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环球论坛>>亚太地区>>警惕日本>>日本的第三次准备

主题:日本的第三次准备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02-09 14:35:25), 站内信件

日本的第三次准备   
作 者: 徐晓 (送交者: 徐晓) 2000年2月07日18:46:26   
  
 
一、假想敌中国:日本的全面准备   
如今日本国内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一位美国学者   
这样说,没有必要争论日本是不是正在做战争准备,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日  
本如果不做战争准备,那就是疯了。的确,美日安全同盟的强化,使日本对  
与中国竞争增强了信心,在钓鱼岛。桥本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显示出的肆无  
忌惮,已经引起了中国以及亚洲 各国的高度警觉。  
   
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早在16世纪,丰臣秀吉就为争夺踏上亚欧大陆   
的跳板——朝鲜半岛,与中朝联军进行了一场常年战争,最终日军抱着失败
的恼恨撤出了朝鲜 半岛。那时日本与明朝的综合国力尚不能相比,但这一次
失败并没有成为日本止步的警告牌。在这以后的400多年中,中日之间进行了
数十次战争,直到日本全面侵华失败。


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它的地缘战略:即控制日本列岛及周围海域甚至   
南到台湾。东南到琉球群岛的西北太平洋;其次是控制整个西太平洋,赶走  
一切外国海军,以获得并保持对通往日本或者在中国或者在东南亚的矿石来  
源的通道控制权;最后登陆亚 欧大陆并控制整个亚欧大陆。   
 
因此,日本必然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事实上,随着明治维新后日   
本实力增强,它自19世纪80年代就同清朝开始了竞争。在这次具有阴谋的战  
略旋风中,日本开始建造具有现代实力的武器。早在1865年,横滨制铁所就在  
为日本舰队制造大型 军舰。  
   
当其海军力量与清朝北洋水师力量相当时,就用袭击手段打败了清朝海军。
因此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开始于1894年对清朝海军的袭击。   
清政府执迷于一种错误的海军战略,这种错误成为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   
因。由于海防的需要而建立的海军,被清政府仅仅当成是海上的长城,
战略核心是近岸防御:将战舰当成要塞堡垒使用,战略上的笨拙造成战术上
的挨打,在甲午海战最后阶段,日军由于封锁了港口,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日本之所以发动甲午战争是基于下面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为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来保卫海疆和商业利益   
是必然的;日本则是岛国,发展海上力量是其进行扩张的首要途径。因而注定  
两国海军力量要发生撞击,但日本率先发动突袭,则改变了战争性质。   
 
二:是日本借此牢固控制朝鲜半岛,既可以从这里获得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来源,又可以由此锁住中国的北大门,为下一次全面入侵做准备。  
   
但是日本建立庞大的海军进行扩张,将不得不投入对其经济规模来说数额巨   
大的经济资源,首先遇到工业方面的挑战,这使它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  
是日本的工业化程度极低,财政也濒于崩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用侵略  
手段从别的国家攫取(主要是中国),换言之,由于扩张,需要自然资源;拥  
有自然资源,则是为了扩张。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首相山县有朋说,日本已经得到了它的“主权线”,但是   
日本还要获得“利益线”。这条利益线是一条外线,它包括海洋和陆地。1893年,  
山县有朋预言,日本的敌人将是法国、英国和俄国,他进而要求大大扩充海军,  
并且将战争 触角伸向朝鲜半岛。日本在1905年与俄罗斯交战取胜后,成为西北  
太平洋的唯一重要海上力量。  
   
因此,开始了日本对中国的第二次战争:全面侵华,这样,日本既可以获得   
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源,又可以从中国向南北两个方向中任何一个方向发动  
进攻找到出发点:  
   
向北进攻西伯利亚,或者向南进攻东南亚。。   

地缘因素成为抗日战争中国最初溃败的主因之一,纳粹德国向莫斯科进攻时   
,行程几千公里,要穿过波兰等缓冲地带,其间要进行大量战斗,待抵达目的  
地时,军事力量及士气已损耗殆尽。苏联却利用其人地优势,进行纵深防御,  
最终保住了莫斯科。  
而中日情势大不相同,日本侵华战略几十年不变的结果,使其早已潜于中国卧榻之下   
,等待时机逐步蚕食。  
   
