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2000-03-05 11:37:38), 站内信件
|
甲-弹之争与“盲人摸象”--甲-弹之争面面观! 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道出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导致结论片面性的深刻哲理。 在这里,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甲弹之争,最后再汇总起来, 看看能否得出一个甲-弹之争的“全息图”。
形式--点面之争
装甲(甲)和反装甲武器(弹)对抗的表现形式是“点面之争”。也就是说,反装甲 武器是打击“点目标”的,而装甲一方则以整个“面”来和反装甲武器相对抗。在“甲弹 争斗史话(1)”中就讲过,反坦克的手段不外乎“火烧、爆炸、‘钻孔’”这三招儿, 而且在甲弹第一回合的较量中,这三招儿都用上了。火烧,算得上是“点面结合”;爆炸 ,算得上是“面”对“面”的。然而,由于装甲的“强大”,“面对面”的这几招儿似乎 都不太灵,而穿甲和破甲则逐渐成为反坦克的主要手段。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做一个有趣的设想,把“点面之争”变成“面点之争”又该怎样 ?如果把整个坦克看成一个“点”,若想以“面”来对付它,就好比以一个苍蝇拍来拍苍 蝇或蚊子一样(利用动能!),那么,这个“坦克拍”又该多重才能把坦克拍“面”了呢 ?又有什么人能将这个上千吨的“坦克拍”举至几百米高,又“啪”的一声将坦克拍“面 ”了呢?天哪!只有神话里才会有这样的故事。如今,这一神话已经部分变成现实,用原 子弹和氢弹来打击集群坦克,算得上是“面点之争”。然而,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 至今无人敢于用它来消灭战场上的集群坦克。现实的情况仍然是以“点面之争”的形式为 主。
这一争斗形式,引导对抗双方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反装甲武器一方通过直接瞄准、制 导、自动寻的等手段,力图能直接命中装甲;而装甲一方则通过加厚装甲、缩小正面投影 面积、机动规避、烟幕伪装、反导等手段来和反装甲武器相抗衡。从表面上看,这一斗争 形式似乎天生有利于反装甲武器一方,因为它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然而,在制 导武器和先进的坦克火控系统出现之前,想直接命中运动中的坦克绝非易事。这一点在前 几篇文章中已经讲得很清楚。
不过,装甲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通过增加正面装甲厚度,局部加装附加装甲、 反应式装甲,使命中概率大的部位的抗弹能力显著增强。更有意思的是,装甲一方出现 了滑动装甲的概念,也就是说,临时调动其它部位的装甲板(面)来加强被命中部位的抗 弹能力,将弹丸拦腰斩断。这一构思无疑是十分巧妙的。然而,想在几十微秒内使装甲板 滑动一段距离,在技术上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恐怕只有通过爆炸的方式来实现了。从形 式上说,仍然是点面之争。
至于装甲一方正在研究中的近程反导系统或坦克主动防护系统,可以认为是“点面 之争”的进一步发展。坦克一方在探测到敌方导弹来袭后,立即主动发射拦截弹,拦截 弹在一定的区域(面)内爆炸,将敌方导弹引爆。如果想“针尖对麦芒”式(点对点) 的直接命中来袭弹,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实质-能量之争
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对抗的实质是能量之争。反坦克(反装甲)武器一方,意欲通过 增大装药量、增加弹丸初速、增加弹丸密度等手段来提高穿(破)甲威力;而坦克装甲 一方,则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提高装甲板材料的密度和硬度来消耗、分散弹丸的能量。 双方拼消耗的结果,谁能顶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对抗的结果,反坦克武器的口径越 来越大,坦克装甲的厚度越来越厚,双方都在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从这一观点出发,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用能量水平来衡量甲弹双方的发展水平 ,特别是动能弹更是如此。在现阶段,120毫米动能弹的弹丸所具有的炮口能量为 9~10兆焦,而主战坦克的主装甲大体上可以防9~10兆焦的动能弹不被击穿, 双方处于攻守平衡的状态。10兆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里打一个形象一点的 比方。10兆焦的能量,如用来作功,可使50吨重的坦克升高至20米!反过来说 ,它相当于一辆50吨的铁家伙从8层楼(大约20米)扔下去砸到地面上所表现出 来的能量。这样一比较,你该知道坦克炮和坦克装甲的厉害了吧?
