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16 16:14:59), 站内信件
|
火箭筒是步兵肩射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摧毁坦克、碉堡、水泥工事、前沿步兵
掩体等坚固工事,是近代步兵作战的主要攻坚武器。
火箭筒随着坦克的出现应运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坦 克
战,大威力火炮只能毁伤部分坦克,而大部分坦克仍可冲到步兵阵地前沿,突破 防线
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近战需要反坦克,已成为各军事强国的共识。美国率先研制 装备
了等口径的60mmM1型火箭筒,称之为"巴祖卡";德军研制了超口径的铁拳火箭筒 。这
些是反坦克火箭筒的鼻祖。苏军在二战后研制了ПГ-2型火箭筒,在50年代初装 备部
队。中国在解放战争中还没有火箭筒,是依靠手榴弹、炸药包和爆破筒来对付坦 克和
坚固工事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缴获过少量M18型88.9mm反 坦克
火箭筒,但反坦克仍主要依靠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反坦克手雷等落后武器 。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苏联技术,很快试制出仿苏ПГ-2的56式40mm反坦 克火
箭筒。这种火箭筒是一种一筒多弹的武器,由40mm火箭发射筒和超口径的80mm破 甲弹
组成,其技术指标如下:
弹质量 1.8kg
筒质量 2.75kg
破甲深度 280mm(只能对付法线角55°以下的甲板)
直射距离 100m
100m立靶密集度 0.5×0.4m
该武器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成为我军步兵连的主要攻坚武器。参加过西藏 平
叛、援越战争和1962年10月的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等多次战斗,屡建战功。由于 56式
40火箭筒威力大、精度好、体积小、质量轻、机动灵活、受地形限制小,适用于 山地
丛林地作战,对敌坚固掩体、战车特别有效,所以深受部队欢迎,战士们说:"4 0火箭
筒棒极了!"40火箭筒的问世,使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作战年代一 去不
复返了。
40火箭筒之所以称其为火箭筒,是由于它采用了火药燃烧后的喷射气体的反 作用
冲量为弹头提供飞行动能,它没有现代意义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是发射 筒本
身,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筒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炮 尾高
速喷出,其反作用冲量使弹获得飞行动量,初速可达84m/s。弹头部是空心装药聚 能战
斗部,尾杆上装有用弹簧片制造的稳定翼,火箭弹飞行稳定,精度好。
随着坦克的不断改进,其防护装甲增加了厚度、改变了角度,机动性和火力 也有
了加强,56式40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射击距离近,一个射击 位置
只能发射一发,且不能修正瞄准点;二是威力偏小,加上采用弹底机械引信,灵 敏度
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中国珍宝岛反击战中不能击穿苏制T-62坦克; 三是
由于所采用的火药是3号小粒黑药,其能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加之瞄准机构太粗糙 ,瞄
准精度差,特别是在卧姿射击时不易瞄准,所以实战射击精度较差;四是火药能 量利
用率太低,未经适当膨胀即排出筒外,弹头初速低。60年代中期56式40火箭筒得 到改
进,改进后称为56-1式。在其头部加装防滑帽,并改进发射装药和发射筒设计, 威力
提高到120mm/65°,射程提高到150m,但改进后的56-1式40火箭筒威力提高得不 明
显,发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改进,部队最终停止了装备。 1970
年,我国研制定型了69式40火箭筒。相对于56式40火箭筒被称为"老40",69式则 被称
为"新40"。"新40"代替了"老40","老40"在生产了几百万发后于70年代中期停产 。这
就是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
1969年式40mm火箭筒配用85mm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这是我国60年代初期 在苏
制ПГ-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新40"的研制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 1964
年8月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贺龙元帅说:"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
300m,应该喊万岁。"罗瑞卿总长指示,要加快研制,尽快装备部队。"新40"于1 970年
