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23 15:33:55), 站内信件
|
制导武器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射弹(不论是火箭弹还是炮弹)
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在发射之后能被继续制导至目标,而其他
系统的射弹精度却是通过发射或射击前正确的瞄准来获得的。
火炮的优点在于:一旦买到炮,则其弹药比火箭弹或导弹要
便宜得多,而且炮弹的体积也比火箭弹和导弹小,因而火炮系统
的后勤保障负担相对较轻。
然而另一方面,在过去的25年中,制导武器已使地对地间
接瞄准射击武器系统的射程增大了许多倍,已成为防空装备体系
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使步兵具备了歼灭主战坦克的能力,已能在
比反坦克炮远得多的射程上命中主战坦克。
本章内容涉及陆军武器体系中所用的制导武器并介绍了它们
的工作原理。
制导武器的组成
图8.1是制导武器的组成示意图。并非所有制导武器都具备
图上所示的全部部件,它们的结构也不一定全然相同。例如,并
非所有导弹都装有寻的头或弹翼和尾翼。导弹的飞行控制一般是
通过尾翼或喷嘴的动作而实现的。
除制导炮弹外,制导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起毁伤作用的
战斗部,制导弹体飞抵目标的制导装置,通过尾翼或喷嘴的动作
改变飞行路线的舵机,为制导装置提供电力和驱动舵机的电源,
还有发动机和至少一对弹翼或尾翼。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大小和复
杂程度视担负的任务、所要求的杀伤效果和射距离而有别。结构
最简单因而尺寸也最小的制导武器或许要算反坦克导弹了。
反坦克武器
火炮的局限性
直瞄射击的反坦克炮有两大缺点,一是不易便携机动,二是
射距离超过2000米左右时射击精度开始下降。对英国反坦克炮
的粗略研究表明,在1939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
着坦克装甲防护性能的改善,反坦克炮也从发射2磅重炮弹的轻
便机动炮,增大到可发射6磅重炮弹和17磅重炮弹的炮,后者
的重量近3吨,并在大战末期投入了使用。即便如此,对要完成
的任务来说仍感力不从心,为此英国又制造出一种能发射32磅
重炮弹的反坦克炮。此炮重约6吨,但未曾投入实战使用。至今
还陈列在英国陆军学校的步兵支援武器系内。这样庞大的火炮在
前方阵地上是不易机动和隐蔽的。
过去曾用将反坦克炮安装到履带车底盘上的方法制成了几种
机动性能较好的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便应运而生。今天,这
种炮仍有用武之地并仍然装备着:如联邦德国的歼击坦克就是其
中一种,更新的则是火力支援战车。后者是联邦德国以美国
M113履带装甲人员运输车底盘为基础而提出的一个设计方案。
遗憾的是这种炮车造价太高,对大多数国家来说,要同时购买坦
克和自行反坦克炮两种武器,经济上负担不起。因此,这些国家
集中力量研制兼有自行反坦克炮作用的多用途坦克。
反坦克炮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发射三种反装甲炮弹:动能
弹、碎甲弹和破甲弹。但是,由于这种火炮射击时需要精确估计
目标距离,瞄准时会出现误差,弹药的相容性差,射弹要受风偏
的影响,而且还要精确估测目标及其运动速度,因而火炮的射程
势必有限。
使用诸如美国的106毫米和英国的“翁巴特”120毫米无坐力
炮,能够大幅度降低反坦克火炮的重量,可惜的是它们的有效射
程也随之下降,而且它们的重量仍然不轻,依然不便于在前方阵
地上进行机动。
非制导轻型反坦克武器
一方面是火炮重量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又利用破甲战部
固有的轻便性闯出一条新路,这就出现了肩射反坦克武器系列,
即现在通常所说的轻型反坦克武器系列。
现时有两大类型的反坦克火箭发射筒,第一种是基于火箭原
理的,大概以美国的“巴祖卡”最为有名,它也是88.9毫米火箭
筒的前身。火箭发射筒应具有一定的长度,使火箭弹在飞离前获
得一定速度,这是因为火箭发动机必须在弹体飞离发射筒前燃烧
完毕,才不致使后喷燃气烧伤射手面部。由于这种火箭弹的初速