首先,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中国失去了东北的屏障   
,日本得到了进入中国大陆的跳板,开始吞并东北三省,并向内蒙古推进,由于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军阀混战不断,未能对日军的侵略进行有效有力的反击,致使  
中国北方被日军很快占领,并且直接威胁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腹地——黄河,  
长江流域之间,而日军占领中国北方之后,得以用这块土地的资源,打了一场长  
达8年之久的战争。   
其次,甲午海战中国海军的覆没使沿海一带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而   
东部沿海一带集中着中国的主要人力,经济力量,包括心脏——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也   
在内,日本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通过占领的一些岛屿:朝鲜、琉球等对中国完成了战   
略包围。   
 
因此南京——委以重兵保卫的首都失守也是必然,因为南京根本元险可依,在三   
面夹击的炮火中是无法苟存的,上海,武汉等军事重镇的命运也是如此。   
日本在全面进攻中国之后,发现如此下去不但陷入持久战的泥沼(事实证明   
,中国是个不可能被击败的对手),而且自然资源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在1940年法国陷   
落后,日本侵略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日本为了牢牢控制东南亚和保证能源、物资供   
给线,必须建立一个到达日本本土的海上通道,日本视美国为战略敌人,随后爆发了太   
平洋战争。  
 
 如果说日本当初发动两次侵略战争是出于地缘政治因素(控制西太平洋海权   
)和经济因素(夺取自然资源作为其战争基础以及占领中国庞大的市场),那么今天,   
这些因素依然存在。西方一位历史学家写没有发生过变化。只是它追求这些目标的能力   
和它的战术发生了变化。”   
 
日本两次侵略中国,会有第三次吗?   
 
日本在经济强大之后,开始实现其新的目标:即军事和政治大国,换言之,   
日本正在用新的手段追求二战前的地缘战略目标,即拥有西太平洋海权和东亚的主要矿   
产资源及辽阔市场,这样,自然会遭到中国及东盟的反对,将中国当成假想敌国也是自   
然而然的了。   
 
韩国《东亚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把中国作为第一大假想敌进行牵   
制》的 文章,摘要如下:   
 
日本的民间政策机构世界和平研究所发表的题为《日本综合战略大纲》的报   
 
告,表明了以下见解:宪法并不是不灭的大典,从国家利益考虑为正确的修改根   
 
据.这个研究所所长就是起到桥本政权助产师作用的前首相中曾根廉弘,他在1983   
年作为日本首相访美时,曾提出“日本列岛是不沉的航空母舰”的论调,属保守   
 
鹰派的代表人物。   
 
 仅从东北亚地区内部来看,日本的战略推进同朝鲜的邦交正常化,保证外交   
 杠杆,对冷战结束后第一大“假想敌人”的中国增强军事力量进行牵制,最近日   
 本推进同越南的防卫对话,积极试图拉拢东盟国家,这也正是为了牵制中国。   
 
如果说这一研究机构还仅仅在鼓吹这一论调,那么,日本政府则早已先行一   
步了。其标志就是1996年的《日美安全合作体保障宣言》的签署。这意味着日美安全合   
作体制 从遏制前苏联。保卫日本安全的“防守之盾”转化为对付“不稳走和不确定因素   
”主导亚太地区安全的“出击之矛”。 其“远东范围”原本指的是菲律宾以北日本  
及其周边地区、而今则韩国,中国台湾也包括其中,这样做导致了东亚国家对日本  
的疑虑进一步增加。而这一宣言将中国当成假想敌遏制的企图已昭然若揭。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评论的,美日重新结盟就是针对中国:“这就是4月18日的   
东京联合宣言如此重要的原因。其重要性当然不会对中国没有影响。不言而喻,   
美日的重新结盟就是针对中国的,”   
“新的对日政策分清了敌友。它开始把日本作为美国一起监督太平洋地区的   
伙伴,虽然是小伙什,但最终成了伙伴。最重要的是,它为迎接21世纪的重大挑战,遏   
制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日本的这种做法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多行不义   
必自毙。日本如果这么明目张胆地行军国主义之事,必遭到亚大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尤其是曾遭到日本侵略的东亚国家,则可能成为中国反对霸权的盟友。未来的竞争不仅   
仅是两国力量的比较,更重要的是两国民族意志的竞争。   

