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武器百科>>常规兵器>>陆军>>坦克和装甲>>装甲战斗车辆、后勤保障车辆与架桥

主题:装甲战斗车辆、后勤保障车辆与架桥
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23 15:34:16), 站内信件
历史的教训
在战争的历史中,一种新的装备常常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战术 
思想的要求而产生。反之,战术思想有时又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一 
种新的装备而变革。在坦克的发展史中,这两种情况则是兼而有 
之。1917年坦克问世时,是为了解决突破由机枪和铁丝网重重 
设防的战壕阵地这一战术难题。到1940年,在富勒将军和巴兹 
尔·利德尔·哈特爵士思想的影响下,由古德里安将军组织和实 
验的“闪击战”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坦克的特点而发展起来 
的。 
从某种角度上看,在1939一1945年的大战中,支援步兵及 
后勤保障部队跟不上坦克编队的行动而使联系脱节的教训,真是 
不胜枚举。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所以竟然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 
由于德国的坦克未能及时得到步兵的支援,无法迅速通过敦刻尔 
克周围低洼地中密布的沟壑和河流。同样,在莫斯科的郊外以及 
埃及亚历山大的边缘处,德国人的坦克也由于燃料和给养供应的 
不及时而不得不停下来。 
同194O年中的德国人的情形如出一辙,东线的俄国机械化 
步兵、甚至摩托化步兵也常常跟不上坦克编队的行动。针对这种 
情况,德国人当时采取的主要战术就是巧妙地运用炮火和轻兵器 
火力来切断俄国步兵与坦克间的联系,然后用反坦克火器或坦克 
炮摧毁孤立无援的俄国坦克。 
1942一1945年,在俄国处于防御态势的德国人当时就认识 
到:他们的坦克必须具有高度持久的机动能力才能抢占有利地 
形,以反击俄国人的装甲突破。这是因为:在幅员辽阔的俄国, 
他们完全可以用让出土地的方法来争取时间,重新部署,实施反 
击。他们还认识到:步兵至少要摩托化,如有可能、应装备能跟 
上坦克行动的装甲车辆。这种观点很快即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在 
战争的最后一年,德国、俄国和西方同盟各国的军队都开始使用 
装甲输送车辆。这种运送步兵的车辆有时甚至就是去掉了炮塔的 
坦克。那时,后勤保障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往往 
是依靠大规模的运输支援。当时美国人的做法就是一例。 
在这段时间里,西线的英国人却用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德 
国人很会利用反坦克火器来摧毁英国坦克,而将自己的坦克保全 
起来,以便担负它们最擅长的行动--突击。这时,英国人和美 
国人心中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摆脱在装甲防护和火炮威力方面处于 
劣势的厄运。这种厄运在整个大战中一直纠缠着他们。 
大战之后,相同的教训在中东战争中又多次重现。叙利亚因 
在戈兰高地驻扎步兵太少而遭惨重损失。以色列的一个坦克旅在 
西奈落入埃及的反坦克火器的伏击,因无步兵支援而猝然受阻。 
同时,这些战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表明,现代战争中, 
弹药和装备的消耗之巨、对后勤支援的要求之大是过去所想象不 
到的。 
不同的军队从他们经历的战争中记取的教训各不相同。在 
1939一1945年的大战中,英国人吃了德国人的亏。因此,他们 
当时希望在火炮的威力和装甲防护力方面,不要再被别人超过。 
那时,美国人也或多或少地有这种想法。结果,在这两个国家 
里,装甲较厚、火炮口径较大的“百人队长”、“酋长”、M48和 
M60就成为战后坦克中的一代骄子。“酋长”坦克,是目前服役的 
同类坦克中的登峰造极者。它重55吨,配备一门120毫米火 
炮。 
以色列面对的是沙漠战场,那里没有树木可做屏障.而且能 
见度又好,射距也往往较大。因此,他们喜欢装甲防护较厚的坦 
克。他们发展了自己的“梅卡瓦”坦克。这种坦克重约56吨,炮 
塔细长,发动机前置,起着增加防护力的作用。 
由于德国人认识到,为迅速重新部署,以反击敌人的装甲突 
击,他们必须具备持久的战术机动力,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观 
点:快速地从一个掩蔽地机动至另一个掩蔽地也可以部分地起到 
防护作用。于是他们生产出40吨重的“豹 l”坦克。俄国人也信 
赖长距离、高速度的公路通行能力和越野时的快速机动能力。这 
也是他们的沿窄轴线快速行进策略的必然产物。 
既然各国为在同样的地形上进行同一场战斗而设计出的坦克 
竟是互不相同,那就一定有某种原因使人们无法找到一个大家都 
喜欢的设计方案。所以,研究一下使用人员--士兵们的要求也 
许会很有价值。

