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武器百科>>常规兵器>>海军>>航母专辑>>大陆参与航母预研的单位介绍

主题:大陆参与航母预研的单位介绍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03-06 13:24:55), 站内信件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作者: 江南造船厂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其前身是船 
舶制造系,创建于1943年。该学院现由两个系、五个研究所和一个国家 
重点实验室组成,它们分别是: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 
  国际航运系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 
  水下工程研究所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 
  港口与水利工程研究所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轮机工程与电器设备研究所正在筹建之中。学院行政办公室和教务 
办公室负责处理学院的日常工作。
  本学院有二个国家重点学科,即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 
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1997年9月,学院共有教职工127名,包括教授28名,副教授27 
名,讲师6名,助教9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 
验师12名,工程师17名,技工16名、行政干部和教学辅助人员9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把培养多层次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除本科有 
关专业外,各系、所还分别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学院还设有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学院继承和发扬老交大的办学传统,既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理 
论和实践性教学,也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学科建设和师资 
队伍建设是学院工作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现均形成了以著名教授为学科 
带头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和海洋开发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积极 
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工程应用和开发,积极承 
担国家、部委和工业部门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民用与军用舰 
船、海洋石油开发、海岸与港口工程、海洋环境与保护等重要领域。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1978年成为国 
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成员单位,1987年成为该组织顾问委员会的 
委员单位;有两名教授是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技术委员会成员。 
学院与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的相关院系建立了学术和人员交流关系。近 
年来,国际间的科研合作正在不断增加。学院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市场 
的竞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目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已经成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学科齐全、研究设备完善、教学与科研 
力量雄厚、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正 
在为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发挥越益重要的作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由原米的水面舰艇设计、民用船舶设 
计、船舶建造工艺、海洋工程四个专业合并而成,人员理论水平高,设 
计经验丰富,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四十多年来己为我 
国造船、交通运输、海军、海洋开发部门培养了众多的高级科技人才, 
并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在海洋平台方面,结合各种实际项B,对多种形式的钻采平台,如坐 
底式生活动力平台、组装式浅海钻井平台、埕北11A井组平台、海上油 
田浮式生产系统等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为浅海石油勘探开发作出 
了贡献。同时发展了平台设计方面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 
与胜利油田合作研制的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二号”,被评 
为1992年的全国十大科技成就,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博览会 
金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船舶设计与新船型开发方面,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研究设计了 
多种类型的船舶,已投入使用的有:汽车渡船、700吨大舱口运煤船、高 
速交通艇、巡逻艇、游览艇、拖船、起重船、5000吨远洋干贷船、11000 
吨沿海运木船、万吨级浅吃水肥大船、1500客位和300客位沿海内河双体 
船、100箱集装箱船、单机啮合式双桨拖船等约40艘,为我国造船事业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还对11000丁EtJ一30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2.38 
万吨油船、12万吨载驳船、15万吨超浅吃水肥大船、15万n屯单机啮合式 
双桨浅吃水油船、高性能船等进行了研究。

  在船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内己开展成组技术、模块化设计和I建造的 
研究工作。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设有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实验 
室。多年米,已开发出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如海洋干货船设计集成系 
统、多用途货船设计集成系统、数学线型设计系统、各种性能计算和计 
算机绘图系统等。1997年国家教委投资扩建本实验室,并引进瑞典的KCS 
系统,本室的船舶CAD和CAM到达了斩的水平。

  在水上运输系统的经济技术分析及优化设计方面承接了多种实际运 
输系统的研究任务,如进口磷酸运输系统;长江船型宏观分析等的论证 
分析,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所可承接下列各项任务:

  各类船舶和舰艇方案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新型船舶的研究 
和开发、舰船性能计算与分析、各种近海结构的可靠性论证和工程设 
计、各种海洋工程船舶设计、船体建造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及数控技术研 
究与开发、各种船舶、海洋平台舾装与涂装:工艺研究、船厂的造船成 
组技术和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造船厂生产技术改造。



