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网友原创>>网友评述>>台海作战被忽略了的重要问题

主题:台海作战被忽略了的重要问题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09-05 10:36:51), 站内信件

台海作战被忽略了的重要问题 
提交者: J-8III 于2000-9-4 16:04:14在大作中提到:
 


鄙人乃一腐儒,饱读诗书,但对军事一窍不通。已近入土之年,连来福步枪应该抓哪一头
还弄不明白。现借用贵网宝地,提一愚见。请各位军事将领指正。也希望能够引起讨论,
为解放台湾共献薄力。 
网上几乎所有的有关解放台湾的战术和谋略,都是着眼于交战双方的兵器对比和一相情愿
地谈论解放军的战术战法,没有更多地考虑台湾岛的地形、交通和道路结构、城市结构、
民心和台军的抵抗决心等许多实际情况。可能与评论人没有亲临台湾有关。这个不是大陆
同胞的错,而是台湾政府小家子气加娘们儿胸怀的岛民心态、不允许大陆人士随意访问台
湾造成的。如果到过台湾,相信许多人会提出不同的解放台湾的战术方案。 

贫儒对中国解放台湾献上如下愚见,如有军事专家认为尚可,请奉交解放军总参谋部,作
为贫儒对解放军解放台湾的一个补充。看到台湾回到中国,乃贫儒终生意愿也! 


一、阻止台军组建和展开预备队 

在战争中,防御一方能从容地组建并且不断地向战场投入新的战斗力量,往往对扭转战局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抵抗远距离入侵的敌方时,更加显得重要。迅速组建预备队
并且投入战场,对防御远距离入侵的军队,尤其重要。 

解放军解放台湾,就面临着防守方迅速建立反击力量,以及进攻方远离后方作战的局面 

(一)战略预备队的重要性——历史经验 

1、二战时苏德战场 
二战时苏俄战场上的几个著名保卫战,就是很好的例子。德军远离后方在苏俄作战,并且
成功地对苏俄的几个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了合围。由于苏俄有完整的战争动员体系和深远的
战略纵深,使得苏军得以在前方迅速组建预备队(被围城市的市民和工人为主体)投入防
御战场,另外又可以从容地在后方组建和训练新的战略预备队和战争物资的生产。最后的
结局几乎是一样的:尽管苏军被围的死死的,但是总是能够就地或者通过敌人包围的
缺口/空隙源源不断地投入预备队,苏军越打越多。反而由于德军由于远离后方,无法得
到兵员和物资的补充越打越少,越打越弱。所有几场包围和防御战役都是以几乎同样的模
式进行的:德军首先实现了合围,苏军拼死抵抗,不断投入预备队。结果是,在双方的
“绞杀”过程中,苏军不断地投入预备队,使战役的天平逐渐向苏军方面倾斜,最后以德
军的失败结束。 

反观抵抗苏军反攻的德军,情况则完全不同。德军在苏军德战略反攻初期,还是有很强大
的战争能力的。但是由于远离国土,使防御战中消耗的人员和物资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许
多德军部队是在不满员甚至少于半满员的状态下组织防御抵抗的。结果都是由于“后劲不
足”而被击垮。在战争进入德国境内后,情况则更加糟糕。兵员和战争物资绝对不足,加
上运输系统被破坏(至少不完整),使德军的抵抗几乎弱不禁风。当然,也与对战争失望
的心理状态有关。 

2、二战时中国战场 
日军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数量有限。在对华战争中虽然日军大本营投入了几乎所有能够动员的
军队实行对华战争,但是由于中国军队人数众多,地域广阔,使得日军还是觉得“人手不
足”。从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各次进攻可以看出,日军的胜利多是由于交战双方的军队素质
的极大差别所取得的。日军往往是在没有强大的预备队的情况下,投入全部兵力,倾巢而
出对中国军队进行全力攻击。但是,日军的进攻存在着“后劲不足”。否则的话,日军的
战果应该更加辉煌,尤其是面对一个军队整体素质落后,在战役最后阶段几乎是精疲力尽
、无力抵抗(无强大的预备队)的中国军队。 

