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oweryellow()
整理人: only(1999-12-03 18:04:48), 站内信件
|
自1999年3月24日起,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大规模空袭。北约有近1000架作战飞机 出动,其空袭强度可谓历史之最。而在空袭的初期,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参战的 B-2隐身轰炸机,新闻媒体把它吹得神乎其神;那么,B-2是否就是一种战无不胜 的兵器呢?
“黑蝙蝠”的幕后
B—2飞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早在1978年,美国空军根据战略上的考虑,开始秘 密研制一种隐身战略轰炸机,并就其性能和成本等提出了招标书,代号为“老钻 石”。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诺思罗普公司终于战胜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公司,于1981年10月20日,获得了这项价值连城的合同。
此后,诺思罗普公司极其秘密地开始研制这一神秘的黑色“编幅”。由于工程巨 大,该公司不得不忍痛割爱,把许多项目转包出去,自己的12000名职工负责制造 该机的前中段和驾驶舱,并承担总装配。
为了保密,整个公司24小时处于军队的监视下;厂房均改为无窗车间;关健岗位 上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测谎仪的测试以防间谍混入;每台计算机都装有特制的 罩套,以防无关人员窃取计算机中的信息……真可谓壁垒森严,草木皆兵。
经过10年的研制,第一架B—2飞机悄然问世。1988年11月12日,在洛杉矾附近的 一个地方,戒备森严,只有一些政界要人和少数记者允许人内……当机库大门慢 慢打开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十几条警犬和全副武装的警卫,随后,这架“灰色 的幽灵”才被缓缓拖出机库。此时,乐队奏起一首激昂的乐曲——《隐身吹奏曲 》。
面纱终于撩开了,一架没有机尾,机翼和机身完全融为一体的黑家伙呈现在来宾 的眼前,它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昂贵的隐身轰炸机B—2。由于其形状怪异 ,以致很多人刚开始竟不知为何物。这只“黑蝙蝠”翼展52.43米,机身长约21 .03米,高5.18米。当这庞然大物被拖出机库大门时,一些好奇的记者想绕到飞 机的后面去看看机尾,但警犬那直立着的耳朵和冒着凶光的眼睛却使这些记者不 得不停住脚步。在这种时候,谁也休想看到飞机的尾部构造,因为其飞机尾部的 结构采取了隐蔽红外信号特征的措施,以减少发动机喷口的热辐射,来躲避敌方 的红外探测装置,这是B—2飞机的“隐私”。
超级隐身术
象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F—l17隐身轰炸机一样,B—2轰炸机有一个最简单的前部 外形——两个笔直的等后掠翼(后掠角33’),前缘在机头处相接。这种布局可确 保在前部扇形区内对敌方雷达波的散射偏离飞行方向。巨大的锯齿状后缘由10条 直的边缘组成,从而可使雷达波从后缘和上沿两个方向反射出去,以较大的角度 偏离了飞机的尾后区域。这种独特的气动布局既有升力大的优点,又可满足操纵 性及隐身特性的要求。
B—2飞机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及其它先进的复合材料、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 雷达吸波材料涂层以及锯齿状雷达波散射结构,从而进一步减小了雷达截面积。 据说,在正常探测距离下,B—2飞机的雷达截面积与一只小鸟相当。
B—2轰炸机的中部身下部有两个并列的武器舱,所有武器都隐藏在机身内,机身 外部没有任何武器挂架,这样既可以减小阻力,也能有效地躲避雷达探测。
此外,它还采取了一系列红外及可见光的隐身措施。例如,将尾喷口置于机上部 ,采用无加力涡扇发动机等。由于该机采用了燃料添加剂和飞机尾部导流系统, 可将冷空气与发动机排出的热气混合在一起,因而消除了凝结尾迹。
它的黑灰色徐层采用了一种雷达波吸收材料,使照射在机身上的雷达电磁波反射 大大减少。B—2飞机比F—l17隐身轰炸机更高一筹,它的大部分蒙皮采用了蜂窝 状雷达吸波结构材料,并掩盖了飞机雷达吸波机翼前缘的表面形状,隐身效果极 好,而F—l17则只依赖于其表面的雷达吸波涂料,这与B—2相比可说是小巫见大 巫。
B—2飞机是集当代隐身技术之大成的“宠儿”,因而倍受美国空军的青睐。
武装到牙齿
正是由于B—2飞机采用了以上种种先进技术,美国空军的一些高级将领,把它看 成是一种“能够保持有效战略作用”的法宝,甚至认为它能使“前苏联/俄罗斯 在空防设施上的投资付之东流”。因此,五角大楼把B—2轰炸机作为战略核力量 的一个重要砝码。
B—2飞机的主要作战任务有三:一是隐秘地深入敌方腹地,高精度地投放炸弹或 发射导弹,使武器系统具有最高效率;二是侦察、发现并摧毁移动目标;三是建 立威慑力量,因为它可以发射核弹。B—2飞机还可以细分为3种型号:
第一种是1993年12月17日首批交付给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的Block10型,它最 多能携带16枚B83型战略核炸弹或16枚MK84型常规炸弹,巡航速度0.8马赫,实用 升限15240米,作战航程l1675公里(高—高—高),如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则航程 可超过18500公里。
第二种是1996年交货的Block20型飞机,最多能载16枚B61型战术/战略核炸弹, 也可携带36枚集束炸弹及16枚“佳姆”全球定位系统辅助导航的炸弹,并具有某 些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