二、地缘优势及日本的帝国冲动   
 
地缘政治冲动是日本军国主义行动的原动力,这是由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出于   
所谓安全的切身需要,致使日本在历史上屡次采取侵略行动,除地缘政治安全因   
素外日本认为还要保护它的经济安全,事实已表明,日本的经济依赖进口,虽然进口为   
日本的经济提供了原料,但日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却依赖于出口。这种情况下,日本认   
为必须控制自己的生存环境,无论怎样,采取这样一项对外政策都是日本唯一的解决办   
法。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   
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日本全境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   
个大岛和三千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22.7万平方公里   
,约占其总面积的60%,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海岸线总长近3万公里,但没有纵深地带   
,外来 力量极易把日本列岛拦腰斩成两段,从南端的九州到北端的北海道绵延约1920公   
里,最大的岛屿本州长约1200公里。最宽处约300多公里,最狭处仅为100多公里。四个   
岛屿被不到50公里宽的海峡隔开。由于折褶和断层作用剧烈,加之外力作用的长期侵蚀   
切割,地形显得十分破碎,海岸虽曲折多港湾,但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6%。山地多为南   
北走向, 最高峰富士山也不过3700多米。   
日本的领土形态是弧形的,这是一种能牢牢地将东亚大陆封锁的弧形。这个弧形   
的尖端北部逼近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尖端的南部则如同长长的触角伸向中国的   
东南地 区——目前经济高速增长带,尤其是充满变数的台湾岛。   
 
 事实上,日本列岛地理形状包围着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海上通道,表面看中国具有   
得天独厚的海上发展基础,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难以   
计数的良港:旅顺、大连、连云港、青岛北海等等。但由北移向南,就会看到这样的现   
象:一 长串岛屿组成的岛国日本,对中国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弧形封锁——千岛群岛,北海   
道,九州,琉球群岛等等。日本列岛的封闭线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国黄海和东海的主要通道   
以及这一带的重要海军基地。须知,在中国沿海各省区居住着约五分之一人口,分布有   
上海。杭州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农业基地以及蓬勃发展的沿海经济开发区   
。另外,中国四大外贸线有三条在战时会遭到日本的封锁,使中国感到最不安的是,日本   
的海上力量对延伸到中国的心脏地区(包括首都)有极其优越的地缘优势。   
同时日本也可以封锁俄罗斯远东舰队进入太平洋的四条主要通道,其中有两   
条通道必须经过日本境内水路,而且都须穿过仅十余公里宽的海峡。另外两条通道虽然   
宽大,但日本也随时可以关闭俄罗斯在西太平洋作战的门户,这使俄罗斯深感不安,因   
此迟迟不愿归还北方四岛。   
从日本最南部的九州的港日福冈到韩国最南面的港口釜山的距离不足300公里   
,但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亚洲海岸上,可以利用的港口比较少。北海道对面的北部,没有   
可以利用的港口,中部虽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但从那里到日本距离   
约800公里,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海峡的恶劣自然状况,也使日本可以忽视来自亚洲的任   
何威胁。   
历史上日本遭到过两次侵袭。一次是从亚洲大陆俯冲的忽必烈的蒙古军。但由于朝   
鲜海峡的海面风高浪大,极其危险,蒙古军的两次攻击都失败于恶劣的自然条件   
,后一次是从太平洋彼岸入侵的美国舰队,在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   
等条约。大约正是由于这一点,日本一直认为它的真正威胁首先来自海上。因此明治   
维新之后,日本一直在加强其海上力量,这成为日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先后与清朝、俄   
国进行海上角斗的重要动力。正出于这一点,日本把控制周围海域和与之有关联的岛屿   
当成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根据其地缘政治条件,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推行自始至终贯彻不移的地   
缘战略:   
第一步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控制与日本关联的任何岛屿。从干岛群   
岛,日本本岛,琉球群岛到中国台湾岛以及周围的海域。日本战略家认为,如果这样,  
就可以消除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任何压力,并具有巨大的地缘优势,打击这两  
个大国的有生力量。   
一旦得逞,就可以控制朝鲜半岛。这一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夺得整个东北亚地区。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就是日本实施第一步战略的主要步骤,事实证明日本在完成  
这一战略步骤之后,对亚欧大陆东部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第二步是在这一力量基础上,日本继续夺取任何与其“势力范围”有接触的   
岛屿,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太平洋海上力量基地:从堪察加半岛。千岛群  
岛,日本本土,向南伸向台湾岛甚至是菲律宾列岛。由于有东北亚尤其是中国作  
为战略原料基地,保证其军事工业的增长,日本就可以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进而拥有与美国海上力量相抗衡的巨大资本,在二次大战,我们可以找到日本  
侵略目标的地缘轨迹:在控制东北亚和东南亚,拥有原料基地之后,接着与美  
国发生了太平洋战争。   
第三步是在上两个地缘战略目标实现之后,日本就会控制印度尼西亚群岛—   
—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枢纽,然后夺取太平洋腹地的所有岛屿:密克罗尼西亚,  
美拉尼西亚以及夏威夷(太平洋的中心岛屿),消除太平洋的任何威胁力量(在  
本世纪初主要是美 国)进攻亚欧大陆,在二次大战初期,就曾爆发过苏军与  
日本在蒙古的军事冲突。如此,日本实际上已控制了整个太平洋和亚洲大陆。   
 
