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武器百科>>常规兵器>>空军>>国产系列>>大陆歼击机的发展简史

主题:大陆歼击机的发展简史
发信人: only()
整理人: only(1999-06-19 02:11:06), 站内信件

送交者: 雷峰 于 June 17, 1999 16:25:32:[新观察]

(一)苏-27歼击机


  九十年代以来,为应付日益发展的沿海经济和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海军
已逐步改变其战略思想,《枫华园》“台湾专楫”中登载过平可夫先生的一篇文章
,引述北京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光谦大校的话称:过去中国视海洋为“通道”
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视海洋为新的“战略基地”,中国需要建立海上和陆
地相结合的纵深防御体系,中国海军将逐步转变为“兰色海军”。去年十月,中国
一艘“汉”级核动力潜艇在黄海海域航行时,遭遇美国以“小鹰”号航母为首的特
混舰队持续三天的跟踪,美舰曾派出S-3型反潜机投放声纳探测中国潜艇的动向
。中国最终派出三架歼击机与美机对峙,双方都未携带武器。不管美国飞机是否侵
入了中国领空,中国军人被堵在自己的家门口,想必心中实在是窝火,有一种“未
敢翻身已碰头”的感觉,只好“躲进小搂成一统”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派出与美机对峙的飞机,是老掉牙的歼-6。

  今年一月以来,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沙主权问题的争执突然激烈起来。二月八日
,菲律宾声称它发现中国在南沙群岛中的美济礁上设有建筑物,并称这些建筑物是
用于军事目的。中菲两国随即进行了谈判,但未获得实际性结果。菲律宾随即单方
面招集大批记者登上美济礁,大造声势。三月底,菲律宾又称中国在临近的五方礁
和半月礁等一些礁盘周围设立标志物,出动海军炸毁了这些标志。其后,菲又出动
其海军和空军,突然袭击了停靠在仙娥礁上的四艘中国渔船,扣压了62名中国渔
民。菲律宾在南沙问题上屡次动用军队,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度,鉴于拉莫斯总统
正处于竞选期间,力图通过南沙和菲佣问题转移国内反对派的视线,中国一直保持
克制态度,希望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端。但若双方冲突不断升级,菲方再频频使用
武力,局部性的武装冲突有可能发生。

  现代化的海战将是一场高技术的空地一体战,没有航空兵的支援,海军舰艇将
面临巨大的空中威胁。现今的中国航空兵能否执行航程远、留空时间长的护航任务
,将是个很大的疑问。

中国现有的歼击机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的《军力平衡:94/95》报告披露,中国海军
拥有强击机(强-5)约100架,歼击机约600架。空军则有500架强击机
,约4000架歼击机。从外表上看,中国军队歼击机和强击机的数目相当可观,
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航空兵的装备非常陈旧,其中各型歼-6飞机就有30
00多架,占歼击机总数的70%到80%。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光歼-5飞机就
还有400多架。中国另有500架歼-7(多为早期的歼-7I和歼-7Ⅱ),
100架歼-8和26架苏-27。

  歼-5相当于苏联的米格-17,中国于1956年就开始装备部队,歼-6
相当于米格-19,1959年开始装备中国空军,曾在多次局部空战中立下功劳
。但二者都是五十年代的产品,现已成为收藏家们珍藏的对象。歼-7则相当于米
格-21,历史也很悠久。这种飞机曾经在世界各国大量生产,经历了多种改进改
型。如今,当印度和越南等国已经开始着手将本国的大批的米格-21比斯飞机实
行更新换代时,中国正开始少量地把性能略低于比斯的歼-7Ⅲ装备部队。中国歼
击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一个周期还要多。中国近年从俄国进口了26架
苏-27飞机,数量非常小。据平可夫在《九十年代》上登载的文章透露,这种飞
机引进到中国后,并未下发到部队,而是作为“兰军”为其它飞机用作对抗训练用
,以图使部队掌握用劣势装备战胜敌手的方法。一方面因为苏-27飞机与国内现
有飞机的技术差距太大,长期飞行歼-6和歼-7的飞行员对电传操纵等先进技术
尚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许是飞机数量太少。因此,总的来说,中国航空兵的现行装
备仍然相当落后。中国老百姓经常把“解放牌”卡车三十年一贯制作为笑谈,但可
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大批歼-6飞机还将服役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急需一批新的歼击机以更新现有的装备。据分析,中国可能会采用苏-2
7作为重型、远程的主力歼击机种,以实行空中截击、格斗和护航任务,而将自行
设计的新型歼击机作为轻型、中近程的格斗歼击机。形成类似于F-15和F-1
6那样的搭配。


引进苏-27歼击机

  据多家外电报导,中国已于1991-1992年从俄国购进26架苏-27
歼击机。今年五月,《简氏防务周刊》又透露说,中国与俄国在今年进一步签订了
24架该型飞机的购买合同,并且还签订了引进生产专利的协议。如果这一飞机能
在中国投产,它将在下一世纪成为中国航空兵的主力歼击机之一。

  苏-27歼击机(见图一)是一种全天候、多用途、兼备空中格斗和对地攻击
性能的先进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于1969年开始设计,历经十年的研制周期,
在经过几次挫折和两名试飞员丧生之后,终于在1979年将其定型投产。

  最初研制期间,苏霍伊本人还健在(75年去世),飞机的设计要求是为原苏
联空军提供一种与美国F-15性能相当的飞机,并能够执行空中拦截或为苏-2
4的纵深攻击提供护航等任务。但当时该机的研制出现了很多问题,整个设计工程
就像“和稀泥”一样,水多了加泥、泥多了加水……,飞机重量越滚越大。若照当
时的趋势走下去,苏-27根本就比不上F-15。但在设计中期,新上任的总设
计师西蒙诺夫施展了他的起死回生术,将“稀泥”几乎全部推翻之后,进行了重新
设计。新的样机改进了机头形状;两个垂直尾翼由原先在发动机顶部外移到发动机
侧面;尾锥得以加长;机翼也进行了改进,把翼尖由原先的曲线形设计改为直线,
并在翼尖处安装了外挂架,在飞机执行空中格斗任务时,翼尖可挂空对空导弹,而
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换装电子干扰天线,这一改动可谓是一举两得,翼梢挂架
既可增加武器数量,还可以起到消除颤振的效果。经过重新设计的苏-27飞机,
性能得到非常可观的改善,该机在国际场合的飞行表演不能不让世人折服:苏-2
7飞机的飞行性能,优于F-15飞机。西蒙诺夫也就从此成为航空界的一颗新升
起的明星。