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则更惨,由于得不到海空军得支持,虽然没有敌军压境的被包围状态
(被大海包围而已),还是得不到任何补充。尽管有些岛屿上的日军并没有受到美军的攻
击,但是在战争结束时,那些岛屿上的日军已经因断粮和医药而减员大半,许多部队则完
全失去了战斗力。 

中国军队 
二战时的中国军队整体素质与日本军队相比,简直是处于不同的量级:一个是连汽车发动
机都无法生产的“第三世界”国家,一个是具有自己生产先进飞机和航空母舰的国家;一
个是没有健全的战争动员体系、后备兵员主要靠强迫抓夫(抓壮丁)的方式征得的军队,
一个是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兵员都是志愿人员、战斗意志顽强的军队。 

在战争初期的历次战役中,由于中国军队没有强大的预备队(或者没有投入大量的预备队
,包括国家的战略预备队),中国军队总是屡战屡败,白白损失了战役前期投入的大量兵
员和物资。如果当时的中国军队有能力(或者有意愿)继续投入大量的预备队的话,有许
多战役会有不同的结果。向战场入放大量的预备队,还需要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
,这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是没有的。另外,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后来解放军在
解放战争中运用的“人民战争”的方法。按照当时的民心,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能够轻而
一举地组织百万支前大军,民众以马驮人背的方式支援前线的。 

尽管交战双方的军队整体素质相差甚远,但是日军在对华战争中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只
是在战争的初期达到了击溃或者击退防守的中国军队的战术目的,没有达到占领中国的战
略目的。由于中国有充裕的人力资源,中国军队损失的兵员可以不断地得到补充。中国地
域广大,可以从容地在后方训练新的预备队(战争物资依靠外援)。结果是,中国军队越
打越多,使得日军逐渐地失去了优势。在几次长沙会战和滇缅会战中,日军充分暴露了其
“后劲不足”的弱点。在日军占领区的各中国抵抗力量也出现了越打人越多的情况。 

中国强大的战争储备能力(兵员),是决定中日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 

3、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军队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几乎总是从战争开始时的劣势反败为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因素就是以色列具有强大的应付突发和短期战争的战争动员机制和储备:一个完整的战时
紧急动员体系和充足的战争物资储备(包括美国的紧急支援)。 

(二)台湾军队的兵源和战争动员状况 

1、台湾的防御动员体系 
作为一腐儒,没有机会详细了解台湾军队。但是通过所认识的台湾人士,对台湾的军队兵
员招募和预备役兵员的管理略知一二。台湾在许多地方与以色列相似:地域狭小,有良好
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状况,多数民众拥有机动车辆(主要是那种没有排档、靠油门大小控制
车速的轻便型摩托车,台湾人叫做:机车。台湾人拥有机车的程度,几近大陆人拥有自行
车的地步),所有男丁都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服役若干年)等。 

以以色列为例,九十年代以前,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实行共产主义公社制度的国家
(共产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是犹太人。相比之下,从前中国大陆的人民公社实在是差得太
远了!)。这种公社体制,是最适合以色列应付强敌包围这种恶劣环境的体制。平时,以
色列只保留一个规模不大,但装备精良、高度机动、火力强大的国防军。以色列具有充足
的预备役兵员,具有完整和高效的战争紧急动员体系。由于以色列国土小,具有良好的道
路网以及大量的民用交通工具,80%的第一线(批)预备役兵员可以在24小时内集结完毕
,并且具备立即投入战场的状况。在以色列,所有的预备役人员(45岁以下),必须每年
接受一定时间的军事训练。不管你任什么职位,经理也好,老板也好,每年都要完成二周
到一个月的军事训练(视兵种)。军训期间的工资照发。这样,以色列保证了一支随时可
以战斗的、训练有素的强大预备队。实际上,在许多西方国家,也是通过类似以上描述的
国防体系保证了一支随时可以动员的战略预备队。真正做到了只有解放军现役士兵才做得
到的那种常备不懈的的状态:“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拿起枪
杆就出发!” 

