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03-05 10:06:17), 站内信件
|
特战讲座1-----6
特种作战-------基础编
第一篇:基础编 前言
战争,一直是国与国间解决纷争的最後手段,而自从纪元前叁千人的斯巴达人斯 巴 达克斯提出了「既然战争的目的在於求胜,所以一切的手段与方法只要能导 致胜利 就都是必要的」这个理念之後,任何卑劣的技术与手段就不曾间断於战 场上,甚至 进而推广到国与国间在敌对情况下所引发的一切活动,彼此之间的 荣誉、尊敬与敬 仰的人性光辉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仇恨、胜利与愤怒的人性 灰暗面,军人不再荣 耀,战争的目的与理由都只是丑陋与贪婪的政治目的所藉 以掩饰的理由与籍口。 然而,人性的光明面并非如此经不起考验的,人道主义与人本思想的源起,人们 开 始认真的思考如此避免战争中黑暗的那一面,战争的形态虽然不断的随着科 技与武 器的进步而改变,战争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只不过在彼此斗争的过程中 ,人们开始 了解到要想让部队凝聚足够的向心力与战斗意志, 密集的体能 / 战技训练与中心 思想灌输与教导都是一支成功的劲旅所必备的条件,随着经验 的累积与实战的验证 ,这些经过训练的部队所表现的成果远较一般的部队好, 而且随着该部队历史的传 承,这些受过高度训练的成员所具备的自信心、自尊 心与荣誉感集结成为一股可敬 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使这些特别的单位成员可以 忍受比一般部队更艰苦数倍的训练 ,达成一般部队不可能达成的任务,而其战 积也一直是受到人们与注意与嫉妒,於 是与一般传统部队区分,我们将这些单 位统称为特战部队,这些特战队员在平时忍 受正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训练,在战 时担任更危险,更容易阵亡的任务,而所得到的 回应却绝不成正比,他们所依 持的可能是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一个信念、一句口号 或一面旗帜而已,为什麽 他们要接受这样的待遇呢?无它,荣誉心,因为他们知道 他们与众不同、他们 是万中选一的菁英,所以他们作别人不能也不敢作的事,将不 可能化为可能, 挑战极限与探索潜能,因为他们是特战人员。 每一支特战单位都有其辉煌的历史与传承,都有一个符合其特性的别称、虽然一 般 都通称其为特战部队或突击兵 (Special/Elite Force 、 Comamdo) 、但 成员们可 能会更喜欢别人称他们的别名, 他们可能是活跃在山林间的猎人 (Jaeger ,挪威 特战部队的别名 ) ;他们游走四方 (Ranger ,美军游骑兵与 许多曾受美军技术指 导下的美国军援国特战部队亦用此名 ) 、 像海豹一样在 酷寒的北冰洋中悠游自在 (SEa/Air/Land Teams , SEALs) 、如鹰般俯视大地 、猊视群伦 ( 美军 101 空降 啸鹰师, 阿拉斯加雪鹰第六师 ) ,与印第安人 一样的在山岳间行动如风般无声、 快速 ( 美军第七、二十五轻步兵师与第十山 地师 ) ,他们的攻击力就像水晶结构 一样的无间不摧 (Delta ,叁角洲部队 ) 、在无人能生存的沙漠中活跃 ( 英军第 七旅, 沙漠之鼠,美军第二十四机 械化步兵师 ) ,他们是勇敢的战士 (Valor 、 Worrior) 、他们无所不在、无 所不能, 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言:「其动如风、其 立如林、其掠如火、不动如 山。」当然也有一些单位认为别名不重要,直接以部队 编号或番号来称呼,因 为名字并不重要,知道这个代号所代表的战力才重要,所以 GSG-9 、 GIGN 、 SAS 、 SBS 等这些直接以番号、部队名称而无别名的许多单位 ,也仍然都是令 人闻而起敬的特战单位。 为求与一般正规部队有所区别,兹在此将本文所要介绍的特战单位定义如下:
1. 非正式纳编於标准命令与行政系统下之独立单位。
2. 单位成员选> 自愿者。
3. 直属高层单位指挥,执行高难度、高保密性与敏感性任务。
4. 单位人员高度精简、装备与後勤支援高度优先。
5. 单位装备采购、训练课程与其他经费运用上较一般单位宽裕。
6. 单位成员第二、叁种专长训练与个人本职学能要求标准较高。 当然,就以上几点并无法真正区别特战单位与传统单位之不同,但总而言之,特 战 单位乃是一支受过高度训练、 专职处理特殊情况的独立组织 (Organization for Performer Special Situation/Operations,OPS),在 本系列的特战讲座中,我们 将作一个较全面性的历史、发展、装备、战术与战 斗技巧的介绍,不特别针对特定 单位作介绍,但若该单位有特别值得一提之处 ,则文中会另外注明;另,为预防有 心人士将文中所介绍之资料用作非法用途 , 文中对徒手格杀技、爆破 / 诡雷与陷 阱之介绍将大幅简化,而对於我国目 前军警采用的战术与装备上,本文将就己公开 者做更深一层的介绍与分析。最 後,本文引用的资料除部份源自己於媒体公开发表 之论述者外,亦参考国外专 门训练课程之内容、已解密之国防情报与美军特战部队 的任务归询报告、笔者 个人所接受之训练、美 / 欧各国之 OPS 所采行的战术与技 巧经筛选後,并溶 入东南亚国情与多次武装冲突之情况分析与评估,其中漏失之处 多所难免,尚 望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发展 如前所言,战争的形态随着科技与武器的进步而有所转变,本系列讲座所介绍者 乃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7 ~ 1945) 以後,配合现代武器与装备所发展之特 种战术 ,而由於战争形态、武器、装备、观念与现实环境下等种种因素考量, 在 1937 ?以前所谓之特种作战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关於现代战争形态下之特种作战倒底源自何起,众说纷云,美国方面认为水下爆 破 大队 (UDT) 算得上是特战的始姐,但英国人认为他们的特种空勤队 (SAS) 与特种 小艇队 (SBS) 才够资格算是鼻祖,法国人则坚持德国占领期间, 法国 地下游击队 的表现对特种作战而言才够资格自称为滥殇,俄国人则说哈萨克骑 兵队的表现更是 当之无愧,更有历史学者认为, 德国 U 艇的成员才算得上是 、日本的神风特攻队 更是将特战精神发到极致...... 各家说法莫衷一是, 笔 者个人则认为德国的伞兵 部队完全符合 OPS 的叁种要求: 高度训练、处理特 殊情况的独立、常态组织结构 ,可以视之为早期特战部队的代表。 而在 1939 年 9 月 17 号入侵波兰行动中, 受过高度训练的德国伞兵第七师, 从天而降 、配合着 JU-87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与 四号战车的陆空立体攻击,德国伞兵依事 先分配的任务区,带着各种特别的装备, 建立空桥堡、占领交通枢纽与指挥管 制中心,有效且快速的中断、瓦解波兰部队的 反抗,成功的完成了人类军事史 上不可思议的成就,其中成功之处在於德国参谋本 部周密事前规划,与伞兵部 队扎实的训练,以及针对此次作战所设计的各式特种装 备--例如改良自第一 次大战期间用於在铁丝蛇笼中炸出一条通道的炸药条而成的 爆破包、可折叠组 合的梯子、可空投的机动车辆与支援火力等等特种装备--最重 要的是在行动 开始前,德国人己经就这次入侵波兰行动中伞兵部队所须占领的目标 建??物、 地形、可能遭遇情形等种种情况进行了完整的沙盘推演与实兵演练,并完 全就 实际作战中可能的突发情况作种种剧本外的演出,也因此,在实际的行动中, 德国伞兵的伤亡率低得难以置信。但就笔者个人以为,指挥权下放、移转与成员 接 替专长训练的观念才确实的阐扬了特种作战的要义:独立、机动、可变性高 、人员 精简且具备多项专长、能以最少人力与代价获致最大成就。 可惜的是,由於轴心国的战败,德国被切为东西德,德国参谋本部与部队不复存 在 ,相关的所有战术、装备、观念亦随之停顿,而大战後各国疯狂的复员与大 众普遍 反战的心态,维持一支昂贵的特战部队似乎不怎麽划算,特种作战的发 展也停滞了 一段时间,但冷战时期的到来,在共产主义的扩张与自由世界的围 堵政策相冲突情 况下,全球各地纷争不断,战事连连,但战後的复员与发展经 济的导向,一时之间 要足够的部队、人员、装备来应付这些冲突实有捉襟见肘 之窘境,而编制小、机动 性高、人员运作灵活与高战力的特战单位成了最佳的 选择,各国开始有系统的发展 各自的特战部队,这些单位也许是延续大战期间 所累积的经验而加扩展的原有单位 --美军的 UDT、AIRBORN、MARINS;英军 的 SAS、SBS、沙漠之鼠、库尔喀部队; 法国殖民地部队 ( 外籍兵团的前身 ) 等等--,也有因应新的情势而成立的新单 位、以及各种半常态的临时性编组 ,但在此阶段,各国、各单位间仍是各自为政, 各行其事,特战呈现多头马车 的单线发展。到了 1970 年代,国际恐怖主义兴起, 跨国性的劫机、绑架与汽 车炸弹恐怖行动,逼使各国之间开始联手打击恐怖行动, 军 / 警也开始进行装 备、技术与观念的交流, 特战的发展开始呈现连线发展的模 式,随着时间迈入 了 1980 年代,电脑、通讯与交通装备的普及化,全球快速部署 部队的观念也 随着各美军驻扎地所在国位置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样的模组,地球村时 代也代表 了全球作战可能性的到来,特战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此时特战的发展己 经是 全球性的发展了, 1944 年的 UDT( 水下爆破大队-- 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s,UDT --成立於 1942 年,并於同年 11 月 20 的诺曼地 登陆 战中扬名立万, 於 1962 年开始改组为现今的海豹特遣队 ) 成员也许只 是一个身 强力壮,具备一般战斗技能、懂爆破的潜水夫,但今天的 SEAL 队员 不但是一个叁 栖作战的高手,精通各种渗透、侦察技巧,同时也是一个野外求 生、丛林、极地、 沙漠与城镇地区的战术专家,对於反劫机、人质救援、炸弹 / 诡雷侦测 / 布放等 反恐怖战斗技更是精练娴熟,他必需了解战场序列、无线 电通信程序、密码、敌我 情势与各种作战情报,以及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GPS)、卫星通讯器材、雷射测 距 / 标定器与各种高科技装备的操作, 还有在 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所应对的不同作 战形态等各种判断与领导统御知识的专家。 在现今,特战成员要求愈来愈高,养成 也愈不易,因此本系列讲座将尽可能将 一个完整的特战队员所应备的基本常识与入 门技巧作一有系统的介绍。