  在首批苏-27飞机于八十年代中期装备部队后,苏霍伊设计局又在短短几年
内推出多种改进改型。除了多种苏-27系列外,还衍生出苏-30、苏-33、
苏-34、苏-35等家族。从设计上看,苏-27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飞机,正如
当年米格-21一样,它可能会成为一种长期存在,不断改进的跨代机型。换句话
说,苏-27还只是一个“超生游击队”的刚刚开始。由此可见,俄国人在飞机设
计上是很有预见性的。

  与苏-27飞机同期出世的是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29歼击机。两架飞
机的空气动力布局都很相似,都具有相当出色的机动性。这还得归功于俄国中央流
体动力研究院(ЦАГИ,相当于美国的NASA研究机构。您若愿意,念成“茶
几”既可)的长期研究成果。

  尽管米格-29和苏-27的特技动作都在欧洲多个航空展览上大出风头,但
苏-27的飞行表演比米格飞机更为动人。两种飞机都进行了小速度通场飞行,然
后直接转入垂直爬升。两者都表演了“尾冲”特技,但苏-27在零速度保持姿态
的时间比米格-29更长,在改出时飞机几乎成垂直俯冲。

  特别精彩的是苏-27表演的“眼镜蛇机动”特技。飞机以每小时400至4
50公里的速度从平飞中拉起,迅速将飞机机头抬起并指向天空,机身轴线与水平
面的角度(仰角)拉成了110至120度,尾巴冲前飞。其形状犹如眼镜蛇跃起
,昂首愈噬之势,故称之为“眼镜蛇”特技。飞机在上仰过程中略有上升,但整个
飞行动作高度变化不大,速度迅速减低到112公里/小时,当飞机机身与气流的
夹角(迎角)超过90度时,飞行员开始制止机头上仰,整个上仰过程约2.5秒
钟。然后飞行员再将机头压低,准确地将飞机落在水平线上,从而加速改出整个特
技机动过程。下俯过程约3秒钟。

  “眼镜蛇”机动的全过程可见本期PS打印版中的图二。这种特技是飞机战术
动作中一种新的绝招。当飞机被敌人尾随攻击时,可用这种特技迅速减速,使敌人
被迫超越,防御者瞬间变成尾后攻击者。由于苏-27飞机在小速度飞行时仍有良
好的操纵性,故可将机头指向敌人,瞄准射击。

  这种苏-27表演的“眼镜蛇”特技只有大推重比的喷气式歼击机才能做出来
,而且只有大迎角时具有安全性和操纵性的飞机才能做到。苏-27在仰角120
度时,迎角达到110度,最大上仰率达到每秒70度。远远超出普通飞机所能达
到的指标。普通飞机在迎角超过一定程度时,升力将急剧下掉,飞机周围的涡流将
出现不对称现象,使飞机失去稳定,想让飞行员对陷入这种状况下的飞机施行控制
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为了提高苏联歼击机的机动性能,“茶几”对飞机在大迎角
时的空气动力特性做了大量研究,成功地找出了在动态过程中控制涡流的方法。另
外,发动机的进气道设计在机身腹下,机身在大迎角时的屏蔽作用将有利于进气道
的正常工作。苏-27还选用了性能可靠的发动机,即使在进气条件恶劣的情况下
,也能正常工作。

  苏-27的优异性能和它所表演的两种特技--尾冲和“眼镜蛇”,使西方航
空界人士大为惊叹。但美国人很不服气,怀疑说苏-27只是在空载时才能飞得如
此之好。但他们似乎不曾想,在当时,西方的战斗机除了在好来坞能做出这些特技
以外,别的地方都无法做到。由此,可以反映出俄制歼击机在设计和工艺上的特色
和进步,也反映了俄国重视歼击机敏捷性的作战思想,引起西方航空界的关注。当
时美国一家专门从事战斗机设计的公司分析了美国现役飞机的性能后,认为只有F
-18最接近苏-27的性能,但差距仍很大。F-18最大仰角只能到84度,
最大迎角54度,最大上仰率每秒42度,这是做不成“眼镜蛇”特技的。直到约
五年之后,美国的广大科技人员利用矢量推力技术,才在改装的MATV F-1
6新技术验证机上做出类似的“眼镜蛇”动作。该机的最大迎角达到110度,最
大上仰率为每秒50度。

  苏-27的一些主要特点如下:该机是一种重型的歼击机,空机重量17.7
吨,最大起飞总重33吨,在正常起飞重量状况下,发动机推力与飞机总重的比率
可达1.1左右。如此大型的飞机使它可以装载大量燃油。因此与其他轻型飞机相
比,苏-27有一很大特点就是航程远,最大航程约4000公里,作战半径15
00公里。另外,飞机的火力较强,机身与翼下设有十个外挂架,在执行截击、护
航或巡逻任务时可带上十枚空-空导弹,使飞机能在空中多“抵挡”一阵子。翼根
处还带有一门30毫米机炮。全机的武器由机上的火力控制系统操纵,火控雷达可
以搜索240公里以内的目标,具有下视,下射能力,但不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飞机还采用了先进的四通路电传操纵系统,在正常飞行的情况下,操纵系统还会将
飞机过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迎角限制在30或35度。

  总体来说,苏-27是与F-15同一量级的飞机,但机动性较强,电子设备
弱一些。愈知中国自行研制歼击机的情况,且听下回分解。
精华区公布栏

(二)自行研制的道路

               

  中国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创立于朝鲜战争期间的1951年。四十多年来,中
国大陆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测绘到自行研制几个发展阶段。形成了
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完整体系,先后研制和生产过的飞机已有10个类别。据笔
者初步估计,光歼击机这一类别中,研制和生产过的型号就已接近二十种。其中有
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半途而废的。由于使用条件艰苦,设计要求高,很多高新
技术都首先应用在歼击机上,歼击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航空
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的水平。