完成了设计定型。它的射程是"老40"的3倍,威力明显提高,采用光学瞄准镜,可 以测
定目标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由于"新40"对"老40"的缺点有 实质
性的改进,因而定型后很快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尤其是在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 的复
杂地形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从70年代到80年代,"新40"是 我国
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北疆装备到班,南国装备到连 。"新
40"和苏制ПГ-7同为世界上性能较好、造价便宜的火箭筒,除"北约"外,多数 国家
也都装备了这种武器。虽然我国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活跃在 非洲
和中东战场上。
069式40火箭筒技术性能参数:
口径 40mm
发射筒质量 5.6kg
发射筒长 910mm
弹径 85mm
弹质量 2.1kg
直射距离 300m
破甲威力 垂直破甲380mm
验收指标100mm/65°
300m立靶密集度 0.45×0.45m
配用电-2型压电引信
配用白光和红外瞄准镜
69式40火箭筒实际上是一个前装的无后坐力炮,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发射药 管
仍和“老40”一样连接在弹尾上,但发射药已由原来的黑火药改进为面条状的“ 双基
药”,这种药能量高,并且受气温影响小。当击发火箭弹底火后,点燃药室中的 发射
药,火药燃气一边经发射筒的后喷管膨胀喷出,一边在药室中膨胀,并向前推动 火箭
弹使其飞出筒口。发射筒的尾喷管起到提高火药能量利用率和使发射筒得到平衡 (即无
后坐力)的作用。火箭弹初速为120m/s。由于发射过载使火箭弹的惯性延期点火机 构作
用,在火箭弹飞出膛口10~14m时,火箭发动机装药被点燃。发动机是倒流多喷管 微旋
结构,在主动段末,火箭的速度达到295m/s。火箭弹上四片带迎风倾角的尾翼被 安置
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弹飞行的稳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倾角和发动机斜 喷管
的综合导转使火箭弹由于推力和质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弹偏离无风弹道的倾向给 予适
当地纠正,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电-2式压电引信,分头部 和尾
部两个机构,头部机构是引信的发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压电晶体和线路组成,当 火箭
弹命中坦克时,晶体在碰撞作用下两端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过导线 和尾
部引信的电雷管相接,像电子打火器一样,由电火花引爆电雷管,使战斗部装药 爆
炸,爆炸波推动罩体使其形成金属射流,穿透钢甲。这种特殊的陶瓷压电晶体具 有极
高的敏感性,提高了引信的瞬发度,保证了战斗部能量的发挥,提高了破甲性能 。尾
部引信采用火药延期结构,保证炮口有10~14m保险距离。压电引信的采用对于反 坦克
破甲弹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它解决了大法线角发火问题,由原来的机械引信发 火角
小于55°提高到70°,从而提高了对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
40火箭筒成为步兵普遍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不少 问题
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有:
(1)经几年存储,火箭弹战斗部所装8321炸药中的4号炸药在湿热环境下产 生慢
性分解,释放酸性气体,对于弹体零件、导电线路造成腐蚀,形成短路或断路, 造成
引信瞎火率偏高。
(2)火箭弹风偏太大,1m/s横风可造成300m内迎风落点偏差1.2m,训练中所 遇风
速和风向都是随机的,修偏难以掌握。
(3)从武器效能看,其破甲威力偏小,随着坦克防护的加强,提高破甲威力 就成
为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3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 用酸
值低的8701炸药代替了8321,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 药进
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弹。 由于
射表不变,定型后即投入了生产,取代了原型弹。同时还进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 新弹
设计。
新弹于1983年定型。弹径加大到94mm,弹质量加大到2.97kg,威力可达180m m/65
°,能穿透T72复合装甲。但是它的速度有所降低,直射距离降至200m。新弹的优 点是