特种作战-----------基础篇(2)
装备 一般而言,特战队员所执行的任务形态与传统部队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大 部 份的传统单位所使用的制式装备都无法完全满足特战部队的任务需求,因此 大部分 的特战部队除制式装备外,都还另外配备有符合任务需求的特别装备, 这些装备有 些是现有装备加以改良,也有特别针对特战任务而特别设计的装备 ,而最多的方式 则是特战队员针对现有装备与任务需求而以手工方法修改为适 合自己专用的装备。 这些特战装备可大致区分为下列几种: 服装 大体说来,特战单位的任务出勤区相当的广泛,为配合各种不同地貌、背景与色 系 ,特战单位所配发的服装通常不止一套,但各国依国情、预算与任务需求而 会有不 同的数量,但一般而言,通常都应至少会配发该国制式迷彩与一套深色 战斗服,因 为不论是那一国的特战部队, 夜间渗透 / 作战都是训练的重点, 深色战斗服即为 此而配发,但在颜色上各国观点略有不同, 德国 GSG-9 是采 墨绿色系、而义大利 BLUE TEAM 则是采用深蓝色系,而最受欢迎的当然还是黑 色系,但夜间任务也并非 深色服装不可,沙漠、雪地与平坦地区所使用的夜间 迷彩就是以浅色系为主、另?,夜间侦察与红外线摄温仪器与技术的进步和普 及化,更使服装的伪装要求从迷惑 人类的眼睛,进展到欺骗电子仪器的需求, 迷彩战斗服从原本单纯的色块配置到抗 红外线合成技术的整合,原始的目的不 变,功能却大不相同了。
迷彩服除了标准裁制者外,许多特战部队成员都会将其作个人性的修裁,除了让 衣 服能更合身、更帅气外,也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喜好与使用习惯而作修改,以 美军现 用的战斗服 (Battle Dress Uniforms,BDU) 为例,外露式的上衣与正 面四个口袋 的设计就令笔者个人不甚欣赏, 显然地,1960 年代的海豹队员与 笔者的看法相似 ,所以海豹队所专用的虎斑迷彩服就改回传统的胸前两个口袋 的内扎式上衣设计, 而另一些海豹们则把当时配给的初期型小迷彩的下方两个 口袋拆掉,改为刚好可以 放入弹匣或其他装备的小口袋後,视个人习惯缝於手 臂、後肩、胁後或者小腿的位 置,如此不但可使弹药携行量增加、减轻武装带 的负荷,还可以使上衣在扎入穿着 的舒适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可使穿着的海豹 在行动上多了一份灵活性,此种简单有 效的方法一直广为各特战部队所喜爱。 除制式服装外,有许多的特战部队成员喜欢 穿者连身工作服进行战斗任务,除 了穿脱方便与穿着宽松自在的理由外,调配弹性 大--日间战斗服外套深色连 身服就是夜间战斗装、或是潜水衣外套上一件连身服 就可从水下渗透作业立即 进入战斗待命状态,而外套式的连身跳伞装则是另一个常 见的搭配--平整的 外表也使行动上增加了几许方便, 而不若 BDU 战斗服外表上 那许多的扣子与 口袋可能会在行动时遭外物所牵绊。
负载
个人部份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人员身上的负荷与战力的表现就己被军事学者们 所 研讨,而二次大战期间全自动个人武器的普及化,在弹药的携行与士兵体能 上的负 荷这个天平上开始出现倾斜,虽然同时期也发展出 X 带与 H 带等各式 各样的负重 背带,但仅是将当初散装的弹药装入弹匣後放入原先的弹药带与携 行盒上,手榴弹 、刺刀等装备都是以另外的携行具附挂於武装带上,行动时碰 碰撞撞的,不但行动 不便,也制造许多声响,无法隐密的行动,而且这些外挂 的装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 会伤害到携行者自身,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到了 1950 年代,人类与战争同时进 入了喷射的超音速时代,为了提供喷射战斗机的 飞行员在跳伞逃生後仍能拥有取基 本的维生装备与自卫武装、救生衣与无线电 等装备,飞行员专用求生背心系统被发 展出来,而此种可携带大量装备又不会 影响活动的多用途背心在越战时期亦到各方 的注目,其中绿色、网状的求生背 心更是成为日後战术背心发展的要参考。但在此 同时,士兵的负载与个人防护 也愈来愈受重视,防弹背心与新式防弹头盔的研发成 了各国的当务之急,例如 :以色列陆军在多次战役中发现在原有的武装加穿防弹背 心会??成士兵在取用 武装带上装备或更换弹匣上的不便,而这所增加的数秒之差极 可能就是生与死 的宣判, 於是以色列部队直接将弹匣袋与 ALICE 夹扣直接缝於防 弹背心外, 穿上防弹背心??同时就完成武装准备,而在其他装备的搭配上也作了一 些调整 ,使所有的以色列士兵都能以防弹背心作最基本的穿着,以防止战斗人员这 项 珍贵资产的损失;而德国人则是以加宽肩带的设计来减轻腰、背的负担;瑞士的 作法则是直接在战斗服上缝了许多小口袋,大小则恰巧可放入弹匣、无线电、手 榴 弹等战斗用品, 但除此之外, 各国的士兵负载大部份仍是以负重背带 (X、 H、Y) 与 S 腰带作为个人基本的战斗配备, 而其上则依任务性质配备不同的附 加袋-- 如弹包、枪套、水壶、刺刀、..... --然後加上一个提供除战斗外 ,生活上所需 装备的大背包--如换洗衣物、睡袋、口粮、备份弹药与零件... 等等--加上个 人的武器便是个人最基本的战斗配备了。 但对特战部队而言,这种样板而制式的个人武装配备,仅可供部份任务需求,於 是 就开始有了特战装备的发展。以美国的发展为例,可分为通用与专用两个不 同糸统 的发展模式,先提通用模式,基本上此种模式是将现用的装备作模组化 的设计与组 合,使其可依不同需求作弹性调整, BIANCHI 公司设计的 UN84/UN92 枪套可视其 为代表,这种枪套可搭配不同的组作件而呈现出多样化 的选择,全套八样的配件可 使 UN84/UN92 系统可供左右手皆可取用, 战术腿 挂延板、装甲兵挂带与掖下挂带 在 S腰带负载全满时提供另一个选择, 取掉上 盖後便可当便衣枪套使用, 不需 S 带可直接挂於普通腰带上,快速解脱扣更让 拔枪的速度加快,完成制敌机先的要求 ,而不同色系的外表更可配合不同的服 装使用,唯一的缺点是只能装佩标准规格的 手枪,通用模组本来可能都是针对 单一部队或任务需求所研发的,但可能由於装备 本身的通用性或日後的改良而 使许多单位都能使用,进而大量生产成为制式装备, UN84/92即是一例。 再来 谈专用系统,特战部队的任务经常是空前绝後的唯一任务 ,过程中所使用的方 法、配备更是传统单位所没有的,因此针对这些任务性质所开 发的所有装备都 算是专用系统,例如各特战部队使用的战术背心。 火力支援武器的体积受限於化学能武器的先天限制,在体积缩减上的表现不甚良 好 ,但由於材料科技的进步,种种质轻高强度的材料不断的被应用於新式的各 型枪械 或弹药投射系统上,但为了维持基本的火力,弹药的携行数量与体积一 直无法减少 ,相反的,火力需求的增加导致弹药的携行量不减反增,於是士兵 们除了自身武器 的弹药外, 还必须分摊火力支援武器的弹药 ( 主要指的是机 枪用弹药 ),另外像 是各种用途的手榴弹 ( 人员杀伤、闪光震撼、白磷燃烧、 烟雾、催泪瓦斯..)、炸 药块 ( 包 )、起爆线、雷管、引爆器、绳索、抓锚 钩...... 各种必备的武器与装 备也致使士兵战斗负荷愈来愈重,加上背包,支 援一名士兵上战场一周战场生活的 装备总重几达体重的 3/4,在如此的负荷下 士兵根本不可能灵活的运动,而机动性 一直是特战部队的生存要素,特别是在 敌後或是机动载具无法支援的地点出勤,所 有的一切都仰赖士兵的双脚时,这 个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传统 Y、H 搭配 S 腰带 与各式附加包的作法不但负载 有限、效率不高,且对人体有相当不良的影响,於是 多用途战术背心的出现成 了必然的事。大部份的战术背心都缝置了许多的大小不同 的口袋,供使用者放 入弹药与其他相关的战斗用品,早期的战术背心只是将飞行员 求生背心上的口 袋加以改良而成,但到了越战中期,在海豹小组的大量使用下,原 先的手工改 制品功能不足,开始有了完全针对战斗需求所设计的战斗背心出现,而 随着日 後不断的改进,战术背心开始广为世人所知,但早期的战术背心都只是针对 弹 药与次武装的携行而设计,其他相关的装备并未列入考量,而较後期的设计则针 对多种不同的用途而开发出各种用途的附加包,以魔鬼毡与龟形扣加以固定,依 每 次任务的不同作调配,而战术背心也开始与防弹背心、垂降背心与负重背包 底垫等 系统开始整合,战术背心的用途与面貌形成多样化、随机组合的模式, 但由於制作 成本高昂,只有小部份特别挑选的一般部队配发使用,战术背心仍 然是特战部队的 专用品。 除了战术背心外,特种背包、垂挂带、战术枪背带、特种装备携行袋等装备也都 是 属於特战部队专用的一般性特别装备,但由於其种类过於繁多,故无法一一 列举, 但其大原则不变,即该装备必於某些方面特性能适用於本次任务或现所 使用装备之 携行配备需求者、或是在使用上有其独到的功能者皆是,这些装备 除了因为任务需 求不同而不配发一般部队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则是价格的问题 ;这些特别装备价格 通常也是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 一件战术背心的与 S 带 的目的相同,但价格却可 能超过数倍,同样的, 特战部队爱用的 MP5 冲锋枪 其价格可买下 3 枝的 M16 步 枪还有剩,而其特制的战斗服、多用途战斗靴等 装备也都是高价的特级品,以美国 海豹小组所配备的战斗刀为例,可能是钛合 金制的防磁刀,也可能是超硬度的特种 合金刀,甚至可能是陶瓷刀,这些不具 磁性的刀具在其任务的执行上有其必要性, 但其价格却是十数把,甚至数十把 一般潜水刀的总和,海豹六队所使用绳梯其绳钩 以钛合金制成,而其价格,这 麽说吧:与一张纽约~伦敦的协和号机票钱差不多, 至於其他像是精密的高科 技装备的价格更是不在话下,行文至此,相信不难了解拿 破仑口中的战争叁要 素:第一是大量的金钱,第二也是钱,第叁还是钱的道理了吧 !