  本节所介绍的都是中国航空部门曾经研制、却没有装备部队的部分机种,由此
可反映出中国航空科技的曲折发展道路。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歼
击机,正是在以往研制工作的延续。除本节所述的研制项目之外,也有报道显示,
中国曾对变后掠机翼和隐身、反隐身等技术作过研究。


             ⒈ 艰难的起飞

  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始于航空工业创立初期的1956年
,而且还是喷气式。当时,国内的第一个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设计室刚刚组建
,由留学归来的徐舜寿、黄志千和叶正大领导着一大批没有设计经验的大专院校毕
业生,开始了自行设计的道路。当时,这批设计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徐舜
寿提出要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要搞唯米格论”的思想,根据当时空军的实际需
要,设计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该机被定名为“歼教—1”型飞机。这一飞机又
称“红专503”,设计室也希望通过新机的研制,锻炼培养设计队伍(大概是特
别突出了要“又红又专”)。他们大胆采取两侧进气的方式,而没有沿袭米格飞机
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见附图)。经过日夜兼程的努力,歼教—1于58年试制成
功并完成试飞。当飞机将要试飞的时候,整个沈阳飞机制造厂就象过盛大节日一样
,敲锣打鼓,列队欢送飞机到试飞站。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相当成功
,性能优于当时日本、捷克的同类飞机,而试制周期则缩短了两年左右。虽然后来
空军因飞行体制变动,没有将歼教—1列入序列而继续研制、投入生产,但航空工
业的士气则大振。

  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飞机就在技术和制造上获得了胜利,多年来一直为人所称
道。很多年轻的“红专”设计人员经过歼教1的研制后,成为研制初教—6、强—
5、歼—8等系列的骨干。两侧进气的布局也为后继的很多飞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和数据。


            ⒉ “大跃进”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

航空工业有了“一五”期间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大气候和行业内的小气候烘托
之下,出现了一味追求多快,夸大主观作用,不顾实际可能的风气。58年,国内
开始试制歼-6和直-5,从性能和难度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又以高指标同时上
马了几个型号。在“超英赶美”的口号下,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赶超世
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当时世界各国的飞机刚刚突破“音障”(即刚刚使飞机能
够超音速飞行),纷纷向更高、更快进军。中国也不甘示弱。

  1958年,沈阳飞机公司推出“东风107”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最大速
度是音速的1.8倍(即最大马赫数M为1.8),最大水平飞行高度(升限)定
为2万米,装两台发动机。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也同时设计了“东风113”高空高
速歼击机,指标定为最大速2.5倍音速,升限2.5万米,称之为“双二五”飞
机,该机以美国最新式的F-10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
为假想目标,要求在与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用以截击轰炸机目
标。“东风113”采用单座、后掠翼、两侧进气,装有一台专门研制的涡喷发动
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本来
“东风107”的设计指标已经是相当高了,但在当时的年代里,谁提的指标高,
谁就更容易上马。高指标的“东风107”首先让位给更高指标的“东风113”
。研制进入一定阶段以后,人们随即发现,高速飞行时飞机与气流摩擦产生大量的
热,“热障”问题在当时实在是无法解决,超出了当时国内的理论、试验和制造上
的基础。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其实,“东风”吹到半路就停了下来,除了本身底气不足外,另外一个原因就
是国防工业部终于缓过神来,意识到航空工业战线过长,“东风”吹得太多(您看
“东风”系列1字号的编号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他们终于认识到军工产品的质量
开不得半点玩笑。据《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介绍,从58年到60年,歼-6、
直-5这两个机种没有交付一架合格的飞机和一台合格的发动机,歼-6飞机出现
“生产一年,返修三年”的局面。61年,根据周恩来、贺龙等的指示,罗瑞卿主
持了航空工业的调整工作,一口气砍下了十多个新机种的研制,要求保证歼-6、
直-5飞机的质量过关。在新机研制方面,提出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方针。中
国人时常在正经的词句里加一些大实话,当时的大实话有:“摸着石头过河”(也
许这不是邓小平的专利),“先写正楷,后写草书”……。.针对航空工业自身的
科研准备不够这一缺点,国家于1961年组建了航空研究院,开展航空方面的应
用研究。针对设计队伍的经验和技术准备不足的特点,设计所组织设计人员开始对
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摸透”。在仿制的基础上,掌握该机的设计思想和主要
技术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三年技术摸透之后,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了歼-8飞机的
设计。强-5、歼-7的各种改进改型、以及各种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也相继出现。

          ⒊ 轻型歼击机,空中“李向阳”?

  在中苏、中美之间的对抗异常紧张的年代,人民战争思想曾经是中国军队的基
础战略。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也曾经是克敌致胜、以弱胜强的法宝,扬名海内外
,“远销”越南、南非等地,只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始终不愿意承认这种战术有何历
史意义。

  在当时的大陆,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已是家喻户晓。这地道、地雷都带个
“地”字,似乎与空军无关。何不让“李向阳”骑着银白色的白马,拿着匣子枪到
空中打一番游击?
  您别说,让您给猜中了!

  1969年,中国空军在分析研究国际上一些局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研
制一种短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使用维护简单的超音速轻型歼击机
。飞机被命名为歼-12,由南昌飞机厂设计制造。设计工作由厂设计所副所长陆
孝彭主持。(陆孝彭曾于58年在沈阳参与强-5飞机的总体设计,后转到南昌主
持强-5的设计工作,历经飞机濒临夭折的命运和多种困难,终于将强-5研制成
功。)

  歼-12是中国脱开米格飞机系列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的新式飞机。飞机为
单座,从机头进气,装一台涡喷-6乙发动机。飞机采用后掠翼,安装在机身下部
,为增强起飞、着陆性能,机翼的前缘和后缘都装有可活动的翼面(双缝襟翼和前
缘缝翼),在飞机起降时打开,以增强机翼的升力;在机身两侧装有辅助进气门,
防止起飞时尘土吸入进气道。机上装有两门航炮。