大幅度提高威力并仍可用原火箭筒发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弹定型后投入了小 批量
生产,这就是40-Ⅱ型弹。
1988年又定型了40-Ⅲ型弹,它是在国产新单兵反坦克火箭战斗部基础上改 进设
计的,弹质量、初速及最大速度与40-I相同,威力提高到180mm/65°,仍用原火 箭
筒、原射表。40-Ⅲ型弹取代了40-I型和Ⅱ型弹,目前仍在生产装备中。在改进 40-
I和40-Ⅱ的同时,还进行了减风偏的理论和工程研究,改进了发动机设计和全弹 总体
设计,使横风影响减少50%以上。
为了扩展"新40"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于80年代中期 开始
了为40火箭筒配钢珠杀伤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完成了设计定型。该弹着地 后通
过反抛装置跳到1~1.5m高后,引信起爆,弹在空中爆炸,这就大大提高了对生动 目标
的杀伤效果。其密集杀伤半径达20m,射程1500m。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目前仍 在生
产中。
此外,还为40火箭筒配备了照明弹。
40火箭筒是一种占用兵员编制的双兵(射手和副射手)使用的班、连用武器 。6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调单兵作战效能,一个步兵除了对付传统作 战目
标外还能实施反坦克作战。他们在1964年率先定型装备了一次使用不占编制的全 质量
仅有2.36kg的M72单兵反坦克火箭。并成为世界装备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之一 。我
国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始于1966年,1969年珍宝岛保卫战的发生,大大加快 了研
制进度,在1970年研制成功,并命名1970年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它的研制困 难是
口径小,质量轻,体积小。当时我国尚无高燃速火药,复合材料工业才刚刚起步 。在
这个项目带动下化工厂研制出了燃速为25mm/s的双地-1火药,在此基础上设计成 功毛
刷式装药的火箭发动机。发射筒采用卷制玻璃钢结构,这就为减轻武器质量打下 了基
础,它的技术诸元是:
口径(弹径) 62mm
全备质量 2.48kg
火箭弹质量 1.06kg
发射筒质量 0.99kg
后筒质量 0.428kg
携行长度 738mm
战斗长度 1.2m
直射距离 180m
破甲威力 100mm/65°
200m立靶密集度 0.35×0.35m
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是一个纯火箭系统,由于采用了高燃速火药,它的主动 段被
控制在发射筒内,发射时筒口无火焰。火箭弹靠折叠式刀形尾翼稳定,飞行时受 风的
影响很小,在3~4级风直射距离内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标。发射筒多次 使
用,火箭弹的包装筒同时作发射后筒。射击前打开包装筒的前后盖,从前端插入 发射
筒尾部,旋转到位,即可靠地接通了点火线路。击发机安在握把上,是一个压电 式装
置,当打开保险、扣动扳机时就产生一个电脉冲,从包装筒内布设的线路传到点 火
具,引燃点火药及发动机中的装药,发动机中毛刷式装药燃烧只需十几毫秒,发 动机
在筒内工作完毕,出筒后按预定弹道飞向目标。射击后拧下后筒,可以进行下一 发射
击。
62单兵火箭口径小,质量轻,便于步枪手携行使用,战时可以作到人手一具 ,从
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反坦克火力密度。但是由于它的发动机采用超硬铝合金制 造,
当时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不能大量提供制造发动机所需铝材以及当时击发机存在可 靠性
问题,因而未能及时投入生产。
为了满足部队需要,研制单位开展了以钢代铝和以电磁式取代压电式击发机 的改
进设计,1974年完成了改进,定型后被命名为70-1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随即 投入
了批量生产,一直生产到80年代初。
62单兵火箭筒投产后随即开始了62mm跳炸钢珠杀伤榴弹的研制,80年代初定 型。
该弹配反抛装置和碰炸延时引信,弹碰目标后跳起1m左右空炸,弹体周边预置大 量钢
珠,弹爆炸后钢珠四散飞出,可杀伤20m以内的有生力量,射程可达1000m。这一 改进
使62单兵火箭筒除了反坦克功能外,还可用跳炸钢珠杀伤步兵。该武器定型后作 为储
备并未生产。
接着开发了双管62mm单兵燃烧弹和烟幕弹,燃烧弹的作用是对敌方阵地纵火 ,烟
幕弹是设置烟障以利于我军实施必要作业。近来又开发了多管的62mm烟幕弹以增 大烟
障效果。这些都属特种用途的火箭弹。
1979年定型了手持反坦克火箭。它没有精确的发射具,只能实施概略瞄准, 可以
对60m以内的轻型装甲目标射击,该武器定型后曾生产数批供外贸出口。
到80年代,世界各军事大国把坦克的性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机动性和
火力、火控系统大大改进以外,特别改进了装甲防护。以80年代装备的新式坦克 为
例,苏联T-72、美M1、西德豹-2均采用了具有不同夹层材料的复合装甲,其正 面装
甲大约相当于180mm/68°均质装甲,因而原来的100mm/65°的破甲弹很难对其正 面实