士兵们的要求

在1939一1945年的大战中和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坦克战术 
思想中的主要潮流促使各国都倾向于发展所谓主战坦克。这种主 
战坦克可以协同步兵实施突贯作战,并紧接着向敌占区纵深迅速 
进击,在步兵的协同下,扩张突破战果。这是因为,此时能否保 
持进攻锐势对防止守方重新部署,恢复均势,重新掌握主动权, 
是至关重要的。 
在战斗的突破阶段,坦克必须具备有良好的装甲防护力才能 
经受住反坦克火器的攻击;必须具有良好的武器系统才能打通敌 
人的防御阵地;必须具有良好的战场机动力才能使车辆灵活敏 
捷。在战斗的扩张战果阶段,良好的、持久的战术机动力是制胜 
的关键。 
即使在防御时,装甲部队也不能闲置不用。当有效的反坦克 
武器不足时,就要求用坦克来打退敌人坦克的进攻。这种任务同 
样要求坦克具有良好的防护力、高效的武器系统和敏捷的机动 
力。这些要求都与突破战斗相同。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 
要求。防御的一方永远不会拥有足以密布整个防御地域前沿的装 
甲兵力,而他们要抗击的进攻者又总是将兵力集中于一点实施突 
破。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战术机动力对于机动坦克以阻止敌人 
的突破企图,或是阻止敌突破后扩张战果的企图,又是必不可少 
的条件。这就是德国人在苏联取得的深刻教训。 
从这些要求中不难看出,设计精良的坦克要均衡地满足三条 
主要要求见图 l.4。 
乍一看来,进攻者和防守者对坦克的要求中最大的区别在 
于:进攻者需要良好的机动力,以便扩张战果。为此,可以牺牲 
防护力。但是考虑到突贯作战的要求,这种牺牲又是不可取的。 
因为突贯时,常常是硬碰硬地交火。假如再考虑到防守者对战术 
机动性的要求,上述观点就更难成立了。的确,防守者需要机动 
得比进攻者更快。再者,若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的坦克在战 
场上快速跃进,将使敌方的反坦克火器或反坦克制导武器难于准 
确射击,从而使自己的防护力提高。这种观点的出现,使对坦克 
各项要求的平衡,更难于掌握了。根据最后这种观点,再加上对 
战术机动性能要求的考虑,才形成了薄装甲的“豹 l”坦克的设计 
理论基础。但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以色列人 
也不同意。显而易见,直接参加战斗的士兵们的要求是很复杂 
的,设计人员无法提供一种理想的坦克。因此,士兵们必须做出 
某些妥协。但要做出最佳的妥协、士兵们必须首先理解设计人员 
的困难。

坦克设计

装甲防护力与重量限制

对坦克的尺寸和重量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坦克常常需要经铁路 
和公路输送。铁路上的限制主要指桥梁和隧道的高度、平板车的 
宽度以及正常的两列火车错车时的限制。例如,坦克外部尺寸必 
须受到铁路轨距的限制。欧洲大陆上用于军用车辆输送的TZ轨 
距规就是一例。见图1.5。 
除了铁路输送,很难想象还有任何别的办法能将大批坦克同 
时运进战区。只要用铁路输送坦克,不是在正常时期装车,就是 
在可能发生冲突的紧张时期装车。这就要求必须对坦克的外部尺 
寸做出限制。 
公路输送时的主要限制来自坦克自身的重量。限制坦克重量 
的因素是公路桥梁的负载强度。在战区内,坦克能通过的桥梁越 
多,其机动力越强。如果一辆坦克可以通过限重为50吨的桥梁, 
那么比起只能通过60吨桥梁的坦克,就会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道路。 
还应该记住,坦克越重,它需要工程保障部队提供的架桥设备就 
会更强更重。如果用汽车拖车运送坦克,就更麻烦了。拖车运载 
坦克的重量将增加到80吨,或更多。

高度限制

在铁路和公路输送的尺寸限制之内,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 
的高度,使其侧影尽可能低,使其目标尽可能小。这一点具有重 
要战术意义。此外,坦克重量也是越轻越好,这样有利于将坦克 
履带承受的压力降到最低限度,对提高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通行 
能力有重要影响。 
设计人员在确定坦克高度时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

首先是装填手站立时,由其靴底到其工作帽顶的这一高度 
(b)。在车内,他必须持站立姿式来装填炮弹。在上部,这一高 
度要加上车长指挥塔的光学仪器超出炮塔的高度(a)。在下部, 
要加上车底距地高(d)。这个高度由使用人员根据在松软地上 
“托底”的危险性的大小来确定。俄国的坦克没有带防护甲板的炮 
塔座舱。但是为了防地雷杀伤,西方国家的坦克都有防护甲板。 
这就又要增加一点高度(c)。

第二个影响总高度的因素是炮塔座圈的高度加最大俯角时炮 
闩抬起高度之和的这一高度。炮塔座圈的高度决定于坦克的宽 
度。坦克通过树丛和狭窄街道时的战术机动力与坦克的宽度有着 
密切关系。大多数坦克的宽度约为3.7米。这么大的宽度所带来 
的麻烦是使炮塔座圈的直径过大,不能置于两条履带之间,而只 
能处于其上,如图所示。 
火炮是在耳轴上垂直转动。从图1.8可以看出,火炮打俯角 
越大,炮尾顶部升起越高,而炮塔顶部的高度即由此决定。俄国 
坦克火炮的最大俯角约为90密位(5度)。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坦 
克的最大俯角为180密位(10度)。图1.9表明,坦克从半遮蔽 
阵地射击目标时,火炮俯角的大小对其暴露正面的大小有很大影 
响。

重量限制

高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战术上,它对重量和防护力也有重 
要意义。坦克越小,需要装甲防护的体积就越小,坦克本身也就 
越轻。一辆有炮塔的四乘员坦克的内部体积的组成大致如下:

实际上,体积、重量和所要求的机动力共同决定着坦克的总 
尺寸和总重量。带炮塔的四乘员坦克的重量概略由下列部分组 
成:

加厚的前装甲板占了总重量的23%。如果能缩小坦克的正 
面轮廓,装甲的重量就能大大减轻。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两种 
值得注意的坦克设计。俄国的 T72和 T64坦克完全取消了装填 
手,而代之以自动装弹机。因而,直立的装填手所要求的高度限 
制也就随之取消了。这样一来,决定高度的因素就只剩下炮塔座 
圈的高度和由火炮最大俯角决定的炮塔高度。结果是高度和体积 
都减小了。同时还因为他们的火炮俯角只有90密位(5度),所 
以这很有利于缩小坦克的外廓。使用身材较低的乘员(据说最高 
的不超过5英尺4英寸),又可以进一步节省体积,使总重量降 
低。重量减轻后,发动机也可以小些,而且有装甲防护的发动机 
室也将缩小。除此之外,因为重量减轻了,履带板也可以小些、 
轻些。最终的结果是,生产出的坦克重量仅约41吨。 
第二种既减轻了坦克重量又不牺牲装甲防护力的设计是瑞典 
的 S坦克。它与上述设计完全不同:它根本没有炮塔,火炮安 
装于车体的正面,用一个精密控制的悬挂系统进行火炮的高低和 
方向瞄准。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使火炮的俯角达到理想的180密 
位(10度)。它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乘员3人。车长负责火炮的 
射击。第三名乘员只负责坦克的逆向行驶。这种坦克的逆向行驶 
性能与前进时一样好。由于这种坦克的车身很低又没有炮塔,尽 
管其前部装甲防护力很强,但重量却只有38吨左右。装上浮渡 
设备,还可在水面行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发动机的体积至关重要,它与发动机 
的功率紧密相关。事实上,设计人员都无法摆脱一种互相制约的 
规律。见图1.14 
至此,我们只是一般地谈到了装甲。在实际应用中,装甲的 
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到的威胁。轧制钢均质装甲一直是 
常规装甲。直到1941年俄国的T34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并证明了 
它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倾斜装甲。德国人 
很快就仿效了俄国人的做法。从那时起,倾斜装甲就开始成为坦 
克的一大特点。今天的 T72和 S坦克都充分利用了倾斜装甲。从 
图1.15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倾斜装甲的优越性。

倾斜为60度的装甲,不仅使弹丸的穿透的距离增加了一倍 
(假设弹丸沿水平线击中),而且还有可能引起跳弹。设计人员的 
目标是使车体装甲和炮塔装甲尽可能地倾斜。 T72和 S坦克的车 
体装甲倾斜度很大,“酋长”坦克在炮塔装甲的倾斜度上达到了高 
水平。尽管将来陶瓷材料有可能改善其性能,倾斜装甲现在依然 
是抵抗动能打击的主要办法。 
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抵御穿甲力很强的破 
甲弹。大多数制导式反坦克武器都采用这种弹头。近些年来,西 
方国家的新坦克上,开始采用由乔巴姆英国军用车辆试验基地首 
创的复合装甲。这种复合装甲可以大大减弱破甲的威力,也可以 
减弱碎甲弹的威力。为什么复合装甲会有这样的效能,现在仍属 
保密范围。 
其实,我们一直都可以用屏蔽装甲或夹层装甲来对付碎甲 
弹。当你读了第三章后,就会了解到碎甲弹的破坏作用,对于实 
心装甲来说,碎甲弹的破坏作用明显。而对于屏蔽装甲或夹层装 
甲,碎甲弹只能损坏其外表层。但是,在坦克外部的爆炸对坦克 
外部机件可以造成严重破坏。也可以使车内乘员遭到伤亡,从而 
使坦克或乘员丧失战斗力。 
我们已经研究了减小坦克体积和重量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 
看看与发动机体积有密切关系的机动力。

机动能力

我们已经讲过,坦克的战略机动性能,主要决定于铁路和公 
路运输对坦克外部尺寸的限制。坦克的战术机动性能,主要指坦 
克在战区内靠自己的动力,在一定的距离上行驶的能力,战场机 
动力是很容易理解的。它包括灵活地进入和撤出发射阵地,快速 
地跃进和敏捷地更换掩蔽地。很明显,坦克暴露于敌人火力之下 
的时间的长短与它的战场机动力密切相关。 
决定机动性能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发动机输出功率与坦克重量 
之间的关系。被称做功率重量比。其次,是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 
和保证越野平稳,使乘员不致过于疲劳的能力。第三是履带的设 
计,它决定着对地面的附着力以及通过履带对地面的压力。最 
后,是坦克通过壕沟、坡道和断崖的能力。 
“酋长” V型坦克的功率重量比为16.1千瓦/千牛顿,可以 
折合成15.5制动马力/吨。美国的 M60Al为 11.8千瓦/千牛 
顿(21制动马力/吨)。这些功率重量比反映了美国人和英国人 
更为注重的是防护力,而不是机动力。在“豹 l”坦克的设计中, 
注重点与上述情况相反,它的功率重量比为15.4千瓦/千牛顿 
(21制动马力/吨)。保证这种功率重量比的动力装置是最大马 
力为750-850的柴油发动机。 
最近坦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发生了量子性的跳变。英国的 
“挑战者”和德国的“豹2”采用涡轮增压柴油机,马力达到1200一 
1500。美国的 XMI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马力也达到同样的水 
平。这使得功率重量比达到了19-22千瓦/千牛顿(25-30制 
动马力/吨)。这么强大的动力,使战场机动力和战术机动性能 
都大为提高。这就使暴露时间缩短,使变更部署的速度提高,使 
突破后前进的步伐加快。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燃气轮机比柴油 
机能输出更高的功率,但其燃料消耗也大得多,所需的油箱增大 
了。不过,预计将来有可能将燃气轮机的油耗降下来。 
为获得最佳战术机动性能,设计人员要求履带能经受长距离 
的道路行驶,而又不破坏路面和阻碍后续部队的行动。还要求它 
不破坏传动比,以保证持久的高速度。为获得最佳战场机动力, 
设计人员又要求履带具有另外一种形状,以便能抓牢地面。还要 
求传动比高,以便能提供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坡性能。这都是战 
场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坦克设计方面,有迹象表明:西方国家 
注重战场性能,而俄国强调战术机动力。 
随着发动机的改善,悬挂系统也得到改进。美国的 XMI和 
德国的“豹2”选用常规悬挂。这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由功率强大 
的新式发动机所提供的高速度。迄今为止,现役坦克上使用的最 
先进最复杂的悬挂系统,是 S坦克上的液气悬挂系统。这一系 
统的高度精密的控制能力,对其火炮的瞄准是必不可少的。然 
而,继续重视保证乘员能够经受高速越野行驶的性能,仍是十分 
重要的。这对持久地越野行驶,仍然是个决定因素。 
履带的设计对越野行驶有重要意义。在欧洲,一般都认为履 
带踏面要做成“侵进式”,以便抓牢地面。但是,这与战术机动性 
能对平光的挂胶履带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豹”式坦克为满足这 
一双重要求,设计出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乘员临时用钢履带齿 
片,换下几块胶板,以提高附着力。 
不论使用那种履带,车辆通过履带传给地面的压力是影响越 
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下陷深度。下 
面的数据可供参考:地面压力超过105千牛顿/平方米(15磅 
/平方英寸)的车辆可以通过泥炭土地。“酋长”的地面压力为 
93.2千牛顿/平方米(13.5磅/乎方英寸),因此它不能通过所 
有的欧洲农田。但地面压力为76.5千牛顿/平方米(l1.1磅/ 
平方英寸)的 M60就能做到这一点。“豹 l”也能做到,它的地面 
压力略高,为84千牛顿/平方米(12.2磅/平方英寸)。“蝎”式 
履带侦察车地面压力仅为34.5千牛顿/平方米(5磅/平方英 
寸),因而它的越野性能极佳。 
想通过改变地面压力的方法来大力改善越野性能是不大可能 
的。不过,发动机功率和悬挂系统确已在过去20年中得到了巨 
大的改进。这使开始服役的 XMI、“豹2”以及“挑战者”这类现代 
坦克的战术和战场机动力都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在坦克的火 
力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火力