  歼-12飞机于1969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
总体论证、主要风洞试验、图纸设计、强度试验和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并制成三架飞
机。首架飞机于1970年12月试飞。由于飞机超重,发动机性能不尽理想,试
飞中的最大速度等飞行性能没能达到原先设计的指标。1973年,叶剑英、李先
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在北京观看了歼-12飞机的飞行表演,作出继续改进的指
示,并同意按已经达到的战术技术性能投入成批生产。但是南昌飞机厂自己对原型
机性能仍不太满意,决定将飞机改得更好以后再投产。于是他们作出十项重大改进
,随后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歼-12飞机性能有所提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飞机。

  歼-12飞机的突出特点是“轻、短、灵”。说到它的“轻”,飞机的正常起
飞重量只有4.5吨(歼-7约为7吨,美F-16轻型战斗机也在10吨级),它
的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也是同类飞机中最小的;“短”,它的起飞着陆滑跑距离
均在500米以内,是国内现役飞机中最短的,可以在很多简易机场上起降,使它
可以在很多地方突然出现;“灵”,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
于歼-6飞机。这些飞行性能都显示出了歼-12突出游击作战的设计思想。但由
于该机发动机推力不足,并且火力较弱,就像是游击队员身体不如“李向阳”壮实
,拿着的鸟枪不如“李向阳”的匣子枪,看样子只能是空中“小兵张嘎”。因此空
军后来认为歼-12飞机的性能不够理想。

  1978年,由于空军装备系列调整,军委决定不将歼-12列入装备体制。
这一型号因而不久后停止了研制,一共制造了六架飞机。

  其实,歼-12的设计思想并非中国独有。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倒是在欧洲生
根开花。地处两大军事阵营之间的瑞典,为了维持自己的中立地位,花了大力气加
强国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行研制军用飞机的国家。瑞典的国土防空战略,
很大程度上着眼于在遭受敌方攻击(特别是核攻击)时,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或防
御。瑞典空军非常讲究飞机出现的突然性和灵活性,要求飞机尽量减少对机场的依
赖。因此,瑞典战斗机和攻击机的重量虽然都超过十吨,但短距离起飞、着陆的性
能却是特别突出,并且维护简单。一旦发生战争,全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就可以提供
很多现成的军用机场,遍布在全国的山洞、隐蔽壕中的飞机可以随时出击,利用高
速公路作为跑道起降。到那时,没准什么时候,就可以从瑞典的地面上冒出一架作
战飞机,又没准什么时候它又可以突然消失。除非入侵者将高速公路全部摧毁,否
则将防不胜防。


          ⒋ 歼-9高空高速截击机,“鸭”的尝试

  歼-9截击机大概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设计任务,由于该所是
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出转移到成都组建而成,估计沈阳所也在其中作了许多工
作(成都所组建后,沈阳集中力量研制歼-8)。

  歼-9飞机原定设计要求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防空截击机,主要作战对象是
当时“苏修”、“美帝”的超音速远程轰炸机,诸如苏联的“逆火”和美国的B-
1。该机的技术论证可能是与歼-8飞机同一时期开始,也就是说,这一项目可能
开始于六十年代。经过论证,确定将单座、单台发动机方案定为歼-9,采用新上
马自行研制的一种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多年来,在机翼平面形状方面,中国航
空科研机构对多种空气动力学布局进行了比较论证,分析了正常三角翼(类似歼-
7那样的布局)、无尾三角翼(类似法国幻影-2000)、边条翼(类似美国F
-16)以及鸭式布局(类似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等方案的特性,最后由成都
飞机所为歼-9选定了鸭式布局。这一方案与传统的米格飞机相比,已经没有多少
相似之处。

  由附图所示,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采用大面积三角翼,置于机身后半部,而
将常规飞机布局中的水平尾翼取消,换之以安装在机身前部、进气道上方的一对小
三角翼(称为“鸭翼”)。这种飞机的外形犹如蹒跚学步的小鸭子,两只小翅膀在
上身挥动,大概“鸭式布局”就是由此得名。歼-9飞机的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一方
案,达到高空高速的设计要求。特别是希望通过大面积的机翼和强力的发动机,满
足对飞机的升限要求,同时使飞机的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这一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则
靠机身两侧的矩形进气道,使得前机身可以安装新研制的远距雷达。

  由于成都飞机公司同时还承担了歼-7III的研制任务,并且由于国民经济
的调整,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已中途停止,但研制歼-9飞机的日日夜夜为后来
中国新型歼击机的研制提供了经验。也许正因为有这一型号的研制经验,正因为成
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国内航空界一直替“鸭子”说好话,歼-9成为成都争取新机
项目的重要依据。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也对“鸭子”进行过深入研究,于八十年代
试制出“狮”(Lavi)式轻型战斗机,共同的兴趣可能成为合作的基础。

注:本文材料均取自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 



(三)歼-7和歼-8

            


              1 歼-7飞机

  1961年,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ф-13飞
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并提供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
及当时国内缺门的成品、原材料。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技术资料中国并没有得到
,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航空研究院及其所属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
等单位对米格-21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摸透”,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其中
的许多技术和工艺问题,制造出中国自己的歼-7飞机。随后,根据部队使用歼-
7飞机的实践,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飞机公司陆续对歼-7飞机做了多次改进改型
,先后试制了歼-7Ⅰ、歼-7Ⅱ、歼-7Ⅲ、歼-7A、歼-7B、歼-7M、
歼教-7等飞机(见本文附录)。其中以最新一代的歼-7Ⅲ性能最为优越。

  歼-7M是由歼-7Ⅱ改进发展而来,专供出口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型别。该机
装备了由英国进口的七项电子设备,采用了国内八个改进项目。飞机具有平视显示
、高精度快速射击和对地攻击等性能。雷达探测距离大,能抗多种干扰,通讯设备
先进,弹射救生装置也有所改进。据《兵器知识》报道,为了实际考核歼-7M的
防御系统和飞行性能,该机在国外进行了试飞和打靶,并与F-16和幻影-5等
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结果证明,歼-7M型飞机“各个科目的成绩良好。”