不高,因而它的有效射程不大,可能不到200米。然而另一方
面,这类发射筒重量却很轻。例如,美国M72式66毫米反坦克
火箭筒,重量仅2.2公斤,而且发射筒一次使用后即废而弃之。
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反坦克火箭筒已经证实,利用无后
坐力原理可以获得较大射程,但其不利的后果是发射筒重量增
大,这是由于它必须要承受发射时突然产生的高压。FV-550系
统,不包括3.2公斤的火箭弹和3.4公斤的瞄准镜时,重量达15
公斤.借助这种相当复杂的瞄准镜,其有效射程达700米以上。
苏联的 PHT-7是一种将大小合理的战斗部和小而轻的发射
筒二者结合的范例。它使用少量发射药使火箭弹飞离发射筒和射
手一段距离后,主发动机开始燃烧并驱动弹体飞抵目标。火箭弹
象瓶塞一样只部分地插入发射筒,从而实现了小筒径发射筒与大
弹径战斗部的结合。图8.4所示是 PHT-7式反坦克火箭筒的组
成。但是,任何在飞行途中点燃发动机的火箭弹的主要问题都是
精度问题,因为正如实际情况那样,主发动机可能是在射弹晃动
情况下给弹体起始推力的。
法国的“斯特安”反坦克火箭筒是应用无后坐力原理的又一范
例。它由一个重5.4公斤的发射筒和一枚重3.8公斤的筒装火箭
弹组成。筒装火箭弹承受绝大部分起始推力和压力,而发射筒本
身只承受很小的推力,因而发射筒可重复使用千次以上。这种武
器系统融发射筒重量轻和多次使用两大优点于一体,还具有可配
用性能良好的瞄准镜的优点。与此相比,一次使用即弃的发射筒
只能配用简单便宜的瞄准镜或带背带的瞄准镜,而用这样的瞄准
镜瞄准目标比较困难。
设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出这样一种武器:它的战斗
部大到足以穿透主战坦克的装甲,它的火箭发动机的功率足以使
射弹达到足够远的距离,同时又能确保使武器轻得可由单兵操
作,肩射时不致伤害射手本人。
由于以上种种要求,近40年来,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的直
径一直保持在80-90毫米,而且正如本书第三章所述,这种战
斗部的破甲厚度与它的直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FV-550和“斯
特安”两种火箭筒都需要双人携带和操作,即便如此,用它们穿
透最新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也还是困难的,特别对可以降低空心装
药战斗部效能的、新出现的复合装甲,更是如此。
简单说,新的轻型反坦克武器有两种选择,一是可穿透坦克
前装甲的大直径战斗部,二是可穿透坦克侧装甲的小直径战斗
部。前者可导致三种结果,其一是可能以双人操作的大尺寸武
器,其二是由单人操作的近程武器,其三是介于上述两种武器之
间的折衷武器。后者也可以导致三种结果,其一是射程较远的武
器,其二是重量较轻的武器,其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折衷武
器。士兵们倾向使用哪种武器取决于现有的人力和战术作战原
则。
现在还在继续研制生产一种可在一般大小的房舍内肩射的有
效反坦克武器,而发射时产生后喷焰的武器是不能在房舍内射击
的。这种能力对城镇地区作战最为理想。当前,这个问题还没有
完全解决,只有联邦德国在肩射的“弩箭”反坦克火箭筒上做了尝
试,具体方法是在发射筒后部放置可吸收后喷焰的材料,结果导
致武器的重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这种可在房舍内以肩射方式有
效攻击主战坦克前装甲的轻型武器于发展中中途夭折了。
在机械化作战条件下,步兵必须装备有适当的武器以便顶住
和毁歼敌方的装甲车辆。虽然现行的轻型非制导肩射武器尚不能
击穿具有复合装甲防护的最新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在隐蔽阵地
上使用时却是有效的。即使是研制出一种可穿透主战坦克前装甲
的战斗部,武器的射程也还要受两方面的限制,一是瞄准不精
确,二是可安全装入肩射武器的发射药(或推进剂)数量少。可
是,它们却可以有效地攻击主战坦克的侧装甲,对装甲人员输送
车和步兵战车的两侧装甲效果尤好,这会使乘车前往目标地域的
机械化步兵的进攻变成一项十分冒险的行动。
轻型反坦克武器是对反坦克导弹的补充,反坦克导弹的射程
近界虽然不会很小,但它的射程远界却可很大,甚至超过反坦克