水下工程研究所

  水下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其前身为水下船舶设计与制造教研 
室及深潜研究室,目前下设总体设计研究室、机电设计研究室、船舶系 
统可靠性工程研究室、水下工程实验室等部门,其下属的“南洋国际水 
下工程公司”是该所联系国内外市场的窗口和桥梁。

  水下工程研究所现已形成一支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技术梯 
队,其中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0余名,讲师、工程师15 
名,技师、高级工多名。作为一个国内外有影响的深潜器和水下工程技 
术的研究开发基地,本所在潜水器总体、性能及结构设计方面颇富经 
验,在潜水器机电设备的研究方面也有相当能力。所内的6000米深海环 
境模拟装置及90兆帕高压试验筒,可用于渗水器各种设备足结构的友展 
研究工作,潜水器操纵水池可以进行潜水性能试验研究。正在建设中的 
船舶人因工程实验室将能进行有关人的因素及操作特性方面的研究。

  本所还承担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大学生的教学任 
务。

  本所主要研究领域为:载人潜水器研究与设计、无人遥控潜水器(R9V) 
研究与设计、其它水下作业系统研究与设计以及水下运载体的结构、性 
能、机电设备的研究与设计、船舶系统可靠性及人因工程研究等。

  本所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棗“71.03”深潜救生艇的主要参 
加单位及技术责任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本所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 
在无人潜水器的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开发了我国第一 
艘无人渗水器“HR-01”,观察型无人遥控潜水器“JH-01”、 
“SJT-5”、6000米深海观察系统,作业型无人造拄潜水器 
“SJT-10”,“SJT-40”等。这些在我国的近海石油勘探、远洋海底探 
矿,在内陆水库、河流的水坝、水下管道的检查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受到用户的普遍好评。

  本所已成功研制了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海底电缆埋设装置等 
各种水下高技术产品.其中“710载人潜水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HR-01”’海洋机器人装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竿奖,“JH-01” 
无人遥控潜水器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它如“捞雷浮体”、“渗 
艇设计软件”、“深海模拟试验装置”、“40兆帕高压试验筒”等均曾 
获海军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桨。本所设计研制的“Mc-l型海 
缆坦设系统”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所可合作的领域包括:

  研制各种载人、无人潜水器以及水下装置设计、承包各种水下作业 
系统及水面支持设备承接船舶、海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友、试验、计 
算与咨询业务培训船舶、水下工程操作和维修人员。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

  船船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船舶结构 
力学教研室,1997年起改为研究所。现有成员2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 
及高级工程师20名,有四位教授分别曾任国际船舶结构大会ISSC技术委 
员会的分会主席及成员。

  本所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培养了上 
海市第一位工学博士和第一位女工学博士。1988年我所被评为国家重点 
学科,并为1989年没立士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已培养博 
士30余名,硕士100余名,出站博士后岗数人。

  本所长期以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开拓和调整研究范 
围,几乎包括所有与船舶及海洋工程有关的领域,如船舶、潜艇、潜水 
器、海洋平台、管道道工程、海岸结构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结构 
动力学、结构的流固藕合动力响应、计算结构力学、断裂及疲劳、工程 
结构优比、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的弹塑性极限分析、结构强度、结构 
试验技术等,仅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就承担了几十项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企业重点攻关项目等)。

  近年来,我所研制与发展的各类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分析软件有: 
大型集装箱船结构强度、振动与应力分析预报系统;大型油轮的结构优 
化设计与分析系统;大型油轮的有限元分析集成系统;船舶结构的直接 
设计法分析系统;半潜式海洋平台的强度分析系统;海洋平台故障诊断 
专家系统:水面舰艇尾部振动预报专家系统等。

  我所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其它工业部门的有关结构问题:如航天卫 
星、民用高层建筑、水利工程等,近年来参与了许多国家重大项目的攻 
关,如长江三峡升船机的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运七飞机的整机静力分 
析、大型电站汽轮机辅助设备的强度与高压输电线的弛振研究、桑塔那 
轿车改型的整车强度与振动分析等。