2、台湾的兵员情况: 
(1)兵员充足 
(a)在台湾,除了有严重生理障碍者,所有男丁必须(!)要在军队服役。所有男丁必须
在完成服兵役之后,才能读大学或者出国留学或工作。任何45岁以下在国外居住并持台湾
护照的男丁,一旦返回台湾,必须首先依法补服兵役(已入外国籍者除外)。 
(b)所有45岁以下的男丁,均被列为预备役军人。但是大多不用参加定期的军事训练。 

(2)兵员集结 
台湾地域狭小,交通和道路状况良好,个人普遍拥有机动交通工具,这些都非常有利于预备
役兵员迅速集结。估计集结第一批预备役兵员的时间应该在24小时之内(台湾由南到北仅
十几小时),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战场,迅速形成强大反击能力。 

(3)士兵战斗力 
许多大陆的人一直对现在台湾国军的战斗力嗤之以鼻。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一相情愿
的看法。尽管在海岛上的陆军不是决胜兵种已经是不争事实,尤其是在海空军被消灭之后,
面对强大敌手,如果没有外援,海岛上的陆军迟早是要被消灭的。二战中日本在太平洋岛
屿的防守陆军的下场,包括没有受到美军攻击的岛屿上的日军,充分证明了海岛上的陆军
不是决胜兵种。 

现在台湾军队的士兵,已经不是50年前的那些在大陆被强绑入伍、没有任何理念、无文化
的农民士兵。现在的台湾军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受过良好教育(至少初高中)、渴望台湾
独立,成立“台湾民主国”的年轻人[清末刘永福(?)的黑旗军,曾经在被日本人消灭之
前,在台湾成立过一个短命的“台湾民主国”,并发行过一枚有猛虎下山图案的“台湾民
主国”邮票。有兴趣的人士可查一下中国邮票集,不难发现这个事实]。这些年轻的国军
士兵会为保卫他们的理念、尊严和家园而赴汤蹈火的(台湾政府正在不断地、大力地宣扬
作为一个台湾人的尊严这种理念)。如果不是全部,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会为捍卫自己的理
念、家园和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弹并且玩命的台湾年轻人。本人认识的几位老板级台
湾人多次誓言旦旦:如果大陆犯台,立刻买机票回台湾当兵。年龄大了,当个伙夫还是胜
任的。 

今日之台湾国军,已不是昔日之腐败无能的国军。这一点,希望大陆的人们不要忘记,尤
其是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不应该忽视的事实。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台湾的兵源和紧急动员能力是非常充分的。如果台湾政府愿意,加上
条件允许(通讯、时间和道路交通状况等),台湾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周?)集结至少
200-300万大军!如果真是象一些天真的人提出的解放军开战的第一天通告美国政府,
第二,三天如何、如何。。。,到第七天才渡海攻击的话,200万严阵以待的国军,还
真是够首波渡海攻击的20万解放军士兵“喝一壶的”。解放军是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发
生的! 

(三)开战亦始即坚决阻止台湾集结和组建预备队 

台湾军队平时保留一个人数不多的常备部队,以海空军为重点。现役陆军人数和机动能力
无法应付解放军的多点、大规模、多波次加高密度的大规模登陆作战。但是,从上面谈到
的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台湾具有迅速集结大量预备役士兵的能力,并且可以在极短时间
内将新组建的预备队投放到抵抗登陆的战斗中。解放军若不能在解放台湾的战役中自始至
终有效地阻止台湾集结和组建预备队的话,那么登陆的解放军将面临守军十分强大的抵抗
,甚至有被赶下海或者被消灭的可能! 

