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环球论坛>>亚太地区>>大国外交与亚太形势 (言论)

主题:大国外交与亚太形势 (言论)
发信人: bywind()
整理人: monn(1999-05-03 02:31:55), 站内信件
        本文选自ACT:alt.chinese.text

                        大国外交与亚太形势

     作者: 言论 [24899:11471], 5/14/97:


       在美中日三角与美中日俄四角关系中,美中关系是影响其他关系
     的主要因素,而中国又是可能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中
     国力量壮大会影响区域力量平衡与战略格局,因此特别容易引起别国
     的反应。

       亚太地区的大国外交,最近呈现出互动频繁、利益交叉与彼此制
     约的错综复杂局面。

       中国接待美国副总统戈尔与国会众院议长金里奇到访不久,江泽
     民主席就风尘仆仆地前往莫斯科与俄国总统耶尔辛举行两年来的第三
     次首脑会晤。中俄联合声明墨沈未干,俄国总统又将再度访华以报聘
     去年岁尾中国总理李鹏对莫斯科的访问。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芬兰赫尔
     辛基与耶尔辛会谈之后,又与日本首相桥本在华盛顿就美日关系举行
     两年来的第二次会谈。几个月后,他还将在白宫玫瑰花园为江泽民来
     访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使中美两国相隔八年之后实现来之不易的第
     一次首脑会晤。在中日两国之间,李鹏总理与桥本首相将于今年内进
     行互访。除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交往之外,中美日俄四国外长之
     间的相互访问更是络绎不绝。

       大国之间进行如此空前频繁密集的高层互访与外交活动,其当前
     政策目标与背后隐藏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这种大国外交对亚太地区的
     形势发展又有什么影响,人们需要透过纷繁的现象从更加广阔与纵深
     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亚太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参加亚太经合首脑会
     议(以下简称APEC)十八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世界一百七
     、八十个国家的一半,贸易额占百分之四十六。随著世界经济中心加
     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大国外交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也在与日俱
     增。

       亚太地区又是美中日俄四大国力量与影响相互交集的地区。由于
     苏联垮台与美苏对抗消失,亚太地区大国的力量对比与相互关系,在
     后冷战时期已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俄国急剧衰落
     与中国迅速崛起,以及新的中美日三角关系取代了从前的中美苏大三
     角战略关系。

       苏联消失使美国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超强国家,拥有他国所难以
     望其项背的经济军事实力。它的国内生产总值高达7万亿美元,相当
     于APEC其他成员国的一半。虽然美国军费已从过去冷战时期的平均每
     年3040亿美元降为2800亿美元,但它仍然相当于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
     军费的一半。美国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驻有10万军队,以维护本地区
     的和平与安全。由于后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美国财力的
     下降,美已无力主宰世界全局,但它仍以全球领导国家自居,力求保
     持其在亚太和全世界的军事优势、实力地位与美国战略利益。

       日本国力仅次于美国,但近年来经济衰退不振,复苏乏力。由于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迅速增长,日本在亚洲的经济优势已不如从前
     。它在安全上仰仗美国,经济上又向美国挑战。它与中国虽有密切的
     经济关系,但因存在领土纠纷又缺乏相互信任,虽已建交25年,中日
     之间仍难确立良好的政治关系。日俄关系也无重大进展。日本要实现
     由经济大国变为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的美梦,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它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名次已从1991年的第
     10位迅速上升为第7位,并已逼近意大利的第6位。如能保持经济持续
     高涨与国内局势稳定,中国将在一二十年内从政治大国发展为经济大
     国与军事大国,从地区性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中
     仅次于美国的一极。相形之下,俄国国力却迅速衰退,最近五年内工
     业生产下降百分之六十,外债高达国内总生产值的三分之一,等于全
     年出口的一倍半。即使俄国现有兵力只及前苏联的三分之一,还是拮
     据得连军队饷银都发不出来。由于经济困难,财力不足,俄国必须致
     力于整顿内部,稳定西线,不得不在东线实行战略收缩,在亚太地区
     暂时置身于美中日大三角之外。

       古往今来,大国之间往往要经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以后才会出现
     力量对比的的重大变化。现在中俄两国的国力与地位,在未经战争的
     和平时期一盛一衰,一升一降,出于不同的原因而发生影响世界格局
     的明显变化,这在近现代历史上是极为少有的。

       从当前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美国力求维护亚太地区现状以保
     持其领导地位;中国国力膨胀势必要突破亚太地区现有力量对比与战
     略格局;日本既想提升国际地位以改变经济大国现状,又想抑制中国
     改变现状;俄国则无可奈何地指望有朝一日重新收拾旧山河,恢复失
     去了的“现状”,以便重新参与大国权力角逐场上的竞赛。亚太地区
     各个大国,就围绕著这样一种形势变化,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相
     互之间的外交折冲,以达致各自的政策目标。