  本所拥有先进的结构力学实验室,引进的美国MTS结构静、动力加 
载系统,可以实现双通道实时控制与分析;并配有两个490KN的液压作 
用筒和一个9M×15m的试验平台,从而可对较大型结构进行静力、动 
力、疲劳试验。此外还有多个98N至490N的电磁急振器,两套光弹性试 
验仪,两套数据采集系统,多台微机及小型计算机。

  进入九十年代,实验室设备进行了改造和更新、配备有性能先进的 
计算机工作站、ZONIC多通道结构动态讯号数据采集实时分析系统、多 
自由度液舱晃荡模拟实验装置、多点静动态应变仪、便携式静态应变仪 
以及多种现代结构分析软件系统(如MSC/NASTRAN、MSC/DYTRAN、 
SYSNOISE、SESAM、SAFEHULL、SHIPREGHT、ANAYSYS等)从 
而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结构试验与分析体系。

  迄今为止,我所己出版各种专著及教材20余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学术论文数百篇。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及有关部委的奖励,包括:胜利 
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国家专利金奖、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奖、国家发明奖、石油天然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船舶取消前支架纵 
向下水新工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钻井平台管状结头强度分析 
与结构设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船舶与海洋 
结构有限元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面舰艇尾部振动与噪音综合 
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风云一号太阳电池阵的静动力 
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埕岛中心一号采油平台(石 
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本所可提供下列技术服务: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软件开发。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的模型试验与现场实测。 
其它工程结构的强度、疲劳、可靠性、振动等分析。研究与试验。 
有关船舶及其它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监测设备的研制。 
高、中级研究人员及试验人员的培训。 
技术咨询、技术顾问。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点之一,是 
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船舶、海洋工程 
及港工、水工、石油化工、电力、交通运输、城建和环保等工程中水动 
力性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着重于计算方法、软件开发和试验技术研 
究,并培养上述领域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经营人员。本所是我国在 
该领域最早进行教学、研究,以及试验仪器开发的基地,已有37年的历 
史。

  本所现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教授6名(含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2 
名,讲师1名和助教1名。编写全国造船高等统编教材、研究生用教材和 
专著20余种。每年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每年承 
接中央各部委、研究单位、工厂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等 
课题10余项。曾接受日本、瑞典等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人员,并有8人 
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研究,指导研究生3O余人次。

  本所历年来完成的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和生产项目,在提 
高学术水平和促进工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石油平台波浪载 
荷及其运动响应的研究,导管架的浮运、驳运和下水研究,近海石油平 
台翻沉机理,载人和无人潜水器流体动力试验研究,船舶操纵性试验研 
究和仿真计算,高性能舵系列试验研究,船舶节能措施的研究,波能利 
用流体动力及波能发电装置的研究。非定常螺旋桨性能理论研究,低激 
振力大侧斜调距桨研究及大足度物体波浪载荷三维源汇分布程序的开 
发,特别在高速艇性能、肥大船型、简易导管桨和调距桨系列、减摇水 
舱、潜艇和螺旋桨激振力、空泡噪声、剥蚀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 
果。历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及各部委科技进步奖30余项。

  本所与学院的船模试验室、空泡水筒、操纵模拟试验室及海洋工程 
实验室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共同合作进行有关的试验研究。

本所可提供如下技术服务:

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及各种工程中水动力性能的理论研究和软件 
开发 
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及各种工程中水动力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和 
实体测试 
各类船舶技术方案论证及性能设计计算 
船舶及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测量仪器设备的设计与加工 
高、中级研究人员及试验技术人员的培训 
技术咨询,兼职技术顾问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海洋工程水池、船模拖曳水池、空泡 
水筒,以及结构加载系统,是一个设备比较齐全的现代船舶及海洋工程 
试验研究基地,为开展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 
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学术委员会评审的 
制度、学术委员会由海洋工程领域著名专家17人组成。实验室现有固定 
人员;4名,其中研究人员16名(教授12名、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等技术人员13名,并有客座研究员多名。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动理论的研究;浪流对结构物联合作用的研究;流固耦合分析研究;海 
洋工程结构强度的分析研究;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的研究;潜水器和水下 
工程的研究;海洋环境模拟及其测试分析技术;高性能船舶的研究。其 
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解决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在风浪 
流作用下的运动、流体动力载荷和结构强度问题、为我国新型船舶和海 
洋石油开发系统的有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届应用基础类型的实验室、有针对性很强 
的工程技术背景。除从事本领域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以高新技 
术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积极承担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通过国际投标承接了美国AMOCO公司应用于开发我国南 
海流花ll?/FONT>1油田的试验研究项目“深水海区非对称多锚腿半潜式 
生产平台水动力性能的研究”。与西日本流体技研开展了“船舶在极浅 
水域中操纵性能系列试验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渤海油田延 
长测试系泊工程新技术的研究”、“泰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厂区挡浪墙(防 
波堤)系列试验研究”、“广西钦州湾开发工程一5万吨级油轮输油终端 
系泊工程研究”等重大工程研究项目。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设备有海洋工程水池、船模拖曳水 
池、空泡水筒以及结构加载系统。其主体海洋工程水池可以模拟风浪流 
等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主要尺度为50mx30mx6m,拥有液压造波系统、 
消波系统、造流系统、造风系统、借助假底升降的水深调节系统、拖车 
系统以及各类测试仪器、数据自动采集和实时分析系统。



港口与水利工程研究所

  本所创建于1989年,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专业为依 
托。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量的海岸与海洋工程项目(如港口、航 
道、桥梁、防波堤、围垦、船厂、人工岛、海底输油管道、电厂、石油 
平台、海岸防护、海岸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等)正在进行之中。海岸及海 
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形成了新的“海岸海洋科 
学”学科。

  本所已承担过三峡工程升船机、海底管线动力分析、码头上浮力、 
靠泊船的绑扎力分析等多项课题。目前本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家教委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及上海市教委基金等多项课题。“河口近 
底边界层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应用”和“河口湾淤泥质潮滩物理过程” 
课题分别人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994)和获国家教委资助优秀 
青年教师基金(1996)资助。

本所目前和今后主要研究领域:

  海岸、河口动力学(波、流、海平面、盐水入侵),海岸、河口、近海 
泥沙过程,海岸、河口、海洋污染及其控制,港口、码头等海岸建筑物 
设计、建造,海岸、河口演变及航道整治,海课Э眩0逗涌谙殖×?
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简介][申请合作研究办法]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海洋工程水池、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 
筒,以及结构加载系统,是一个设备比较齐全的现代船舶及海洋工程试验 
研究基地,为开展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 
工程项目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其主体海洋工程水池可 
以模拟风浪流等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主要尺度为50m×30m×6m。水池主 
要装备有:(l)双推板大功率液压造波系统(最大波高为0.6m);(2)消波系 
统;(3)高压喷水造流系统(最大流速为0.2m/s)及局部造流系统:(4)可移动 
式的鼓风机造风系统(最大风速为10m/s);(5)由大面积可升降假底组成的水 
深调节系统(水深为0—5m);(6)拖车系统;(7)非接触式光学六自由度运动 
测量系统;(8)各类测试仪器和数据自动采集及实时分析系统。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学术委员会评审的制 
度、学术委员会由海洋工程领域著名专家17人组成。实验室现有固定人 
员;4名,其中研究人员16名(教授12名、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工程 
师等技术人员13名,并有客座研究员多名。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极限海况下海上结构物的波浪载荷及运 
动理论的研究;浪流对结构物联合作用的研究;流固耦合分析研究;海洋 
工程结构强度的分析研究;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的研究;潜水器和水下工程 
的研究;海洋环境模拟及其测试分析技术;高性能船舶的研究。其目标 
是:通过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解决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在风浪流作用 
下的运动、流体动力载荷和结构强度问题、为我国新型船舶和海洋石油开 
发系统的有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届应用基础类型的实验室、有针对性很强的 
工程技术背景。除从事本领域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以高新技术和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积极承担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工程项 
目的研究工作。此外,承担和承接国外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工作的招标,在 
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争取重大研究项目。