根据动能公式E=1/2mV2为了进一步提高弹丸的能量,一是要增大弹丸的 质量m,二是要提高弹丸的初速V。据估算,下一代的140毫米动能弹弹丸所具有的 炮口动能,将达到15兆焦的样子,比现在的120毫米动能弹提高50%。想进一步 提高初速和动能,就要看电磁炮和电热炮的本事了。
当然,围绕穿甲、破甲的“能量之争”方面的问题,还有比能量、剩余能量等方面 的问题。比能量的问题是,穿(破)甲的一方力求在较小的截面上集中更大的能量,这 样才能达到穿(破)甲的目的。这也是长杆弹越做越长、越来越细的道理之一。剩余能 量是弹丸杀伤威力之所在。如果弹丸刚好穿透装甲而没有一点剩余能量,那么,杀伤力 自然为零。剩余能量,即弹丸穿(破)甲的后效问题,还关系到破片(或射流)的发散 角问题、二次杀伤效应及其防护问题、冲击震撼问题等,名堂还不少。
甲-弹双方的能量之争,就像双方拔河一样,哪一方力气大,哪一方能坚持到最后 ,哪一方就是胜利者。
关键-材料之争
甲-弹双方为了在打击能量和抵御能量冲击上压倒对方,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的解 数。其中,关键的一招儿是材料之争。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贫铀穿甲弹和贫铀装甲的研制。甲弹双方都看中了铀合金 这种材料,不约而同地发展了贫铀穿甲弹和贫铀装甲,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贫铀穿 甲弹的威力有目共睹,而装有贫铀装甲的美国M1A1主战坦克在海湾战争中所表现出 来的出色防护性,令人刮目相看。
装甲与弹药,在选用材料上的共同要求是又硬又韧,有足够的强度和耐冲击能力, 还要有合理的价格。所不同的是,弹丸所用的材料较少,甚至只在弹芯部分采用高强度 材料,价格稍贵些可以接受。而装甲材料的用量较大,价格太贵了,军方就买不起。不 过,装甲一方也有它的优势,它可以靠合理的结构将不同材料组合到一起,靠“软硬兼 施”的办法来对付弹丸。
穿甲弹的材料从高性能合金钢发展到钨合金弹芯和贫铀弹芯,穿甲威力大幅度提高 。 而破甲弹威力的提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聚能战斗部的爆炸能量,这也属于材 料问题。因为炸药本身就是一种含能材料。破甲弹上采用的重金属药型罩,也是一个材 料问题。
装甲的发展更是和材料息息相关。从均质钢装甲发展到高性能合金钢,再发展到复 合装甲、反应式装甲、贫铀装甲,哪一种都离不开材料研究方面的突破。
当然,装甲和弹丸的结构改进、形状、尺寸、加工工艺等,名堂很多,不过,材料 的改进是基础的基础。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甲弹双方的性能更上一层楼。
趋势-“软件之争”
甲-弹之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棗能源、材料、信息有密切的联系。形象地 说,可以认为能量之争和材料之争是“硬件之争”,是硬碰硬的。甲弹双方在信息领域 的新的对抗,这可以认为是“软件之争”。
随着坦克正面装甲的不断加强,反坦克武器要想直接穿透正面装甲已十分困难。在 这种情况下,坦克薄弱的顶部、侧面和底部装甲便成为攻击的重点,由此开创了甲弹 双方“斗智”的新篇章。
目前,从装甲兵、炮兵、步兵到空军,都有攻顶式反坦克武器。它有两大特点,一 是能自动寻的,二是能远程攻击单个坦克乃至集群坦克,从而对纵深配置的坦克构成了 严重的威胁。攻顶式反坦克武器正在发展之中。
相比之下,装甲一方在对付攻顶式弹药方面落后了一步。目前采取的措施,或利用 隐形技术、涂布迷彩等加以伪装,或在顶部加装反应式装甲,或加装激光报警装置,这 些都属于消极防护措施,积极的主动防护措施正在加紧研究之中。像俄罗斯的T80 坦克上装的“演技场”主动防护系统,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
攻顶和反攻顶,可以说是从“硬件之争”到“软件之争”的过渡形式。智能弹、灵 巧弹与坦克主动防护系统、智能坦克的争斗,便可以说是“软件之争”了。不过,这将 是十几年以后的事。
目前正在发展的“软杀伤”手段,也可以说是“软件之争”的一种。所谓软杀伤, 是相对于用高能造成的硬杀伤而言的。利用高能微波束、激光束或电磁脉冲来破坏对方 坦克上的通信设备、光电观察瞄准仪器和各种传感器,从而使敌人的坦克变成“瞎子” 和“聋子”,坦克有再大的本事也使不出来。
有矛必有盾。坦克一方对付软杀伤的措施也在积极研究之中,如研制防激光护目镜 、高速光快门、可调滤波器、防电磁脉冲屏蔽,等等。
甲-弹之争的“全息图”
上面,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对甲弹之争进行了剖析,使我们对甲弹之争的方方 面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很难说对甲弹之争已经有了全面、透彻 的了解。因为甲弹之争太复杂了,它涉及战争双方攻守的各个方面,想得到甲弹之 争的“全息图”, 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硬要归纳一下,不妨说,甲弹之争是以穿(破)甲和防穿(破)甲的形式为 主所表现出来的双方的激烈对抗,它贯穿于攻守双方交战的全过程、全方位,是涉及能 量、材料、信息诸领域的全面的较量。
甲弹的完美结合--坦克
到目前为止,我们差不多是分别来描述装甲、弹药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争斗的。然 而,不要忘记,战争是交战双方攻与守的全面较量。单纯的装甲,单纯的弹药,是不存 在的,它们必须融合到武器系统中去,而甲弹双方的完美结合,不是别的,正是坦克 !不用说,坦克是进攻性武器,而坦克之所以能够勇猛突击,是以它那坚固的装甲为后 盾的。在坦克这种武器身上,体现了攻与防、甲与弹的完美的、辩证的统一。
由此扩展开来,似乎可以说,甲弹双方正在互相接近,殊途同归。不用说坦克, 反坦克武器一方也在向自行化、装甲化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在外 行人看来,也许会被当成坦克哩!甲弹双方的趋同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矛盾双方 互相争斗、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它是矛盾同一性的深刻体现。
时至今日,一些资深的军事家明确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打破装甲和反装甲弹药的 壁垒,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它们互相作用的贯穿现象上,重新综合评价两个领域的时期了 。”综合考虑,共同发展,这就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甲弹之争的一个缩影。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huizhou.gd.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