前面已经提到了台湾具有迅速集结和展开战略预备队的优势: 
(1)发达的通讯系统: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通讯手段,可及时通知和追踪被招集人员; 
(2)良好的道路系统:台湾几乎是村村通路。便于预备役士兵及时赶到指定集结地点; 
(3)众多的便捷交通工具:摩托车。被招集士兵驾摩托车,迅速赶到集结地点。摩托车
还具有不受战时道路拥挤的影响这个优点; 
(4)就近集结:台湾狭小,人口密度相对大,预备役士兵可就近集结成军; 
(5)大量的武器装备储备:士兵可以迅速得到武装,稍加训练,就可开赴前线; 

但是,也存在影响台湾战略预备队迅速集结和展开的因素: 
(1)纵惯南北的公路易被封闭:贯通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中间地段,极易受到攻击后造
成中断。如果高速公路被毁造成交通阻断,只能使用沿海(西岸)的其他次级公路。但是
这些公路的许多路段很可能受到解放军的炮火威胁。阻断长途交通,主要会影响预备役军
官的集结。因为军官们居住的会比士兵分散。开战后,几乎无法使用民用飞机赶到集结地
点。 
(2)一旦预备队集结,就极易被发现(比如众多的摩托车向同一个方向开,某地突然增
加了许多摩托车等),集结地和集结的预备队会受到攻击; 
(3)预备队难于训练:台湾没有战略纵深,因此对已经集结的预备队无法进行安全有效
的训练。甚至集结地本身有受到解放军直接攻击的可能。 
(4)预备队难于展开:还是由于台湾的地理限制,已经集结的预备队在展开过程中,极
易被发现并且受到解放军的攻击。加上战时道路被毁,交通不便,也会造成预备队无法及
时展开,开赴战场。或者在展开过程中因道路状况而受阻、受到攻击。 

总之,由于台湾地域狭小,台湾在战时迅速集结其战略预备队有其优势。同样是地域狭小
的缘故,也给迅速集结预备队,以及及时展开预备队造成了困难。如果台湾采取当年苏俄
红军在被围时的预备队投放经验,还是有可能成建制地向战区投放生力军的。但是,装备
有重装备的部队的活动,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四)解放军如何反制台湾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和向战场投放 

1、海空配合,多波次高强度持续冲击,速战速决 

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绝对不可采取按部就班的逐步投入那种模式。必须采取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鼓攻之,一鼓而下。 

在导弹和空袭时,应当有意对交通和通讯网进行大规模破坏,使台湾兵力招集和集结造成
困难。由于交通和通讯受阻,说不定有许多人以此为借口而避开了服兵役而保全性命。 

解放军第二波渡海登陆的部队应该在首波渡海登陆的的24小时内登陆,第三波登陆部队
要在48小时到达。后两波登陆部队不一定全部使用已经占领的现有登陆场,可以开辟新
的登陆场来分散台军的抵抗强度。形成连续高强度的冲击波群,使防守台军没有喘息之机
。解放军登陆部队要迅速展开,切断和打碎台湾的交通系统。这样,即达到了分割守军、
撕破防线的目的,也阻止了台军迅速集结和展开其战略预备队的可能。若解放军只面对现
役的20万经过连续高强度抵抗作战达48小时、已经及其疲累不堪、并且得不到补充的
国军陆军,仗打得会轻松很多。 

运送第一波解放军登陆部队的船只立即返航(估计会有三分之一伤毁),加上补充的船只
,接载第三波渡海解放军。台湾海峡100多公里宽,普通鱼船的航速可达15节以上,
渡过台湾海峡航行时间在12小时以内,加上进港、卸载和装载时间,30小时之内应该
可以完成一次往返。 

如果连续三波登陆解放军部队能在48小时内登上台湾(0时,24时,48时),那么
战局基本可以在一个月内结束(1周解决登陆和野外围歼战斗,三周完成各主要城市攻坚
战)。 

由于渡海运送能力有限,解放军不可能随渡海部队运送大量的军用卡车。登陆的解放军应
该立即在当地强行征用民用交通工具(台湾各种货车很多,十分方便。拿枪顶住脑袋,
车主一定会把车钥匙交出来),迅速向前推进。由于对战争的恐慌,一般民众都会在战前
把油箱装得满满的,备战备荒,以防不测。正是这样才方便了解放军。 