炮。反坦克导弹的这一优点并非是无失而获的:它们通常是多人
操作的武器(需2-3人操作),结构较复杂,射手要经过长时间
训练才能学会操作使用,而且它们的造价也高得多。
反坦克制导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人发展的XH7反坦克导弹已达
到了图纸设计阶段,导弹的射程计划要达到1000米。从1955年
于法国首先问世的SS-10和1958年于苏联第一次出现的“甲鱼”
两种反坦克导弹上都可以看到XH7的影响。
本章开头说到反坦克导弹优于反坦克炮的两大特点是:重量
轻,射程远。然而,可以想象,射程越远,导弹就越重,这是因
为要使用更大发动机的缘故。导弹的推进剂或推进装置主要有两
大作用,一是它必须助推导弹达到一定的飞行速度,二是必须保
持导弹以这样的速度继续飞行。大多数导弹都有两台发动机,即
一台助推发动机和一台续航发动机。导弹的飞速取决于助推发动
机的大小,而导弹的射程则取决于续航发动机的大小。
导弹一经发射,就需要由射手将它导向目标。事实上,所有
反坦克导弹都使用的是瞄准线指令制导方式,即导弹沿跟踪装置
至目标之间的瞄准线飞行,当它的实际飞行路线偏离瞄准线时,
导弹受令或被制导返回瞄准线。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如苏联的
“塞格尔”、英国的“警戒”以及法国的SS-11等,都使用的是手
控瞄准线指令制导(见图8.7)。采用这种制导方式的系统,射
手在发射导弹后还需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跟踪目标,二是利用
从导弹上伸展开的导线控制导弹沿瞄准线飞行。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方式,大
大简化了射手的操作。射手在使用这种导弹时,只需将瞄准镜始
终对准目标即可完成目标跟踪任务,导弹根据安装于发射装置上
的传感器发出的指令飞行。这种传感器可以感知导弹相对瞄准线
的偏差,尔后由计算机计算和发出修正指令信号使导弹返回瞄准
线。
叙述到此,看看射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也许就比较适宜了。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的实现是反坦克导弹
射手的一大福音。可是,这种制导要求发射装置附加承担指令导
弹飞行的任务,因此,全系统的成本更高了。无论是第一代还是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在导弹的整个飞行阶段,射手精力集中是一
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射手面对实战环境而感到精神压力和紧张
时更是如此。所以,设计人员通过提高导弹飞行速度从而缩短射
弹飞行时间,于射手的操作大为有益。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
实现。例如,联邦德国的“马姆巴”导弹,飞行3000米的时间为
l7.5秒,美国的“陶”导弹飞行3000来的时间仅15秒。增大导弹
飞行速度的具体途径是增加推进剂以获得更大推力,但此法也势
必导致导弹重量的增大。
从射手的观点来看,理想的导弹是打了就不管的系统,这也
正是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定义。完全独立自主式的导弹通常是带
有被动寻的制导系统的导弹,射手向目标方向发射导弹,随着导
弹与目标之间距离的逐渐缩短,导弹头部的寻的装置将锁定于目
标上并控制导弹飞抵目标。可是,锁定地面上的目标并不像锁定
晴朗天空中的目标或高低变化较小的海面目标那样容易,因为地
面目标有可能位于其它运动物体甚至树林和建筑群之中,何况反
坦克导弹最常用的寻的器是热寻的装置,易受假红外源的欺骗与
干扰,至于雷达寻的装置也难以在背景杂波中分辨出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半主动寻的
制导装置,它与激光目标指示器配用,可以使射手在隐蔽物后或
在直升机上发射导弹,发射完导弹的直升机可立即隐蔽起来,由
操作手在可通视目标的位置用激光器照射目标。
半主动寻的制导是否比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要好尚值得推