单位装备 除了基本的个人装备外,除了传统的通信装备与小型的火力支援武器外,渗透、 撤 离与任务需求的其他相关装备的分配与携带,多年以来也一直困扰着各级的 指挥官 ,也为此,许多装备开始有了军用型与民用型,通讯装备即是一例,最 早的战场通 讯采用有线的语音或讯号来传递命令或电报,无线电的发展则给战 场指挥官开拓了 一个新的世纪,而随着电脑、光纤、雷射光与卫星科技的进步 ,现今所使用的卫星 通讯器在体积、耐用性、保密、操作的多方性能都是令人 激赏的,而 40mm 榴弹、 班 / 排级机枪与各种小型的火箭、 导引飞弹等高杀 伤力的支援装备也因科技与材 料工程学的进步随之轻量与紧致化, 同样的体积 与重量, 60 迫炮也许只能提供 10 分钟不到的弹幕支援,但现今,也许是数辆 装甲 / 战斗车辆、数架直升机与相 对等的可观战积,而通信的方便与空投技术 的进步使得机动载具的问题大幅简化, 直升机、潜艇与高性能越野车辆的运用 ,更使特战部队的机动性大幅增加,也正因 精密导引与精准轰炸技术的提升, 现令的特战部队己甚少执行炸毁大型目标的任务 ,而其他需大型工具或器材方 能达到的任务,也尽量改由高科技的作战机器执行, 以避免损生训练不易的特 战人员。现今的特战部队大部份皆针对低强度冲突的打跑 战或是敌後侦察的任 务,单位共用的大型装备也许是拆成数部分交众人携行,也许 是轻量化到可由 个人携行,但不论如何,大型单位装备的携行问题在特战单位是不 存在的,我 们稍後会针对此问题作分析。
武器 由於特战单位的编制通常不大,经常仅有班、排的规模,而所面对的敌人规模可 能 比其大上数倍以上,加上特战单位经常有牵滞性的任务,如何发扬火力并考 量自身 安全与任务要求经常是特战指挥官所面临的难题,而与一般想像不同的 ,特战部队 所使用的武器大部份都是一般部队所用的制式装备,仅有少部份是 针对特别需求而 改良或订制的,不但由於特战部队的训练较一般部队严苛且扎 实,射击的精度也相 对的提高,因此同样的一把枪在普通士兵手中与特战队员 手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就以美军所属的特战小组为例,说明其武装的配 置。
陆军部份 美国陆军下辖数支特战部队, 规模、 特性与专长皆不同, 分别是绿扁帽 (Green Berets)、游骑兵 (Ranger) 与叁角洲部队 (Delta Force), 而轻步 兵山地师、空 降师与第二十四机械化步兵师等部队虽然也是威名夙着、训练精 良的特种作战单位 , 但由於其属正常编制、命令体系、训练模式与任务性质上 不符合 OPS 的要求, 因此我们不列入考虑,我们先来看看绿扁帽,这支以扁帽 作为标记的部队是叁支特 战部队中最本土化的一支,特别是武器装备上,与印 象中的特战部队不同的,除了 扁帽之外, 这支部队的配备与一般美军陆军没什 麽两样,M16A2 步枪 ( 含家族中 的卡宾系列 )、M21 狙击枪、 M14 步枪、 MINI 14 步枪、M203 榴弹发射器、SAW 机枪、M9 手枪与 45 手枪,连刺刀都 是采用制式的 M7、M9 刺刀, 一个标准的编 制为 11 人,大约是一个加强班 ,总共有 2 挺 SAW、6 ~ 9 把的 M16 步枪 ( 其 中有 2 ~ 4 把加挂 M203 弹枪 )、1 把狙击枪、1 ~ 3 把的 M14 或 MINI14 步 枪,每个人都配发一把 手枪,其中狙击枪与步枪间的数量情况而有所调整,基本的 弹药携行量如下: M16 步枪共有两个各装 3 个 30 发弹匣的弹包加上枪上的弹匣 共 7 个× 30 发= 210 发,榴弹兵则是一件榴弹背心,可携挂 20 枚 40mm 榴弹 与 1 个弹 包加枪上 1 个共 4 个弹匣,MINI 14 枪与 M16 相同;M14 步枪则是 6 个 20 发弹匣加上枪上一个共 140 发, 而 M21 狙击枪的弹药则不到 40 发,SAW 机 枪则两盒 25 0 发备用弹链盒与枪上的一个共 750 发,手枪则为 2 个备用弹 匣 与枪上的一个, 因此 M9 的携弹量为 15 × 3 = 45 发,而 45 则为 7 × 3 = 21 发。 但实际出勤时,步枪兵可能会带上 4 ~ 8 个弹包,而机枪 手个人的携行 量不变,但队友们可能会帮他再多带 2 ~ 4 盒弹链,大概只有 狙击手与榴弹兵的 携弹量是不变的,在其中指挥官、斥堠、通信兵与医务士的 弹药携行量可能会略少 於其他人,但整体而言,其火力是高於普通步兵班的。 再来谈谈游骑兵,扣除前面己提过的不表,游骑兵们似乎特别偏别爱长射程的枪 支 ,因此 7.62mm 的 FAL 步枪与 5.56mm 的 FNC 步枪在游骑兵部队中并不罕 见,而 许多游骑兵所使用的机枪是 M60E3 与 MININI 而非 SAW, 而与编扁帽 不同的是游 骑兵中手枪的普及率并不高, 大约只有 1/2 的人员会配载,而榴 弹兵与狙击手的 编制在游骑兵中则是非常态性的,这可能与其任务性质和部队 传统有关,游骑兵特 别重视长程、精准的火力,因此全面性的火力压制在游骑 兵的作战记录中出现不多 。 而叁角洲部队的武装配置则是较新式且符合一般的 想像,包括了 MP5 冲锋枪、 H&K Mod.203 的 45 口径 USP 与 SIG SAUGER P228 手枪,这可能是因为叁角洲部 队是美军陆军唯一一支受过完整的反恐布训 练的单位,包含了人质救援、近距离城 镇战斗与立体渗透等多项课程,与其他 美国陆军所接受的城镇战斗训练不同的是, 其他部队是以歼灭敌为目的,而叁 角洲部队则是以安全的救出人质为目的,也就是 如此,在 1996 年年底,日本 驻??鲁大使馆遭左派激进分子入侵,并挟持了包括各 国外交人员在内的数百名 人质,藉以要胁??鲁总统释放其党羽时,美国方面提供的 援助竟然是一组叁角 洲部队的教官这一点看来,便可知叁角洲部队在美国高层人员 心中的评价了, 虽然有人会以 1980 年 4 月 24 的沙漠一号行动失败来疑问主导 的叁角洲部 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特战行动,但日後的检讨报告中证明了失败的 原因并 不是叁角洲部队的问题,而是指挥体系上的问题。
海军部份 提到美国海军所属的特战部队,海豹特遣队自然是首位代表了,这支越战时期令 越 共闻风丧胆的绿面人一直是以非正规作战专家的身份自居,所使用的装备与 武器也 是五花八门,以越战期间为例,标准的美军武器是 M79 榴弹发射器、 M60 机枪、 M16 步枪与 45 手枪, 当然早期还有 M14 步枪,但是海豹的武装 就复杂多了,除 了制式的美军武器,还有早期的 M3 冲锋枪、 M1A1 卡宾枪、 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 冲锋枪、 卤获自越共的俄制 AK47 步枪与中共制 56 式 冲锋枪、雷明顿 700 型霰 弹枪、当然还有海豹队专用的 5.56mm 史东纳机枪 ; 另外史密斯与威生枪厂 (S & W) 专为海豹生产的 M435 型 9mm手枪 ( 上装 梅塞凡林公司出品的枪口型减音器, 即着名的宝宝睡灭音枪 ) 与 15 发装弹的 比利时国家兵工厂 (FN) 所生产的高威 力手枪 (Hi-Power , 9mm 口径 ) 等 等族繁不及备载,时至今日, 海豹们所使用 的枪枝种类依然是相当的多样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枪械外,还增加了各式新式枪械 , 其中最着名的自然是 M9 手 枪与 MP5 系列冲锋枪。 在 MP5 家族中除了常见的 A3 、 A5 、 SD2 、 SD6 与 K 型外,特别针对海豹需求所生产的 MP5KA4 PDW 近 来也广为人所知,而 较少为人所知的则是 MP4 冲锋枪,此型枪原为 H&K 公司依德 国海军战斗蛙人 部队所提出的规格所设计,最大的特色是结构大幅简化,使用特殊 的合金制造 ,对低温、海水、泥沙与各种恶劣环境下的操作与战备情况特别令人满 意, 外 观上看来与 MP5A5 相当的相像,但枪身的外观没有那麽多的接缝与结合点 , 乍看之下像是铸造的一体成形枪身、唯一与 MP5A5 的明显不同的是异常粗大的 防火帽部份。 此型枪械全球所使用的单位据称维持在个位数,是 H&K 公司的非 公 开装备, 而 M9 手枪则因海豹们过度的操练 ( 每周射击 3500 发以上 )与 高装药 的特种弹药双重摧残下有了结构的问题,不过在贝瑞塔原厂的加强与修 正後,这个 问题己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空军部份 直属美国空军负责特别勤务的独立作战单位有很多,但大部份皆是与战略核子吓 阻 有关的单位,与地面作战有关的单位我们特举先遣地面导航部队与战斗医疗 救援小 组为例向各位说明。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任务性质与伞兵的导航组相当 的类似,只 不过是伞兵导航组只需标示投落区就算把任务完成大半了,而先遣 地面导航部队的 任务则复杂多了:先以垂直渗透的方式进入目的区,依任务区 的类型执行先期作?--若是单纯的荒野则是清除地面障碍与侦察周边情势、 整理并标示出後续部队行 进路线;若是敌人荒废的旧机场则是检查跑道能否承 受飞机的起降,并视情况修补 ,并在相关道路系统侦察、警戒;若是敌人现正 使用的机场则需制服或歼敌机卫戍 部队、切断敌通讯与警报系统.... --、建 立通讯、情报与导引系统网路, 并在 我方部队 ( 直升机队或 STOL 机队 ) 降落时提供相关的协助与指引,在必要时甚 至必需介入战斗,提供火力与其他 相关支援,掩护我方部队顺利降落并移离降落区 ,最後在任务达成後还必需完 整的将全队撤出战区。由於敌方的情势未必如所预期 ,因此先遣地面导航部队 的火力配置相当的惊人,除了各种轻兵器外,各种防空、 反装甲与地面支援火 力投射装置的数量相当的多,另外为了作业上的需求,先遣地 面导航部队配备 了大量的机动载具与工??