     相互依存制约成为关系特点

       由于形势变化与各国情况差别,亚太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具
     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与冷战时期大国关系以相互对抗或利用对抗为主的特点不同
     ,后冷战时期亚太大国关系不再以敌友来划分。美日之间仍为盟友但
     已非主从关系,美日与中俄四国基本上处于一种非敌非友的状态,相
     互之间不再存在过去那种战略上合纵连横,主要从敌友关系角度来考
     虑决定联合谁反对谁的问题。

       二、经济因素日益凸显,打“经济牌”成为大国之间相互拉拢或
     相互制约的重要手段。克林顿之所以不得不在对华政策上决定贸易与
     人权脱钩,舍遏制而就交往;北京之所以要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保持
     低调而不敢对日采取强硬态度,无非是出于经济利益的主要考虑。

       三、军事力量与军事手段虽然不再成为解决问题或相互制约的重
     要因素,但对大国外交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美国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始终要保持对各国的优势地位。中国深感武器落后,加紧引进与研制
     尖端武器以缩短与其他大国的差距。日本不断以高科技装备军队,以
     便在需要时迅速扩张军力。俄国维持大国地位的主要本钱,在于拥有
     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核武器与高科技军事装备。

       四、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两重性,即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一
     体化进程加速发展而使彼此相互依存程度增加,在维护双边关系与地
     区安全上具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相互之间又在各种问题上存在分歧
     、矛盾与摩擦。这种利益与矛盾交织的情况,使竞争与合作、分歧与
     妥协并存的现象成为大国关系的特点,同时又构成相互避免冲突对抗
     的制衡因素。

       五、由于大国之间利益与矛盾交织,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甲方与乙
     方一致而与丙方有争执,在那个问题上乙方与丙方有共同点而与甲方
     有争执,在另一个问题上则甲方与丙方争执而与乙方一致,形成一种
     需要相互合作而又受到相互牵制的复杂局面,使大国外交具有纵横捭
     阖的更多空间余地,每一方必须从多边而不仅是双边角度来考虑问题
     进行决策。

       六、与冷战时期大国你敌我友关系较为固定僵化的情况不同,现
     在亚太大国之间的关系,由于存在上述因素,将会因相互力量消长与
     彼此谋略的运用,而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大国关系的发展趋向和前
     景,具有变数和不确定性。

     美中日大三角影响亚太全局

       美中日三边关系已取代当年的美苏中三边关系,成为影响亚太地
     区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新的大三角中,美国尽管不能支配全局却占有主导地位,
     具有制约中日两国的更多手段与筹码。美强调要维护美日联盟关系,
     既有利用日本牵制中国的一面,又有在军事上抑制日本军事扩张的战
     略考虑。只要日本在安全上有求于美国,美就能保住它在太平洋地区
     的军事存在,防止日本将来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再次向美在亚太
     地区的主导地位进行挑战。

       但是日本并不会改变自己的野心。如果它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
     大国与军事大国,它最终必然要求突破“和平宪法”(不派兵出国)
     与“非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不输入核武器)的束缚,企图
     借口日本安全受到外来威胁而扩张武力,从而改变亚太地区的战略平
     衡,使美中两国甚至东南亚国家感受到它的威胁。

       对中国的发展进行牵制,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考虑。经过多年
     徘徊之后,美已作出了进行“交往”而不予“遏制”的决策。因为根
     据历史经验,对中国这样的大国,“遏制”既不可能,其后果也必然
     有损于美国的自身利益。但美国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放弃遏制,而且“
     交往”政策就包含著以和平手段对中国未来发展加以软化与遏制的因
     素,目的在于使中国在西方影响下被纳入国际规范,使中国成为国际
     社会的good boy,从而减弱中国对美国与西方利益的威胁。

       中国在后冷战时期的大国外交政策,以创造和平国际环境,利于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综合国力为主要目标。中国外交的首
     要对象仍然是美国,愿意与美发展平等互利合作的关系。因为中国在
     经济、贸易、资金与技术上有求于美,在双边关系与国际事务的许多
     方面需要与美进行合作,避免对抗。但北京十分警惕美国对中国进行
     “西化”与“分化”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处处强调维护主权独立,
     反对美国干预。

       对于日本,北京的政策也有两重性,既要在军事上防止、政治上
     抑制日本,又要借助于日本的资金、贷款、技术与市场来发展中国经
     济。在中美关系由于天安门事件而恶化倒退之后,北京曾经想利用美
     日矛盾拉拢日本来牵制美国,但由于美日双方都对中国未来发展感到
     不安,而去年中国在台海地区的军事演习又使日本增加了对中国的疑
     虑,从而在其亚太政策上作出进一步加强美日双方安全合作的调整,
     中国企图利用美日矛盾的政策意图难以贯彻。现在美中日三边关系已
     出现了美日靠拢,中日与中美相对拉开距离,对于中国有所不利的态
     势。