本章中。我们只简单介绍坦克设计中火力方面的发展。第二 
章将概要介绍火炮设计,第三章将介绍有关弹药的重要问题。 
在1939一1945年的大战中,最著名的反坦克炮大概要算德 
国的88毫米炮了。而以后最成功的坦克炮要首推英国的1O5毫 
米炮。现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的坦克都采用这种炮,其中包括 
“百人队长”、 M60、“豹 l”和 XMl。以色列人尤其喜欢这种炮, 
他们甚至把它装在缴获的 T54和 T62坦克上。这种炮可以发射 
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烟幕弹和蜂窝式装药杀伤榴弹。在 
“酋长”坦克服役之后,英国又推出一种120毫米火炮。这是一种 
使用分离式炮弹的线膛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 
穿甲弹、碎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烟幕弹。 
俄国人在 T55上安装的是100毫米线膛炮。随后,在 T62 
和 T72上又开始采用115毫米和125毫米的滑膛炮。除了制造 
简便这一优点之外,滑膛炮还具有重量较轻和能以很高的初速发 
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优点。尾翼稳定以及滑膛炮适合于空心 
装药破甲弹,而旋转会使这种炮弹的威力降低(详见第三章)。 
后来西德也认识到了滑膛炮的优越性并在“豹2”坦克上采用了 
120毫米滑膛炮。美国也准备在新型号的 XMI上装滑膛炮,以 
取代现有的105毫米炮。然而,英国人却打算继续在“酋长”和 
“挑战者”坦克上使用120毫米的线膛炮。他们认为线膛炮具有更 
大的灵活性,它既可以发射旋转稳定的破甲弹,又可以发射尾翼 
稳定的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这样做也有好处,这使华约国家必 
须继续防范种类更多的反坦克武器。但是,这同时也使北约国家 
的标准化优势化为乌有。 
对于火炮的性能来讲,改进式火控系统的发展具有与火炮设 
计本身同等重要的意义。测距装置是这种火控系统所吸收的第一 
个部分。尽管它对弹道平直的动能攻击并不是非常重要,但它对 
初速较低而弹道较高的破甲弹,特别对碎甲弹,却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激光测距仪的采用。彻底解决了测距问题。运用电子计 
算机,可以实现自动调整标尺分划,以消除诸如由火炮跳动、炮 
膛磨损、弹药种类的变化、风速风向、空气及发射药的温度所引 
起的误差。电子计算机甚至可以将目标移动的速度都计算在内。 
这就把坦克火力的效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大多数先进的西方坦 
克都将装备具有全部或部分这类功能的改进式火控系统。