第三种是1997年才离开生产线的BINk30型,该飞机是完全隐身的,如果说前两种 型号具备了空军所要求的“初步性能”,那么Block30型则是很成熟的“黑蝙蝠” 。它可以装载以下任意一组武器:80枚MK82炸弹、36枚Ml17燃烧弹、16枚“杰达 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或8枚B83战略核炸弹,具有全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
美国空军的杀手锏
B—2飞机是实现美国空军新战略的主要武器,故美空军又实施了一项计划,以改 进B—2飞机的投弹系统,从而可使一架B—2轰炸机能携带1280枚精确反坦克子母 弹,从12公里以外袭击敌方的机动部队,这个距离超出了大多数战术机动防空武 器的射程。
目前,美国已设计出一种具有风力校正的弹药投放器,以提高现有战术弹药投放 器的命中率。战术弹药投放器是一种用来布设地雷、投放综合效应子弹药和新型 反装甲传感器引爆武器的装置。风力校正弹药投放器可以使一种弹药在12200米高 空投放的命中率达到80~190%,现已成为五角大楼下一代精确制导武器中的一种 。
那么,B—2轰炸机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据称,如将120吨炸弹投放到阿拉伯半岛 的一个敌对国家,需出动2艘航空母舰,10架B—52轰炸机,30架空中加油机,14 架支援飞机,出动飞行员202人。若用B—2轰炸机则只需6架,6架次空中加油机和 36名飞行员。显而易见,B—2飞机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大腕”。
是非难评说
如此先进的飞机为什么会遭到众多的非议呢?主要是因为它太昂贵了。目前每架 B—2飞机的造价商达22亿美元,这相当于十几架波音747客机的价格。因此B—2飞 机的订购数从最初的165架不断递减,至今仅制造21架便不再生产了。当然,这也 与目前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此外,还有其它理由。在这21架B—2飞机中, BIock30型仅有2架。
有些议员调侃说:“前苏联的防空雷达系统连鲁斯特驾驶的那种老式螺旋桨飞机 都发现不了(指鲁斯特驾驶飞机躲过俄罗斯雷达探测,降落在红场的事件),我们 还有必要研制价值连城的隐身飞机吗?”说到底,B—2飞机太贵了,一架飞机相 当于一些小国一年军费开支的总和,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美国防部前副 部长卡明斯基认为,美空军依靠现有的轰炸机机群已足以对付国内外可能采取的 军事行动,即使在两个地区同时爆发武装冲突也足以应付。
鉴于上述理由,前任国防部长佩里不同意再继续生产B—2飞机了,因为在军费逐 年压缩的情况下,众多武器都需要顾及。
而那些主张生产B—2飞机的人的理由是:海湾战争中,F—l17隐身轰炸机发挥了 重要作用。而B—2轰炸机无论是在隐身性能、航程和航速方面,还是在高空和超 低空飞行方面,都比F—l17技高一筹。它的常规炸弹载弹量是F—ll7的10倍,达 25吨。3架B—2飞机一次攻击可阻击行进中的一个装甲师;由20架B—2组成的联队 ,可摧毁一个装甲师,即2架B—2飞机相当于50架战斗机所起的作用。8架B—2飞 机的作战能力,可与一艘航母的全部军械相匹敌。
另外,为了适应战略需要,美国空军提出了“全球到达、全球作战”的战略方针 ,不经空中加油就有8000多公里(高—低—高)作战半径的B—2飞机是实现这一目 标的重要手段。据称,B—2飞机不进行空中加油的航程是F—117的5倍,能在接到 命令数小时内由美国本土起飞,攻击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目标。有的要员说得更具 体:如果在本土的怀特曼、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和太平洋上的关岛部署B—2飞 机,美国的空军就能打击全球的任何地方。更重要的是,B—2飞机作战灵活,反 应速度快,所以不必象“沙漠风暴”行动之前那样进行大量集结,也不必把该机 部署到距事发地区较近的机场。出于上述理由,他们认为只生产21架B—2飞机难 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防部对B—2飞机的兴趣已明显减弱。国防部曾计划 改装现有的95架B—l轰炸机,使其由只能投放核炸弹改为可携带包括巡航导弹在 内的常规炸弹和弹头。同时,五角大楼实施了“越战王牌”B—52轰炸机的更新计 划。
不过在这次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行动中,美国却是打出了B—2这张王牌。在第一次 空袭中,2架Block30B—2飞机携带了16枚GBU—32“杰达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从 美国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过30多个小时飞临南联盟上空,对其固定目标实施 了攻击。
那么,B—2飞机是否就不可攻克呢?其实,对于B—2的隐身性能,美国空军部长 说:“B—2并非看不见,而只是雷达在飞机飞近之前看不到它。这使它能飞抵任 何目标上空,包括机动导弹阵地和高级指挥中心。”
美空军部长说的是实情,因为从技术上说,不管用什么方法,目前的飞机都不能 真正隐身,只能做到推迟被敌人发现的时间。
B—2轰炸机与F—l17一样也有它的弱点。个别专家指出:从正面或侧面也许很难 发现B—2飞机,但用高空预警飞机或某些超视距雷达,却有可能使它原形毕露。
据美国国会总审计局的报告表明,B—2飞机在大雨中,雨水会破坏B—2机身表面 的雷达吸波涂层,从而使它难以避开雷达探测而被发现。另外,B—2飞机现仍有 多个测试项目尚未完成。《纽约时报》也称B—2的一些关健技术尚未达到设计要 求,如其机载雷达不能准确地识别雨云和山腰等障碍物;隐身程度不及研制厂商 广告宣传的12%;免遭敌方击落的能力也远远名实难符。因此,这只看不见的“ 蝙蝠”会不会遭到F—l17在南联盟炮火下的同样命运,厄运难测。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239.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