  歼-7Ⅲ飞机是一种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用来在昼间、夜间和复杂气
象条件下作战。它是按照米格-21Mф为原型而改进设计的。此机型与歼-7Ⅱ
相比,更改量很大。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
项,新成品190项。主要改进有: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和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提
高了飞机外挂导弹、火箭的能力,采用新的涡喷13发动机,改进了弹射救生装置
,增加了机背油箱,改变了飞机部分结构和外形等。

  歼-7Ⅲ飞机研制任务于1981年正式决定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
机公司和贵州飞机公司承担。设计工作由成都飞机研究所负责,宋文聪担任总设计
师。

[附录]歼-7飞机系列家谱

歼-7(原型)

歼-7Ⅰ ——— 歼-7A(出口)

      |— 歼-7B(出口)—— 歼-7BS(出口)
      |— 歼-7ⅡA
歼-7Ⅱ——|— 歼-7M(出口)—— 歼-7P(出口)—— 歼-7MP

      |    |——————— 歼-7ⅡM
      |— 歼-7E
      |— 歼教-7
      |— 超-7(出口、待研制)—— FC-1(出口、研制中)

歼-7Ⅲ


            2 歼-8飞机的由来

  歼-7原型机自1963年交付部队使用后,先后参加了几次高空作战,暴露
出它飞得不够高、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看不远、高空机动性能差等缺陷
,另外,在作战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

  六十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那时候的台湾海峡可不像现在这样宽松,台湾时时
派出U-2和各种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侦察机入侵
中国领空,获取军事情报。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便是针对高空的国土防空。
六十年代初,美国在U-2高空侦察机被中国连连击落后,又抛出了一种新型的“
火蜂”式高空侦察机。该机多次由C-130运输机挂载,飞至南海边境上空投放
,入海南岛,经南宁、兴宁、漳州、厦门出境,在台湾澎湖北回收。一时间,无人
驾驶飞机犹入无人之境,被美国称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侦察机”,“中国没有这样
的飞机能对付它”。该机飞行高度在一万八千米,以920公里的低速度飞行。并
且为了躲避攻击,航线曲折、多转弯。给歼-6、歼-7造成很多困难。另外,飞
机的体积小,使得火炮和导弹难于击中目标。

  高空空气稀薄,给飞机的空中平衡和发动机进气造成很大的麻烦。歼-6、歼
-7飞机留空时间短,载弹量少,很难有多次攻击的机会。歼-6飞机在实施攻击
时,必须在极限高度作战,高度不易保持,平飞3-5秒就会自动掉高度,飞机抖
动得很历害,不仅飞机机动和瞄准射击困难,而且操纵不好还会发生失速、螺旋、
停车。歼-7的高度虽然够,但飞机时速有1800-1900公里,与敌机差别
太大,因而瞄准攻击时间极短,闹不好还会跟对方撞上。初期,中国飞行员多次拦
截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均未获成功。64年10月13日,中国一架歼-6飞机
截击“火蜂”,在高空17600米发现敌机,攻击三次,炮弹打完也没击中要害
,飞行员决心用自己的飞机去撞击敌机,但因操纵过猛,飞机自己进入螺旋(因飞
行员操纵失当,造成飞机失速后,在自转状态下旋转,一圈一圈地向地面坠落,在
当时是非常危险)。飞行员企图改出螺旋数次未成,最终只能弃机跳伞……。

  然而“各庄的地道都有各庄的高招”。中国军队似乎最擅长以劣势装备制胜于
优质装备。经过总结经验,中国飞行员摸索出一套攻击“火蜂”的方法。从64年
到71年,中国航空兵先后击落20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比较典型的一个战例
是在65年1月2日,当时美军“火蜂”飞机再次入侵海南,航空兵3师先后起飞
歼-7和歼-6飞机二批实施拦截,都因在歼击机跃升到攻击高度的一瞬间敌机突
然转变航向,虽发射空空导弹两枚,开炮一次,但未能形成攻击或未能击中要害。
随后航空兵1师飞行员张怀连奉命起飞,经地面引导至目标尾后45公里,高度1
6500米时,听令跃升至17900米,歼-7准确地压在“火蜂”的航线上。
张怀连柔合地压坡度调整飞机,将炮口对准了敌机。但他一直等到距敌机很近的地
方才开火,“咚咚咚”的机炮声从距离敌机175米一直响到65米处,“火蜂”
拖着一道浓烈的白烟向下栽去。

  以两机1050公里的相对时速计算,65米的距离也就是0.2秒一眨眼的
工夫。稍有迟疑,歼-7就有可能与敌机撞上。中国飞行员多次攻击无人驾驶飞机
都是在400米距离以内,一个个都是“敢死队”型。总结战斗经验,飞行员们深
有感触地说:“在有相撞感觉之时,正是有效歼敌之际”。张怀连更是身怀绝技,
练就出一手空中200米以内开炮的硬功夫:判断跃升拉起观察角,误差最大2度
,判断400米至200米距离的误差,也只有10-20米(飞行员们摸索出规
律:在如此近距离攻击无人机时,雷达测距仪已经不可靠了,必须靠目视)。个人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经过几次空中作战,飞行员们更希望能有一种在高空操纵自如的歼击机。为了
满足国土防空的需要,空军迫切希望拥有一种比歼-7更好的飞机。自行研制歼-
8势在必行。


            3 歼-8的研制

  为了适应空军的需要,中国从64年起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为满足高空作
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提出新飞机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
,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确定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用一台
新研制的涡扇发动机),还是采用“双发”(用两台改进的现有涡喷-7发动机)
;是“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单发”方案将使飞机与发动机的研制同时进行,战线过宽,相互牵制。中国
吸取了大跃进期间“东风”系列的经验(见本文第二篇,登于FHY9509C)
,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认为,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
提出的意见符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决定采用“双发”方案,新
机定名为歼-8。这一决定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当时的七机部部长钱学森也
说:你们要控制歼八飞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技术不能上得太多,要控制在30%
以下;否则,风险太大,周期长,成功概率低;先把飞机搞出来,然后再逐步提高
。根据钱学森的意见,歼八决定采用与米格-21类似的“机头进气”方案,外形
则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改动,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
、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甲发动机。待这一方案成功之
后,再进一步施行两侧进气方案。