由此我们看出,日本的整个地缘战略实现的基础,是控制中国,因为如果能控制亚   
欧大陆的边缘地带,就能为其进一步攻击“陆心地区”创造条件。如果是这样,   
日本就必须同时完成其“南下北上”计划。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财力都不会允许它同时   
建造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这一大战略实际应分成两步走,即日本首先应拥有无可匹敌的   
海上力量,这需要日本控制东南亚——那里有日本所需要的大量石油。天然气,以保证   
军事物资的供给。然后就可以将海上力量转为陆上力量优势——进而挺进中国,由此向   
北,控制整个边缘地带,这一点德国将领豪斯霍费尔在1940年就指出了日本战略的混乱   
与破绽,因为整个控制区如果是按经度走向,还可以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事实,在经济上   
消除对外的依赖,实现自立。但是日本从一开始就力图同时建成强大的陆军与海军,不   
但向南北方向同时扩张,而且把目标瞄准了东部——美国海上力量。   
日本如果实现第一个战略目标,控制日本周围海域,日本就必须投入按其经   
济规模来说数额巨大的经济资源。然而威胁日本自身的不是外来力量,而往往是国内工   
业资源缺乏。   
19世纪末,日本政要山县提出,日本在得到“主权线”之后,还应得到“利   
益线”,为的是防止外来力量从陆地和海洋“攻击…日本,朝鲜问题成为最直接的问题。   
因为“朝鲜是指向日本心脏的一把匕首”。   
日本的“利益线”,从堪察加半岛一直延伸到萨哈林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   
,然后向南包括朝鲜半岛,从山东半岛往南到福建,然后向东到台湾。琉球群岛   
,再向外进入太平洋如小笠原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1879年,日本从中国手中抢走   
了琉球群岛。   
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它的第一目标。   
 
日本实现下一个战略目标,这需要有更大的资源以支持它的工业化发展。这使日本   
产生了打通通往亚洲大陆和南面各群岛的自然资源通道的欲望。因为到1935年,   
日本大约要进口80%的石油,而进口的大部分来自美国——将经济的命脉控制在一个潜   
在的地缘政治的敌人手中,令日本深感不安。而新的原料地主要是中国、西伯利亚和东   
南亚。日本正是将中国当成战略基地,然后向北控制东西伯利亚,向南可夺取东南   
亚。然这导致了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并陷入全球孤立中,从此成为永不可企及的   
幻觉。   
 
三、对日本威胁的全面估量   
日本已拥有了成为军事大国的四大支柱:工业。技术,财富和人力,正在建   
造第五根支柱——政治意愿,日本的民族性以及现实政治的驱动,都使这种政治意愿日   
趋成形,某种国内国际危机就可能促使日本重新成为三四十年代的那种军事大国。   
虽然日本并没有制造出特别的军事装备,但能力本身就是一项巨大成就——这使   
它在必要时,能用极短的研制时间就生产出先进的武器。   
日本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可能会加紧研制核武器,据言,日本拥有了这方面   
的生产技术和能力。   
不久前日本领导人第一次表示了“不排除”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日本拥有很高   
的科技水平和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只要做出政治决定,就可在短期内研制出核   
弹头和运载工具,如日本拥有核武器,东亚爆发突发性核战争的危险极高。   
据西方专家估计,日本在5~10年内可能积存5~10吨钚,虽然这些是非武器级的钚,   
但将之转化为武器级的钚并非难事。   
如果是这样,日本的H-2三级火箭将成为其原子弹发射到敌对目标的主要运载   
手段。   
这种火箭可以把2吨的卫星发射到距地面3.6万公里的轨道,从技术上来说毫不逊   
色于美国的核力量的主干——“大力神”系统,可以发射攻击中国任何地区的洲际导弹   
。日本已在九州岛南端的种子岛兴建了一个巨大的发射设施。无疑日本能立即成为核大   
国,没有谁还会怀疑日本已确实武装起来了。 

