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武器百科>>常规兵器>>空军>>国产系列>>也说J7MF

主题:也说J7MF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2000-11-17 12:48:54), 站内信件

   也说J7MF 
方方   11月15日 11:34:38    

--------------------------------------------------------------------------------

也说J7MF
相对于J7系列其他型号,J7MF的改进相当之大,几乎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成了一种新
的型号,其与J7系列的技术跨度完全可以和幻影III到幻影2000的技术跨度相比。并不
是象有些同志说的那样,旧瓶装新酒,只是通过改装先进电子设备而获得综合作战能力
的提高(这是J7MF改进途径之一,但并非全部)。
以腹部进气而言,J7MF并不象以前的J8B、超7为了扩大机头容积而简单地将进气道移到
腹部,那是J7FS的做法。如果仅仅是扩大机头容积以加装电子设备,那么J7FS的改动完
全满足要求,改动又小,根本不必画蛇添足搞出这么一个复杂的矩形进气道出来。事实
是,J7MF的进气道是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复杂条件下发动机的进气要求的,而且大家
心知肚明那是采用了哪种飞机的技术。
而气动布局,J7MF也并非完全照抄J7E:
为了前移焦点以配合重心所增设的前置翼面,证明我们的设计技术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可以通过气动布局的调整来协调重心和焦点的相对位置,而不是J7II时代用配重来解决
问题。这方面J7E是第一步尝试,而到了J7MF则比较成熟了。但这对翼面太小,很难做
到近耦布局鸭翼那样产生强的有利干扰。当然,如果采用大面积鸭翼,设计得好的话,
可以有相当好的效果。但即使在J8ACT上也未能采用可控鸭翼,看来在三翼面相互影响以
及控制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搞清楚,还有一段路要走。当然啦,看看老毛子的
T10-24飞了多少年了,我们的J8ACT才多久?
机翼没什么好说,在J7E基础上加强结构增设挂点而已。需要注意的却是平尾。事实上
MF的平尾相对7E已经下移而基本和机翼处于同一平面。这种措施就是为了避免或减小
大迎角下的上仰问题。析其原因只有一个:飞机要经常进行大迎角机动,必须保证其性能
。事实上7E的大迎角性能不差,很少听说由于平尾的上仰问题而失事的——98航展报道说
大迎角通场时迎角接近40度,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至少20多度是有的,而F-16的迎角限
制也不过29度而已。这种改进说明大迎角性能已经是MF的设计重点之一了——这点似乎
也可以说明J7MF和J7系列的区别:J7系列强调的是小迎角超音速截击性能。另一个变化
是平尾的后掠角减小,但因为是模型,看不到转轴,无法确定是否改用直轴平尾。至于
平尾面积可能也缩小了,只是没有三视图无法确定。如果真的缩小,那么很可能就已经
采用了FBW。
至于垂尾,明显经过重新设计,面积加大很多,对提高方向稳定性有利。而机头的横椭
圆截面也有助于提高大迎角下的方向稳定性。而采用前翼带来的对垂尾的不稳定干扰,
由于前翼面积很小,实际影响不大。
再说说性能。
目前唯一知道的J7MF机动性能参数就一个:爬升率200。这也是J7MF饱受攻击的一点。
但需要指出的是,各国计算爬升率的条件是不同的。简单的例子:世界飞机手册上F16
爬升率330(大概吧,记不清了),而苏27只有250,难道说F16爬升能力强过苏27?!
开玩笑!至于IDF达到254,就更是胡扯(以前有位仁兄做过分析,在此不在多说)。
所以,这个数据并不能证明J7MF机动性如何如何,但却可以从中分析出一点东西来:
J7E起飞重量约7500,一般认为所用的WP-13F加力推力6600,则推重比0.88,爬升率200。
J7MF爬升率200,即使条件与J7E相同,推重比也至少要0.88,如果考虑改用腹部进气阻
力增大,则推重比很可能达到0.9以上(假设0.95)。如果报道属实,J7MF采用WP-13F改
,推力8吨多(假设8100),则起飞重量估计8500左右,增重1吨。
下面和FC-1作一比较。
J7MF FC-1
发动机 WP-13F改 RD93
推力 ~8100(?) 8300(?)

