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环球论坛>>亚太地区>>警惕日本>>日本文明的批判

主题:日本文明的批判
发信人: goldking()
整理人: monn(1999-05-03 03:33:37), 站内信件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将日本文明列为世界文明的一种,抬高了日本文化的
 
  
地位。事实上日本文化仅仅只是错构了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自公元五世纪传入
 
  
日本后,历经多次盛衰,孕育了日本文化这个怪胎。本文从儒家文化在日本的发
 
  
展过程,来批判日本文化。  
儒家文化并不是直接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可追溯至曹魏,当时
 
  
的日本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最大国家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向曹操拜表称臣
 
  
。但是,中国当时正处于乱世,随后晋朝也好景不长,不久就发生了五胡乱中华
 
  
,中国再一次陷于南北长期分裂的状态,根本不可能与日本进行文化交流。五世
 
  
纪初,百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的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到了日本,
 
  
并成为太子菟道稚郎子之师。此时的日本,并无什么文明而言,占统治地位的是
 
  
源于日本原始社会的神道教,统治者自称为日神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依据其它氏
 
  
族的祖先神与天照大神的尊卑亲疏关系来确定各氏族在社会中的地位。由于没有
 
  
文化的载体,日本不可能吸收改造儒家文化,穷经据典成了学习儒家文化唯一方
 
  
式。缺乏文化载体、没有直接的文化交流,这一切都埋下了不祥的种子。历经飞
 
  
鸟、奈良、平安时代,儒家文化得到发展,儒学的政治理念成了统治者的工具,
 
  
并成了反对其它异种文化的武器,随着此时中国初唐盛世的到来,中日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但此时日本已不仅仅是学习儒学,而是通过儒学来学习中国的文化,
 
  
他们不善思辨,盲目的照搬中国的文化模式,奉之为圣制,可是没有经过“春秋
 
  
决狱”,没有经过儒家文化的变迁,又怎能理解得了儒家文化的微言大义?同时
 
  
,儒家文化的研究学习只是贵族的专利品,其既没有形成有效的儒学教育制度,
 
  
也没有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什么社会政治影响力。并且儒学很快沦落成
 
  
贵族的文字游戏,对儒学的研究也成了世袭,这一切注定了儒学的衰落。到了镰
 
  
仓、室町时代,幕府的形成、武士阶层的兴起,使曾经作为天皇制中央集权制思
 
  
想工具的儒学,社会影响显著削弱,而此时禅学传入,禅学“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更符合武士阶层的需要,很快就成了这一时代
 
  
的统治思想,而这时中国被邀的神僧,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为了兴禅的方便,
 
  
总是先讲“儒佛不二”,承认宋学与禅宗思想的共同性,然后再讲禅比儒高明,
 
  
以达到传佛的目的,这种歪曲的儒学传播,为日本文化走上歧路浇灌了泉水,并
 
  
使儒学长期成为禅宗的附庸。至到江户时代,大僧家藤原腥窝脱离禅宗,转习儒
 
  
学,才使儒学再一次兴起,其弟子林罗山更成为日本儒学的一大宗师。然而正是
 
  
这个林罗山为日本儒学的错构奠定了基础,此人书读得不少,知识渊博,但心术
 
  
不正,他是朱熹的信徒,可是他并不能体会到朱熹的精神思想。纵观中国各大儒
 
  
家,唯有孔、孟、董、朱可称一代宗师,但他们名闻当世,而仕途坎坷,究其原
 
  
因,无非是他们崇尚学术研究,积极追求真理,探究事物的本象。(他们的学说
 
  
不乏谬论,但他们求真的精神是可贵的)他们不屈从于统治者,当然也不为统治
 
  
者所用。林罗光不同,他积极走上仕途之路,服务于德川,为了说明德川家康建
 
  
立新武士政权江户幕府的正当性,不惜积极致力于神儒调和,把神道建设成理性
 
  
的宗教。“本朝神道是王道,王道是儒道,固无差等”“神道即理也”“心外别
 
  
无神,别无理”“理当心地之神道”这些思想很快发展成“天道观”,并直接促
 
  
进了日本后来的“神道”和“武士道”的形成。谈到这里,我们可回头看看,日
 
  
本从引进儒家文化开始,就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只要对我有用的就拿来,甚至
 
  
于不惜割断儒学精神本质的内在联系。贯穿于日本儒家文化的始终既没有仁爱的
 
  
思想,也没有民本思想,更不能理会中庸的实质。观日本儒家典籍,少得可怜,
 
  
即使有《大疑录》这样的著作,也不过是中国《困知记》的翻版,日本人太缺乏
 
  
理性的思维,长期的脑力节约,使他们很难内省自已,也使他们养成了习惯,在
 
  
世界文明中攫取他们有用的文化,这种方式促进了日本的快速发展,但也使日本
 
  
成了文化上的怪胎,没有真理、没有正义、没有价值,只有利益的取向,这一切
 
  
都决定日本这个食利民族的形成,这无疑于割股自啖。  
从林罗光之后,儒学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发生了分化。一派以贝原益轩为代表,吸
 
  
收了朱子学的“格物致知”的合理内核,表现了对自然科学和“经世致用”学问
 
  
的兴趣,逐渐接近唯物主义,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日本积极吸取西方近代科技文
 
  
化。但它并没有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派以山崎音斋为代表,浓化了朱子
 
  
学的唯心主义色彩,更加强调其封建伦理学侧面,并进一步密切了与神道的同盟
 
  
关系。此派大佬山崎音斋就是个极端人物,他宣称“学朱子而谬,与朱子共谬”
 
  
,这决定了他的思想已不是积极求真,而是为了实用,他强调修身,强调以敬为
 
  
本的主张。并致力于朱子学与神道的折衷,以“神垂以祈祷为先,冥加以正直为
 
  
本”的命题为基础,创立了垂加神道,提倡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极端忠君报
 
  
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从明治维新开始,山崎音斋的思想成为了社
 
  
会的主流,并直接导致了1878年《军人训诫》的发布,这使体现武士道精神的军
 
  
国主义正式形成。儒学在日本长期发展中,被歪曲、被恶用,最终形成了日本文
 
  
明,一种沉淀在日本民族思维意识中错构的儒家文化。  
日本文明就象间歇性的精神病人,正常时你会觉得他是十分美丽漂亮,可一但有
 
  
事,他就会露出狰狞一面,犹如《聊斋》中所描写的画皮。这儿两个事例能清楚
 
  
说明这一点:山崎音斋曾向他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国以孔子为大将,
 
  
孟子为副将率兵数万来进攻日本,那么我们这些学孔孟之道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他自已回答道:“不幸若逢此厄,则吾党身披坚,手执锐,与之一战,以报国
 
  
恩。此即孔孟之道也”(不知我们崇尚西方文化的人看到此段有何想法)。另一
 
  
事例是,新渡户稻(《武士道》一书的作者)认为:哪怕是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
 
  
,只要揭开他的外衣,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这种以儒学道德为重要渊源的武
 
  
士道精神早已积淀在日本民族的心灵。  
我已不对日本文化抱有什么幻想,当他们跪在你面前,一面打着自已耳光,一面
 
  
熟练地说着口头禅“对不起”时,事实上他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大东亚共荣圈,
 
  
既使不能建立政治的共荣圈,也要建立经济的共荣圈,文化的共荣圈。这就是日
 
  
本的文化,这就是日本人,不知道这究竟是日本人的悲哀,还是中国人的悲哀。
 
  
请识者教我!  

--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欢迎你到古典小说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8.108.25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