装备以利任务的遂行,於是侦察与地面架 线小组便配 备了越野机车、超轻型越野车;而地面组则是配备了各式土木工程用机 动车辆 与工具,最特别的是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几乎包含了北约各国的制式装备, 枪 支上, 除了 M16 、 FNC 、 FAL ,义大利 AR70 系列、瑞士 SIG550/551 步 枪 ; M9、M92F、P226、P228、FN HP、COLT.45 手枪等也都是此部队常见的; 另外, M249 SAW、MININI、M60 E3、 CETME 与 FN 通用机枪、 50HB 重机枪 、MK19 40mm 榴弹机枪则散见於各式机动车辆上,刺针、西北风、标枪等防空飞 弹与罗兰、龙式 等反装甲飞弹也都是此部队的常备火力,而最重要的是,本队 所有的人员与装备全 都是可空运的 ( 包括部署与撤离 ) 但是由於任务性质相 近, 许多人 ( 包括一些 资深的军事观察家 ) 都一直误以为这是属於伞兵、 陆军快速部队或是全美特战指 挥中心 (USSPECWARCOM) 的直属部队,而不知这 其实是美国空军的单位,而这种?解也同样的发生在战斗医疗救援小组身上。 在战争中,武器与装备的损失是必然的,但由於科技的进步,战争机器日渐精密 、 复杂,而学会操作这些装备的时间也愈来愈长,精练的战斗人员成为重要的 战斗资 产,武器与装备生产就有但人员的养成则非一朝一夕可成,维护战斗人 员的性命与 提供医疗救援成为现代战场上的重要课题,美国尤其将本观点推展 到极致,而现代 战争由於运输工具的便捷,战场的纵深极长,如何寻找定位并 救出敌後受伤人员成 为一项难题,而全球作战型态的来临与现代武器的高破坏 力,救援直升机经常找不 到可降落地点或是敌火猛烈无法长时期滞空进行吊载 人员的动作,甚至受伤人员往 往无法行动或是无法自力救援,而敌方的狙击手 与战俘猎单位等种种问题也使战斗 医疗救援小组因应趋势而成立了。 战斗医疗救援小组的编组不大,通常是十人以下的小组,成员对於急救、小型战 斗 、无线电通讯、导航与後送程序都有一定程度的训练基础,而其任务则是在 飞行员 或特战成员在敌後跳伞或作战负伤时,由战斗医疗救援小组进入可能位 置区搜寻人 员位置并对其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後,由小组人员协调友军进行後送 ,其间小组必须 保护伤者的安全,避免与敌接触,并将伤者运送至指定撤离点 。而为了在接敌时能 给予最大的打击,小组成员的都具备高超的战斗技巧与战 术观念,这因为在携带大 量的急救药品、担架与相关的救援、通讯装备後,能 携带的武器弹药实在不多,因 此小组成员并不配备与携带机枪,而小口径冲锋 枪的杀伤力与吓阻力无法给敌人强 大的威胁, 因此也不用, 战斗医疗救援小 组大都是配备 5.56mm 的 M16 步枪与 FNC 步枪或是 7.62mm 的 FAL、G3、 HK33 步枪,并配备了 HK 公司的 M49 型榴弹 发射器而非 M203 型,因为 M49 型可搭配多种不同的弹药供不同用途使用, 而不 若 M203 的弹种限制仅发射弹 长 6 寸以下的弹种。 另外手枪部份则是每个人都配 置一把,种类则是以欧洲 的军规手枪为主流,.45 与 M9 反倒不多见。
载具 由於任务性质特殊,除了一般的交通工具与运送方式外,特战部队使用的载具也 有 些不同,以飞行载具为例,除了传统的直升机运送与运输机跳伞外,滑翔翼 、轻航 机与飞行伞则是特战单位经常选择的空中渗透工具,主要原因都是这些 载具都是轻 型、无声与方便携行收藏的交通工具;而除了机动车辆传统的行军 方式外,攀岩、 垂降则是特战部队喜受的方式;再来提到水上与水下载具,快 艇、橡皮艇、气垫船 与水上摩托车等常见者带过不表,特战部队使用的特种载 具包括了个人用水下推进 器、小型潜艇、水面 / 水下两用快艇与无气泡式水下 呼吸器, 其中小型潜艇的大 小包括了可搭载数人的水密型、双人用的非水密型 水下滑撬与个人用的鱼雷型小潜 艇,而鱼雷型潜艇更可直接由鱼雷管中游出, 对潜艇而言是个相当贴心的设计。 防了非制式载具外,特战部队也经常以制式装备作非传统的组合使用,例如以直 升 机空投橡皮艇与车辆、或是高空低开直接跳入水中,再水下潜泳的方式进行 渗透或 行进到指定会合点,或者以高空高开的飞行伞无声滑翔方式进行空陆立 体渗透,而 跳伞用载具除了军用运输机与直升机外,民航客机、轻型民航机、 飞艇、热气球也 都可能成为高空透用的载具,而以直升机无安全扣具直接垂降 的渗透方式也是特战 队员们所热衷的自我训练方式 ( 类似的垂降方式在我国的 特战部队也有具备此项 绝技的专家,国内并将此命名为飞燕 / 雁式倒 ( 跳 ) 法 ) 此种方式是的最大优 点是快速,着陆後不需执行解脱扣具的动作可直接切 入战斗,缺点是除了危险性高与练不易外,垂降高度的限制是一个问题,? br> 於此项动作完全仰赖手臂的力量控 制,太高的距离所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可能会 造成操作者生理上无法挽救的损伤,一 般此种动作都限高 10 米以下的高度执 行,虽然曾有记录在再更高的高度试跳成功 过,但在安全第一的考量下,10 ~ 15 米是一个可以令人接受且安全的高度。
其他装备 为了任务的需求,特战部队常需要相当多的周边装备来辅助完成任务的完成,以 下 是一些常用的装备:
通讯 今天的特战部队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敌後孤儿,相反的,由於现今的特种作战常是 多 军种联合行动与战地即时情报回覆等行动需求,通讯成了现代特种作战中相 当重要 的一环,通常特战部队所使用的通讯器材可依通讯的距离区分为短中长 程;短程通 话机通常被用於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联络与通讯之用,一般是使用单 波旁带的步话机 ( 国内的无线电玩家称其为手扒机或简称手机 ),大部份都是 使用双频以防双向通 话时产生干扰,频道常是加密的,以防溢波遭人窃听,这 些机种包括了我国警方所 使用的 101/102P 无线话机、国军所使用 EM7 与美 军的 LST-5 都是;中、长程通 讯器则通常是用於小队与指挥中心或陆空协调作 业时使用,包含了求生无线电、中 、长程无线电通讯器与资料处理器,此类机 型通常具备大功率与长距离收发的功能 ,早期的设计只能作直线的通讯,山谷 、树林都可能会影响通讯,之後的设计使电 波能打到大气中的电离子层後折射 ,受地形的限制变少、通讯距离也变长了,但通 讯品质仍无法今人完全满意, 直到现在使用卫星载波与集束电波的卫星超地平线通 讯器的出现,通计的品质 才得到革命性的改善, 早期的设计可以 AN/PRC-77 型无 线电为代表,中期则 可以 AN/PRC-174、AN/PRC-731 无线电机为代表,後期的代表 则有 PRC-101、 PRC-104 卫星通讯器以及 PRC-90 型求生用无线电话机。而现代作 战中复杂的 通讯网路与作战优先序列则是特战人员在除了使用这些复杂的机器之?,另一 项必需了解的知识,而这通常也都是敌方最急於得到的情报,因此特战人员 在 使用通用通讯仪器时避免暴露自身位置则是另一个必需注意的事项。
侦察 虽然在科技如此进步的时代里,许多战地情报己可经由卫星、无人侦察机与各型 相 关的高科技探测器材得知敌军的动态,但敌军当然也会尽可能的作出一切防 护措施 ,防止相关情报遭侦测,而在如此你来我往的势态中,由特战小组渗透 、潜入敌阵 线後方侦察的模式,不但不见没落反而日趋重要,特别是在特战人 员久经惯战的眼 中所筛选得取的情报更是给予战地指挥官判断的重要依据;另 外,除了传统的侦察 行动外,现代的战场导引武器系统的目标物标定、人员搜 索救援、敌目标物破坏、 资料??集与小型作战、伏击.... 等任务型态也都是特 战部队的任务内容, 因此除 了雷射标定器之外, 夜视器、热影像仪 (IR)、前 视红外线系统 (FALIR)、光纤与 光学监视系统... 等各种侦测仪器也是特种作 战中相当的一环。
爆破 在特种作战中,爆破是占很大分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破坏敌装备、道路系 统 ;还是在情况危急时破坏自已的装备以免遭敌人缴获,防止??密;甚或是在 伏击时 预设诡雷、 或是在敌阵地制造混乱.... 几乎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想出 爆破能应用 的地方。以西方国家的配备而言,人员杀伤手榴弹、白 / 黄磷烧手 榴弹、40mm 高 爆榴弹、C4 塑胶炸药、黄色炸药 (TNT)、 阔刀地雷... 都是 一般常见的爆破装备 ,配合各巧思与细心的安排往往能让这些原本单一功能的 爆破装备成为今人匪夷所 思、防不胜防的各种诡雷,而举凡桥梁、建??、车辆 、墙壁、门窗等各式材质、大 小、厚度与面积不同的爆破所需的炸药种类、份 量、形状、位置都在各级特战单位 中经过多次的实验己整理出一套系统与规则 ,供操作者参考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列 为机密的限阅文件,除非加入特战单位 ,否则很难看到相关的资料;另外,还有所 谓的就地取材制成的智慧型炸弹, 笔者也无法提供相关的资讯,不过多看看马盖先 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其他 除了前面提到的,特战装备的范围包含甚广,瑞士刀、多用途组合工具钳、求生 刀 、登山绳、运动鞋都可能是特战装备,而各种手工改良的制式装备也往往成 为特战 行动中助益大的特战装备,事实上,严格的说来根本没有特战装备的存 在,特战人 员的存在,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装备的效率发挥与否是由使用 者控制,而非装 备本身;好的装备自然用起来得心顺手,但那并非绝对,许多 人往往「我拥有了特 种部队的装备,我就能像特战部队,或我就能成为特战部 队。」这是绝对的错误, 而且要不得的想法,特战人员的养成并非一蹴可成, 更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特 战人员的培育与养成的过程,我们将在稍後为各 位作系列的报导。
配个MP5K PDW <无内容> 酷胖