但是戴高乐时代的杰出战略家埃尔·加卢将军做出了这样一个预言:法国在与前苏   
联对抗名义下拥有核武器,从而断绝了对美国的从属关系。他认为:日本将在与   
中国对抗的名义下拥有核武器,就不会再是美国的从属国。然而,在这一预言说中之前   
,日本可能因忍受不了鼎立的紧张感而“崩溃”。   
日本海上自卫队有160艘舰艇,规模超过了英国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五,航空自   
卫队有500架作战飞机,接近英、意两国水平。   
日本新引进的E-767预警与控制飞机,可有效探测数百海里的目标,与空军地面自   
动化指挥控制系统及E-2C现役预警机和各式战斗机联网,实施大范围的空中预警   
与防空作战指挥。P-3C空中侦察机,侦察活动半径达3800公里,从那霸到新加坡都可轻   
而易举地进入其活动范围之中,每架侦察机都载有2枚射程为130公里的“鱼叉”空对舰   
导弹,现有的90多架侦察机中如果有70架出动,那么就可以发射140枚这种导弹。   
吸取第二次大战的教训,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首要任务是具有“保证海上交通安全所   
需的能力”,由于日本既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贸易国,这对其海军来说是一个必要仟务。   
日本的海军编成护卫舰队,航空部队和潜艇部队,而每个舰队再分成支队,每个航   
空部队再分成航空联队。日本海军着重于反潜战。目前日本的反潜作战能力仅次于美、   
俄两个军事大国。   
海上自卫队现由4.5万人组成,拥有4个护卫队的机动反潜水面舰艇、10个地方反   
潜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6个、扫雷艇部队2个。有驱护舰60艘、潜艇16艘、反   
潜侦察机100架,这些装备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构成海上自卫队核心的主要战斗力是联合舰队和地方舰队。   
联合舰队有三个基本战斗核心,即由4个护卫舰纵队组成的护卫舰队。由2个潜艇纵   
队组成的潜艇舰队,由7个航空大队组成的航空集团。地方舰队由5个小舰队组成   
,10个护卫舰队是其主要战斗力。   
从90年代起,日本海军以较大规模扩充,并以远洋化作为扩充海军的基本方   
向。据日方高层披露,日海军当局已确定了建立5个“八八”舰队的目标。其依据是:就   
基本护航任务而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外航护航(远海)和内航护航(近岸海区)各   
需2个护航纵队,1个机动纵队;就应付海上战争而言,在日本海和太平洋两个海区正面各   
部署2个纵队,l个机动纵队;就运输最低限度的必要物资和作战物资而言,就需4个纵   
队担任护航任务,1个机动纵队。   
其计算方法是:若以一条航路带计算,从关岛附近到日本本土的航程为1700海里。   
若一个运输船队由50艘船组成,并由一个护卫队群遂行护航任务,航速18节,从   
关岛到日本本土往返需8天,装卸需7天,即1周期需15天,因此,一个船队1个月有2个周   
期。4个护卫纵队可为400艘运输船实施8个周期的护航,如能完成上述护航任务,则只   
能满足最低限度的必要物资,航路带要是延长,如从日本本土到印尼附近海域,就需要   
7个护卫纵队;如从日本本土到夏威夷、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就需要10个护卫纵队。可见   
,日本当局已将5个“八八”舰队作为扩充海军的最低底数,“八八”舰队的扩充,将大   
大提高日本海军的远洋能力。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统计报告,日本所采购的常规武器比任何一个   
中东国家都要多。在海军装备方面,重点建造吨位大、航程远、设备精的先进驱   
逐舰、两栖攻击舰。护卫舰。扫雷舰和潜艇,其中,直升机驱逐舰的吨位从4700吨提高   
到7200吨,导弹驱逐舰的吨位从3500吨增加到4600吨,到本世纪末,日本海军将拥有数   
艘近万吨级的大型作战舰只,日本海军已进一步提高“八八”舰队的综合战力,每个舰   
队至少配备一艘直升机驱逐舰,一舰多用途导弹驱逐舰。一架反潜直升机,另外再配备   
一艘远洋快速补给舰,使其由“八·八”舰队发展到“十·九”舰队,具有独立的远洋   
航行和作战能力。日本海军经过历届政府的苦心经营,已成为亚洲地区远洋护卫,远洋攻   
防作战能力最强的一支海军。目前,日本海军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远离海岸的1600海里   
的水域。   
其中“宙斯盾”驱逐舰就是典型代表。日本最大的“金刚”级防空型导弹驱逐舰   
(满载排水量9485吨),每艘造价约120亿日元,这种驱逐舰总长161米,宽21米,吃水   
62米,排水量7200吨,功率为10万马力,最高速度超过30节,以20节的速度可连续航行   
6000海里。该舰的关键设备是全方位多功能的相控阵雷达。它可自动跟踪400公里以内的   
200个以上目标,并自动为“标准”舰空导弹进行目标探测、跟踪和导引。“宙斯盾”系   
统的核心是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处理信息,使导弹和火炮瞄准目标。   