敲。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可以将发射和制导二者分开,更有意义
的是可以使射手“忘掉”已发射的导弹而迅速再次射击新目标,从
而提高发射速度。但是,这种制导系统第一个缺点是像所有寻的
系统一样,其造价数倍于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系统。第二个缺
点是在射手班(组)与激光目标指示器操作手之间必须要有极为
可靠的通信联络。
如果全系统重量限制不大而且又不要求由兵组便携机动,那
么反坦克导弹就可以采用较大的战斗部和确保飞速更大的推进装
置。迄今为止,英国的“旋火”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是世界上最重
的,达7公斤,其次是法国和联邦德国共同研制的“霍特”反坦克
导弹。这两种导弹非常适于攻击4000米距离以内的目标,又便
于从车上发射。英国陆军已将“旋火”安装在自己的FV438式和
“打击者”履带式装甲车上。
射程较远的导弹还适于安装在直升机上。这一设想是由在阿
尔及利亚的法军首先提出和试验的,当时,他们曾用直升机载反
坦克导弹轰击过山洞。目前,法国和联邦德国在他们的直升机上
安装了“霍特”,美国和英国在直升机上安装了“陶”,苏联则在直
升机上安装了“蝇拍”和“螺旋”。所有这些导弹都是半自动瞄准线
指令制导的导弹。
反坦克防御体系
反坦克导弹与反坦克炮、坦克炮和轻型肩射反坦克武器共同
构成了综合的反坦克防御体系。对敌人的坦克,可从4000米距
离开始用射程较远的反坦克导弹来打,在3000米距离上再加以
坦克和反坦克炮来打,在2000米距离上步兵用的兵组便携式反
坦克导弹则可发挥威力,在1000米距离上单兵反坦克导弹(如
美国的“龙”)将起作用,在500米距离上轻型反坦克武器大有用
武之地,甚至完全可以取代反坦克导弹,因为后者在200米距离
以内难以确保射击精度。
在城镇居民地区,反坦克导弹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距
离非常近,比如40米或50米,可直接向坦克发射不经制导的导
弹。在50-200米距离区间,导弹的用处不大,而在城镇地区,
用导弹射击200米距离以外目标的机会又寥寥无几,所以轻型反
坦克武器就成了主要的有效手段,而客观条件又非常适合于用这
种武器从一侧或高处隐蔽地攻击敌坦克。然而。想要从具有普通
标准尺寸房间的建筑物内发射反坦克导弹或轻型反坦克武器又不
致误伤射手本人,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城镇居民地区对使用这两
种武器的主要限制。
地对地导弹
虽然从字面上说,地对地导弹包括反坦克导弹,但从标准的
军事用语上来说,地对地导弹专指间接瞄准射击的武器。地对地
导弹来自无控飞行的火箭。当针对无控火箭的射程提出精度要
求,而这种要求只能通过采用一种制导系统来实现(通过赋予火
箭弹正确的方向与高低角则不可能实现)时,无控火箭也就成为
了地对地导弹。有关无控飞行的火箭已在本书第二章论述过了。
地对地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这里仅将它们分为战略与战术
导弹两种,我们将射程在2000公里以内的定义为战术导弹。
战斗部
对于价格非常昂贵的导弹来说,其射击精度不可能用小于几
百米的单位来计算,因此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常规战斗部。地
对地导弹无疑几乎都配用核战斗部,它们的当量自千吨级以下
(如美国射程190公里的“长矛”导弹)到5000万吨级(如苏联的
SS-18导弹)不等。正如本书第四章所述理由,大的核战斗部并
不一定意味着杀伤效果就相应大,这里有一个所谓“效益背反律”
的问题。当前的倾向是使用小当量的多个战斗部。例如,苏联
SS-18导弹的改进型,一枚导弹上装有8枚能重返大气层的独立
寻的的分导战斗部,每个分导战斗部的当量为100万吨左右。
制导方式
几乎所有的地对地导弹都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导弹的惯性制
导系统包括三大部件,第一大部件是确定导弹在三维空间中的方
向的系统,通常用三个陀螺来测量导弹相对初始发射角的偏差
量;第二大部件是加速度计,如果来自陀螺和加速度计的数据能
够输入一台计算机(将来可用微处理机取代),就可以计算出导
弹的所在位置;第三大部件是另一台计算机,用来计算导弹应沿
其飞行的正确路线。鉴于计算机技术的现时发展,用一台计算机