爆破 在特种作战中,爆破是占很大分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破坏敌装备、道路系 统 ;还是在情况危急时破坏自已的装备以免遭敌人缴获,防止??密;甚或是在 伏击时 预设诡雷、 或是在敌阵地制造混乱.... 几乎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想出 爆破能应用 的地方。以西方国家的配备而言,人员杀伤手榴弹、白 / 黄磷烧手 榴弹、40mm 高 爆榴弹、C4 塑胶炸药、黄色炸药 (TNT)、 阔刀地雷... 都是 一般常见的爆破装备 ,配合各巧思与细心的安排往往能让这些原本单一功能的 爆破装备成为今人匪夷所 思、防不胜防的各种诡雷,而举凡桥梁、建??、车辆 、墙壁、门窗等各式材质、大 小、厚度与面积不同的爆破所需的炸药种类、份 量、形状、位置都在各级特战单位 中经过多次的实验己整理出一套系统与规则 ,供操作者参考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列 为机密的限阅文件,除非加入特战单位 ,否则很难看到相关的资料;另外,还有所 谓的就地取材制成的智慧型炸弹, 笔者也无法提供相关的资讯,不过多看看马盖先 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其他 除了前面提到的,特战装备的范围包含甚广,瑞士刀、多用途组合工具钳、求生 刀 、登山绳、运动鞋都可能是特战装备,而各种手工改良的制式装备也往往成 为特战 行动中助益大的特战装备,事实上,严格的说来根本没有特战装备的存 在,特战人 员的存在,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装备的效率发挥与否是由使用 者控制,而非装 备本身;好的装备自然用起来得心顺手,但那并非绝对,许多 人往往「我拥有了特 种部队的装备,我就能像特战部队,或我就能成为特战部 队。」这是绝对的错误, 而且要不得的想法,特战人员的养成并非一蹴可成, 更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特 战人员的培育与养成的过程,我们将在稍後为各 位作系列的报导。( 未完待续 )
标 题: 特种作战之战术篇
SWAT的战术
在前面几篇的报导中,我们大致的介绍了 SWAT 的组成、编制与装备,而今天要为各 位介绍的则是 SWAT 的战术。 在面的几篇文章中,笔者一直向各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SWAT 是一个团体, 所有的成就与失败都是整个 Team 一起承担,个人战技的精良与否固然重要,但团体 间的默契与战术的配合运作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今天 我们将要以一个实际的例 子为各位介绍 SWAT 的战术。 本次任务是两名遭歹徒挟持的人质,被藏匿於一处废弃的大楼,一支由 6 人组成的 SWAT 组奉命前往突击制服歹徒并安全地救出人质,他们必须克服一 切困难,完成任 务。这就是今天所要介绍的 SWAT 战术,其中包括了空屋搜察 、近距离作战、房舍攻坚、人质救援与战场脱离等数项基本战术。
拯救人质 SWAT 的搜救计画是这样的: SWAT 进入屋内後开始逐层、逐屋的搜索, 在屋顶则有一人以垂降自窗口突击,在行进途中不得发出任何声响,行进及撤 退以 标准的 SWAT 作业准则操作, 所有人员以 C.Q.B.( Close Quarters Battle ,近距离遭 遇战作业准则 ) 进行巷战,在救出人质後立即撤退,绝不 恋战。这是整个 SWAT 的计画。 而整个行动的进行是这样的: SWAT 小组在进屋後,就分别以两两交替掩 护的方式搜索前进,如此逐层逐层的推进,抵达歹徒挟持人质所在的那层楼後 , SWAT 小组开始以标准的动作开始逐屋搜索。在抵达第一间房门口後,队长 潜卧在房门口轻轻地旋开门把,慢慢地推开一条缝,从门缝中伸进一支潜望镜 检视屋内有无歹徒,而在此同时,两名队员分别将枪口指向走道两侧警戒,其 馀两名队员则把枪口指向房门口,一方面是掩护队长,另一方面也可应付屋内 所可能的任何反应。如此做法的好处是,如果歹徒不在这一间房内,如此的行 动可将所有可能造成的音响降到最低,则在其他房间内的歹徒不致会听到声响 而作出反应,影向任务的达成,而坏处是,如果歹徒刚好在房间内,而且又看 到了伸进来的镜子,那麽躲在门口的 SWAT 队员可就危险了! O.K. 我们先跳 过这些战术上的细节问题不提,让我们回到现场。在搜完第一间空屋後,确定 屋内没人了, 正准备搜索第 2 间房间时,队长的耳机里传来楼顶垂降突击手 的报告,他正在楼顶准备垂降时,正巧听到歹徒喝完的饮料空罐从屋内向外丢 出所造成的声响,因而确认了歹徒的所在,并立即将此发现向队长报告,而位 於屋内的队长立即以手势向其他队员说明现有状况,并下令至房门口准备破门 救人,这一切动作的完成,丝毫不发任何声响,完全以手势传达,而行进的动 作也绝对地不容许声响的产生,到了房门口後,五个人分别就事前安排好的位 置站定,等待进一步的指示。 「 3.2.1. 上!」这是最关键的时刻,队长以最低的音量对身旁的队员们 下达了攻门的命令,在语音尚未断的那一刹那,破门、人员攻坚、突进、就定 位、制服歹徒,全部完成,整个行动过程不到 2 秒, 完成了这次的任务中最 轻松的一部份, 其实,说是轻松似乎太那个了一些,试想,负责攻坚的 5 人 小组聚集在仅能容一人通过的房门口,在口令下达後,副队长举脚??门,门一被??开, 副队长立即被队长向後拉,空出房门口让 2 名攻坚组员进入,队长 再轻轻一推,把副队长也推进房门,然後是队长本身也冲进房间,最後是原先 留在房门外掩护的队员进入,此时屋内的歹徒完全被制服,人质安然无恙,从 ??门到人员完全就定位,如此复杂的走位、顺序、行动时间却还不到两秒,不 是默契良好、基本动作确实的组合,实难有此成积。 在队长下令攻门的同时,原本於楼顶待命的垂降攻坚手,早已在窗外待命 ,当门被??开的同一瞬间,垂降手立即破窗而入,两面夹攻位於屋内的歹徒, 整个动作也是一气呵成,流利顺畅得很。在完成轻松的攻坚任务後,现在要开 始困难的撤退任务了。
撤剟退 原先歹徒将人质挟持至 4 楼, 就有其用意存在只是原先 SWAT 小组的目 的在拯救人质,所以一路上都尽量地避免接触,但刚才的破门,势必惊动了所 有其他尚未被制服的歹徒,而他们也一定会想尽办法阻止 SWAT 小组与人质安 全地离去,那麽光是从 4 楼到 3 楼的这一段路或许就会成为通往天堂之路了 。所以说这是困难的撤退任务了。 SWAT 的 5 人攻坚小组与垂降手会合後,恢复了 6 人的编制, 此时队长 当机立断,由他、垂降手、攻坚组长担任开路先锋,副队长与医务兵各自负责 一名人质的安全,其馀的两人负责断後, SWAT 要强行突围离去! 从 4 楼到 1 楼的途中都没遇到敌人,但这反而使 SWAT 小组心生警??, 因为这所代表的意义是--敌人正在某处布好陷阱,正以逸待劳的等待猎物进 入死亡圈内,果然,在一楼大厅有一个交叉火网正等着他们。 由队长 3 人所 组成的先锋,一直无法突破火网,无法强行突围,并不表示就要坐以待毙,队 长下令垂降手自二楼垂降, 进入一楼的窗口,前後包抄。 果然这一招奏效, SWAT 小组制服敌人,圆满地达成任务。
尾剟声 整个行动的过程大致上就是这样,但如果你以为这样就完了,那你就大错 特错了,虽然整个行动的过程从进屋搜察到破门、交战、拯救人质、撤退,前後不到 30 分钟,但在此之前的训练、队员间素质与默契的养成都不是叁言两 语就可带过去的,而队长在整个行动过程中的指挥与判断也都往往是整个行动 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就队长本身的经验就是一项无法以金钱或是其他训练所能 培养出来的,这些经验除了以实际行动中获得外,别无他法。事实上,除了队 长之外,一支成功的 SWAT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特战讲座(二)--入门篇(1)之个人部分
第二篇:入门篇(1) 个人部份
特战任务的成败与否端视团队合作与工作效益,个人的一时失误往往就能决定任务 的成与不成。因此个人的本职学能、战力与团体合作的契合度经常是评断一个人是 否有资格成为特战队员。也因此在特战单位内有一套独立、机动且任务导向的个人 战技训练模式与标准,以下我们就来看看。
体能 在真实的世界里,并不是每个特战队员都拥有一付蓝波或是阿诺那般健美的身材, 有相当比例的队员身材瘦峭到无法令人置信,但先不论他们的外表如何,要想当个 特战队员首先面对的就是体能这一关,也就是俗称的 PT(Physical Training)。由 於任务需求、国情、成员素质与其他种种因素,各单位间对於 PT 的要求都有所不 同,训练内容、课程与所使用的装备都有所差异,但大体而言,全身肌力的运用、 持续力、爆发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则是各单位都同样重视的训练重点,而不用任何 器械的伏地挺身、仰卧起坐、百米折返跑与长距离长跑等课程则是各部队都大量施 予的训练课程;而像交互蹲跳等摆明整菜鸟无任何明显训练成果且容易造成永久性 机能伤害的科目则在特战部队中不常见到。在特战部队中各种训练都是为了任务所 设计的,例如垂降与攀岩的任务需用到上半身的臂、腕、握力而胸、背肌的运用则 会使伏地挺身的训练有显而易见的成果;而仰卧起坐所练出的腰力则在跳伞与游泳 用得到;长途行军与冲刺接战的动作则更彰显百米折返跑与长跑训练的用意所在, 至於其他的体能上训练用意也类似前述用途,细节上每部队都不尽相同。不过有一 点是相同的,由於特战任务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麽情况,你 所要面对的又是一幅什麽情景,单一专长并不足以应付各种可能的状况,如果你百 米成积 10 秒内,却无法以 30km/h 的持续行军 10 小时的话,你也是无法进入特 战部队??,特战部队要的是每一项都 80 分以上的通才,总平均 80 分而有单项低 於 60 分的人没有资格也不能进入特战部队,因为这样只会让你拖累大家,不但会 导致任务无法执行、失败,甚至会造成队友们不必要的伤亡,或许你会认为这不公 平,但没有人说战争是公平的,要抗议的话,请向你的敌人抗议吧!要知道军人的 职责是『保证他的敌人效命沙场』而不是: Hey!mam that's play a fair game. Okay?