未来的发展

英国军队对 S坦克做过验证,发现它不能达到一辆主战坦 
克的战术要求。但是,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坦克设计的时刻已经迫 
近。美国的 XMI、英国的“挑战者”和德国的“豹2”坦克都比这 
些国家原先使用的坦克更加沉重。这三种坦克都已充分利用了增 
加了的发动机马力和改进了的悬挂系统。这实际上说明,这三个 
国家现在对坦克的观念比过去20年中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 
近。他们的坦克都重55吨或更重些,装甲防护力都得到了提 
高,机动性能都有所改善,待 XMl装上120毫米炮后,其火力 
都将进一步加强。但是,我们现在就必须提醒注意重量问题。这 
三种坦克的重量都已接近极限,若再增加重量,就会因能通行的 
道路减少而损害其战术机动性能。再有,由于地面压力的增加, 
它们的战场机动力也将降低。减轻坦克重量的最有效办法,是降 
低坦克的高度,以便减轻坦克前部装甲的重量。在这方面, S坦 
克所选择的道路,无疑是出路之一。另一条出路是把乘员减为3 
人并装备自动装弹机,走 T72的道路。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 
等将来光导纤维系统发展和改进之后,采用外装式火炮。这样就 
可以取消炮塔,只在车体上方装-门可以旋转的火炮。图1.16 
就是 AAI公司建议配备给快速部署部队的这种坦克。 
采取第三种方法,可以使乘员减少至2或3名。当然,视界 
将受到影响。由于必须用自动装弹机,炮弹的种类可能会减少到 
两种。处理臭弹也将很麻烦。但在另一方面,除了能大大减轻重 
量之外,还可以大大缩小暴露目标。 
最后,还应该提到:很多军人不相信乘员可以少于4名。他 
们认为,乘员少于4人,在战斗中就无法保养车辆。如果真要减 
少乘员,那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保证新坦克比现有坦克更加可 
靠,还必须保证新坦克更容易保养和补充。 
当然,也有人说坦克的末日不远了。只要在性能、装甲防护 
和武器方面做进一步改进,直升机将取代坦克。

直升机及其功能

这一节里,我们不是要讨论直升机的一般功能,而是要谈谈 
直升机对机械化战争的影响。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证明了直升机用 
火箭和机枪可以实施毁灭性的火力杀伤。俄国在阿富汗使用了 
“雌鹿”武装直升机。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有过在全面 
战争中使用直升机做武器平台的经验。 
据现有材料看,俄国人似乎准备将直升机用于攻击性战斗, 
用它来搜寻和摧毁目标。目前看来,直升机只能使用机枪火力、 
57毫米火箭和炸弹对装甲较薄或非装甲防护的目标进行攻击。 
如果能准确击中目标,这类火器的威力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 
是,由于直升机能够携带的火箭和炸弹数量有限,所以它未必能 
象炮兵火力那样有效地支援正面进攻。也许直升机的宝贵作用在 
于支援那些在炮兵射程之外进行作战的部队。这种作战任务,俄 
国人一般都派空降部队或直升机空降部队来担负。正在发展中的 
美国前进强击直升机准备装备20毫米机关炮,这种炮将改善直 
升机的攻击和自卫能力。对口径在20毫米以内的火器,这种新 
型直升机比现有的直升机具有更强的防护力。但是.由于直升机 
旋翼叶片的显示特性很容易被雷达捕捉到,因而很容易被苏联的 
3Cy23/4和西德的“猎豹”这类造价昂贵的自行高炮击中。(见 
图1.18) 
直升机还受到某些便携式对空武器的威胁,尽管它可以防护 
热寻的导弹的攻击。只要直升机不是处于悬停、起飞或降落的时 
刻,其他火器对直升机的威胁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不过,武装 
直升机似乎并不能代替坦克进行突贯作战。但在扩张战果阶段, 
直升机的作用如果不是毁灭性的,至少也是很有效的。 
美国在越南的经验以及随后在英国、美国和西德所进行的实 
验和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用能够发射欧洲的“霍特”、美国的“陶” 
式或苏联的“螺旋”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直升机来对付前进中的坦克 
也许会特别有效。一架直升机在自己被击毁前一般都可以消灭几 
辆坦克。 
华约国家和北约国家都想在反坦克作战中广泛使用直升机。 
为了对付直升机,又产生了陆基或空降的反直升机武器。这可能 
导致产生一种专门的坦克和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护卫车辆。它将不 
仅可以对付敌人的直升机,同时也可以对付敌人的装甲人员输送 
车和机械化步兵战车。不过,这样的车辆很可能同3Cy23/4或 
‘猎豹”一样造价昂贵,因为它需要装备雷达或热成像系统,以便 
捕捉低空飞行或悬停的直升机。毫无疑问,直升机与未来的机械 
化战争将有密切联系。英国的最新产品是装有“陶”式反坦克导弹 
的“大山猫”直升机,而美国也有装备了“陶”式反坦克导弹的贝尔 
AH-lS“眼镜蛇”直升机。 
直升机除了用于突击和反坦克外,还被很多国家用于空运部 
队突入敌后实施破坏,快速机动部队歼灭进攻之敌或扩张战果。 
直升机在上述用途中是用作运兵工具的,因此取代并起了装甲人 
员输送车或机械化步兵战车的部分功能。