结束城市攻坚战之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清肃那些不成建制、没有给养的小股武装抵抗(因
为残余武装有民众基础,可能要达半年之久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真正肃清。如果采取粮食等
定量供应措施,会加快肃清残匪的进程)。 

2、迅速摧毁台湾的抵抗决心 

今日之台湾民众之民心与当年国民党统治大陆时的民心也决非相同。昔日之国民党政府已
经民心丧尽。实际上,当年的国军惨败给解放军,并非完全是军事因素。政治因素是造成
国军全面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台湾,那种象当年中国人民全面唾弃国民党政府的那种
民心已经不再。如果与大陆发生战争,台湾民众定会全力支持台湾政府的。 

解放军将面对一个与解放战争完全不同的战争环境,一个到处充满敌意的环境,一个与对
外族作战无大区别的战争环境。因此,希望大陆一些还没有恢复理智的人们,尽快恢复理
智,认真对待解放台湾的战争。请记住:轻敌只会导致重大牺牲甚至失败! 

请不要忘记血的教训: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解放军在完全敌对和陌生环境下作战,
加上执行可笑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遭受的重大损失!一个在田里耕作的越南小童,
操起火箭筒,干掉中国坦克里的所有乘员!7-8个越南老太婆,每人操用2-3挺轻重
机枪,就可以坚守一个山头达半天之久,给攻击的解放军造成半个连以上的士兵伤亡
(当然,攻下山头后,那些老太婆都给毙了,但也不合算)。 

解放军必须在第一时间迅速摧毁台湾的所有通讯和道路网络。尤其是通讯网,包括民用
有线和移动通讯网络、广播电台和电视系统。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造成民众心理
慌乱,影响抵抗意志;(2)阻碍招集预备役士兵的动员工作;(3)没有了宣传渠道
,政府向民众宣传的抵抗信息就无法做到家喻户晓,对减低抵抗强度有很大的帮助。在
当今社会,一旦人们无法及时得到和传递消息,就会产生极大的恐慌心理,因而产生混
乱。这种恐慌和混乱,对粉碎台湾政府的抵抗体系和民众的抵抗心理,及其重要!如果
加上军事行动已经造成的水电煤气供应,交通中断,使人人认为“一切都全完了!”这
种失败情绪,那么会有更好的收效。 


二、浅论城市攻坚战 

许多人都一致认为解放台湾的主要战斗是城市战。鄙儒也有同感。在台湾各处走的时候
,鄙儒注意到了,台湾没有什么荒芜和大片可以供军队周旋的地域,村镇密布。一枪可
以打到邻村,一炮可以轰到临近城里。看来,解放台湾的战斗,除了登陆作战以外消灭一
部分敌军外,主要集中在围城攻坚战。 

打巷战,攻守双方士兵的伤亡率都是很高的,尤其是面对现代化战争中大量使用的自动
武器和火力强大的攻坚器材。 

巷战中,飞机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可能在监视敌方的兵员调动等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
(指直升飞机)。在巷战中,如果坦克等重装甲装备不想当靶子,就应该放在步兵分队
的后面,负责掩护步兵分队的进攻和协助步兵分队防守反冲击的敌人。 

根据苏俄红军进行巷战的经验,防守方的通讯和补给线的通畅极为重要。打巷战过程中
,经常出现尽管通讯畅通,苏俄红军高级指挥官也是经常不知道自己部队的具体位置的
情况。对守方来说,及时将兵力部署在进攻敌方的前面,对巷战的防守方十分重要。否
则的话,被人家抄了后路或者防守战线被打的破碎都不知道。因此,摧毁或者干扰守军
的通讯系统在巷战中十分重要。进攻方还要时封锁防守方的增援通路。 