进行上述所有计算是完全可能的。
导弹发射前,要将发射阵地位置、目标位置和导弹的正确飞
行路线等详尽数据输入计算机。导弹发射后,计算机不断比较导
弹的实际位置与在正确飞行路线上的应在位置,若存在偏差即指
令导弹回到正确的飞行路线。
巡航导弹,不论是战略的还是战术的,所使用的惯性制导方
式,是通过将导弹飞过地区的高程与预先存储于计算机内的数据
进行匹配的方法来比较导弹的实际位置与预编程序中的飞行路
线。这种惯性制导系统称为“地形高程匹配制导”系统,它必需用
一部雷达测高仪来测定高程,还必须具备飞行路线沿途地面的异
常精确的详尽地图。由于保密的原因,美国和苏联任何一方都没
有披露所绘地图的精确程度,但据公开的材料声称,美国巡航导
弹命中目标的精度可高达12米。当前,美国的几种巡航导弹据
称射程可达2400公里,而苏联的“厨房”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射
程为720公里。
美国和苏联两国都装备有空中、地面和水中发射的多种巡航
导弹。目前,美国的技术水平高于苏联,而且在用巡航导弹取代
远程攻击飞机之前,除非防御低空导弹的防空系统取得进展或限
制战略武器会谈达成协议,美苏两国似乎都不会停止巡航导弹的
研制。发端于德国V1型飞弹的巡航导弹概念至今已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
战略导弹
当前,中、法、美、苏都已研制了战略导弹。战略导弹技术
的重点不在于用导弹先发攻击对方的能力,后发攻击才具有重大
的威慑意义。这就是说要具备在敌人先发攻击下保存自己并予以
反击的能力。就战争威慑来说,只有这种反击潜力才是重要的,
如果一方以为它们可以实施先发攻击而不会遭到致命的反击,那
么相互间的威慑也就不存在了。
诸如苏联的SS-18和美国的“民兵III”等巨型洲际弹道导
弹,射程都在16100公里(10000英里)以上,位于加固的地下
发射井内,可是随着目标定位精度的提高,这些地下发射井的生
存力也越来越低。美国的“三叉戟”、苏联的SS-N-18、英国的
“北极星”和法国的MSBB等潜艇水下发射的战略导弹,仍保持
着最可靠的后发攻击能力并承担着主要威慑作用。苏联的车载式
SS-20(射程达4000公里)和即将与它相对抗的美国车载式地
面发射巡航导弹的出现,都增大了后发攻击能力。但这两种导弹
的缺点是射程不够大,美国部署在欧洲的这种地面发射的巡航导
弹固然能危及苏联,然而苏联的SS-20也只能对欧洲大陆构成
威胁。
战术导弹
美国的“潘兴”和“中士”导弹,法国的“冥王星”导弹,
苏联的“薄板”、SS-21、SS-22导弹,都属于战术导弹,它们构
成了核武器升级的一个阶梯。但是,很难想象在人口稠密的欧
洲,这些战术核武器相互回敬时,尤其是当它们的战斗部当量达
到百万吨级时,受其损害的国家不会把它们列为战略性武器。同
样,诸如射程为190公里、核战斗部当量不足千吨级的“长矛”
等近程战术导弹,也许会被用作短期的政治报警信号(意味着核
升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威慑逻辑或许需要由美国苏联双
方来加以说明。
地对空武器系统
防空效能表现得最明显、最充分的莫过于历次的阿以战争。
“斋月”战争之前,以色列的空军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空域,从而使
以色列的地面部队轻而易举地越过了下面的战场。但在“斋月”战
争期间,由埃及人操纵的完整的防空火力网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抑制住了以色列空军的效能发挥,直至埃及在西奈半岛和苏
伊士运河地区的防空网被激烈的地面战斗割断为止。这一战例说
明了防空体系何等重要。
防空系统的组成
与本书第二章所述的间瞄武器系统一样,一个防空系统也是
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尽管这些部分都很重要,但还需要准确判定
我们应该在哪一部分上下更大的气力。图8.12是防空系统组成
的示意图。
当敌机临近时,必须用报警系统发现它。这种报警系统固然
可以是作用范围广大、性能优异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但对掩护
地面部队来说,使用作战指挥雷达通常要简便得多。这些雷达可
以是作用距离较近的、只覆盖一条航线或国境线的搜索雷达,也
可以是覆盖范围更广的搜索雷达,如弹道导弹的预警雷达作用距