  飞机设计工作先后由601所黄志千、叶正大、王南寿和顾诵芬主持。

  歼-8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
等性能。针对歼-7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一、最大速
度为马赫数2.2;二、最大升限在2万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
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
的作战时间;六、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七、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


  经过不到五年的时间,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试
飞。过了十年之后,终于在1979年12月31日设计定型。一年后,飞机开始
装备部队。


            4 歼-8的技术攻关

  歼-8飞机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也曾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这其中的艰辛和苦
战,是光从飞机性能上看不出来的。近日从《枫华园》新闻里看到,某研究发展中
心在美国援助下研制的新型二代战斗机,性能数据已经相当好(据国防部长和使用
军方称,该机的性能优异,足以克制苏-27),但在装备部队后不到二年,已有
一架飞机因燃油系统故障而坠毁,四十多架飞机已有32架飞机因质量问题回厂返
修。最近又看到新闻报道说,剩下的几架飞机在国庆节经过最高统帅检阅之后,全
部送回原造厂“修改”。大概是“攻关”这一艰苦过程还没有体验够的缘故。

  歼-8机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它要保证航炮在空中实现连续发射
。过去苏联专家认为这一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一直秘而不宣。沈阳公司的设
计人员和工人一起作试验,改装了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终于
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取得了设计的成功。

  歼-8飞机的振动问题也曾在一段时期内困扰着新机的研制。1969年,当
飞机飞至马赫数0.86时,突然产生强烈的跨音速振动,使飞机无法超越音速。
试飞员鹿鸣东积极协助设计人员查找原因,不顾危险,反复试飞,副总师顾诵芬亲
自参加高速风洞试验、地面共振试验等,终于查清这一振动乃是源于扰流,随后采
取措施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然而事隔八年之后,又发生了飞机在跨音速时振动的
现象。顾诵芬再度与飞行员鹿鸣东密切合作,三次乘坐由鹿鸣东驾驶的超音速教练
机升空,跟踪歼-8飞机。顾总身材绝对属于书生型,不具备空勤身体条件。但他
“瞒着爱人”,冒着风险登上了教练机。高速飞行和剧烈的颠簸把他折腾得够呛,
阵阵恶心和头昏,飞一次下来大汗淋漓。他们依靠与歼-8并行飞行,从各个角度
观察并拍摄了歼-8飞机尾部的飞行流线谱,进一步判明气流分离区,找到了导致
飞机振动的根本原因。最后采取局部修形以消除气流分离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项
技术关键。顾诵芬,这位从歼教-1的研制中脱颖而出的五一年大学毕业生,后来
成为航空部总工程师,国防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

  歼-8飞机在一千多次试飞中,曾出现过几次发动机空中停车事故。76年前
出现过三次,当时采取加装油门限动卡的办法,临时加以解决。76年十月,飞机
又连续发生了三次空中停车。为此,航空部终于决定成立专门的“攻关领导小组”
,经过多方研究,也不知通过什么绝招,反正是在飞机和发动机上都作了些改进,
彻底解决了空中停车的问题。这一成果也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歼击机的研制过程中,冒风险最大的,首当试飞员。一日,大学生出身的试飞
员王昂在进行超音速试飞时,飞机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振动,飞机已
经出现不正常。王昂为了挽救飞机和试飞数据,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在座舱内操纵
飞机,使飞机迅速下降并进行紧急着陆。飞机落地后,发现后机身已经起火燃烧,
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王昂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并获解放
军一级英雄奖章。


            5 歼-8家族

  根据最近的资料显示,歼-8飞机已有三种型别。

歼-8  也称歼-8白天型,1987年停产,已经装备部队的也改装成全天候
型。

歼-8Ⅰ飞机  又称歼-8全天候,与白天型相比,主要改进有三:安装火力控
制雷达等十一项电子设备;舱盖、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武器系统
改装23-Ⅲ型双管航炮、4枚霹雳-2乙导弹,4组火箭。1985年7月设计
定型。

歼-8Ⅱ飞机

  七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歼击机设计思想出现了转变,歼击机不再追求“更
高、更快”,而是着眼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
火力控制系统。这是因为,十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的空战大
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
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

  为了适应部队装备更新、提高作战能力的需要,跟踪世界歼击机发展趋势,沈
阳飞机公司在歼-8飞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改进的重点是武器、火力
控制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飞机采用从机身两侧进气方式,为换装大口
径天线的雷达提供了空间;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发动机,加大了推力,用以提
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得到一些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
,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
装备了雷达制导的霹雳-7型中程拦射导弹。全机相对歼-8飞机的总更改率达7
0%以上,新成品约占全机成品的三分之一。该机于1988年10月定型。

歼-8Ⅱ出口型  换装涡喷-13B发动机,使推力有所增加;换装改进后的雷
达具有下视能力;加装了数字式平视显示仪和空中加油系统。

  据最近收到的消息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今年6月18日再次
视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军区司令王克、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沈飞公司及601所(沈阳飞机设计所)领导均在陪同人员之列。江泽民到试飞站
观看了“某种新型歼击机”的飞行表演,并视查了总装、部装车间。江总书记详细
听取了新机的结构特点、性能、作用和研制情况,对新机型表达了“极大的关心和
支持”,并向职工们说:“你们已经争了气,你们要再争气,尽快让飞机装备部队
。”鉴于苏-27的生产协议是最近才达成,估计沈飞集团对歼-8飞机的改进还
在继续。 
(四)从CIA图片看中国新式轻型歼击机

               

  中国很快就要推出新的一种轻型歼击机了。海外把这种飞机称为“歼-10”
或“F-10”。

  首先传出这一消息的是美国人。今年三月十三日,美国权威的《航空周刊与空
间技术》引述美国国防部官员称,中国的新型战斗机正在四川成都接近样机完成阶
段,该机外形酷似美国F-16和以色列“狮”式(Lavi)战斗机的综合,性
能可能介于F-16A与F-16C之间。研制过程中获得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
的合作。