智能 与一般传统观念相反的,特战人员并非都是身强力壮、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 现代特战人员由於任务形态、情报资讯、装备操作与本职学能等种种要求,非但不 单是四肢健全,对智力的要求也比一般所以为来得高,以海豹小组为例,在甄选时 除了一般性的体能测验外,也会针对智力、反应与面对压力的临场表现,经常在一 阵累死人的体能测验後,立即来一场即时机智问答或是限时的纸上作答,籍以观查 在生理负荷极的情况下是否会判断错误或影响思考能力,而最低限度要求高中同等 学历智,而智力测验最少要有 115 ~ 120。 而军士官的学历虽无明文限制,但拥 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比比皆是,硕士、博士也大有人在,双学位者亦不在少数,而智 力上的要求不得低於 135。其他如轻步兵师、叁角洲部队与游骑兵等部队也部有类 似的智力要求,我国的特战部队中就笔者所知的,水下爆破大队与宪兵特勤队的要 求就较空特部与陆战队来得严格,而维安小组由於筛选方式与人员来源与军系特战 部队有些不同,无从比较,故省略之。 一支特种小组在执行任务时要考量的情况相当的多,渗透路线可能就是一条预定路 线、一条备用路线与一条紧急路线,对目标的的第一执行方案与备用、紧急方案以 及撤离的叁条路线就是九条路线要熟记,另外,随机性目标处理,敌情侦??分析与 通讯密码的定时、跳 / 扰频与解码步骤, 本次任务代码、呼号、密码、频率与通 信时,以及紧急通讯程序等, 其中最少九种以上的频率 ( 主、备用与紧急频率各 叁 ) 而个别的任务与第二接替任务, 其中还得顾及战场序列的时程进度与指挥任 务的接替,每个单一的特种任务所要熟记的情报、数据、资料、分析研判与评估报 告可能不会少於一次大学联考所要准备的资料,而在测试时一支完备的小组可能会 在 45 天之内执行超过 15 次的任务,在此期间每次任务的形态与情报资料都不会 一样,队员们身心所承受的压力不言可喻,这也是为何每一支特种部队在基本训练 结束後,都会有地狱周之类的结业测验,其目的就在测试学员在生理与心理在遭受 极度压力下是否仍能正确无误的执行任务与保持冷静作分析评估,无法度过此关的 学员也不值得再接受更高级的训练课程,每一个完成过类似训练的特战队员都会告 诉你这是必然的,而他们也只会淡淡的告诉你所谓的地狱周「也不过就是那麽一回 事罢了。」除非亲身经历过,其中过程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圣地牙哥的美国海军水 下爆破基本训练海豹养成训练 (BBDU/S) 中心的入口看板说得好:「只有昨天是容 易过的日子 (Only the easy day was yesterday) 」。
基本战技 现代战争形能的复杂化使用单一兵种的独立运用几成不可能,而现代的特种部队也 因任务形态多样化与资讯管道的畅通与各式装备器材的协助,除了没有万能的天神 赐给他神奇的力量之外,现代特种战士的本领与笔者小时候所看的卡通人物与电视 中的传奇人物相去不远矣, SEAL 命名是因为他们的任务陆海空叁栖作战, 而在 1962 年的当时, 世上的特战部队大都是仅具备海陆两栖的蛙人或是陆空两栖的伞 兵,但在现在,几乎任何一支特战部队都具备叁栖作战的能力,而随着奥运记录的 不断更新, 人类的体能不断在突破新的极限,百米冲刺可以跑进 9 秒 8 , 5000 米的记录向12分整压近,而新兴起的新式运动如现代叁铁、越野射击、捷兔越野赛 跑与配合各式器械如滑翔翼、飞行伞、风浪板、雷射帆船等种种自我极限挑战的运 动使得一般人对体能与极限与的想法与认知有了改变,同样的也改变了特种作战的 基本概念,以射击为例,我国目前的国军的射击除了基本的叁线叁姿与步兵的排战 斗射击外,单兵的射击并无特别的战斗训练,与 1962 年的海豹相比,国军现行的 射击训练还稍高级了一点,但那是 1962 年的海豹,现今,我国四支特战部队成员 不但个个百步穿杨,而且不论是攻击任务的快速移动射击、垂降射击,乘车射击与 高级战术射击操作起来都能得心应手,而如海豹与叁角洲部队更发展出极近距离反 应射击与突射, SAS 、 GIGN 与 GSG-9 也有各自的本能射击、战场反应射击与快 速精准射击等各式特种射击技术的发展,而此类技能在特种部队中被归纳的基本战 技,因为每个成员都必需精通。 除了射击之外,与一般部不同的是特战部队的格斗技与无声搏杀技巧,各部队都有 一套属於自己的格斗技,例如我国除了海军陆战队的莒拳、保一维安的美式近身博 击外,各单位对於空手道、柔道、跆拳、擒拿与自由搏击等武术也都有着相当程度 的训练,另外,如伞兵部队的陈派太极、陆战特勤揉合泰拳、美式拳击、咏春的自 由搏击以及第一警官队的十字拳、四门拳,我国的特战部所习的武术堪称世界之最 ,而比起日本空挺团的空手道、韩国叁栖特战队的跆拳、泰国眼镜蛇的泰拳与美国 海豹的格斗术 ( 综合美式拳击、泰拳、摔跤、柔道与空手道的一种拳法 ), 我国 特战部队所使用之格斗技显然胜出许多,不但集各家之长,更是发扬中华文化之精 要,但笔者个人却偏爱由李小龙所提出的截拳道并经其後门人改良而成的截击道, 此种格斗格技,入手容易、杀伤力强,且力道收发控制上甚易掌控,尤其适合已具 备武术根基者使用,但由於截击道反应快、不需准备动作、无固定招术、可见招拆 招,因此遇强则强,遇弱益强,且在体型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更可发挥强大灵活的战 斗性能,不过由於此种格斗技霸气甚强,几无守势,每招都是进攻,且要求一击必 中,对於讲究仁道的中国人而言似非正道,也由於此种格斗技过於霸气且无一般印 象之正统形象,我国各级部队与一般民间人士习者不多,也一直未曾真正得到应得 的尊重。但在以色列伞兵部队、德国 GSG-9、挪威海军猎杀队、挪威陆军猎人小组 、义大利蓝色小组、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人质救援小组之间,此种高级格斗技一直是 这些单位之内部高级课程,并且也如高机密的装备与情报一般的不轻易示人。 不过「天下之道,殊途同归」在各级单位间的格斗与搏击课程的名称、训练方式与 派别或有不同,但基本道理则都是相同的,以下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基本入门的 格斗技。在谈格斗技之前我们必需先了解人体构造中的弱点,也就是格斗技中甚为 重视的攻击点 (ATtack Point,ATP),这些攻击点所在位置与中医所提及的十二大 穴相近,分别位於眼、鼻、颚、喉、肘、腕、胸、腹、膝、腰、颈与後脑等部位, 当然这些都还可再细分,如头部还可分为玉枕、人中、泥丸、太阳四大死穴,但大 体而言,能在格斗技中准确的控制并制压这几个部位的话,就算输也不至於太难看 了,我们分别就一对一空手近身缠斗中几种常见的情况作简单的入门讲解,条件为 双方身材、体力相同,如何在被制压的情况下解脱,并造成反制:
锁颈解脱法1 当被人以双手正面扼颈时,针对其手臂作反制的前提有二:若非先制造对方分神的 机会,就是本身的力量必需大於对方,仅在任一前提成立的情况下,针对手臂施力 作锁颈解脱才可能成立。因此以双手合拳伸於敌两手间之面前,击其鼻梁,当敌因 受痛而头向後仰时,顺势化拳为掌,予敌下颚一击,趁势张臂化敌扼颈之双臂,以 手或绞、或擒、或抓、或拿敌之手臂,顺势半转锁於敌後背,同时下盘使劲,或绊 、或踢、或压,制敌於地,趁势以单膝压敌背於地,完成解锁反制动作。
锁颈解脱法2 当敌位於身後以立姿、单臂锁扣或双臂绞扣咽颈部位,若想以擒拿手解锁并反制敌 臂之大前提为:本身之臂、腕力须强出敌甚多方可顺利完成解脱,而在条件相等时 ,解锁动作有叁: 1. 过肩摔法: 当敌位於身後以手臂锁己身之颈时,直接以自己双手反手扣其腕於自颈前,同时下 身曲膝蹲身,上身前弓扭腰转跨,顺势将敌身由後背直接摔出,此同时敌腕仍受制 於我,敌被摔於己身前时,以肘腕擒拿术,制敌前臂於其後背,完成反制解锁;同 理,以双手直接向後延伸锁扣敌後颈,直接摔出亦可;但若敌上臂强而有力,无法 顺利完成反制时,可以左脚勾敌右脚,使其右下盘空虚,此时改用右脚单膝着地, 趁势摔出即可,但若敌身长,无法摔出时可改用下法。 2. 反手压制法: 若敌以其右臂锁颈,则其身必位於左肩後,反之亦然,此时上身扭转右前左後,右 高左低,此时左肩趁势滑入敌右腋下,以左臂大转反压於敌右肩,同时伸出右手与 左手完成锁扣,同时用力压敌右肩於己之左肩下,将原先受制於敌右前之势转为敌 受制於己身左前下方之势,再以擒拿术绞敌臂於後背,完成反制解锁。此动作使用 时需注意使力点,压敌右肩时需用力於右肩锁骨或上臂中段,即叁角肌顶点,叁头 与二头肌隆出之中侧位置,此二处为上身最弱之两点,若无法顺利完成反压制动作 时,也可用力将敌锁骨或上臂骨直接绞断,削减其後续战力,但若敌筋强骨健或滑 力技巧高明时,则可改用下法。 3. 反手点压法: 同第二招,将左肩滑於敌右腋下後,伸左臂於敌右肩上,但改以左手手指直接覆於 敌面目,并以指尖用力施压於其双眼或鼻两侧之闻香穴,或两指反钩其鼻孔向後钓 起,使敌因吃痛而使头向後仰,手上施力亦会因此而稍减弱,趁势挺身使敌正面完 全暴露於己身左侧,此时可用右手给予其致命的一击,或以右手拿其右腕,过顶擒 拿於其後背,完成解锁反制。 当然,以上所提及者只是一些极为基本与粗浅的制压与反制压脱锁的基本招术,与 真正的格斗技仍无法相提并论的,另外,如战斗刀法、无声击杀技、特种工具格斗 技 ( 使用绞杀器、钒线等一般不常见工具 ), 以及种种摸哨、暗杀技巧也都是特 战队员所必须学会的,不过基於种种安全与保密因素考量,这些技术都不便对外公 开,本刊也在此持保留态度,不过大部份的队员也都是真藏不露的,要想学会这些 大概只有加入特战部队外,别无他法了,不过格斗技也不过是特战员必须学会的一 部份技能,下面还有许多必须学会的技能。
射击 对许多的特战队员而言,他们所必需执行的任务是没有预先设限的,只要是上面交 待下来的,你都得去完成它,其中包括了非军事要求的任务,例如报行反恐布任务 、人质救援等任务,而在都会区执行的比率也愈来愈高,也因此各部队都发展出一 套房舍战斗与都市巷战的战术,其中较为为人所知即是每个人都朗朗上口的 CQB (Close Quarter Battle),以及 CQT(Close Quarter Tactics), 但是我们今天要 讲的是更细部的 CQS(Close Quarter Shooting),也就是近距离射击术,这也是一 般部队较少练习的战斗射击。 与警方 SWAT 小组不的,警方的小组可能是以人质安全为第一优先,并依情况区分 为叁级的警戒状况,而军方的单位则虽也是会考量人质的安全,但状况就只有一种 :状况一。除非有特别指示,否则任何一个经特战小组扫汤过的区域是不会有活口 留下的,因为特战人员是不会让人有机会活着说出特战小组有关的一切的,而为了 确保任务能顺利达成,而且完全歼灭敌人,除了出其不意的突击、团队的战术与强 大的火力优势外,精准而快速的射击也是成功的要件之一,而在现代新式的击行动 中,接战时机一瞬即逝,如何提高成员在一刹那间完成敌我辨识、瞄准、射击而且 还必须击中目标的高级射击技术,是新世代特战队员新的挑战,以下我们就以使用 的枪枝为分别,说明快速反应射击所需的基本技巧与应注意事项。
