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武器百科>>常规兵器>>空军>>苏俄系列>>米格—29战斗机

主题:米格—29战斗机
发信人: lit_coco()
整理人: only(1999-05-22 17:38:42), 站内信件

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
系统。该系
统的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并承担所有前线作战任务,包
括对地攻击。原设想苏—27重型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
而轻型战斗
机米格—29则是作为补充的辅助性矾种,但进入设计阶段
后,米高扬设计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担任务。因此,到1971年该机已成为一种
“微型”前
线战斗机。也就是说,米格—29同时具有优秀的格斗能力和
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单独自主地用于作战,只是作战半径有限。
米格—29(代号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战斗机和米格—25截击机之后研制的。最早
的总体方
案与后来的米格—31很相似,进气道在机身两侧,中等
后掠角的上单翼,双发双垂尾,主起落架为前后串列双轮。以后在苏联中央流体
力学研究院
的参与下,同时美国F—15、F—16、F—17(F—18的原型机)
设计方案的影响, 总体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了翼身融合体、带边条中
等后掠
角、双垂尾、机腹进气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没有采用电传操
纵,但在操纵系统中装有较先进的CIIY—451自动控制系统。米格—29的l号原型
机于1977年
10月6日首飞。这架飞机与批生产型没有多大的区别,随即
生产了10架试制批和8架试生产批的飞机,用于进行飞行试验。这19架飞机的代号
分别是9—
01。9—19,其中2号机和4号机在试飞中坠毁。由于第12架
是批生产的首架飞机,所以外国刊物也有将米格—29统称为“9—12”飞机。198
2年,米
格—29开始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的工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6月
交付部队试用。其装备部队的时间比苏—27早约3年。1988年,米格—29在范堡罗
航展上首
次公开展出。米格—29装有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其火
控系统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光学雷达、头盔瞄准具和火控系统计算机,自动化
程度高,抗
干扰能力强。该机可携带P—27雷达制导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和
P—60、P—7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还可携带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
箭弹。最
大武器外挂量为3000千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动力装置为
2台克里莫夫设计局的PII—33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
力推力81.
34千牛。米格—29的主要技术数据:翼展l1.36--13.965
米,机长17.32米,机翼面积38平方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850O千
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
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2900千米(带1个500升、2个800升副
油箱),起
飞滑跑距离25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米。
米格—29YB是双座型,首架原型机于1981年首飞。该型机身加长了0.1米,为安
排后座而减
小了燃油箱,还取消了雷达。
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产型改装的舰载机的过渡型,加强了机体结构,主要
作为舰载矾
飞行员在陆基机场使用的教练机,可用于训练斜甲板滑
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首架飞机于1982年8月21日首飞。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飞的舰载战斗轰炸机,换装了增大推力的PII—33k
发动机。机
翼外段可上折,加强了起落架和后
机身的结构,加装了减速板、拦阻钩和空中加油装置,可挂4枚反舰导弹和4枚近
距格斗空空
导弹,火控雷达换成新型号的“甲虫”。1989年 l1月21日
米格—29K(首次在“第比利斯”号(现改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
上试飞,成
功进行了斜甲板滑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但由于苏联解
体后军方经费不足,米格—29K未被采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双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现。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
研制专家
称,它的空战能力大约要比米格-29高出8倍,
续航能力从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战斗载荷也从原来的2吨提高到4吨。米格
-29CMT上装
备7个具有高速计算能力的电脑,俄罗斯国防部也允许在米格
-29某些部位的改装过程中使用西方生产的电子元器件。初步估算这将使飞机机载
设备总重
量减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够加大燃料携带量及装配
新的雷达设备,可以携挂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及其它一些高精确度武
器。   
米格-29CMT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歼击机、截击机、
强击机、侦察机及空中指挥平台等多种功能,俄罗斯国防部决定要在 2020年前把
150多架米
格-29歼击机改装米格-29CMT。
米格—29除装备独联体空军外,还出口到其它十几个国家。1991年,俄罗斯空军
停止装备米
格—29,该机全部转为出口外销
并继续出现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开发表的改进型号,主要是换装
了新型号
的H—019At脉冲多普勒雷达。该型号生产数量很少。米格—
29CM是在米格—29C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型号,主要是增强空对地作战能力。为此
,扩展了
雷达的对地功能,加挂了Q-29T电视制导空地导弹、KAB—500
电视制导炸弹、Q—31A反舰导弹。米格—29CE是出口马来西牙的型号,装备H—0
19M雷达和
P—77中距空空导弹,可同时改击2个目标,还可携带Q—29电
视制导空空导弹。
米格—33(曾称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
用途歼击
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
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
机划代标
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
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改进有:
一、修改了边条形状,增大了副翼、前缘襟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积,水平尾翼前缘
带锯齿;
二、采用了CIIY—915三余度电传操
纵系统;三、升高了座椅位置,使飞行员向下视野从1.5度增大到15度,座舱内
采用了多功
能显示器;四、修改了进气道、辅助进气门结构,加大了机
背高度,在这些空间增设的油箱使燃油量增大了1445升;五、换装了新型H—010
“甲虫”雷
达和多样化的武器装备,在充分保留并发展了米格—29卓越
空战性能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地面和海面目标的攻击能力;六、换装了增
大推力的
PII—33K发动机。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先于米格—
29K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
多用途战斗
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3的主要技术数据:正常起飞重员166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0O0千克,
机内载油量
4460千克;高空最大速度25O0千米/小时,航程2000
千米(不带副油箱)、3200千米(带副油箱),起飞滑跑距离250米,着陆滑跑距离6
00米。
米格—35是1996年公开的最新型多用途战斗机,预计将于1997年首飞。该机以米
格—33为基
础,换装了新型机翼和鸭式前翼。带矢量喷管的发动机
是PII—33的改进型,加力推力提高到98千牛。该机还换装了新型相控阵雷达,据
称可同时
跟踪2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8个目标。米格—35有10个武器外挂
点,可携带多种武器,包括最新的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机内载油量增加1500千
克,不挂副
油箱的航程增大到28e0千米。米高扬设计局称该机性能接近
苏—35。

--
如果我放弃了,他们就赢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91.17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