  实验室采取各种形式对国内外实行开放:一是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按基金申请指南申请课题,经学术委员会或试验室主任审批后获得开放课 
题资助经费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二是自带课题和经费来实验室工作; 
三是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一流设施,与国内外产业部门的设计研究人 
员共同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的理论研究或试验研究工作。

  近年来,通过国际投标承接了美国AMOCO公司应用于开发我国南海流 
花ll-1油田的试验研究项目“深水海区非对称多锚腿半潜式生产平台水动力 
性能的研究”。与西日本流体技研开展了“船舶在极浅水域中操纵性能系 
列试验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渤海油田延长测试系泊工程新技 
术的研究”、“泰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厂区挡浪墙(防波堤)系列试验研究”、 
“广西钦州湾开发工程一5万吨级油轮输油终端系泊工程研究”等重大工程 
研究项目。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润培教授简介:

  李润培,1940年6月生,广东省东莞市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 
海洋工程学院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润培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1977年作为访问学者 
赴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格拉斯哥大学从事海洋工程强度理论与结构设计的研 
究。1979年回国。1983年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1985 
年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主任。1990年11月至1997年10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 
校长。199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 
点实验室主任。

  李润培教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强度理论和结构设计、海上浮式 
生产系统结构分析、海洋平台碰撞与损伤分析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为主研制了国内第一个海洋平台强度分析的程序系统,经国家船检局鉴定 
通过,并成功用于我国海洋移动式平台的入级检验强度计算。著有《半潜 
式平台设计基础》、造船类统编教材《海洋平台强度分析》。发表“半潜 
式海洋平台总体强度分析方法及其程序系统”、“船舶与海洋平台碰撞的 
动塑性分析”等论文40余篇,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等奖励,并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被英国剑桥人物传记中心列入“远东及澳洲名人 
录”。

  李润培教授是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际近海与极区工程师 
学会资深会员。

  联系电话:021-62933184(O) 
  E-mail:[email protected]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合作研究办法: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属应用基础类型的实验室,有针对性很强的 
工程技术背景,除从事本领域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以高新技术和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积极承担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工程项 
目的研究工作。此外,承担和承接国外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工作的招标,在 
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争取重大研究项目。

  实验室采取各种形式对国内外实行开放:一是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按基金申请指南申请课题,经学术委员会或试验室主任审批后获得开放课 
题资助经费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二是自带课题和经费来实验室工作; 
三是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一流设施,与国内外产业部门的设计研究人 
员共同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的理论研究或试验研究工作。




093的螺旋浆是交大试验设计的。船体是和某所合作设计的!<无内容>
标  题: 参与航母预研的单位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发信站: 网易 BBS (Mon Mar  6 00:38:53 2000), 转信


 参与航母预研的单位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作者: 江南造船厂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创建于1908年,1997年6月发展成动 
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共设9个系所,是上海交通大学基础雄厚的传统领域 
之一,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培养研究生的系科之一,师资力量雄厚, 
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站在学科前 
沿、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全院共有员工195名,其中 
教授34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7名。朱物华教授为中科院院士,翁史 
烈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有35人。现有本科生729名。研究 
生219名,其中党员141名。我院教职工195名。
  目前全院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研究计划(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 
械工程--振动、冲击、噪声)接受国内外博士学位获得者继续深造。 
全院有博士学位授予点: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 
程、环境工程。其中动力机械及工程和振动、冲击、噪声学科点为国家 
重点发展学科,振动、冲击、噪声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院有的 
硕士学位授予点:动力机械及工程、轮机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热能 
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下设:叶轮机械及动力工程系(热力叶轮机械 
研究所),内燃动力与汽车工程系(内燃机研究所),流体机械及动力 
工程系(动力装置研究所),制冷与低温工程系,核动力工程及自动化 
系(核工程研究所),振动冲击噪声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 
程热物理与能源研究所,能源工程系,环境工程系,计算机站,院机关 
以及院总支等。 
我院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六三”计 
划、国防预研、部委级科技攻关以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任务,取得了突 
出的业绩。