攻打台湾城市,应该说相对容易。第一,台湾的城市里基本没有象在中国大陆许多城市
的那种高楼大厦。台湾城市内的楼房,90%以上在10层以下。10层以上的楼房不
多,屈指可数。另外,不象中国大陆的雄伟城市建设规模,除了台北市和高雄市等几个
大型城市以外,台湾城市中的立体交叉和立体公路桥也极少或者干脆没有。 

台湾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和绿化的很好,许多城市的道路都是很宽的。城市主要公路中间
还有绿色隔离带,有便于进攻士兵隐蔽。由于有许多马路较为宽阔,有利于坦克协同作战
。但是城市攻坚战对坦克过于前出有诸多不利之处。马路两旁楼房的底层,往往有象广东
大多数城市的那种“骑楼”构造,有很多支撑骑楼用的柱子和遮阳板。进攻士兵可以利用
这些构造进行隐蔽和攻击。台湾多数楼房都设有地下“空袭掩蔽所”,并有明显的指示标
志。连台北中正国际机场的国际侯机大厅内,也有一个明显的指示标志:“空袭掩蔽所”
。这些隐蔽所里面有什么天地,就不大清楚了。应该是即可以作为首军的防御阵地,也可
以作为民用避难所。建议到时候见到这种“空袭掩蔽所”,也不要多问,就象打当年越南
那样,不用管里面躲的是什么人,闭着眼睛往里面仍几个炸药包就行了。 

由于处于热带地区,所以台湾的楼房建的都不是十分坚固,一般为一块到一块半砖厚的
混凝土或者砖墙而已。如果不经特别加固,很容易被火箭弹击穿。 

解放军攻城部队应大量装备具有一定射程的、火力强大的单兵攻坚武器,比如火箭筒,
单兵导弹等火器等每个士兵随身携带二枚。火焰喷射器也有一定用场,可以躲在楼房的
骑楼下面,向对面楼房里的防御工事突然喷火。步兵个人配备轻型高射速、高密度自动
步枪。如果能给步兵装备大量的单兵燃料空气手雷之类的局部高杀伤力短距离攻击兵器
,有助于迅速消灭在楼房内和各种接近掩体内抵抗的敌军。 

若能把解放军的山地作战部队用于攻打城市,也是一个高招。山地作战由于道路状况极
差,不便重型装备移动(重型火炮和坦克等),所以必须给山地作战部队配备特殊装备
系列,如专门设计的火力强大的轻型武器(印度军队的山地作战师就是这样配置的。好
象印度有20多个装备专业武器的山地作战师)。使用配备给山地作战部队的这些火力
强大的轻型攻击武器,用在城市攻坚作战,应该是十分适合的。 

总之,城市攻坚作战,首先要敌人防御指挥部失去指挥和调度能力,封锁防御方兵力移
动和增援路线。以数百个步兵突击分队(每队20-30人,配备多套通讯器材、足够
攻坚弹药和5个以上的阻击手。1000个这样的突击分队不过才2-3万人而已)按
计划分散进攻。分队内士兵分组交替掩护、警戒、观察和运送弹药,使用火力强大的步
兵攻击武器,逐个据点攻击。应该注意对突击分队的弹药供应(建议由后面跟进掩护的
装甲车提供)。往往一发火力强大的攻坚武器,就可以解决一个据点里的3-5名防御
士兵和防御兵器。 

坦克和装甲车的战斗位置应该在攻坚步兵的后面(后面!放在步兵的前面只能给敌人当
靶子)。在进攻步兵的后面配置若干装甲车,可以提供强大的地面支援火力,在守敌发
起反冲击时使用,并且可以做为移动仓库,为前面的攻击步兵运载弹药食品饮水等,必
要时还可以利用影子,为步兵分队的兄弟们提供乘凉场所。这样的配置,攻打城市的巷
战就可以打的比较痛快:敌人防守,我就用火力强大的步兵攻击分队攻击;若守敌众多
,转入以攻为守,我后面有强大的装甲火力支援,耐我义师何也?!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