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记者之家>>私人写作n_n>>百年大公报·迷途激流(二)

主题:百年大公报·迷途激流(二)
发信人: twobears(阿忆胯骑双牛)
整理人: sayrainly(2002-04-08 14:20:26), 站内信件
香港凤凰卫视12集专题片《百年大公报》,尚未播出—— 

PART  2                 迷途激流 
                      (阿忆草稿) 

   1916年6月7号,袁世凯去世后第2天,黎元洪在北京东厂胡同自己家中举行总统就职仪式,出席者仅有段祺瑞和内阁成员。除了东厂胡同两端的出口停放着十多辆汽车马车,除了黎宅门前悬挂着两面五色旗,一切如旧,看不出任何履新气象。 

 【主持人刘海若: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总统,但实权却掌握在段祺瑞总理手中,于是黎段之间,斗得是死去活来。1916年秋天,在徐树铮将军支持下,大股东王郅隆收购《大公报》全部股权,出任董事长。徐树铮是段祺瑞的绝对亲信,鼓励王郅隆独断《大公报》,自然是要让《大公报》助段祺瑞一臂之力,充当国务院的喉舌。于是,《大公报》走入短暂的迷途。 

    王郅隆早年是天津粮店的小伙计,因为舞弊而被辞退,不得不自立门户,除了作粮食生意,还倒卖木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王郅隆认为,军人是最有实力的社会阶层,于是他结交军人,办起银行和纱厂,成了著名的暴发户。王郅隆完全斩断英敛之的线索,直接控制《大公报》时,徐树铮建议他聘请内务部参事胡政之充当经理,兼主笔。 
    胡政之是四川人,留日学生,曾在东京高等商业专门学校学习,结识同学吴鼎昌。回国后,胡政之曾任江苏高等法院第2分庭刑庭庭长,结识另一位留日学生张季鸾。整整10年后,正是这3位留日学生联手买断《大公报》,使这份百年报纸达到声名的颠峰。不过此时,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尚未走到一起,而是在各自的政治旅途中奔忙,唯有胡政之率先进入刚刚投靠段祺瑞的《大公报》。 
实际上,胡政之本来就在段祺瑞的势力范围内生活,但此时的胡政之已看透官海,已决心脱离官场,用文字报国,为此《大公报》经理胡政之踌躇满志,发誓要把英敛之离开5年中失去的光辉夺回来,于是一系列改革由胡政之肇始! 
    英敛之14年前创办的《大公报》,说起来是报,样子上里里外外却是一本书,其中每个版面都是整版直排。为了让它真正像报,胡政之把每个版面都分成上下两栏,栏与栏之间留出一条空白,每栏自己各加边框,如果对折,仍可以装订成书。两个月后,胡政之不依不舍,版式再次革新,把每版垂直两栏改为4栏,栏栏之间不留空白。1917年初,胡政之把4栏增改为6栏,《大公报》终于从书的样子,变成了一张十足的报纸。 

   这个时候,《大公报》作为段祺瑞系统的机关报,在与黎元洪的政治斗争中也颇为风光了一阵。奇妙的是,此时的张季鸾却在黎元洪一方,特点是秉笔直言。过去评级袁世凯,他曾入狱3个月。袁世凯死后,张季鸾创办《中华新报》,又去披露段祺瑞与日本订立满蒙五路大借款合同,因此再陷囹圄,经营救才得获释。然而,尽管身处对立面,但胡政之与张季鸾相通的是都以真实为坚,胡政之下令停止伪造新闻,每逢重大事件,《大公报》必派记者进行专访,再以快邮寄稿,使新闻内容大为改观。随后,《大公报》恰逢张勋复辟,胡政之言论纪事,精确明敏,使报纸销量扶摇直上,创作了《大公报》在王郅隆时代的鼎盛时期。 
   1917年夏天,黎元洪与段祺瑞的斗争几近白热化,不得不请张勋进京调解,哪知张勋率督军团大兵压近,先是逼黎元洪解散国会,而后扶废帝溥仪复辟。黎元洪以共和为重,宣布由冯国璋代理总统,重新确认段祺瑞是总理。当时,京津火气正旺,人心惶惶,直到《大公报》报道黎元洪已把总统印绶、请冯国璋行使总统职权的电文、对段祺瑞的任命书一同送到天津,交给隐居在马厂的段祺瑞,人们才长长地出了口气。 