  两星期后,同一家杂志又载文分析说,中国在空军装备现代化的过程中,正执
行一种“高低搭配”的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方面引进俄国苏-27重型歼击机的生
产许可证(见《枫华园》fhy9507a期),一方面自行研制新型歼击机,以
期用数百架现代化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兼做制空和对地攻击用,逐步更换四千多
架陈旧的歼-6与歼-7。中国军方计划在缩减作战飞机数量的同时,保证航空兵
装备的质量和有效性。文章还透露,虽然这种新研制的轻型歼击机主要有成都飞机
公司承担,但西安飞机公司可能也参加了研制,因为美国间谍卫星在西安发现有这
一飞机的影子。


  今年十一月九日,中央情报局通过NBC电视网发布了中国新型歼击机的构想
图和计算机模拟图片。电视台提示观众说,美国的高精尖技术就是这样通过以色列
人之手,传到了他人手中。在此之后,11月22日发出的英国《国际飞行》和《
简氏防务周刊》等杂志都报导了有关消息,并有从迪拜航空展传来的消息证实:俄
国也在这一项目上协助中国装备全新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中国的新型歼击机将于
96年年初试飞。


            新型歼击机的简况与分析

  各方面的公开报导显示,中国的新型歼击机将是一种兼备空中格斗、截击和对
地攻击能力的十吨级多用途歼击机。空气动力学外形上采用了双三角中单翼、三角
前翼的近偶合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腹部进气(见本期PS或GIF版封面)。
动力方面采用单台留里卡(大力神)AЛ-31Φ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一发动机与
苏-27飞机相同,将由俄国引进生产技术。系统上可能采用电传操纵技术,提高
飞机的机动性和飞行品质;可能选用从俄国或以色列进口的电子设备,俄国设备包
括与苏-27改良型相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其中以Zhuk火控雷达的改进型为主
,以色列设备则是用与F-5飞机改进型相同,具有EI/M-2032雷达,这
两种设备都含有平视显示器,头盔瞄准具,具有下视、下射和超视距攻击能力。

  从中央情报局公布的计算机模拟图片上看,间谍卫星所能得到的细节似乎有限
。似有计算机“填补空白”的痕迹的嫌疑,更有俯视和侧视图对不上号的地方。假
设这一从卫星探测资料中获取的图片在俯视图像上是准确的,并且俄国参预研制的
消息属实,新的歼击机将有如下特点:

一 大面积主翼、鸭式布局

  这一飞机的外形与以色列“狮”、法国“阵风”、欧洲EF-2000类似,
都采用了较大面积的前翼,并且前翼和主翼相距很近,形成“近偶合鸭式布局”。
与“狮”式战斗机不同的是,中国飞机采用了双三角主翼,以自身长度来算,主翼
的相对面积似乎比“狮”大,并且前缘后掠角比较小(根据《国际飞行》杂志上显
示的图形,新型歼击机前翼及主翼外部的后掠角大约在40到45度之间,而“狮
”是54度,歼-7是57?3度,歼-8是60度)。这些都反映出新型歼击机
更突出低、中速机动性能,即强调近距格斗、突出争夺制空权任务。

  常规的飞机在主翼后有一对水平尾翼,当飞机做机动动作需要抬头时,尾翼就
像压杠杆一样向下压,因而使飞机损失一部分做机动时需要的升力。把尾翼放到前
面,则使前翼、主翼都需要产生向上抬的升力,因此中国飞行员把鸭式飞机也称为
“抬式飞机”。这一形式的飞机在正常飞行状态下并没有多少益处,但是当飞机需
要做大强度的机动如上仰、小半径盘旋等动作时,需要加大迎角(机身与气流的夹
角)来产生大量的升力。这时的飞机仰着脖子往前飞,前翼和主翼上都会产生强大
的涡流,两股涡流之间的相互偶合和增强,产生比常规布局更强的升力,这就体现
出鸭式布局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来了。按照中国航空研究院吴教授的话讲,这叫“向
旋涡索取升力”。

  瑞典在研制自己的国土防空战斗机时,特别强调飞机的机动性和短距离起飞着
陆性能(这两者是相通的),经过多种方案选择,他们研制的飞机多数是鸭式布局
。以色列的“幼狮”战斗机在经过仿制法国幻影-5和改进之后,加装了可拆卸的
前翼,使得飞机的机动格斗性能大为增强。如今,鸭式前翼似乎越来越多地被各国
所采用,瑞典JA-39、欧洲EF-2000、法国各式幻影和阵风等新一代战
斗机都是鸭式布局;苏-35在加装带有前缘边条的前翼后,在巴黎航展上大出风
头;美国最近也在其X-31高技术验证机和洛克西德JAST计划中采用了这一
布局。

  与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相比,中国新型歼击机的另一特点是机翼面积相对较
大,从而使其在机动时可以提供较大的升力,这显示出设计人员在一开始就比较注
重飞机的空中格斗性能。然而有得就可能有失,对采用常规传动操纵系统的飞机来
讲,这一选择就意味着飞机的抗突风载荷能力差,因此飞机在贴近地面飞行时有可
能会更容易受到近地面紊流的干扰,从而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和飞行员执行对地攻
击任务。但是飞机在采用电传操纵以后,可以依靠计算机随时调整飞行姿态,估计
不会造成问题。


二 大推力发动机

  新机如果采用与苏-27相同的发动机,将使该机获得比同类飞机略为高一些
的推力。这将使新机的性能大为改善。

  AЛ-31Φ涡轮风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为122?6千牛,是涡喷-13
(装配歼-8Ⅱ和歼-7Ⅲ)的189%,F-100发动机(配F-16A/B
)的115%,M53-P20发动机(配幻影-2000-5)的125%。歼
击机在飞行时,推力和阻力,重力和升力,犹如两对冤家在左右着飞机飞来飞去。
在飞机总体数据中,发动机推力相对于飞机重量的大小(推重比)决定了飞机的很
多性能。假想中国新机的正常起飞重量与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相当或略高一点,
即在10到11吨之间,则新机的推重比将超过1?1。也就是说新机不仅可以毫
不费力地垂直向上爬升,而且还可以在空中格斗状态下,除了维持正常平飞以外,
还有足够的推力来满足飞机执行各种机动动作的需要,使飞机的水平加速、爬升、
盘旋等性能均有较大提升。也使飞机的起飞滑跑距离缩短。

  从以下各型歼击机的性能参数比较中,可以大致看出中国新型歼击机可能达到
的性能:

附表:各型飞机推重比估计值比较

机型   正常起飞状况下推重比  瞬时转弯率(度/秒) 起飞滑跑距离(m

------------------------------------

苏-27     1?2+        23          500

米格-29    1?24        20          240

F-16C/D  1?18        13          400

中国新机    约1?14         ?            ?