离在5000公里以上。不管用什么雷达,不管它们配置在哪里,
它们的任务就是发现来袭的敌机,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敌机的情
报,向指挥系统发出报警,一般还要向火力单位报警。
防空指挥中心的规模有大有小,从设在美国境内山区和苏联
乌拉尔山区的地下永备掩蔽部到设在帐蓬里的防空连指挥所不
等。但不管规模的大小,它们都要对火力单位的战备状态进行指
挥,在获得充分的情报时向火力单位分配目标。就当前来说,它
们头等需要的显然是能在电子战条件下可靠工作的一流的通信系
统,这种通信系统包括从卫星通信系统到常用的野战电台系统。
当敌机进入作用距离时,目标搜索装置就应发现目标并锁定
目标。这一般用火控雷达来实施,但对低空和超低空目标,却可
使用简易光学或电视摄像机等视频跟踪装置来实施。有些系统使
用红外装置来跟踪导弹。
防空系统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导弹。导弹可根据类别、弹
径和装载方式进行区分,它们可掩护从地面到15000米以上的空
域。
地对空导弹的制导方式
在所有导弹中,地对空导弹应用的制导系统最为广泛,包括
以下6种:
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
半自动寻的制导;
被动寻的制导;
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
驾束制导;
非瞄准线指令制导。
在介绍反坦克导弹的章节里,我们已经对前三种制导方式作
了说明。
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系统是指继跟踪装置已锁定敌机并导弹
已发射之后,操作手不再干预系统工作的一种制导系统。跟踪装
置同时跟踪飞机和导弹的航迹,制导计算机发出指令使导弹沿瞄
准线飞抵目标。驾束制导是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的一种,在这种
制导系统中,导弹自身可以感知是否偏离制导波束,如有偏离即
产生指令使导弹自动返回制导波束中心。过去只使用雷达波束,
现在可使用雷达和激光两种波束。
非瞄准线指令制导比任何其它制导方式更富有灵活性,因为
它可以使导弹采用多种飞行路线。这种制导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
8.14所示。导弹和飞机分别用单独的跟踪装置跟踪,两套跟踪
装置不断将有关导弹与飞机的信息输入一台制导计算机,制导
计算机借助导弹跟踪装置不断向导弹发出一连串的指令,直到导
弹与飞机的飞行路线重合并导弹命中目标为止。
设计用来攻击高空飞机的地对空导弹,要使用比攻击低空飞
机的导弹复杂得多的制导系统,而且往往要采用多种制导方式。
这些导弹的尺寸也大,因为它们需要更大的推进系统。
不同高度的防空武器
为了便于说明,在考察防空武器的射高时,使用北约的空域
划分标准较为适宜,即:
超低空 150米以下;
低空 150-6O0米;
中空 600-7500米;
高空 7500一15000米;
超高空 15000米以上。
防超低空武器只能用于自卫。在超低空空域甚至使用轻武器
也可以奏效。统计研究表明,轻武器不仅击落低空对地攻击飞机
的机遇很少,而且严重损伤直升机的机遇也不多,除非直升机在
它们的有效射程之内起飞或着陆。用轻武器打飞机的弊端是弹药
消耗量太大,好处是有利于鼓舞射手的士气和瓦解敌机飞行员的
斗志。据统计资料,如果敌机驾驶员看到无数道曳光从地面腾空
而起,他们往往丧失信心,不能将受领的攻击任务坚持到底。如
果用机关炮打低空飞机。则飞机驾驶员更可能被吓得难以自持。
联邦德国的“黄鼠狼”机械化步兵战车载20毫米机关炮,其最大
射角可达60度,一个营的“黄鼠狼”步兵战车同时用曳光弹实施
对空射击,确实可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只是要消耗掉数量相当可
观的弹药,而且所取得的命中概率也很低。欲提高机关炮的命中
概率,就要给它配以像苏联3CY-23-4式23毫米四管自行高射
炮那样良好的火控系统。
3CY-23-4式自行高射炮使用光学瞄准具可攻击2500米距
离上的目标,使用雷达则可以攻击3000米距离上的目标。四管
炮的射速达4000发/分,也即是说,如果不想很快用尽弹药,
这种高射炮只能进行短点射。据有关中东“斋月”战争的报道,由
于阿拉伯方面装备的防空导弹的威胁,以色列飞机被迫转入低空
飞行,从而进入3CY-23-4式自行高射炮的有效射高以内,所
