹的助推段工作时间至少3-5 分钟;三是导弹头、体尚未分离,对于多弹头而言,“许多鸡蛋还在一个篮子里”, 摧毁一个就等于摧毁多个;四是导弹尚在对方国土上空,一旦摧毁,祸不及己,对 核弹头就更是如此。美国的“光剑”(ABL)机载激光武器计划就是为实现这一 目标而出台的。
为了避免导弹在助推段被拦截,美国、前苏联等国家一直致力于研制速燃助推 技术,即采用大推力速燃发动机,缩短导弹助推段发动机工作时间并使其在大气层 内关机。这一突防技术的突出优点为:一是导弹飞行时间从整体上缩短了2-4分 钟,对于短、近程导弹就更使反导系统“头疼”;二是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短并在 大气层内关机,可使敌方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发现导弹和准确定位增加困难,甚 至来不及探测和定位,从而增强了导弹主动段的突防能力;三是由于采用速燃助推 技术,导弹很快进入大气层,而用于拦截的X射线激光器、中性粒子束在大气层内 会大大衰减,效能显著降低,甚至会失去作用。
目前性能最好的洲际导弹——美国MX导弹助推器关机时间为180秒,与之 相比,前苏联现役SS-18洲际导弹为300秒,美国正研制的发动机可将这一 时间缩短为50秒。
随着突防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一种技术更先进、突防能力更强的机动变轨设 想又“出笼”了。机动变轨技术就是改变导弹飞行轨道以躲避反导拦截,通常有全 弹道变轨和弹道末段变轨两种。其主要特征是母舱和子弹头都带有控制和制导系统 。全弹道变轨采取高弹道(高击)弹头、机动滑翔弹头、部分轨道轰炸技术等。
高击弹头
这种机动弹头的再入角很大,基本上是垂直再入,弹头速度大,反导导弹向上 拦截比较困难。
机动滑翔弹头
该弹头与火箭分离后飞入高弹道,再下降至低空滑翔,然后短距离上升至顶点, 接着又向下滑翔较长距离,最后俯冲目标。其优点是由于飞行弹道低,不易被发现 和拦截;飞行中的机动动作使防御一方无法进行有效的弹道计算而极难拦截。
部分轨道轰炸技术
即飞行轨迹不是一般弹道导弹的弹道而是卫星轨道的一部分,其突防一靠增加 射程,使弹头从对方预警系统较薄弱的方向进入。例如攻击美国从南方而不从北方 进入;二靠压低攻击弹道(200千米以下),使对方远程预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
弹道导弹的突防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同一种导弹往往用多种突防技术以提高命 中率。如SS-9洲际导弹有集束式多弹头和部分轨道轰炸技术;“民兵”Ⅱ有电 子干扰、诱饵、隐身、增强加固技术;“民兵”Ⅲ则更为先进,采用的多种突防措 施有金属箔条、重诱饵、分导式多弹头、新型弹头外形、加固弹头、涂敷吸波材料 等。
由此看来,反导弹系统想要成功拦截弹道导弹绝非一件易事。事实上也正是如 此,美国的“战区高层拦截弹”已经试验了六次,没有一次拦截成功。难怪美国国 内有人讽刺说“想要拦截弹道导弹弹头,就如同站在华盛顿拦截从洛杉矶射来的步 枪子弹一样困难!”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NMD与TMD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 样神奇,但有一点可以清楚地肯定,那就是:无论“TMD”还是其它任何一种新 式武器都不会成为“台独”的保险箱、安全伞!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34.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