阵风       1?12         -          400

幻影-2000  1?05        16            -

F/A-18A/B  约1        13          430

“狮”      0?94         -            -

三 火力强大

  同样,在装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相应的武器之后,新机的火力将引人注目。由
于这一方面配备可以根据部队需要变更,现在谈这个似乎早了点。根据经济情况的
变化,中国可能会推出进口和国产两套电子设备供使用单位选择。


  综合以上所述,假如中央情报局的计算机模拟图(俯视图)是按卫星图片的比
例画的,假如新型歼击机的重量基本能控制在与“狮”式战斗机同等量级之内(这
将取决与中国飞机工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以及设计人员对新机的航程要求),假
如中俄之间的谈判没有出现问题,已有的极少量资料似乎可以证明以下两点:

1、 中国的新型歼击机的设计重点可能放在中、低速格斗性能上,因此它的主要
作战对象可能是F-16、幻影-2000或IDF战斗机和某些轰炸、突袭飞机
。在机动性能和火力上有可能超过某些型别的F-16和幻影-2000,而可望
与欧洲新一代战机(阵风、EF-2000等)相当。

2、 在新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如何驾驭翼面上和机身附近的旋涡流动,如何优
化设计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技术,以及如何处理在鸭式布局下的稳定、操纵等
等,都为中国设计人员提出新的课题,如果飞机研制成功,将显示出中国航空科技
和工艺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泄漏美国技术?什么技术?

  据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介绍,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新型歼击机的研制
已经有一段历史,但是国防部官员表示他们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这种飞机
的性能对美国构不成威胁。但是相比之下,国防部的总头和美国新闻媒介却显得较
为关心。

  美国新闻界曾几次报导说,中国在研制新型歼击机的过程中获得了以色列飞机
工业公司的帮助,因而做出的飞机几乎是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的翻版。而“狮”
的研制则是通过美国政府的资助并输入了美国的技术,美国传媒刻意描绘出美国技
术“落入魔掌”的形象。以色列飞机公司否认向他人泄漏了美国技术,而美国防部
则表示要调查。也许是因为关心美国的知识产权,也许是因为关怀中国军力的健康
成长,国防部长佩里于今年一月亲自跑去会见以色列当时的总理拉宾,要求以色列
停止与中国的合作。

  拉宾没有接受他的要求。

  其实,美国的传媒未免也有些低估以色列人和中国人的能力。中国需要花大价
钱通过以色列获取美国的技术吗?

  起码在总体布局、发动机、电子设备等大的方面,中国不需要。

  中国选用了鸭式气动布局作为新机获取高性能的主要依据,而美国在这一方面
虽然可以算是祖师爷(1905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就是鸭式),但是真正在近
代将这一布局成功地用于歼击机上的要属欧洲和以色列人。

  以色列在中东六日战争以后,无法获得法国继续提供新型的战斗机。本事通天
的以色列人竟然通过谍报人员,鬼使神差地将法国幻影-5型战斗机的几乎全部生
产图纸偷了过来。然而以色列人的精明并不在于此,精明之处在于他们能用很短的
时间将这种飞机做出来,而且还知道如何改进。他们将法国人原来没有试验成功的
小“山羊胡子”揪下来,挪了挪地方,改成面积稍大一些的鸭式前翼,制成了自己
的“幼狮”战斗机,结果飞机的性能大大地超出了原型机的水平。以色列人着实得
意了一番。

  1979年,以色列决定研制新的多用途战斗机,用以取代A-4攻击机、“
幼狮”和F-4战斗机。并决定将“幼狮”上的前翼进一步扩大,做成近偶合鸭式
布局,进气道类似美国F-16飞机的设计。这一新飞机就是“狮”(Lavi)
,以色列工程师们决心大干一场了。由于国力有限,以色列在制定“狮”式计划时
就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依靠美国提供资金和部分技术。随着研制工作的展开,
以色列军方对“狮”式飞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美以双方在财政预算上的分歧不
断扩大。迫于美方的压力,以色列内阁终于在1987年7月以一票之差投票决定
停止“狮”式战斗机的研制,转而通过购买和引进F-16飞机来更新以色列空军
的装备。这一牵动全国以色列人心的商业决定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以色列人着实
心疼了一场。

  “狮”式战斗机在技术上是成功的,然而在财政和政治上却是一场失败。工程
师们可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

  “军座,这不是我们的飞机无能,这是钱……太狡猾了!”

  以色列工程师在研制“幼狮”和“狮”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经验,转向国际
市场上寻求用武之地,是他们的自然选择。同时,中国的技术人员在研制歼-9飞
机之后,也获得了很多经验。在这一方面,美国技术是用不上的。

  值得提到的是,中国“新歼”并不像是“狮”式战斗机的仿制品。首先在设计
用途上,两者就有差异。“狮”式战斗机的主要用途是执行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
断任务,而空中格斗、自卫和拦截任务则处于第二位。据平可夫先生分析,当时的
争夺制空权任务可以由美制F-15空中优势战斗机来承担,因此而决定了“狮”
式战斗机必须具备高速纵深突防、准确一次命中目标等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战场生存
能力。即,这一飞机将以对地攻击为主,防空作战为辅。然而中国的轻型歼击机则
相反,根据前一节的分析可大致看出:新机将更侧重于国土防空和争夺制空权的任
务,对地攻击性能将作为第二位的要求。

  由于这一根本差别,两个型号的飞机在设计上尽管都采用同一种布局,而在设
计参数的选取(如机翼面积与飞机重量之比)、翼面形状、前后机翼相互位置等细
节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节语

  据今年三月的报导,美国间谍卫星曾在西安探测到新型歼击机的木制样机或是
尚未完成的试制样机。依笔者猜测,这表明新机的样机试制阶段已经或接近完成。
也许在本文落笔时,新式国产轻型歼击机已经飞上了蓝天。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news.foshan.gd.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