  我院所属的7个实验室,试验设备先进、力量雄厚,拥有HP3054A, 
大型数据采集系统3台,Power-Xplorer8-32Mb计算机,Dornier数字模拟混 
合仿真系统,SUN-ULTRA 1工作站及软件CAD/CAM,CAE,EDA, 
DDM,MRP-ⅠⅠ,HVT V/H-5电液伺服振动台,HP715/64工作站及有限 
元程序包,ANSYS与模态分析软件CADA-X,SD2524扭振测量系统,消 
声室,各类风洞,恒温试验室,激光全息,CT及图像处理系统,动态应 
变遥测仪,CB466燃烧分析仪,岛津汽车排气分析仪,ACSL仿真软件, 
α、β、γ标准源及Ra-Be中子源及高压低压热工水力回路试验台架等先 
进测试分析仪器设备。并建有上海交大-SKF状态检测中心;上海交大 
-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发动机工程中心,汽车空调工程中心;上海交大 
-玉柴建民发动机计算机集成应用研究室,发动机开发中心;上海交大 
-GM汽车技术研究所;上海交大-SUN制造业抡媸笛橹行模簧虾=淮螅 
璖UNSHINE株式会社环保研究开发部;上海交大-PEI发动机技术中心; 
上海交大-上虞(风机、联丰)联合体等合作研究开发中心。

  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活跃的学术思想,配以先进的试验手段,使该院 
历年来科技成果丰硕,国际交往密切。近年来,同美国、欧共体、日 
本、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丹麦、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 
的合作科研不断增加,大大增加了科研和教学的信息量,使本学科的最 
新国际动向能在科研工作中迅速得到反映,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在研究开 
发实践中和与国际交往中迅速成长为学科骨干。

  在热力涡轮机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气动热力学,燃烧学及系统计算 
机仿真及节能技术;燃气轮机、柴油机增压器;利用波浪能的空气脉冲 
透平;风机。风车;陶瓷绝热发动机和陶瓷燃气轮机的设计与试验研 
究;内燃机增压与性能研究,内燃机工作过程多维优化控制、汽车发动 
机汽油电喷与电子技术;陶瓷隔热与节能技术;强度与振动可靠性;能 
源工程新技术和各种工业系统的能源优化利用;汽车发动机燃烧和排放 
控制;三维雾粒场、温度场的激光全息和CT测试;燃气轮机的进气水分 
离技术;红外抑制技术;冷却塔及和各型热交换器研究;各种工质的基 
本物性测定;低温热物性与绝热;液化天然气的贮运技术;吸收式制冷 
机与热泵技术;动力设备与制冷装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核反应堆及核 
动力装置设计试验和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技术;动力机械设备 
的减振、防冲、降噪技术;故障分析与诊断技术等方面,都是我院科技 
研究与开发的强项。其成果曾获得许多国家级、部委级的奖励,在国际 
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标  题: 参与航母预研的单位介绍:江南造船厂 
发信站: 网易 BBS (Mon Mar  6 00:39:59 2000), 转信



作者: 江南造船厂 


中国大型现代化造船、修船企业;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 
中国首批国家技术中心; 
中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 
中国国外智力引进试点企业;
公司沿革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江南造船厂,始建于1865年 
(清同治四年),原名江南机器制造局,1912年改称江南造船所,1949年 
更名为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成国有独资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 
  
江南造船厂曾孕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被誉为“中国第 
一厂”、“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

地理位置 

公司本部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江畔。 


公司员工 

员工总数 
专业技术人员 
教授级高工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技术员 
10549 
2908 
56 
396 
766