施有效攻击。我国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单兵一次性使用的具有180m m/65
°破甲威力的新单兵反坦克火箭,命名为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代号PF89-80 -1。
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由包装发射筒、火箭弹和塑料光学瞄准镜组成。它是 一种
附加装备,不占编制,步兵、炮兵、装甲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都可使用, 战时
还可装备民兵,人手一具,形成高密度的反坦克火力。发射筒也是包装筒,省去 了外
包装,给使用带来了方便。发射筒前后置有防震圈,使武器在勤务过程中得到保 护。
筒的口部和尾部置有前后盖,前盖有齿状密封胶圈,后盖采用中间可破结构,通 过螺
纹压紧橡胶密封垫,前后盖上紧后实现对弹的密封,可防止在储存中水分和有害 气体
对弹的侵害。射击时不用打开后盖,由火药燃气自行冲破,但是前盖必须打开, 否则
不能打开击发机实施射击。打开前盖后,抽掉限制杆,打开击发握把与保险就可 以实
施射击了,这种设计提高了武器的安全性。瞄准镜在包装箱内是分装的,取出瞄 准
镜,用筒上的搭扣固定在镜座上,便可实现可靠连接。
瞄准镜是测瞄合一型,也就是说当射手测好距离时也就完成了装定表尺,即 可射
击了。这种瞄准镜还可以对横向运动目标进行修正。
发火系统是机械击发非电导爆管系统,即击针--底火--导爆管--点火具系统 ,优
点是不用电源,不受射频、静电场影响,安全可靠。
火箭弹通过固弹胶圈与发射筒相连,导爆管线路在筒尾与火箭弹的点火具相 连。
击发时,通过上述通道点燃点火具和火箭发动机装药,速燃装药在5~12ms内工作 完
毕,火箭弹飞离筒口就停止工作,筒口无火焰,肩射时射手不受火焰伤害。火箭 弹引
信具有两套保险和发火机构,筒口保险距离8m,弹遇到软(土地)、硬(坦克) 目标
均能可靠作用。战斗部采用双锥药形罩装药结构,从而提高了破甲威力。垂直破 甲可
达550mm。对T-72模拟复合装甲/65°射击均能穿透。该武器口径小,质量轻,使 用方
便,是目前世界上同类武器中效能最高的武器之一。
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性能指标:
口径、弹径 80mm
武器长 900mm
武器全质量 3.7kg
弹质量 1.84kg
筒质量(含瞄准镜) 1.86kg
直射距离 200m
表尺射程 400m
200m立靶散布 0.35×6.35m
在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基础上,随后又成功研制了多用途弹。所谓多用途 ,是
指具有破甲、杀伤和纵火三种功能。战斗部药形罩采用厚壁大锥角结构,装药爆 炸时
药形罩形成自锻弹头,用以穿透步兵战车和永备工事等硬目标。药形罩前置随进 环,
随进环由钢珠和燃烧材料组成,它们能随自锻弹头进入战车和掩体内部,形成破 片杀
伤和纵火。装药外圈设置杀伤环和燃烧环以杀伤地面有生力量并引燃阵地上的可 燃物。
总体结构,发动机壳体与PF89式一样,但改变了装药,在弹重增加的情况下 保证
了射程。发射筒也与PF89式一样,但瞄准镜改为内外装定相结合的结构,以实现 大射
程射击。
该武器定型后,命名为PF89A式单兵多用途火箭。主要供单兵使用,不占编制 ,用
来对付敌步兵战车,攻击坚固步兵掩体和杀伤地面人员。
PF89A式单兵多用途火箭性能指标:
武器全质量 4.2kg
破甲威力 20mm/60°
穿透300mm钢筋混凝土工事并随进杀伤钢珠和火种
密集杀伤半径 25m
直射距离 180m
最大射程 1000m
1000m上散布密集度方向或然误差5m
距离相对或然误差1/100
该武器在部队试用中受到欢迎,并投入批量生产。
以上这些武器虽然结构性能各有不同,但可以统称为我国二代火箭筒。
作为反坦克武器,无论是40火类还是上述的单兵类,都已不能有效地对付目前 新
出现的披挂有反应装甲防护的新式坦克了。
在80年代中期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首先采用了反应装甲防护,并取得 了很
好的效果,接着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装备,并不断改进结构,使原有的反坦克武 器陷
入困境,作战效能大为降低。
反应装甲就是表层装有内装炸药的金属盒子。当击中它时,炸药起爆,其金 属板
破片和炸药的爆轰产物,干扰以至破坏射弹结构和干扰射流,使反坦克武器威力 大幅
度降低。
盾的发展,需要新的矛。由此应运而生的是串联结构破甲弹。所谓串联战斗 部,
就是前置小弹负责引爆反应装甲,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差后主弹起爆,躲过反应装 甲破
片和爆轰产物,实施对主装甲的攻击。据报道,国外某些国家已装备用于对付带 反应
装甲的步兵反坦克火箭筒。
我国步兵用火箭筒武器虽然起步较晚,但经60、70年代的艰苦创业已赶上世 界发
展步伐,建立了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敢打敢拼的科研队伍,创立了一套较完整 的、
适于国防需要的工业体系,自行研制的1969年式40火、62单兵、40-Ⅰ与Ⅱ型弹 、
PF89单兵火箭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过兵工战线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相信不久的将 来新
一代火箭筒也将会在我国出现。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