装甲输送车与机械化步兵战车

所有拥有机械化部队的国家,都认为有必要用装甲车辆来运 
送步兵,使他们能跟上前进中的坦克部队。1939一1945年大战 
之后,华约国家和北约国家都纷纷发展具有第一流防护力的装甲 
人员输送车。 总体来讲,这类车辆都是履带式的,可以运送一个 
步兵分队。象英国的 FV432和俄国的 BTP/50均属这类车辆。 
它们一般都具有两栖通行能力。它们的作用是运送步兵并保护他 
们不受弹片杀伤。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抵御轻武器的射击。英 
国的FV432还装备了一个核生化防护系统。对当时的步兵来讲 
这是一种新的装备。 
1967年,俄国人研制出了 BMH步兵战车.这是他们投入 
现役的第一种机械化步兵战车。车上有指挥塔,装备有一门76 
毫米低压炮和“萨格尔”反坦克导弹。随后,西德在1971年生产 
出了“黄鼠狼”,其炮塔上装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最近又装上 
了“米兰”反坦克导弹,但这种导弹不能从装甲车内发射。 
机械化步兵战车的发展提出了机械化步兵将怎样进行作战的 
问题。常常有人不负责任地说:俄国人和西德人是训练士兵在车 
内作战,而英国人正好相反,俄国BMH和西德“黄鼠狼”的侧装 
甲板上的射孔常被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但是这种推断是十分危险 
的。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下机械化步兵对装甲人员输送车或机 
械化步兵战车究竟有些什么要求。 
第一项要求是:车辆能够运载步兵及其装备并跟上坦克部队 
的行动。防炮弹弹片的杀伤当然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今天, 
这意味着要防152毫米一155毫米炮弹的弹片。这种防护力不仅 
保护步兵不受敌人炮火的杀伤,它还使进攻的步兵部队能紧跟着 
己方的炮火前进。这项要求即所谓的“战场出租车”作用。但是, 
即便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车辆概念中,这一要求也包含着矛盾。矛 
盾双方的观点分别体现在俄国的 BMH和西德的“黄鼠狼”这两种 
车辆中。这两种车的长度和宽度相差不多,但 BMH约重16 
吨,而“黄鼠狼”却重达26吨。虽然“黄鼠狼”比 BMH高得多, 
但这并不是“黄鼠狼”的重量远远超过 BMH的根本原因。真正的 
原因是, BMH的防护装甲很薄,根本抵挡不住155毫米炮弹爆 
炸的威力。但是它却能够进行两栖作战。“黄鼠狼”的装甲防护极 
好,但其重量使其不能在水面行驶。在欧洲中部具备航渡能力的 
价值又一次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一地区的大部分河流的堤岸 
都较陡峭而且土质松软。这使入水,特别是出水非常困难。如果 
不是由于这一地质特点,两栖作战能力本来应成为装甲人员输送 
车或机械化步兵战车的一项有用性能。可是面对现实,人们又不 
禁对此发生了怀疑。 
其次,不能低估“车辆应能运载装备”这项要求的重要性。如 
果一个步兵分队能够带上几天的口粮、速爆炸药、电台、轻武 
器、反坦克火器和足够的弹药,那么这个分队就比只携带直接战 
斗必需品的步兵分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果车上不需留出更多 
的空间供给搭乘步兵在各射击孔之间移动射击的话,那么留出更 
多的空间储存装备是十分重要的。要从射击孔射击,车辆就要加 
大,而且这种射击也未必有效。但是,这样对鼓舞士气和保持步 
兵与战斗的接触却很有好处。 
造成这项要求中的矛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装甲步兵输送 
车上装备武器的问题。有一种观点强烈主张根本不在装甲人员输 
送车上装备武器,而只让它起“战场出租车”的作用。但是战场上 
毫无疑问地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装甲人员输送车一旦变成机 
械化步兵战车,它就可能与敌人的装甲战斗车辆交火。这就不可 
避免地威胁到它运载步兵的安全。对于步兵下车进人防御阵地后 
装甲人员输送车应如何使用的问题也有分歧。如果把装甲人员输 
送车配置在它能发挥火力的位置上,那么这些位置通常都不利于 
装甲人员输送车迅速重新装载运送步兵。另外,装甲人员输送车 
也有可能被摧毁,从而使步兵“搁浅”。 
增加火力可以给自己的部队带来好处。因此,俄国、西德和 
美国都选择了武装装甲输送车这条路。美国的步兵战斗车辆装备 
25毫米的机关炮和由车内发射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很明显, 
这些国家都把步兵的反坦克能力放在首位。属于机械化战斗车辆 
(MCV80)系列的英国机械化步兵战车很可能要装备25毫米或 
30毫米机关炮,但不装备反坦克导弹。这样,它将具有反装甲 
人员输送车和反机械化步兵战车的能力,而不具备反坦克能力。 
除了“黄鼠狼”以外,装甲人员输送车和机械化步兵战车均不 
强调防空能力。“黄鼠狼”的火炮可以抑起 l,080密位(60度)。机 
枪或机关炮不大可能击落现代化的地面攻击战斗机。但是,一个 
团的“黄鼠狼”集中火力也许能够迟滞来自空中的进攻,包括直升 
机发起的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不过.要想有效地对付飞机,那就 
必须有先进的雷达或热成像这样的目标捕捉和跟踪系统。 
装甲人员输送车或机械化步兵战车究竟应该具有哪些性能的 
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士兵来决定的。一种车辆所具备的可供 
选择的性能越多,其适用性越强。如果负责申明这些要求的人以 
为他们可以就如何使用车辆的问题事先做出规定,那将是很危险 
的,因为如何使用车辆只能由战场上的指挥员来决定。如果设计 
出的车辆可为指挥员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余地,那是最为理想 
的。可惜的是,由于设计、人力以及无法避免的费用上的种种限 
制,一种理想的车辆设计很难变为现实。因此,在向设计人员提 
出你们最低限度的要求之前,士兵们一定要首先明确:你们准备 
接受什么样的交换条件。