以被这种高射炮击落的以色列飞机占以方飞机损失总数的很大比
例。
联邦德国的“猎豹”35毫米双管自行高射炮也使用了雷达和
光学两种火控系统。这种高效的高射炮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目
标搜索和火控系统。粗略估计,这种高射炮系统中的机关炮的造价
只占全系统造价的l/20,其余部分造价都用于底盘尤其是确保命
中目标的目标搜索和火控系统上了。虽然高射炮的射程有限,但它
们都可以更迅速地攻击多个目标。英国全力研制导弹系统,部分是
出于经济原因,部分是出于导弹比高射炮的毁歼概率高。
肩射防空导弹也属于防超低空武器。美国的“红眼”和苏联的
SA-7都是近程红外被动寻的制导的导弹。它们是“打了就不管”
的导弹,但它们只能探测飞机发动机排出的余热,所以只能追击
那些已攻击完毕并准备离去的对地攻击机。它们可以探测到直升
机发动机排出的余热,但如果直升机发动机上安装了红外屏蔽,
它们的红外寻的头即告失效。
英国的“吹管”是一种光学瞄准、手控瞄准线指令制导的防空
导弹系统,它很像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只是它是靠无线电而不
是导线来传输指令的。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迎击目标,但必须事
先得到报警并且迅速捕捉到来袭的飞机才有效。要掌握这种导弹的
操作要领,与近程红外寻的制导导弹相比,射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
训练。 SA-7能攻击距离3.6公里、高度1500米以下的飞机,而
“吹管”可攻击距离3公里以外、高度2000米以下的飞机。
在中空空域,有多种地对空导弹系统,其中,有的装在履带
式载车上,有的装在拖车上。中空以上的地对空导弹的主要任务
是实施区域掩护,但防中空导弹也可以用来掩护诸如桥梁和机场
等重要的点目标。在公路发达的欧洲地区使用地对空导弹时,很
难断定采用履带式载车的优劣与贵贱。然而,在快速挺进时,或
甚至在阻敌作战中,前方战斗分队有可能得不到防空火力的掩
护,在此情况下,履带式载车显得大有用武之地。为实施这种任
务,英国军队采用了履带式“轻剑”防空导弹,但是牵引式“轻剑”
仍然留作区域防空武器。“轻剑”使用雷达和光学制导系统,射程
可达7公里、射高达3000米。它所配用的制导雷达有时称作“盲
射”、这是因为这种雷达可以使导弹在多云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
发射,这也是使用光学制导系统所不能实现的。鉴于多云天气是
欧洲地区的常见天气,所以具备这种能力是很有意义的。苏军中
与“轻剑”对等的是SA-8(“壁虎”)式防空导弹,导弹装在大型
六轮越野车上,导弹射程12公里、射高5000米。
联邦德国和法国已装备了履带式车载“罗兰”防空导弹,其射
程与射高与“轻剑”十分接近。
大多数防高空和防超高空导弹系统的造价高昂,它们或者采
用半主动寻的制导或者采用非瞄准线指令制导。苏军装备了一整
套防高空和防超高空导弹系列,其中包括履带式车载的SA-6,
射高13000米;SA-5,射程200公里,射高约30000米。
美国的“小檞树”是防中空导弹。“奈基II”是防高空和超
高空导弹,射程150公里,射高达59000米。“霍克”的射程约为
30公里,射高是18000米。“奈基II”和“霍克”两种导弹系统
构成了北约综合防空体系的防高空火力。美国现已发展了一种
“爱国者”新式导弹系统,拟用来取代“奈基II”和“霍克”两
种系统。至于更先进的“卫兵”系统,是保卫美国本士免遭洲际
导弹攻击的系统,它包括有两种导弹,即远程的“斯巴达人”和
近程快速的“短跑”。看来欧洲诸国将无力发展这样的系统。
小结
从德国Vl、V2和XH7导弹问世至今的30多年来,制导
武器的发展速度超过其它各种武器。它们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国际政策、战略和战术的制定。电子战与反电子战技术虽然不是
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却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着,它们可能导致
有人驾驶攻击飞机和现时主战坦克概念的最终结束。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