综合实力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绎,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扎实的管理 
基础、良好的总体设计与总装能力以及完善的质保体系。 于1997 
年通过了“散货轮、油船、集装箱船和液化气船的设计、开发、生 
产和服务”、“船舶建造修理、钢结构、机械制造”、“水面舰艇、 
辅助船舶的生产和服务”三项ISO 9000系列的质量体系认证。能按 
船舶有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与规范设计、建造、修理和改装散货船、 
油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自卸船、滚装船、LPG船等各类船舶; 
设计、制造和安装多种机电设备、非标设备、压力容器、港口机械 
和大型钢结构件;经营房产开发和物资交易。 
江南造船、江南重工、江南修船、江南建工、在国内外市场上, 
江南房产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经国务院批准的外高桥造 
船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设备设施 
船台: 
序号 
长度(m) 
宽度(m) 
造船最大吨位 
起重设备 
上 
下 
#1 
242.4 
22 
24 
20000 
东:75t & 40t 西:100t *2 
#2 
275 
38 
40 
60000 
东:100t*2 西:100t*2


船坞: 
序号 
长度(m) 
宽度(m) 
深度(m) 
进坞最大吨位 
起重设备 
上 
下 
上 
下 
#1 
146.96 
141.16 
31.8 
16.2 
8.6 
3000 
30t 
#2 
187.5 
184 
30.2 
9.07 
9.07 
10000 
西:60t 
东:15t 
#3 
232 
40 
11.7 
60000 
东:60t*2 
西:150t*2


平台:

序号 
长度*宽度(m) 
面积(m*m) 
起重设备 
#0 
235*31.5 
7402 
10t *2 
#1 
104*42 
4368 
20t/5t 
#2 
104*42 
4368 
20t/5t 
#3 
90*21.7 
1953 
-- 
#4 
86*32 
2752 
100t 
#5 
100*27.1 
2710 
20t 
#7 
108*35 
3780 
20t/5t 
#8 
108*35 
3780 
20t/5t 
#9+#10 
140*51 
7140 
15t/3t *2 & 15t/3t *2 
&100t 
#11 
198*18 
3564 
40t 
#12 
198*41 
8118 
40t 
#14 
198*32 
6336 
40t 
#16 
143*30 
4290 
--


研究开发能力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 
工作站,拥有博士、博士后和一批造船专家,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 
预研和开发。公司有计算机工作站70多台,微机500多台和大型绘图 
仪,引进了 TRIBON 等CAD/CAM 国外先进的软件及焊接、材料等试 
验设备。1998年7月与上海交大、中国舰船研究院708所结成产学研 
战略伙伴,共建“海洋与船舶工程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江南造船欢迎您!

江南造船为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68 年建成第一艘 
钢制轮船“惠吉”号;1965年建成“东风”号万吨货轮;1979年开始建造出 
口船,已开发建造了一个世界品牌(中国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两大系列 
(2万至7万吨级散装船系列、LPG液化气船系列)、53 种具有当代国际先进 
水平的船型,先后为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多种类型的船舶。

主要产品介绍 
船型 
数 
量 
国家、 地区 
船级社 








列 
2.7万吨 

香港、意大利 
LR 
3.4万吨大湖型 

加拿大 
DNV 
4.5万吨灵便型 

美国、挪威、 
马来西亚 
ABS,DNV 
7万吨级中国江南巴拿马型 
16 
美国、香港、 
台湾、德国、 
意大利、中国 
BV,ABS,CCS 
LPG





列 
2000立方全压式 

香港 
CCS 
3000立方全压式 

中国 
CCS 
4200立方半冷半压式 

德国 
GL 
16500立方半冷式 

德国 
GL 
22000立方半冷半压式 

美国 
GL 
其它船型 
1.82万吨多用途 

波兰 
ZC,PRS 
5万吨大开口型 

挪威 
DNV 
700TEU集装箱船 

新加坡 
LR 
1236TEU高速无舱盖集装箱船 

瑞士 
LR 
巴拿马型油轮 

比利时 
LR 
汽车滚装船 

德国 
GL 
三用工作船 

挪威 
DNV 
7万吨自卸船 

加拿大、德国 
LR 
1.3万吨级化学品船 

挪威、瑞典 
DNV 
FPSU储油船 

挪威、瑞典 
DNV 
特种船 
潜艇   
远洋调查船 
远洋打捞救生船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新型导弹驱逐舰 
  






地址:上海市高雄路2号(邮政编码 200011)

电话:86-021-63151818 传真:86-021-63134743 E_mail:[email protected]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