侦察车辆

防御中的侦察包括很多内容。有时可能只包括观察和报知情 
况,这时不需要采取任何积极接触的行动。有时还可能包括查清 
敌人的主攻轴线,这时可能需要消灭或阻止敌人的侦察分队。最 
后也可能包括迟滞敌人前进的任务,这时就需要进行战斗侦察。 
欧洲几乎没有任何土地可以放弃,所以西方国家的侦察部队可能 
会很快地卷入迟滞敌人行动的战斗。 
进攻时的侦察,包括同上面一样的内容。而且侦察部队很可 
能要通过战斗来获取有价值的关于敌人兵力部署的情报。 
在确定侦察车辆应具备的战斗性能时,首要的要求是良好的 
监视系统。由雷达、热成像,图像增强仪和高倍光学仪器组成的 
监视系统最为理想。但是,费用往往使理想难于实现,因而只能 
采取折衷的办法。第二个关键要求是能够保证快速可靠地获取情 
报,而且要有性能良好的电台。这两个因素构成对侦察车辆的最 
根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机动力、防护力和火力之间的平 
衡,决定于侦察部队的任务及任务地区的地形。 
有关机动力的争论焦点是,使用履带式车辆还是轮式车辆。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激烈,迄今尚且没有统一意见。目前在欧 
洲,西德采用“山猫”装甲侦察车,那是一种8×8的轮式车辆。 
英国则采用“蝎”式和“大弯刀”履带车辆。苏联倾向于采用主战坦 
克和步兵战车 BMH的混合型车辆,也是履带式的。 
如果设想侦察车辆在中欧主要沿道路行动而不是越野,那么 
轮式车辆当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反之亦然。如果把越野性能做 
为主要尺度,那么履带车辆无疑更好。在沙漠国家,轮式车辆常 
常比履带车辆更为好用。但也有的沙漠却更利于履带车辆通行。 
士兵们对履带和胶轮的选择只能根据他们执行侦察任务地区的具 
体地形情况来决定。

如果要求防护较好、火力较强的重型车辆,那就肯定要使用 
履带车辆。受体积大小和机动力的限制,实际上不可能设计出超 
过25吨重的轮式车辆。否则,即使象“山猫”装甲侦察车那样把 
重量分散在8个轮子上,其地面压力也会过大而使车辆不能越野 
行驶。 
如果能接受我们的这一分析,那么位于中欧的北约国家就应 
该采用能够进行迟滞战斗的履带车辆,因为中欧都是水网农田, 
不大可能利用地形来争取战术主动。在其他地区.比如在沙漠里 
或车辆只能在公路上行驶的地区,而且也有可能利用地形,使用 
较轻的轮式车辆将更为有利。当然,任何一种车辆所适用的最理 
想的地形,其实都不存在,所以争论仍在继续。

后勤保障车队

自从40年代初期,德国军队认识到良好的后勤车队对保障 
机械化部队行动的重要性以来,对后勤车队的要求,无论在其规 
模和重要性方面都大大提高了。 
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编组一支专门的后勤车队来把战斗物资 
由基地运往战场。在1939一1945年大战期间以及战后,人们设 
计出各种各样专门的军用车辆。可后来由于生产过剩,许多车辆 
又改装为民用。现有情况反了过来,世界上的民用越野载重车辆 
市场很大,很多载重车可以直接用于军事目的,或稍加改装即可 
做为军用车辆。 
决定着后勤车辆适用性的三个主要特点是,适当的机动能 
力、能够满足需要的负载能力和方便的装卸能力。

机动能力

目前,人们都普遍认为,除了在非常接近前沿的地区,发展 
专门的军用后勤车辆是过于耗费资财的。一个欧洲大国也许要有 
10万辆后勤车辆才能保证其军队的供给。所以,用改装民用车 
辆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大的经济开支和维修、备品费用。 
包括西德和英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后勤车辆的机动能力 
分为几个等级,然后购买不同类型的民用车辆来分别满足各级别 
的要求。比如,英国规定三个等级:在后方地区使用低级机动力 
的载重车,除非在为防空袭而隐蔽时,这类车辆一般不会驶离公 
路太远。这类车辆一般运送大吨位的集装货物。中级机动力载重 
车,应能在作战地区内行动,完成二线和三线的运输任务。这类 
车辆能通过丛林中的泥泞道路和桥梁及渡口附近的河岸地。有的 
甚至还要求能将集装货物运送到炮兵阵地之类的战斗部队所在 
地。对高级机动力载重车的要求最难确定。英国目前使用“斯多 
尔沃特”6×6.5吨载重车来满足这一需要。它可以载运补给弹药 
和油料罐。它可以通过装甲车所能通过的大部分地形,并且还可 
以航渡。

美国使用的是在 Ml13装甲人员输送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M548履带式5吨运输车。他们还利用 M109自行火炮底盘发展 
一种履带式补给品运输车(见图1.23)。 
这几种车辆在机动力方面都已接近最佳程度,但其造价都很 
高。作为载重车辆,其性能也不如卡车。西德则认为不需要很多 
的高机动力载重车。他们的观点是,西德将在自己的国土上打 
仗,那里到处都是现成的公路网。

负载能力

在过去的20年里,集装装载、集装箱和机械化装运设备的 
发展使世界的民用货运业发生了一场革命。集装装运在战区内的 
使用对军事后勤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它使处理货物的人力减少, 
而速度提高。北约现在已经采用了标准化的集装托板。这种集装 
托板宽1000毫米、长1200毫米、高1370毫米或1575毫米。 
集装装载要求具有类似床板那样的平台载货车厢,它应符合 
集装托板的尺寸并能由两边装贷。载货车厢的尺寸一般为集装托 
板的倍数。车辆能装载的集装托板数越多越好。但是,不论是用 
集装装载方法,还是用其他方法,人们对机动性能的要求往往使 
载重量受到限制。有些货物,最好能直接运送到使用者手中。炮 
兵的弹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另外有些货物,象运送给以连为单 
位的战斗分队的货物,一般都是数量较小的混装货物。在这种情 
况下,就需要用高机动力载重车了。每当需要把货物转装到高机 
动力车辆上时,或要把货物先分开再混装时,时间和人力的消耗 
都要增加。若要省时省力,我们可以使用机械化装卸设备。

