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battleship)装备有多座大口径舰炮,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 曾作为舰队主力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亦称战斗舰、主 力舰。
战列舰的发展经历了古代风帆战列舰和近代蒸汽装甲战列舰两 个时期。风帆战列舰出现于17世纪中期,系木质船体,排水量由 1000吨逐步增大到4000~5000吨,是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早期 ,风帆战列舰装备发射实心弹的前膛炮数十门至百门,19世纪以后 ,改装成发射爆破弹的后膛炮120~130门。在海战中,通常排列成 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战列舰因而得名。近代工业革命促使19世 纪中叶出现舰艇建造的巨大变革。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经验 证明,木壳帆船战列舰易被炮弹摧毁,因而在装甲浮动炮台的基础 上,英、法两国开始建造装甲舰。
185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 装甲舰“光荣”号;1862年,英国建造了装甲舰“勇士”号。这两 种装甲舰,炮数比风帆战列舰少,带有铁装甲防护,以蒸汽机和风 帆推进。装甲舰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风帆战列舰,各国竞相建立蒸 汽装甲舰队。装甲舰排水量由1万吨增至1.2万吨;装备线膛炮,主 炮口径由200毫米增到300~350毫米,由护板炮改为炮塔炮,航速由 14节左右提高到16~17节,装甲厚达230~450毫米,船体和装甲材 料也由铁为钢所代替。从19世纪90年代起,各国大都不再沿用装甲 舰名称,又恢复使用战列舰名称。日俄战争(1904~1905)的海战经 验表明,大口径主炮的威力是首要的。
1906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装甲战列舰,被认为是近代战列舰的雏型, 装有配置在5座双联装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满载排水量为21845吨 ,航速21节。各国纷纷仿效,战列舰成为大国海军军备竞赛首要目标, 导致了“巨舰大炮主义”海军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建造了主炮 (305~360、380毫米)叠层配置的战列舰;英国建成了装有10门350毫米 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达225万吨。这种类型 的战列舰,被称为“超无畏”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英 、德双方投入50余艘战列舰。这次海战促使战列舰在设计和建造上采取 集中防护原则,装舷侧装甲和甲板装甲,加强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 增大主机功率,航速提高到26节。在海军军备竞赛的激烈竞争中,有 关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1922),规定主力舰的标准排水量不 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并限定各国保持主力舰 的艘数、排水量和总吨位。促使各国致力于加强甲板装甲和水下防护 ,更新舰炮指挥、操纵装置,加强防空武器和搭载飞机等项改装。1936 年底华盛顿条约期满,各国立即开始建造新的战列舰。
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建成的战列舰已有很大发展,其中主要有:美国的“艾奥瓦 ”级战列舰4艘,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航速33节,3座3联装406毫米 主炮;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5艘,满载排水量44万吨, 航速30节,装备355毫米主炮10门,飞机4架:德国的“俾斯麦”级战 列舰2艘,满载排水量52万吨,航速30节,装备381毫米主炮8门, 飞机6架;意大利的“意大利”级战列舰4艘,标准排水量3.5万吨, 航速30节,装备三联装381毫米主炮3座,飞机3架;日本的“大和”、 “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728万吨,航速27节,装备三联装 460毫米主炮3座,飞机7架,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由于舰载航空兵、潜艇和鱼雷的广泛使用,参战的约70艘 战列舰,被击沉、击毁28艘(包括“大和”、“武藏”、“俾斯麦”、 “意大利”、“威尔斯亲王”、“加利福尼亚”等著名的战列舰在内 )。战列舰已丧失了主力舰的地位,“巨舰大炮主义”遂被否定。战后 ,战列舰不再新建。只有美国保存4艘“艾奥瓦”级战列舰,并几度封 存,又几度启封,曾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使用过。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对4艘“艾奥瓦”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如拆除4座双联 装127毫米副炮,增装8座四联装“战斧”舰对地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和 4座四联装“捕鲸叉”舰对舰导弹发射装置,可搭载4架直升机,更新 电子设备等。改装后的“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在1991年初 的海湾战争中,曾向伊拉克军阵地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和406毫米 炮弹。至1992年3月,美国最后4艘战列舰全部退役。战列舰终于在世 界海军中消失。
-- ※ 来源:.Netease BBS(BJ) bj.netease.com.[FROM: BJ-as-A6-49.bta.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