正常起飞重量 ~8500 9100
最大起飞重量 12700
正常推重比 ~0.95 0.91
正常起飞翼载 346 370

空重(估计) 6200 6800
结构增重(相对
J7E) 1000 1600

机长(M):  14.00
机高(M):  4.73
翼展(M):  8.8 9.00
翼面积(M2):  24.5  24.62
展弦比:  3.16  3.29

最大速度:  M1.8 M1.7
升限(M):  16000 16600
爬升率 200 ~200(由推重比推测)
转场航程 2600 2900
最大过载(G):  8~9 9.0

由上表可见,J7MF的性能其实不逊于甚至超过FC-1,但使用的却是性能较差的
涡喷发动机,效费比较高。如果用户出得起钱,给J7MF换装RD93之类的发动机,
性能将有个质的飞跃。由于J7MF采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技术风险不大,性能、进
度有保证,这才是中国渐改成功的范例。反观FC-1,在发展过程中越改越远,完全
抛弃了原型机而另起炉灶,代价不小,效果却并有限。虽然指标还看得过去,但和
J7MF相比总是心中没底——毕竟J7MF的原型J7E的性能有目共睹,而迄今中国还从
来没有搞出一架实用的边条翼布局飞机。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价格放宽到1500万,则J7MF完全可以换涡扇、装FBW、改用复
合材料,性能可以达到三代战机水平。事实上可以取代FC-1作为低档轻型战机。
 
以下是对论题也说J7MF的回复∶
 
laya   11月16日 19:50:07    

--------------------------------------------------------------------------------

走在边缘--再评F7MF

F7MF应该是成飞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的产物。要理解F7MF的折衷和彷徨,必须从市场谈起。
战机和其他产品一样都存在高端和低端之分,显然F7MF是面向低端市场的。
F7MF的原准机米格21--具有代表性的2代战机,遍布世界各地,先后有49个国家/地区
使用,服役数量近五千架。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笑),这算是改进F7
系列的有利条件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改?——改装还是改型?
和另两种同级战机(F5.MIRAGE3/5)不同,要让米格21/F7系列实现跨代战机的空战
能力--超视距空战能力却非常难(F7系列和F16的代沟很深啊!呵呵~~~)。难在
米格21/F7系列的机头进气--限制了雷达天线尺寸。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直接导致是
采取改装还是改型策略(或许这两者可以互为因果)。在90年代初期,以色列的
米格21-2000.俄罗斯的米格21-93走的是改装道路,包括机体延寿.更换航电设备,
最主要还是通过加大机头激波锥的尺寸来弥合代沟——实现超视距作战能力。带来的问
题一方面是飞行品质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激波锥尺寸有限,雷达的LRU(外场可换设
备)必须小型化.数量减少,同时雷达的冷却问题更加突出,总之矛盾集中到雷达这一
方面。而这两种改装计划好象获得了不少市场。
早在80年代末期,中巴也提出以F7为基础的改型设计——超7,计划包括换发.改气动
布局.更换航电等等,这显然是渐改设计的思路。超7后来演化到FC1,要求越来越高,
计划反反复复,进度起起落落。是什么原因呢?如果简单的概括,laya以为这是客户和
研发机构的不成熟造成的:在性能和可承受价格之间的矛盾。CAC不是没有能力作好
超7/FC1或再高的计划,而是缺乏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和经验(laya知道CAC和巴基斯坦
的XX相处颇有时日且生意也作过不少,不过这不代表CAC可以为客户制定合理的目标.
进度并且可以让客户心甘情愿的掏出口袋里的钱))。面向市场但不意味着为市场所
牵制,毕竟巴方(包括其他中国的传统军售对象)没有主持设计先进战机的经验。
CAC如何将自己的观念和计划转变为巴方的理想目标.如何说服巴方,将决定FC1的前途。
FC1进度拖延的代价就是CAC将丢掉米格21改型或后继机的巨大市场,F7MF成了赶最后
一班车的过客(也许在这场戏中,A角是FC1.B角就是F7MF了~~)。如方方帖中所言,
F7MF的性能其实不逊于FC-1,但使用的却是性能较差的涡喷发动机,效费比较高。如果
消息确实F7MF现已完成吹风,那至少在2-3年后才可交付客户使用。那时,F7MF面前高
端市场有呼之欲出的JSF,有F16BLOCK60,Rafle,米格29等等,低端市场有米格-21的
改装延寿型号,有MIRAGE3/5(Kfir)F5等等的延寿改装。也有美国和NATO国家低价倾
销的F16A/B(甚至免费奉送,军售从来都不只是商业行为),中档市场则是JAS39.LCA
等等。而F7MF无疑将处于“增之一分如何如何...减之一分又如何如何...”的边缘,是
尴尬还是恰到好处?只有时间可以回答。