装卸设备

在基地的仓库里或有存货场的地方装卸集装托板时,叉车是 
必不可少的。英国军队使用的一种叉车不仅具备越野性能,其速 
度还可以跟上运输车队。这种叉车被称做“活跃的海狸”。在桥梁 
附近的场地上,甚至在离前沿很近的炮兵阵地上,人们都可以看 
到这种叉车在转装货物。 
装卸集装货物时,常常还要求载重车本身装备起吊设备。英 
军使用的一种车载吊具有时安装在货箱的前部。有时安装在中 
部,有时又安装在后部。高机动力车辆一般不装这种吊具,这是 
因为它们的活动范围通常都距停放叉车的地方不远。25%的中 
级机动力车辆要装吊具。吊具不仅多占空间,它还会使车辆的载 
重量减少1.5-3吨。

补充方法

后勤车队及其外围装卸设备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战 
地区的地形和作战部队及炮兵阵地采用的补充方法。在公路状况 
不好的地区,只能通过不良道路,用中级机动力车辆长途运送散 
装货物。但是,在公路网四通八达的中欧进行机械化战争时,后 
勤补充车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斗分队的作战方法。 
直到几年以前,用油罐进行各种液体补充的观点一直在整个 
前沿补充中占据主导地位。究竟有无必要对位于战斗阵地上的装 
甲战斗车辆进行补充这个问题。现在也许要重新加以考虑。战斗 
车辆在一个阵地上停留很久,以至把弹药、油料和给养都消耗掉 
而等待补充这种情况是极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可以组织这样一 
种补充体制:在部队行动的路线上设补充点。当部队在行动中通 
过该点时,用加油车为其补充燃料,用集装方法为其补充弹药, 
用加水车为其补充水。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有一个后门,很便 
于快速补充。也许可以把这种做法加以发展,把集装货物直接送 
入坦克之内。如果在远离公路的战斗阵地上进行补充只是个别情 
况,那就不需要有很多高机动力的车辆。如果装甲兵和步兵都坚 
信在战术位置上或附近进行补充十分必要,那就需要有更多的高 
机动力车辆。 
关于在大后方使用的车辆,人们常常争论的是:究竟应该使 
用汽车拖车,还是使用民用车中常见的牵引式铰接拖车。后者的 
好处在于拖车可以随意停放而不必卸货,一旦要用时又可以立即 
拖走。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买大量的拖车要花很多的钱,而 
且拖车在不良道路上的通行能力较差。一个折衷的办法是采用图 
1.25中的“亚姆普利罗尔”系统。它由一个靠铰盘牵引的“床板” 
组成。这个“床板”可以装在车上,也可以从车上卸下来。英军正 
在试用这种车辆。

小结

毫无疑问,现代货物装运系统的发展会促使军事后勤学家和 
战术指挥员重新考虑后勤工作的方法。公路质量的提高,公路网 
的扩大和民用车辆的发展也起着同样的促进作用。未来军事后勤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民用货运和公路交通的优越条 
件。

渡河越沟

机械化部队通过干涸或有水河沟的能力与其整体机动性能密 
切相关。已采用的最简便的方法也许是栗树桩束柴。把这种束柴 
填入沟内就可以造成一条简陋的通路。英军通常由皇家工程兵装 
甲车携带束柴。但是,在特殊的战斗中,主战坦克有时也可携带 
束柴。人们还研究生产了充气束柴,即可以迅速充气的大橡皮 
筒。现在,已开始采用由塑料管组成的束柴。由于中欧地区 
90%以上的河渠的宽度都不超过15米,这种简便的越沟方法的 
作用是不能小看的。

大多数编有坦克部队的军队所采用的另一种突击架桥系统是 
用坦克底盘改装的架桥车。英军用的架桥车是“酋长”架桥车或称 
“酋长”装甲架桥车。它只需5分钟就可以辅设一座跨度为23 
米、载重60吨的桥。西德人使用的架桥车是利用“豹”式坦克底 
盘改装的。 
不同国家的军队采用不同的渡河方法和渡河设备。俄国军队 
有专门的部队负责架设舟桥。他们用浮舟支撑甲板做成舟桥,用 
拖船将其固定。西德和美国则采用 M2两栖桥梁车。这种车辆单 
独使用时可以作为渡船。数辆车连接使用可组成桥梁。它们的架 
桥速度很快,30分钟即能完成一座长60米、载重60吨的桥。 
图1.27所示即 M2架桥时的情景。除此之外,英军还使用一种 
钢椼桥,战时由工程兵建造。它由一段段的桥身连接而成。一个 
跨度为9.8米的桥的分断桥身可由两辆带拖斗的汽车载运,并且 
能在30分钟内联接成桥。

一支军队渡过河渠的能力是决定其机动力的重要因素。它直 
接影响着车辆的设计。而车辆设计本身又受到过桥车辆的影响。 
它还将影响指挥员的战斗计划,而对在中欧作战的指挥员影响更 
大,因为那里的河渠特别多。

折衷的办法

如果没有人力和财力的限制,一支拥有足够的自行反坦克 
炮、坦克和机械化步兵战车,并拥有多种型号侦察车和后勤保障 
车辆的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就会容易得多。然而,如何最合理地使 
用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恰恰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本章中,我们 
研究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我们认为,只有在充分分析地形和 
彻底了解作战思想之后,才有可能最有效地利用人力和财力资 
源,而利用的方法又总是多种多样的。最了解其中奥秘的士兵们 
必须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以便设计人员能按照你们选择的折 
衷办法进行设计。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