 【主持人刘海若:段祺瑞自然是杀回北京,赶走了张勋,而黎元洪心灰意懒,去意坚决,总统果真交给冯国璋代理。1918年,为了选出称心如意的新总统,徐树铮又在为段祺瑞跑前忙后,他和内务总长王揖唐在北京安福胡同成立了一个俱乐部,为的是征集会员,组建国会。于是大家就把这个既无纲领又无组织的小圈子称为“安福系”,《大公报》也就被说成是安福系的机关报。 

    历史恢复了平静,民国总统换成了徐世昌,但掌握实权的还是段祺瑞。而段祺瑞高兴的并不止于此,他听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的捷报,中国是战胜国。当初,引发段黎之争的恰是中国是否参战,黎元洪反对参战,而段祺瑞力排众议,对德宣战,终于获得圆满。于是,全中国的目力都移向了青岛,那是战败国德国的租界,大战中被日本夺去,而此时此刻,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战胜国,青岛是否能交还中国,答案又全在巴黎和会。 
    1919年初,巴黎和会人声鼎沸,政要无数,记者云集。然而,在这命衔一线的讨价还价过程中,中国记者只有一位,那就是《大公报》主笔胡政之。在巴黎和会的3个月中,胡政之聆听到中国代表顾维均的慷慨陈词,也目睹了西方列强的秘密外交,更是听到来自祖国的读书人和工人们的呼声,最终他所看到的是,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第一次昂着头,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使青岛没能归属日本。 
   1920年夏天,胡政之回国,发表《本报改造之旨趣》,准备大干一场,但中国再次陷入动荡。在直皖战争中,段祺瑞和所谓“安福系”被打得大败,《大公报》董事长王郅隆被列为“安福十凶”,遭通缉后逃亡日本。《大公报》声名扫地,胡政之功亏一篑,只得辞去经理职务。王郅隆逃走后,《大公报》结束与安福系短暂的关系,重又恢复“不党之宗旨,发为至公之言论”。但报纸所有权仍在王郅隆父子手里,而王郅隆鞭长莫及,无力经营,致使《大公报》一蹶不振,销量再次锐减,直跌到每天只印10份。 
   1923年,王郅隆在东京大地震中意外死亡。1925年11月27号,《大公报》宣告停刊。 

   1926年,段祺瑞因为三一八惨案迅速垮台,退出历史舞台,而胡政之和张季鸾恰好在天津重逢。张季鸾感叹道:“十多年来,同业友人,或死或散,或改业为官吏,独政之与吾钟情于报纸而不渝!”他们住的地方,又恰好离《大公报》社不远,每天都看着报社大门紧闭,物是人非,对这张有着24年历史的著名报纸感慨万千,痛惜倍至。终于有一天,无意谈到为什么不复刊《大公报》,让它继续活下去,两人一拍即合。 
   胡政之和张季鸾谈着谈,谈到了筹办经费,想到另一位留日学生吴鼎昌。此时的吴鼎昌已是金融界的大人物,是四行储蓄会主任兼盐业银行总经理。安福系倒台后,吴鼎昌要立志办3件大事:一是办储蓄会;二是办现代化大饭店;三是办一张像样儿的报纸。于是,三位昔日的留日学生一致决定,把《大公报》买下去,连招牌到房产和设备全部盘过来,续上先前的香火。 

 【主持人刘海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个人决定:第一,《大公报》不以营利为目的,启动资金由吴鼎昌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捐;第二,吴鼎昌是社长,胡政之是经理,张季鸾是总编,全权负责文字;第三,3人均专心办报,3年内都不可以在任何有工资的机构担任职务。第四,为保证胡张专心,吴鼎昌提议,不要报社收入,以保证胡张高薪,另外,胡张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社送股;第五、3人共组委员会,研究时事,意见不同时,少数服从多数。用胡政之的话说,这简直是我们的宪法,一直被我们供奉着。 

   胡政之几乎没有费什么口舌,就从王郅隆的儿子那里,买下了《大公报》所有商标、房产、工厂和设备,组建起天津总部和编辑部,另在北京和上海建了两个办事处。 
   《大公报》的3个隶书标识,仍出自报社刻字工人崔永超之手。自英敛之时代,崔永超就在《大公报》刻字,此后又把一辈子交给了《大公报》,每天都在印刷厂雕刻着大号题目和字模盘上没有的汉字。像崔永超一样,新《大公报》的工厂工人,全部是原班人马。 
    1926年9月1号,《大公报》以全新姿态重新登抬,报头如旧,但报头下特地标明:“本馆创始自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即西历一千九百零二年。” 

 〖《百年大公报》主题歌《水流云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