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武器百科>>常规兵器>>空军>>苏俄系列>>全本米格战机史话 (3)

主题:全本米格战机史话 (3)
发信人: backdeltree()
整理人: only(1999-05-23 13:27:10), 站内信件
【航空迷】全本米格战机史话 (3)




提交着: 转云水观主贴 于 October 02, 1997 at 12:38:25:


【第三话】 进入喷气时代 跨越音速障碍


  对米格的设计师们来说,米格9只能算是初步成功,米格9仍旧不是

一架完美的喷气式飞机,它的气动布局仍是老式的: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

身下部,而且平直的机翼在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从而使飞行阻

力剧增。当务之急有两个:更加有力的发动机和新的气动布局。


  由于当时苏联尚不能设计可靠的大推力喷气发动机,1946年苏联

从英国进口了三种罗-罗公司的发动机,米高杨选用了其中推力较大的一

种。卡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仿造并大批生产了这种发动机,代号RD-45。

与此同时,米高杨和他的助手们在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和其他专家一起,

试验了各种不同的翼型--平直翼,后掠翼,甚至前掠翼。到1947年

3月,风洞试验的结果表明后掠翼加翼刀气动效果最佳,且选定使用后掠

35度的后掠翼作为新飞机的翼型。


  发动机和总体气动布局问题解决后,紧张的工程设计就全面展开了。

一系列新技术被应用在原型机上:新的增压和空调座舱,球型的座舱为飞

行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新的弹射座椅;仪表自动着陆系统等等。为了解

决在米格9上发生的每当航炮开火发动机就熄火停车这一问题,设计局的

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三门机炮(37毫米炮在右边,两门23毫

米炮在左边)及弹鼓被放在一个盒子里,装在机首下部,用四条小链子吊

住四个角,机头中部装四个轴承,这样在需要维修机炮时,只要用一根带

手柄的圆轴插入机身相应部位,摇动手柄,装有所有三门机炮的盒子就可

很方便的降下来/提上去。由于炮管不在突出于进气道头部之外,打炮时

的硝烟不进入进气道,发动机停车的问题解决了且维修保养机炮变得异常

方便。米格15的第一架原型机于1947年11月27日出厂,12月

30日首飞。在首飞中,飞机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取消了试飞计划

,原型机被送回工厂做修改。修改后的原型机在1948年5月27日首

飞,这回整个试飞都进行的非常顺利,试飞于12月3日全部完成,原型

机通过了国家鉴定。苏联部长会议于1949年5月20日决定量产米格

15并要求生产她的教练型。


  尽管通过了试飞鉴定,工程师们认为在生产型上还是需要做若干工程

上的修改。他们为生产型换装了新的机炮,机翼下增加了两个挂点,可用

来挂496升副油箱,换装了新的瞄准具和敌我识别器等等。米格15的

生产在几个工厂内同时进行,当时雅克17/23,里-2,拉-15的

生产全被要求暂停以集中全力生产米格15。在原型机试飞竞争中本来米

格15和拉15都被选中投产,拉15外型上与米格15近乎完全一样,

明显不同在于拉15是上单翼而米格15是中单翼,但交付部队后来自部

队的反映导致拉15被停止生产,米格成为标准前线歼击机。想当年米格

1/3被命令停产为生产别的机种让路,而今风水轮流转,轮到米格机成

为宠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米格15于49年冬季开始进入航空兵服役,苏军飞行员非常喜爱她

,她的操作和维护之简便和坚固耐用为她赢得了(Samolyot

Soldat)“战士的飞机”这一美名。1953年后捷克和波兰也购

买了她的生产许可在自己的国家生产米格15。


  由于当时很多飞行员只飞过螺旋桨飞机,苏空军要求立即生产一种教

练型的米格15。教练型的研制迅速地完成了,加多了一个教员座舱,去

掉了武备增装了机首照相枪。教练型米格15先后被用于训练米格15/

17/19的飞行员, 她不但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可用于侦察。教练型米

格15还在波兰,捷克(生产了2012架)被大量生产。所有的教练型

米格15在70年代初已全部退出苏军现役。


  米格15先后共有19种不同的改型,其中大量生产装备部队的有最

初生产型和米格15比斯型。1946年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生产了VK

-1发动机(静推力增加到2700公斤。)采用此型发动机,增强了机

翼结构的米格15即比斯型。米格15比斯还被用来试验后用在米格17

P上的雷达,很多退役的米格15被改装成无人靶机。值得一提的是,数

架米格15被加以改装,头部增加了受油管,由图4轰炸机(苏联仿造的

B29)改装成加油机进行了空中加油的尝试。图4一次可同时为两架米

格15加油。空中加油的设备是由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研制的。


  米格15的各种改型先后共生产了7500多架,在40个国家的空

军中服役。她易于操纵,维护简便,火力强大,坚固耐用,在用户中享有

美名。


  中国大陆在50年代初期亦由苏联贷款购置了米格15及其教练型用

于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并被用于朝鲜战争和台

湾海峡上空的空战中。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记下几个解放军军史上的[第一]:


  1950年9月,解放军空军的第一个驱逐机团--混成四旅十团,

第一个完成了米格15的改装训练,从此,解放军空军跨入喷气时代。


  1951年1月21日,美空军出动20架F-84轰炸平壤至新安

州一线的铁路。志愿军空军第4师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6架米格

15在清川江上空与美机空战,当场击伤一架,这是志愿军空军和美军在

朝鲜的第一次空战。


  1951年1月29日,李汉率8架米格15在定州,安州上空与企

图轰炸安州火车站和清川江大桥的16架美军F-84展开激战,击落一

架击伤一架,志愿军空军战机无一损伤。这是志愿军空军在朝鲜第一次击

落美空军飞机。


  1954年3月18日,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崔威驾米格15击

落2架国民党空军美制F-47战斗轰炸机,这是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第

一次空战。


  在浙江南部上空(军史未提时间),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自重驾米格

15单机与国民党空军12架带响尾蛇导弹的F-86激战,击落两架F

-86后自己亦被击中。军史称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使用空空导弹的

战斗。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人一直想搞到一架米格15以研究其性能。在

1953年中,驻韩美军开始了“穆拉”行动--悬赏美金10万元给任

何一个能驾米格15投向他们的北韩飞行员。其结果是在1953年9月

21日,一位北韩飞行员驾米格15比斯投奔南韩。美国人把这架米格

15拿到日本冲绳的基地进行检查并与F-86进行对比试飞,结果显示

F-86在速度上优于米格15但后者有更好的爬升率和实用升限且火力

强大,米格15的易于维护保养也给美军技术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

人宣称F-86和米格15的杀伤比率是8:1(每打下一架F-86要

牺牲8架米格15),苏联人却指出(1)如果把朝鲜战争中苏联飞行员

的战果分开算,米格15对F-86的杀伤比该是2:1(每打下一架米

格15要牺牲两架F-86),(2)当时中国/朝鲜空军都太年轻,未

经很好的训练就参战,飞行员素质低,只知道“打不下敌机撞也要撞下来

”,难免损失惨重,和米格机性能无关。美国军事史学家基本上同意苏联

人的第二个看法。


@@@@@@@@@@@@@@@@@@@@@@@@@@@@@@@@


  成功地研制生产了米格15后,为了进一步增加速度而不改用更大推

力的发动机,米高杨设计局开始研制她的加强型米格17,所以米格17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米格15的后继者。在米格17上做了如下的改进

:机翼的后掠角增大到45度,机翼面积增加2平方米,左右机翼上各加

一条翼刀,机身加长900毫米,减速板面积增加到1。76平方米,翼

型变得更薄。武备,发动机等与米格15比斯上所用的相同。在试飞中,

米格17不止一次在短时间内在向下俯冲时超过音速,但都不能持久而且

有一次未能及时改出导致机毁人亡。1951年9月1日,苏联空军和航

空部颁发了生产许可,在6个工厂内大量生产了米格17。


  米格17的主要性能参数为:


  最大速度:1114公里/小时在2000米处,在海平面处为:

1060公里/小时,自海平面爬升至5000米:2分钟,爬升至

10000米:5。1分钟,在12000米飞时航程1295公里,带

两个副油箱时(每个400升)为2150公里,实用升限15600米

,起/降滑跑距离:535米/825米。


  米格17先后有13种以上不同的改型,这里我们只简单地谈一下大

量生产的几种改型。


  米格17F:换装了带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静推力2600公斤,

加力推力3380公斤),即中国大陆的歼五。51年9月首飞,52年

底开始大量生产。


  米格17P:在进气道中央隔板上加装简易火控雷达,52年夏通过

鉴定开始大量生产,主要装备国土防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作全天候截击机。


  米格17PFU:基本同米格17P,但机炮全部取消改挂4枚空空

导弹。


  米格17并没有取代米格15,这两种飞机在同一时期大量生产并装

备部队。


  米格17先后被近40个国家的空军采用,波兰和中国取得了生产许

可在本国生产,各种型号共生产了近9000架。近年来,更有许多退役

的米格15和米格17被卖到西方用作私人运动飞机,3-4万美元一架

,价廉物美,颇受欢迎。


  在50年代初,苏联向中国大陆出售了生产许可,自1956年起米

格17开始在沈阳飞机制造联合企业大量生产,编号歼五。同时在苏联的

帮助下,中国自行设计了米格17的教练型(在苏联,米格17/19没

有教练型,飞行员要在米格15的教练型上训练),编号歼教五。苏方资

料表明中国生产的是米格17F,但解放军空军军史讲过使用带机载雷达

的米格17作战的战例,该米格机是自行生产或购买不得而知。米格17

也被大量用于空战中如中东战争,台海空战等等。


@@@@@@@@@@@@@@@@@@@@@@@@@@@@@@@


  五十年代初,在经历了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后,米高杨带领着

自己的设计队伍开始向音障发起冲击。咋一看好像不难,新发动机有了,

大后掠角的新翼型有了,跨越音障指日可待。然而,在研制中遇到的问题

远远超出了事前的想像,除了原型机频频回厂改装外,还有一名试飞员在

试飞中机毁人亡。


  米库林设计局在AM-5A轴流涡喷发动机上加上加力燃烧室,改型

发动机提供了足够的推力。米格19的第一架原型机在外型上和后来定型

的米格19的主要差别在于它用了T型尾翼(平尾在垂尾的最上端),机

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

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用不带加力

燃烧室的AM-5发动机)。但设计师们很快发现该原型机只能在向下俯

冲时超过音速,在平飞时倒不灵。起初他们认为是发动机推力不足,遂换

装了带有加力燃烧室的推力更大的发动机。然而飞机仍然频频进入螺旋,

解决的办法是把平尾从垂尾上部降到了垂尾根部且改变了翼刀的位置。可

在高速时仍然不稳,平尾的位置再次被降低,直接安装在机身后部。似乎

还是不灵。试飞停止了,原型机被送回工厂改进。当时还是部门经理的贝

立亚科夫等人想出了个办法:用全动平尾!他们并且重新设计飞行控制系

统,加大了垂尾面积以求更稳定。这回灵了,修改后的原型机于55年

27日首飞,试飞计划顺利完成后被批准大批生产装备部队。


  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

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而米格原型机早就

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

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


  米格19先后有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

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真正大量生产和比较有趣的改型有如下几种:


  米格19P:即中国的歼6甲,头部机炮被取消,进气道上端和隔板

中央加装RP-1测距雷达(搜索范围2公里)。于54年7月首飞,于

55年开始大量生产。它的主要性能指标为:最大速度(在一万四千米处

)是1255公里/小时;开加力由5千米爬到一万米需1。85分,爬

到一万五千米需3。8分;实用升限:开加力时17600米,开加力且

带两副油箱:16000米;最大航程:带两个760升副油箱)是

2318公里。


  米格19PM:所有机炮均被取消,装RP-2U火控雷达于进气道

上端及隔板中央,挂4枚K-5空空导弹。57年10月开始大量生产。


  米格19SV:为了打美国U-2等高空侦察机而发展的改型,机翼

面积增大两平方米,拆除两门翼根机炮及飞行员座椅后的装甲,专为飞行

员研制了新的抗荷服和头盔。实用升限19000米。


  米格19空中加油型:在左翼最外部加装受油探头,由图16加油机

予以加油加油在9千到1万米,空速为450-500公里/小时时进行

,燃油流量每分钟1000升。此型非常成功,但是当时赫鲁晓夫把大量

军费用于州际导弹,苏空军没有足够的钱来发展加油机,生产计划遂不了

了之。


  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而且实际上很多飞行员

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装米格21的。但是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

的歼6和歼6甲等却是航空兵在60和70年代的主力战机,长期被用于

国土防空作战中。限于几乎无资料,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1965年9月20日,美军一架F-104C入侵海南岛上空,海

军航空兵某部大队长高翔驾歼6迎击,把F-104C打得当场爆炸,飞

行员菲利普。史密斯跳伞后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领空被击落并活捉的美国飞

行员。有趣的是,80年代,这位史密斯又重返中国专程找到高翔握手言

欢,又是一番风景。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六,歼六在印巴战争中先后击

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机,自己损失三架。当时在

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六的制作工艺相当不错,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

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且低空格斗机动性好过当时亚州

除F-86外的所有战机,在加挂两枚美制“响尾蛇”导弹后作战能力更

好。


  回顾这一时期,我们看到在苏联,飞机的设计体制是由中央空气动力

研究院承担在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提出总体气动布局的方案,然后各设

计局在此基础上设计原型机进行设计竞争,竞争胜利者进入全面发展进而

量产生产型(在另外的工厂进行量产)且按空军要求不断改进。所以您看

到苏联战机在50年代初中期都是后掠翼(米格17/19,苏7),中

后到60年代中都是三角翼加平尾(米格21,苏9/11/15),

60年代中后都是可变后掠翼(米格23/27,苏17/20/22/

24),70年代中后变成腹下进气,翼身融合加大边条,双垂尾(米格

29,苏27)。米格25/31属于极特殊的“庶枝旁出”。而且米高

杨设计局这一时期战机设计的特点是:价格低廉可大量制造,维护保养方

便,结实耐用,机动性好,机炮火力强,但作战半径和航程,载弹量和西

方同类战机比都偏小,是纯粹的前线歼击机,这种设计哲学显然和西方强

调多用途重型战机的思路大相径庭,但却独具一格,且生产的战机也容易

被中小国家选用。


  好,诸位看官,下一集我们就来谈谈让米格名气响遍全球的米格21

-鱼窝!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