英国战略家认为,日本购买这个系统主要为考虑在遥远的水域进行大规模的舰队作战,   
即为了保护庞大的航空战斗群才会这么做。西方一些军事研究机构认为,日本已在设法   
建造二战以来第一艘航空母舰。   
日本航空自卫队现有4.4万人。由航空警戒管制部队(28个警戒群)。迎击战斗机部   
队(18个飞行队)。支援战斗机部队(3个飞行队)等组成的若干部队负责保卫日   
本的领空。航空自卫队拥有F-15等高性能战斗机300架,数量仅次于美国。另外有为数不   
少的侦察机。运输机。预警机等。其目前正在配备最新型的地对空导弹“爱国者”,并   
加快用下世纪多用途作战飞机F-2全面替换F-1,预定到2005年部署130架。总之日本航空   
自卫队的装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日本航空自卫队主要是为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行动提供空中支援。据日本官方统计,   
每年,日本的进口货物多达6~7亿吨,出口货物也近亿吨,每天需要有127艘船把   
195.5万吨物资运送到日本,其海运量占世界海运总量的25%。就是说,海洋上航行的   
每4艘货轮中,就有1艘是为日本运货的。日本海上运输有3/4集中在西太平洋---马六甲   
海峡---中东这条航线上。这条新月形的地带被称为日本经济的生命线。一旦这条航线受   
阻甚至遭到封锁,就等于割断了日本经济的命脉,日本经济就会瘫痪。因此,保卫海上   
交通线的畅通是日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日本海军至高无上的课题。   
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更加重视海上自卫队的壮大对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   
性。1992年8月24日,4.8万吨级的日本“拂晓丸”专用运输船在28艘巡逻舰的簇拥下驶离   
横滨港,赴法国承担1.5吨钚的运输任务,经过135天。5万公里的环球航行,于1993年1月   
5日返回日本。这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战后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航程最远的一次商业性   
护航行动,它为日本海上自卫队今后更多地承担起商业护卫任务开辟了道路。   
陆上自卫队是日本三军中最大的部队,占日本总兵力的60%,但在武器采购   
费用上仅占9%。有13个师(15万人)、1200辆坦克,人数已超过英国,主战坦克数量超   
过了英法两国。   
陆上自卫队分为5个地区司令部,共有12个师(定员18万人)。1个装甲师。2个混合   
团。1个炮兵团,1个空降团组成。主要兵力集中在北海道(害怕来自北方的入侵)。   
日本拥有约1200辆坦克,630辆装甲运兵车和870门大炮,武器质量堪称优   
越。90型坦克拥有的装置使它成为世界最精良的主战坦克,这种坦克全身部件都应用了   
“日本国产高技术”,通过射击指挥装置提高了射击命中率,因装有红外线电视装置,   
在夜里也能同白昼一样进行射击。并采用自动装填方式,乘员也由4个减为3个。最高时   
速约70 公里,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中行驶,可在行驶中射击。由于利用了高技术,价格每   
辆高达900万美元。只有驻北海道的第七师装备了这种坦克。   
日本自卫队现在已是一个拥有定编人员27万人的庞大组织。为维持这支部队,日   
本每年需要召募新兵1万多人。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认为,“这现在是一支用高价的高科   
技武器装备起来的。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有作战能力的部队”。  
   
中日之间的竞争是历史性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决出胜负。中国只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社会的活力。经济的高增长及军事上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在历史的进程中获胜。   
同时在策略上,中国要尽可能地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冲突,因为这将避免强化美日轴   
心同盟,并使日本因此得到崛起的机会;对待日本,中国也尽量避免冲突,目前来看两国   
合作的价值极大。但是中国必须要保持一种在日本发起挑战时能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   
能力,中日角逐在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开展广泛的外交攻势,建立统一战线,因为日本在   
二战时的侵略行为,至今为亚洲各国所痛恨。如果日本在政治上处于不义之中,必定不   
敢向中国发起直接的挑战,这样中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将赢得时间。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