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pd8567(烨林)
整理人: clove(2002-04-07 21:21:01), 站内信件
|
外国人说,有二个中国:一个是富裕的中国,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各地“先富起来”的人。另一个是指中国的贫困地区和人口,尤其是广大的农民们。
穷则思变。谁愿意穷?
于是农民兄弟们就出来打工,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好一些。
所以,在我生活的城市就经常看到在银行门口(银行门口漂亮、干净)露宿的成群结队的农民。他们都是附近的农民,在农闲时出来打短工。做一些城里人不愿意或无法做的事,如:为装修队扛水泥、沙、瓷砖什么的,扛煤气、装卸货物等等。
我曾经和一个农民交谈过,他说,农闲时在家里没有什么事做。出来打工每个月能够赚几百元,每年可以有三、二千元的净收入,又可以省下自己的口粮。他对此很满足。
勤劳、朴实的农民兄弟。
未来饭碗之争您准备好了吗?
金羊网 2002-04-06 13:56:20
北京消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日前指出,未来三到五年,我国就业形势除了延续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等“九五”期间的就业特征外,还将叠加两个正日益趋于激化、新的深层次矛盾:城乡劳动力以及国际间对就业岗位的竞争矛盾。《中国青年报》对此作了警示性的报道。
两亿农民将要入城揾工
“十五”期间,我国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4000万人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和35.71%。
陈淮预测,事实上,我国在未来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年需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0年内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两亿人。只有实现这个转出规模,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其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的利益矛盾不致激化。
他认为,上述估计并不夸张。我国的可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而2000年末,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4.99亿人!
陈淮的观点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已经没有后推的历史余地。不做好这件事,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就没有希望,工业化、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强势农民VS弱势市民
陈淮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市场导向下的竞争就业,已经成为“十五”期间就业岗位配置的基本原则,城乡户口壁垒已经明显松动,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正在被加快清理。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直接竞争,已不可避免。
而这两部分劳动力群体中最先发生碰撞的,一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年轻力壮、流动性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相对强势群体,另一方是城市劳动力中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素质较差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社会在对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诉求中,要求公平和保护将成为最明显的呼声。
陈淮认为,如何协调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避免城乡两大劳动者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将成为对我国正在发育的劳动力市场和正在不断规范的就业政策的严峻考验。
把老外的就业岗位拿来
陈淮认为,科技发展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扩张速度,就业岗位正在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他强调,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一态势。要积极参与而不是回避这一竞争。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我们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各项战略措施,应当有利于参与这一竞争。争取把全球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成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
---- ***来去随愿自逍遥***
***偷取浮生片刻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