手枪 手枪的射击法中,最广为人所知的应是伟佛射击法,此种早期的战场搜寻射击法, 由於使用双眼全开、双手持枪待射的全警戒状态,反应时间快,搜寻范围广与第一 发射击时间可缩至最短等因素,多年来一直为各级战斗人员所喜爱与采用,而也正 因如此,许多你所可能面对的敌人也可能使用同等级数的战斗射击法,因此发展出 更快、更准的射击法也一直是许多可能面临身负此种技艺敌人的部队所汲汲於追求 的,而根据统计,正常人可在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秒内完成辨识目标,而可在二分 之一到五分之一秒内完成射击瞄准预备动作,同时间内便可射出第一发子弹,即所 谓的第一反应时间,换句话说,一个全神紧张的普通人,可能在不到半秒的时间内 就可完成其本身的第一反应时间射击,那受过高度专业训练的特战小组成员呢? 一般而言,第一反应时间所射出的第一发,其命中率通常在四成以下,而特战部队 的要求是快速而精准的消灭敌人,因此为了这个要求,各特战部队在英雄所见略同 的情况下,不约而同的发展出极为相近的各快速且精准的战斗射击法,其中包括了 本能射击法、反应射击法与突击射击法。 本能射击法与标准的伟佛射击法相当的相近,一样是以双眼全开的战斗搜寻模式行 进,但在行进时,持枪的手腕自然放松垂下,但手臂则以平举或与心脏同高的水平 线前伸与视线成一直线,照门则维持於视线水平略下的位置,移动与上下搜寻时, 视线、手臂与枪支全都一起移动,而且将枪枝与手臂保持於水平线略低的下方,如 此的用意有二,一来不会妨碍搜索的视界,二来将枪支置於较下方的位置则在射击 时所可能击中的则是身体的部位,较头肩部份来得大,更易击中,即使击中的是非 致命性位置,但也可使敌暂时丧失行动或攻击能力,了不起再补上一枪不就得了; 使用本能射击法时,枪口平时约以45°角下垂,在遭遇情况时,由於人体的肌肉会 收缩,会使手腕与手掌部位自然用力,进而抬起枪管呈水平状态,而此时由於手臂 仍呈现原先的水平,因此整体的水平射线不会变,而且由於视线与照门一直保持一 直线,照门所对着的位置,也将因枪管抬起水平射击而成为弹着点,亦即,若以本 能射击法行进时,照门对到了某人左胸前口袋所插的钢笔,而立即举枪射击的话, 那射中的可能就是他的心脏,如果是对到了他的眼睛或鼻子的话,那这位大哥在葬 礼上的脸色可能就不太好看了。本能射击法的最大好处是在操作过程间,肌肉不会 因过份紧张而僵硬,进而影向了身体的灵活性,在未知敌情地区进行长时间搜索时 ,较不易感到疲累,而在遭遇状况时仍能保持射击的精准与速度,其最大的缺点, 使用此种射击法时,手臂的肌力、耐力与稳定性要有相当的火候,否则不易表现出 本射击法应有的水准。 反应射击法的源起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一位巡佐在一次行动中因受伤倒地而被迫发 展出来的,也有另一说法是因为电影的宣传,但笔者则偏向於相信起於牛仔所流行 的快速射击,这种原先流行於牛仔间的射击游戏是由参加者手掌向上,平托起一只 酒杯, 手臂前臂与上大臂呈垂直,参加者以快速收回手臂使酒杯自然落下 ( 不得 上抛,否则成积不算 ) 在酒杯落地前, 掏枪、瞄准、射击,以命中率及速度作为 评分的标准,而由於酒杯落下的速度实在太快,几乎是在掏枪的同时便立即射击了 ,瞄准的时间几为零,完全依直觉反应来决定开枪的时机与方向、角度,其最大的 特色就是在射击时,枪面呈水平,而非一般的垂直状态,只不牛仔们的角度是掌心 向上,而现代反应射击大都是掌心向下,这是因为掌心向下持枪时,上节套部份会 位於身体内侧,较为接近人类眼睛的自然视线,相对的命中率也会提高;而反应射 击法操作方法是这样的:手臂平伸或微曲平举於身体前,视线与枪管保持同一直线 ,枪支高度略低於水平线,理想的位置是与持枪者的咽喉部位或与横隔膜同高,移 动时上半身整体回旋,保持视线与枪管部份一直线,枪管所指向的部位也就是弹着 位置;本射击法的最大好处是由於手臂与枪支都低於头部,因此整个广正面的视界 不会有任何阻碍,在开阔地区搜索时有莫大的助益,其次是由於枪支所在位置较低 ,在射击时所引发的硝烟不易影向到视线,对同时接战数个目标物时,转接触第二 、第叁目标时,可免除因硝烟所导致的视线不良、敌我辨识不易与无法瞄准等问题 ,而且由於枪管对到的就弹着点,几乎不用瞄准,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目标,而且 反应时间短、命中率高是本击法最大的优点,而缺点有二:第一,枪支转水平面後 ,更换弹匣时间相对的拉长了;第二,要随时保持上半身整体移动,容易造成肩、 颈、臂、肘等部位的肌肉僵硬,长时间维持此一姿势会消耗大量的体力。 突击射击法又简称为突射,是叁种射击法中最易训练、却也是最难练成的一种,所 谓的突击射击,简单的说,就是在进行突击的同时所进行的射击,此法可广泛的适 用於各类型的攻坚、冲刺、垂降攻击或水下突击与自身移位时的火力掩护,操作起 来也很简单:快速移动,保持自身的机动性;对任何可疑的目标一律开枪撂倒,而 且不能有漏失。听起很简单对不对?的确是很简单,事实上此种射击法只有一个问 题,如何在你动,敌人也动而且可能是无法想像的混乱下还能准确的击中目标?特 战队员想出一个极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对每个目标射击两发。事实上在海豹六队 、 叁角洲部队、 GSG-9 、 SAS 与 FBI 人质救援小组中都有针对此种射击法作过 研究,他们所得到的共同结果是,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真正与敌人接触的时间, 一般不会超过两秒,而在此期间内对目标射击的结果只有打中或打不中,如果打中 ,那问题好说,如果打不中,反正你也移动位置,而他可能也被吓到而躲了起来, 对你也不会造成威胁了,别理他就是了,下一波的队友们会解决他的。突射的要求 有叁项,第一是气势、第二是速度、第叁才是精准,当突击队员以强力突破进行攻 击时,一时间只见到大吼大叫的突击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门而入,伴随着的 是一阵阵点放的枪声,与一个个被撂倒的同伴,你说,你能不害怕吗? 但是突射并不是一番乱射就能交差了事,它仍然有应注意事项,首先就是精准性的 问题,突射并不要求持枪姿势与其他的繁文襦节,他不管你是左手还是右手,不管 是双手还是单手,只要能准确的击中目标即可,而在第一时间内所射击的两发子弹 中至少要有一发击中视线范围内, 随机出现的目标上的指定靶区, 那大约与一片 CD同样大小,而且不能恋战,每一个靶只有一次射击机会,射击两发,最多不能超 过叁发,同时保持自身的机动性,即使换弹或重新装弹时,都绝不能停止你的脚步 ,因此你在行进射击的同时还必须计算所射击的弹药数,尤其是自动手枪,千万别 射掉最後一发再退弹匣、装新弹匣、按下节套锁、重新上膛再瞄准,这已是好几秒 以的事了,您大哥都不知投胎几次了,要在枪膛内还有弹药时就退掉弹匣,换上装 满弹的新弹匣,这样就可省掉重新上膛的时间了,而且整个过程中,脚步千万不可 停下来,如果使用的是左轮枪时,最好带上两把,因为要帮左轮枪重新装弹还不如 直接掏另一把枪会比较快,突射的使用法同样可适用於冲锋枪与突击步枪上。
冲锋枪 除手枪外,冲锋枪可能是特战部队中最常见的个人武装了,为求方便起见,我们先 冲锋枪定义分类为叁种:传统构型组、紧致构型组与先进构型组,并分别针对其外 观与体积上的不同作战术运用的解说。 先提传统构型,广义的来说,外观上看来与一般印象中相近者皆可视为是,但我们 不可不提的代表是 H&K 的 MP5 家族系列, 并以 MP5A5 、 MP5SD2 与 MP5KA4 叁 型作整单的战术运用简介。先讲 A5 ,此型使用伸缩枪托,一般都会配使战术枪背 带使用一般是将战术枪背带扣於准星与照门下方的背带环上--但若是在特殊情况 时,也可将前端扣於进弹槽左侧的位置,我们在谈到垂降时会说明原因--而将枪 托收起,而以调整好的战术枪背带向前拉紧的姿势,代替枪托以进行精准射击,在 非行动期的战备状况时,可任由枪枝以任何姿态垂挂於身上,而在需要时可一举枪 前推,使绕过左肩右腋的战术枪背带可与枪身形成一个稳定的叁角型,拉紧後所进 行的射击精度当可与枪托全伸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射击精度相比拟,而且更具灵活性 , 在大体回旋与小角度调整射击的使用上也得更简便一些, 而一般的建议是使用 MP5 冲锋枪时请将保险调到全自动位置,而以扳机来控制射击的发数,而放弃单发 与叁点放的选择,以免临时需要时还得重开保险位置。 但战术枪背带的使用在另两型枪枝上的使用上就没那麽利便了, 首先, SD2 使用 的固定型枪托,虽然也可配备战术枪背带使用,但在射击时由於後座力的因素,几 乎都是以枪托为依托来进行射击,而战术枪背带的延伸与垂挂方式虽与 A5 同,但 搜索行进与突射进行的操作则有相当的差异,使用战术枪背带的 A5 可使枪枝以平 行水平下降至腰部,在射击时平举前推即可进行射击,而 SD 的固定式枪托底部只 能在腋下,大臂外侧与肩窝叁选一作为置放的位置,而在射击时则以枪托底部作轴 ,枪口作圆弧上举到定点後进行射击,在时效与战术运用上较为不便,但由於 MP5 的精准性高, 灭音性良好的 SD2 通常是拿来当作短程的狙击枪使用,而较少有这 方面的问题, 而在短兵交接的情况下,装有整体性灭音器与固定枪托的 SD2 还可 当作棍棒类的近身博击工具使用,最起码,操作刺枪术中的托击法时有东西可以撞 向敌人的鼻子。 而 KA4 的战术运用则有所不同, 除非是含折叠枪托的 PDW 型, 否则短型的 KA4 并不适合配备战术枪背带使用。一般常见的方式是以一条短带子直接扣住枪机後方 的一处扣环,再套进右肩并以衣服上的肩带或 Y 带、 H 带或战术背心上的扣环固 定住,使用时直接由下方向前拉弧型前举到定位後射击,若不用时则任其自然垂下 ,不过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使用肩挂背带,此型背带原本是为了飞行员所设计的 ,为得是能不妨碍驾控飞机又能在不幸被击落时能拥有较优势的自卫火力,此型背 带可携挂一把 KA4 或 PDW( 含枪上的 15 发短弹匣 ) 及两个 30 发备用弹匣,使 用时也很方便,只要将固定枪枝的扣环松开即可直接拿起枪枝进行射击,若是使用 PDW 时,可以一截短绳绑於肩带上的固定扣环与叁角型的镂空折叠枪托上,便可在 枪枝前伸的过程中顺势将枪托拉出,完成备射动作,一气呵成; 而不论是 KA4 或 是 PDW ,两者都是设计双手持枪射击的, 不论背带的设计为何,都可以双手的力 量进行稳定,以利射击精度之 提升。 而紧致构型的冲锋枪则泛指所有由手枪握把给弹的手枪型枪锋枪,最具代表性的莫 非以列 IMI 的 UZI 与美国 INGREN 的 M10/11 系列了, 而至於 BERETTA 公司的 M93R ,吾人也将其定义为紧致型冲锋枪而非手枪,除了少数的例外, 紧致型冲锋 枪通常都采用开放式枪机的设计与保险 / 单发 / 全自动的设计而舍去了叁发点放 的设计,也就是说此型枪枝的连发射击精准度不易控制,因此一般而言,紧致型冲 锋枪的使用通常是进行火力压制或是要求完全歼灭敌人时才会使用,在战术运用时 ,通常都是以双手掌持,双臂前伸平举直,对目标进行点放,以求精准与机动,但 也有少数例外,是将紧致型冲锋枪调为单发,作为大型、高容量的手枪使用,这则 是另一种选择。 先进构型的冲锋枪定义有点模糊,广义的来说,造型特别、设计概念前卫者皆可算 是, 可以举出的例子有 CALICO 公司的滚筒冲锋枪与 FN 的 P90 个人防卫武器, 由於此两型的构型实在过前卫,一时之间实在无法找出适合搭配的枪背带与战术运 作方式,但依美国某些 SWAT 小组实地测试的结果发现,滚筒冲锋枪的使用可当成 是一把高装弹量的大型自动手枪使用, 而 P90 则至今仍未闻有些什麽单位进行测 试,不过由於特种战术的发展并非一日可及,过份新潮的武器总是要过一阵子才会 发展出配合的战术,不过由於 P90 的弹药规格特殊,其後续发展仍深具潜力。 (未完待续 )