     东亚安危系于中国

       北京在苏联解体初期,对俄国局势和亲西方的耶尔辛总统抱有深
     重的疑虑,在发展中俄关系上持观望态度。但中美关系难以好转,中
     日关系也不平稳,美日双方有加强联合制约中国的趋势。为了平衡这
     种局面,增强制衡美日的力量,近年来北京利用俄国所处的经济政治
     困境,采取了亲俄制美的策略,大力提升中俄关系。虽然这在中国的
     大国外交上造成了一定的声势,但由于中俄关系取代不了中美关系,
     中俄各自都有求于美,中俄亲善合作尽管产生一定的效果,却有相当
     的限度,包含著一定的虚数,它在外交上只能是中国牵制美国的一张
     备用的副牌。

       在美中日三角与美中日俄四大国关系中,美中关系是影响其他关
     系的主要因素,而中国又是可能影响亚太地区安危的主要因素。因为
     在亚太形势与地区安全问题上,美国要的是守成,它不会主动改变现
     有均势;而中国要的是变革与突破,包括它本身力量的大规模成长与
     改变台湾现状的决策,由此而会极大地影响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与力
     量平衡。也就是说,美国的亚太政策是对其他力量的挑战与形势变化
     作出反应,中国则是以自己的政策与行动对亚太地区现状进行挑战而
     引起别人的反应。

       现在西方“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北京则一再驳斥这种论调,
     认为是无稽之谈。中国外长钱其琛日前在访美时指出,中国历史上从
     未有过对外扩张的传统,也从未对外国占领过一寸土地或派驻过一兵
     一卒、即使将来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它也决不会实行侵略和扩张的政
     策,因为这是中国宪法所确定的一条原则。

       钱其琛的话是真诚的,也是可信的。

       但对于所谓的“中国威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以具体分析,
     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究竟中国会不会成为亚太地区的“威胁”,主要是看将来
     而不是看现在,也就是取决于后人而不是今人。当中国的力量由当年
     美苏对抗时四两拨千斤的四两变为千斤的时候,它对国家利益的认定
     与国际局势的判断和对策,还会和现在完全一样吗?

       问题不仅在于中国将来是否会拥有令人可畏的力量,而是它会如
     何估量判断局势,如何使用力量,对谁使用力量,以及对外界作出适
     度的还是过度的反应?这是现在谁也不能打保票的。

       凡十年来,中国外交固然不乏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务实灵活,
     成效卓著的先例,但毛泽东强行进行世界革命,提出“打倒帝修反,
     扫除一切害人虫”的空想激进口号,邓小平对中越边境战争匆促上阵
     代价惨重,以及对李登辉访美那样的大事,信息不灵,判断失误,事
     先缺乏两手准备,事后惊惶失措,之后又采取高压手段作出过度反应
     ,某些高层人士目空一切口出狂言,使局势发展孕育著难以预测的严
     重后果,等等情况说明,在中国的决策过程中也有过不少主观武断、
     意气用事的非理性思考,表现为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对事态发展的前
     因后果缺乏深思熟虑,以及只看五十步不看五百步的短期行为。作为
     一个大国,这种情况是不应有的,但现在还不能断言,今后类似情况
     就决不会重新出现。

       第二,所谓“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出于西方某
     些人的恶意捏造,对此概可加以批驳,也可不必在意。另一种则是出
     于好心者并非恶意却有疑虑的担心,对此必须认真对待。

       要知道,大象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麋鹿与山兔面对强者时所怀有
     的弱者心态的。对于北京强调“一个中国”,东南亚国家并无异议。
     但如果台海发生战争,这就不光是中国内部问题,而必然会涉及亚洲
     邻国的安全与利益、北京不能就此简单地认为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而
     完全无视于东南亚邻国的愿望、要求与利益。

       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存在著南海领土之争,这些国家很难不产
     生疑虑,今天发生在台海的危机冲突,明天会不会在南海重演?因此
     ,即使像李光耀这样对北京十分友好的亚洲政治家,也不希望台海发
     生战争,而且要求美国保持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显然,他的忧虑包括
     日本未来动向在内,但也没有排除中国发展与政策的不确定性。

       中国在雷厉风行地拿下美济礁之后,又接著派高级军官去南海诸
     国作和风细雨的解释工作,这表明北京已经感到,在台海危机没有解
     决之前就急于在南海开辟第二战线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中国究竟是按
     照邓小平的主张,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韬光养晦”呢,还是认为无
     论在台海、南海或其他问题上,非针锋相对就不足以显示中国威力捍
     卫中国主权,不惜拔刀出鞘,让那闪闪寒光使人望而生畏,更使那些
     好事者借以大做“中国威胁”的文章,这是不是一个值得中南海决策
     者三思而行的问题呢?

      (作者是旅美政论家、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
    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
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
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 来源:·Netease BBS nease2.gznet.com·[FROM: dcbpc58.szptt.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