F7MF走在边缘,前有FBW和涡扇的诱惑,后有F7MG的惫懒。放弃了全动鸭翼和换发,取固
定前翼和WP13F改,这是折衷的代价也是折衷的成就。laya也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
的标志,在米格21的原型机改型中有Ye-6T3.Ye-6/2,那是鸭翼和前缘缝翼的验证机型。
KfirC2也曾增设鸭翼(可拆卸),目的都是为了弥补三角翼的先天不足。
laya没有细看F7MF模型的进气道(也记不住),依据F7MF的最大速度.高度推测和比照
F16的进气道(普惠公司曾实验如果采取可调进气道将增重180kg),而且F7MF起落架和
电子设备也使
颌下进气道的空间极为有限,为匹配WP13F改更大的气流量,F7MF应该采用的是固定进
气道。至于F7MF的固定前置小翼,laya同意方方的看法,即为了前移焦点,这当然也提
高了F7MF的大迎角飞行性能(见略评F7MF)。但F7MF仍然是一架“稳定”的飞机(亚音
速时≥-3%),而这对小翼的另外可能好处在于:减少跨音速时焦点的移动,使大过载下
超音速配平阻力下降(尾翼配平阻力减少)。在没采用FBW的情况下,F7MF已经走到边缘了。

PS 看81飞行表演的时候,J7EB的机身下外挂表演用油箱,laya一直以为除了是外挂燃
油还另有他用。

opointzy 
F16应为29度
 

木刀   11月16日 11:22:44    

--------------------------------------------------------------------------------

我记得在网上看一篇文章,提到边条和鸭式布局对大迎角性能很有利,关于歼7MF,我倒
认为是验证某些气动性能和电子设备的,为了某种新机的设计,这一点我很赞同坐海观潮
的观点:加强了的对地攻击能力。
 

坐海观潮   11月15日 23:29:46    

--------------------------------------------------------------------------------

1、新飞机比传统的歼7最大的改进之处可能是对地攻击能力;

2、我觉得价格干脆就比机身价格好了,因为即使对同一个机型,机载火控电子是造成
价格浮动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估计电子设备的价位和利润基本都是卖方定的,除了基本
性能,还要考虑兼容性问题,传统喜好问题等等,比较不好评估;

3、大迎角飞行能力是总体气动布局决定的(当然还涉及飞行操控系统、发动机性能等
等),F/A-18的外倾式双立尾对大迎角飞行也很有帮助,F-16是单立尾,条件差一些,
但立尾被加高,可以加强大迎角时的控制效能。苏-27不消说了——可如果没有电传操
纵和好的发动机,也是没戏。
 

opointzy   11月15日 17:15:04    

--------------------------------------------------------------------------------

分析很有道理,基本同意。但有两点意见:
1)目前,为了保持较低价位,F7MF的电子设备不可能达到了FC1的水平,因为对这样的
飞机来说,电子设备成本占总造价的百分比很高;按F7MF单价800万USD,FC1为1 000至
1 200万USD算,F7MF除雷达外,电子设备总体性能可能差上FC1一个档次;所以就目前而
言,F7MF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可能超过了FC1;
2)我记得F16的限制迎角好象是26度而非29度,另外,虽然F7MF/F7E都有良好的大迎角
性能,但FC1的半椭圆进气口内倾,加上边条翼布局,类似于F/A18,所以它的大迎角性能
我认为不会不如F16。
希望各位大虾指点。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5.21.6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