标 题: 特战讲座(叁) 第二篇:入门篇(2)之个人、搭档部份
在上次的讲座中我们谈到了个人的基本动作,包括了射击与近身博击的入门基本技 功,今天我们来谈谈行动期间应注意的基本要领,而本次的重点放在个人与其搭档 间,也就是特种行动中最小、最基本的行动单位--组(unit,mate)。
个人要领 通常而言,特战行动都不鼓励个人的行动,但由於任务的多样与危险性,在伙伴阵 亡或负伤无法继续行动,以及因地形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必须独自行动的状况时有所 闻,个人的行动在特战行动也占相当的份量,而且在分工精细的特战作业中,个人 的行动往往与任务的执行的成败与否有绝对的关系,因此一个好的特战队员,具备 一身绝技是必然的,以一个入门学习的特战队员而言,要学习的东西多至不可胜数 ,而我们可以大略的简化为行进、搜索、接战与撤离四个大项来说明之。
行进 现代的特战行动中渗透方式可约略分为空、陆、水面与水下四类, 每一类都可再细 分为各个特定的执行方式, 如高空高开、高空低开与低空低开的跳伞方式、或是跳 伞入水再以潜泳渗透的复合式等等不一而足, 但最终的行动都仍是在陆地上占绝大部份, 因此陆上的行进不但不是落伍的战技,相反的还是重要的战技,特战队员行 进训练的第一课是距离, 每一个特战队员都知道自己所踏出的每一步距离,每个人 也都知道自己在平地、上山与下山时踩出第几步的距离会刚好是一百米, 时间也都 必需能在掌控中, 每小时与每公里的行进速度与时间都必需能在任务要求内作自身 最佳的调适是每位特战队员都不会忘的第一课, 在一般的任务中,地图上的距离就 必需以队员的脚来测定, 在暗夜的丛林与陌生的国度中这项技能更能彰显出其重要 性。 行进的第二课是方位断定,虽然利用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己是目前的趋势,但原 始的指北针、星象、海潮与植被判断等传统的方位判定技巧, 在特战部队中仍是重 点的训练科目, 另外,像利用日月星辰与手表指针角度、投射於地面阴影来进行经 度与方位的判定, 也是野外求生课程中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例如最常听见的指针 手表方位判定法:利用阳光投射下的阴影置於时针与分针夹角的中间方位, 则十二 点所指向的方位即是北方。 除此之外,利用地图的判读以推定方位的方式也是经常利用 的。 而在丛林间,先以指北针定出方位,以该方位上某一点或标的物为目标前 进, 行抵该的物後再沿同一轴线标定下一标定点,并每隔固定距离便取出指北针再 行确认, 别忘了,距离是以你的脚步为准,所以行进时请记得默数脚步数,如此便 可确保行进方向与距离, 但在密林遮天的丛林中所用之法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与平原 则未必合用, 因此各种方??技术兼修有其必要性存在,最低限度,它能保证你不会 因迷路而导玫任务生变,甚或丧失了生命。
搜索 特战行动中, 敌後行动与在高强度冲突的地区执行任务的机会相当多,而情报侦?? 则是特战行动另一个重点, 但无论如何,特战任务中,能不与敌触则尽量避免则是 不变的原则, 因此在整个任务进行??过程间,搜索、回避、前进、搜索、回避....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而若是无法回避时则需确认敌方人数与火力,以己方最大 的火力优势, 尽可能的歼灭,至不济也得给其致命的一击,这会在後面的伏击与奇 袭中详细说明,现在我们先谈搜索,并以 MP5 冲锋枪与战术枪背带为配备、惯用右 手的尖兵谈起。 首先,先谈这个单兵的危险区,是在位於他正前方十二点到叁点钟 位置的第一象限区,因为他是右手开枪,因此以战术枪背带配挂於身上的 MP5 枪口 自然朝向左方, 第一反应时间内的射界是在九到十二点钟的第四象限,射手必需以 右脚向後退一步或转身面向第一象限以第一时间开火射击, 但第一反应时间己过, 射手可能已经中弹, 而且是他所用以开枪的右侧身体为最可能被弹面,因此前进时 应是面对最可能的危险区, 并不时的转动身体与枪口的指向,以便在第一反应时间内 进行反应; 在此同时,人类的习性与肢体习惯也别忘了,当人体位处广正面搜索 (0 °~ 180 ) ,在头部不转动的情况下,水平的搜索视野为 110 °, 凝视定 点的眼角馀光则是在 70 °~ 90°之间, 而最自然的射击方向则是十到十一点位 置, 而人类的眼睛习惯於注视移动的物品,因此在搜索行进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 的移动是否自己成了伏击的目标? 以较传统的作法, 以侧行的方式面对最可能埋伏的方向或象限,侧行一段路之後, 暂停一阵子, 换个角度再行一段,如此反覆施为,此法的优点是行进时维持同一直线, 头、手、枪口指向与身体其他部份不必作大幅动作,可有效的降低暴露自身的 危险, 但缺点是万一敌人所藏身的地点刚好是你所不注意的方位或象限,反应时间 较长,且还击的准备时间也相对的延长。 比较安全与常见的作法是以尖兵或斥堠组 的 编组方式, 每人负责一个指定扇面,而都采用前述方法搜索行进,不但可确保各 个方位的搜索, 而且在第一反应时间内至少有一个人会作出反应,争取其他人的反 应时效; 不过本节讨论的是个人,所以个人的、安全的行进搜索方式应该是以之字 型走位法, 以四个肩宽为基准,保持正面搜索前进的方式,分别朝向两点与十点钟 方位前行, 抵两侧基准线後,转向,朝一侧基准线斜行前进,如此,不但正面的每一个方位都可兼顾, 身体也不须转动,而且对各个方位的袭击反应时间也会较快, 缺点就是走的距离会超过原先的预期,对体力是一个大挑战。
接战 虽然大部份的特战任务都不建议队员与敌正面冲突, 但作战的状况无法完全如人所愿, 因此特战部队同样的也订定了接战叁大原则: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大火力、给敌最大伤害。 而个人的接战叁大原则是:不浪费弹药、不浪费时间与不给敌人任何 机会。 弹药是自已带的,打一发才一发,为以後的任务预留弹药是愈多愈好,而为发扬最大火力, 装弹换弹时间愈短愈好,交战时间亦然,而为自己与队友们的生命 与任务成败着想, 对敌人仁慈对自己残忍,因此要对自己好,就别给敌人任何机会 , 全世界的特战单位,除非任务中特别指明,否则,在一般状况下,特战任务是不留活口的, 但是,由於面对的敌人数量通常不会太少,特战人员的接战都是以单位 为主而非个人, 本节的内容也将以组为主,而个人的相关动作则会在後面的任务编 组时谈及。 一般而言,一支特战单位都会依其火力与任务区分为几个不同的组,包括前面提及的尖兵组, 还有火力组、支援组与攻击组,火力组还可再细分为榴弹重火力与一般 机枪火力组, 此类编组的火力配备各有不同,例如尖兵组配发的可能是附有灭音器 的冲锋枪, 攻击组则以一般的突击步枪所组成,支援组则是配备特殊的装备或是定 点支援火力 ( 如迫击炮 ) ,重火力组则是配备榴弹发射器, 一般火力组则是以通 用机枪为主,而利用这些不同的火力编组所制定的模式即可成为接战的训练目标。 以攻击为例, 进攻一个典型的班哨或是小部队临时驻扎地时,火力组会在後方,尖 兵会先行摸近哨兵附近, 攻击组最少应分两组,从不同的方位进攻,当哨兵被清除 後, 重火力组先以榴弹攻击弹药、军械、油料或车辆集结地,首先制造爆炸与混乱 或是针对机枪阵地、通讯室、探照灯给予第一波攻击, 降低其反击与求援的机会, 机枪火力组於爆炸的同时扫射责任目标区内所有移动的目标, 并给予致命的一击, 攻击组随後补进, 清除、解决所有不必要的活口,并对该地区作最初步的战场经营 , 而尖兵组与机枪组此时仍留於原地不动,静候攻击组的讯息,同时也伏击少数逃 过前叁波攻击伺机脱逃的幸运儿, 攻击组清除确认後,尖兵组为哨兵,火力组与支援开入, 进行第二阶段的战场经营,或是??集情报,或是安放诡雷、或是挟目标进 行转进、撤退, 完成後撤离交战区,前往指定地点集结或是接受下一次任务指令。 这是一般的状况, 但在之前,任务区的观察与情报??集,各组的攻击路线与火力轴 线、自由猎杀区与火力扇面,敌我情势的分析、比较, 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在攻 击计划制定时便会有漏失, 而一个不完善的攻击计划不但会导致任务失败,还可会 使全队遭歼灭,不可不察。 再谈防守, 我们同样的利用不同火力编组作分配,依地形与敌我情势的不同来决定阵地, 一般最常是火力口袋与交叉火网,即U、X、Y、Z型的阵地,U字的阵地 即火力口袋, 而後叁者则是标明其火力轴线与猎杀区,而且在後叁者的阵地设计中 通常还要预留一条路线给敌人逃脱之用, 然後再於这条预设的脱逃路线上给予敌人 最後的一击, 而不若火力口袋的设计是将其诱入口袋内一次解决,而除了阵地的设计之 外, 阵地的部置也是一门学问除了前面提到的火力轴线、火力涵盖扇面与责任 区域之外, 预备计划与紧急应变计划也需预留,撤退路线与备用攻击位置的设立、 诡雷区、装备集结区、伤患留置区与任务集结点等的位置先都需事先考量好, 而当 然, 敌人的人数、火力与装备等情报也需事先??集,愈详尽愈有助於一个完备划的 制定。 最我们来谈谈最不愿让人遇见, 也是最难搞定的反伏击,因为敌人已事先预备对你伏击了, 你不但要防守还击,还得反攻回去,最低限度也得自保已方的人员生命安 全, 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但仔细的深入一想,事实上也并不会那麽的难,转换角 色来想就简单多了, 不过由於伏击的方法与敌人的作战习性不事每次都事先预知的 , 反伏击要成功的唯一法门就是练习,大量密集而且重复的练习,反伏击必须要整 个队的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在遭受伏击的一刹那开始,所有人便应面对火力轴线趴下, 第一时间还击,并依序回报敌火力轴线与射界给队长,队长依全组人员回报情 势分析 敌我阵势, 决定反击方法与路线後通知组员开始行动,同时全组人员以最大 火力还击、压制敌火,掩护我方的行动。 因此个人的临场反应、小组之间的配合与 支援、领队的经验与判断都影响整个反伏击的成功与否, 而伏击安排是慎密周详, 是否予敌有机可乘, 再再都是需考量的,不过在敌我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伏击与反 伏击的胜负比例约为叁比一。
撤离 一般性的军事任务, 进入与撤离的方式、路线与相关事项差异不会太大,可合并说明, 但由於特战任务的复杂性,进入与撤离的方式有时是毫不相干的,而且各种任 务的特殊 性质, 也使得各种不同的撤离应注意事项也不尽相同,例如救援重要被俘 人质与「邀请」敌方高阶官员到家里喝茶时,除了要考量时间上的控制 ( 因为带了 一个速度与行动都不够快速与敏捷行人随行 ) ,还要随时注意客人的生理状况,因 为许多被俘人员可能遭受逼供与拷打, 而高阶的官员们年龄虽不一定年高德??,但 具备多年资历者比比皆是,能否承受的运动量也是个问题; 而由於这些客人都常具 备多年资历, 老奸巨滑?/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