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t_coco()
整理人: only(1999-05-22 17:39:30), 站内信件
|
由图可见,该机根本没有雷达罩,也没有为雷达天线预留空间。
风挡和座舱盖几乎可以肯定是取自米格-29。从气动布局设计来看,完全是
出自高机动性的需求,丝毫没有考虑到未来对隐身的要求。因此可以肯定,
这架飞机就象S-37一样,不会装备部队,只是作为一架技术验证机,为高升
力设计与矢量推力发动机相结合进行飞行试验,为真正的I-42作技术储备。
假定座舱盖是取自米格-29,以此为参照,估算基本技术数据如下: 机长:21.2 m
机高:5.6m 垂尾面积:19.2m^2
机翼面积:87~95m^2(通常垂尾面积与机翼面积之比为20%左右)
进气口截面积(单发):1.1~1.2m^2
对比AL-31F,进气口截面积(单发)仅为0.54m^2,则该机发动
机空气流量比AL-31F高出一倍。即以单位流量推力相同计算,该发动机推力
约22吨多,双发总推力近45吨!考虑俄方要求起飞推重比达到1.5,则该机
起飞重量达到30吨左右,翼载315~344Kg/m^2,与前述数据基本吻合。
(注:因参照物及图片测量误差较大,估算数据约有20%的误差)。但这个
重量级肯定不是MFI,而是与F-22一级的了。 气动布局分析: 1.
鸭翼前缘锯齿:这种设计最早见于以色列的"幼狮"C.2,80年代日本的
T-2CCV技术验证机上也有采用。这种设计一方面控制鸭翼附面层流动,一方
面提高鸭翼的操纵效率。对于这种30吨级的高机动性战斗机来说,这是可以
理解的,但锯齿却不可避免地成为强的雷达散射源。 2.
双垂尾设计:此前的苏-37、S-37的双垂尾都位于鸭翼根部内侧,避开
了鸭翼涡流。该机的设计看来也想避开涡流,垂尾位于宽大的后边条外侧,
并向外倾斜,但因鸭翼位置,还是形成了斜十字交叉。这样鸭翼涡流将直接
打在垂尾前缘。这样布置,似乎对改善鸭式布局飞机固有的大迎角方向稳定
性不好的缺陷并无助益,却会对垂尾造成损害--F-18即因边条涡直接冲击垂
尾造成垂尾损坏,不得不加装整流片。 3.
机翼设计:从地面阴影来看,该机采用了简单三角翼,没有太多特色,
但带有明显的前缘扭转--这几乎成为高机动性战斗机的标志之一。翼身融合
也做的不够好。值得注意的是深色的翼尖,可能有电子干扰天线。 4.
大宽高比的方楔形腹部进气口:这种进气口进气效率不错,尤其适合经
常处于大迎角状态的高机动性战斗机。但其直角转折却不免成为角反射体--
这种进气口在EAP验证机上也有采用,但在EFA上就进行了修形,成为所谓"
笑口"式进气口。 5.
尾喷口:从地面阴影来看,尾喷口几乎和后边条齐平。这样矢量喷口难
以左右转动,只能在俯仰轴偏转。
-- 如果我放弃了,他们就赢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91.1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