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nnycyb(梦竹)
整理人: rainny(2002-04-08 11:01:15), 站内信件
|
我们这是有点“隔岸观火”的状态啦,呵呵……
原本阿喻开了头,而我所述大都是题外话,所以我本不想另起炉灶,以回复阿喻交差,不曾想一发不可收拾,只好退出回复,硬着头皮上了。——————
其实每个人在看任何作品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这和“老婆论”可是截然相反的。书上常说,自己的老婆怎么也能挑出点毛病来,别人的老婆,怎么看都是这么地引人入胜。
文章则不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怎样都觉得理所当然,但看别人作品时怎么也会有不能共鸣的小地方,这也许是我们在读的同时加入了过多自己的思想,其实每个人与每个人的思路不一定能融合到一定程度。简单如我们的语言,同样的话语,不同的发音,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是你!”是肯定且带惊讶或气愤或喜悦,“是你?”是略带点犹豫不确定性的……语言尚且如此一语多解,何况中国文字。
文学和古典音乐一样,欣赏古典音乐得先了解当时创作作者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这音乐本身蕴涵的情感;而文学作品,或许我们了解了作者本身写作时的初衷,便能更深刻地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
鹰派的写作风格有很浓重的莫言味道,且大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质。一开始鹰派问过我看《吃了我吧》这篇稿字时的感觉,“行文不错,语言生动,但有拖泥带水的不畅,新颖性不强,不易令人产生赶读的冲动”
当时看到《龙的传说》这名字时,我也有阿喻的担忧---题目太凝重。但鹰派在文章的开始便点下了一笔“1976年4月22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这年月出生说明此小孩生肖属龙,淡化了题目中“龙”的历史传统形象,在第一章节结尾处,父亲答和尚“姓黄,这村子里都姓黄”——恰恰寄寓了我们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细读,慢慢熔合了文中角色的同时也发觉,毕竟1976的年份过于挨近我们现在的生活圈,读着这似神非神的“传说”便有着极大的共鸣落差。(刚读鹰派的《龙的传说》第一章节,脑海有《红楼梦》第一章节“甄士隐梦幻……”的影子。)
文中和尚还为作者我起了个很具寓意的名“黄连”,根据文中描述“我”的前世苦,“黄连”这名字刚好印证了作者前生“心似黄连苦”。而在第二章节,那一段“ 我在轩辕氏指挥下,在涿鹿与蚩尤大战;…… 我在天庭因对王母傲慢无理,被天帝贬下守卫黄河;我在当黄河之主之时,愤于见到人间征战不断,暴怒之下,溃堤千里,淹死生灵无数,受到天帝之责,再次被贬”为“我”被贬凡间此后受尘世之苦作了极好的铺垫。师傅要“我”下山则说明“我”尘缘未了。
禅意小说很难执笔,但毕竟是沾边了。
至于故事能否令我们再有新发现,则期待鹰派的呕心沥血之作了。
---- 正申请“青春去悔”版副,请点击支持 .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