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_15()
整理人: only(2000-11-24 12:12:47), 站内信件
|
去年10月一日的国庆50周年天安门阅兵式上,各型我国近年研制成功的新型武器 装备纷纷亮相,体现出新时期解放军硬体建设的最新成果。当中,坦克第三梯队 的 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更是首次对外曝光,一举成为了所有阅兵武器中最为醒目 的国 产新型武器之一。关于该型坦克的讨论至今仍是引起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笔者根 据手头掌握的最新(公开)官方资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该型坦克应用 的最新激光技术成果。
主要承担123工程激光敌我识别和激光通信系统工程研制的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 院 的尹福昌教授。他领衔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激光敌我识别及辅助通信系统, 达到 了国际九十年代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并获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嘉奖。
可能“激光通信”和“激光敌我识别”这两个概念对于很多朋友来讲还很陌生, 在介 绍尹教授的成果之前还是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激光通信”和“激光敌 我识别” 吧!
在通信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总是在寻找更高频率的信息传载体,以实现更大 容量 地传输信息的目的。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的问世,由于其良好的光束特性( 单色性好、 方向性强、功率密度大等),引发着人们探索实现以激光光波为载体 的通信,即激光 通信。了解了什么是激光通信后,“激光敌我识别”就比较好理 解了。大家都知道 军用飞机上使用的敌我识别天线其实是一种只有己方可以破译 应答的密码收发器。 那么所谓“激光敌我识别”就是利用激光通信系统作为密码 收发器的敌我识别方式。 但在实战中发现,友军因为一时麻痹大意,也有忘了开 敌我识别器,或是敌我识别 器在战争上受损失灵的情况发生,因此它并不能作为 独立判别敌我的手段使用,而 只能作为战场识别的一种辅助方式。
在国际上,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广泛开展了对激光大气通信的深 入 研究。然而,进入80年代中后期,由于器件技术、系统技术和大气信道光传输 特性 本身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客观因素一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和弥补,国际国内大 部分从 事激光大气通信技术研究的单位相继停止了进一步研究。有的国家甚至还 宣布了走 激光大气通信研究的路是一条“死胡同”,“走不通”。尽管如此,国 内外仍有单 位和人员始终在坚持不懈、孜孜探求解决激光大气通信技术问题之路 。
1988年,巴西AVIBRAS宇航公司公布了该公司研制的一种便携式半导体激光大气通 信 系统。这种通过激光器联通线路的军用红外通信装置,其外形如同一架双筒望 远镜, 在上面安装了激光二极管和麦克风。使用时,一方将双筒镜对准另一方即 可实现通 信,通信距离为1km,如果将光学天线固定下来,通信距离可达15km。 1989年美国FARANT1仪 器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短距离、隐蔽式的大气激光通信 系统。1990年,美国试验 了适用于特种战争和低强度战争需要的紫外光波通信, 这种通信系统完全符合战术 任务的要求,通信距离为5~2km。如果对光束进行适 当处理后,通信距离可达5~10km。
-- 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
风来梳竹而竹不留声。
-------------雁风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1.90.216.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