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军事武器>>军事天地>>军事史林>>历史战例>>二战后世界之争>>从“斯塔克事件”看成功级舰的防空能力

主题:从“斯塔克事件”看成功级舰的防空能力
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25 16:47:26), 站内信件
十三年前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幻影F—1战斗机发射的飞鱼导弹误击美海军佩
里级 
护卫舰“斯塔克”号引起世人极大关注;今天,台湾当局把佩里级护卫舰的设计
蓝本做 
为成功经验引入台湾,由此产生了成功级护卫舰。此舰做为台湾海军第二代主力
作战舰 
只,已成为用以支撑其走向台独梦幻的工具之一。成功级护卫舰是美海军佩里级
护卫舰 
的翻版。与佩里级相比除主尺度增加2.5米,满载排水量增加500吨左右,
以适应 
在舰桥后部加装2×4联装“雄风二“舰舰导弹和两座博福斯40炮之外,其余
装备和 
配置模式与佩里级完全相同。因此,根据斯塔克事件中美舰人员装备的对应情况
来探讨 
一下成功级舰的防空能力将会得到许多新的发现。
  事件发生现场态势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七日晚十九时五十五分,伊拉克的幻影F—1战斗机升空
后即被 
美空军正在空中执行站斗勤务的预警机和设在沙特的地面雷达站发现。从此刻到
晚二十 
一时十二分“斯塔克”号被飞鱼导弹击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内,伊战斗机一直受
到美军 
预警系统的严密监视,并通过海军战术数据链把伊战斗机的动态情报不间断地传
递给正 
在波斯湾海域航行的所有美海军舰只,其中包括“斯塔克”号。事件发生后的调
查证实 
了伊战斗机不论是在斯舰对空雷达视距之外,还是在其视距之内,舰上人员对伊
战斗机 
的飞行路线变化了如指掌。因此,可以说伊战斗机的导弹攻击是在美军的监视下
发生的 


  事件中的美舰反应

  事件发生当晚二十时五分,正在波斯湾中部海域巡航的“斯塔克”号舰长收
到了通 
过海军战术数据链传递的伊战斗机情况通报,内容包括飞机型号、飞行航向、高
度和飞 
行速度等。虽然伊战斗机尚在舰上对空雷达视距之外,但仍然可以通过战术数据
链传递 
的情报不断标定伊战斗机方位。 
  二十时五十分左右,伊战斗机在沙特海岸线外北纬27度30分附近,在一
千米高 
度以下,从155度航向突然转向73度航向,开始接近“斯塔克”号。大约同
一时间 
,斯舰舰长命令将舰上AN/SPS—49对空雷达设定在80海里距离上进行
搜索。 
最终在70海里距离上发现了伊战斗机。 
  二十一时过后,舰上雷达值班人员报告作战中心指挥官:伊战斗机距本舰4
3海里 
,已接近飞鱼导弹40海里的射程,并请示是否向伊战斗机发出无线电警告信号
,但指 
挥官未置可否。 
  在此过程中,舰上AN/SLQ—32(Ⅴ)2电子对抗装置操作人员发现
本舰不 
断遭受一雷达搜索,经判别为幻影F—1战斗机上的CYRANO—4雷达信号
。这一 
判别经数据链送至空中预警机确认后,“斯塔克”号被告知此信号确来自飞向本
舰的伊 
战斗机。 
  二十一时七分,伊战斗机距斯舰15海里。舰上作战指挥官才下令通过24
3.0 
MHz频率向伊战斗机发出无线电警告信号。 
  二十一时九分,舰上电子对抗装置操作人员发现伊战斗机上火控雷达从搜索
状态转 
入锁定状态,时间持续数秒钟,其电子特征信号的声音在作战中心内清晰可闻。
按照飞 
鱼导弹攻击程序,此即为导弹发射前兆。为防止发生以外,作战指挥官准许使舰
上金属 
箔干扰弹发射装置进入发射状态。 
  二十一时十一分,伊战斗机CYRANS—4雷达再次锁定斯舰。斯舰再次
发出无 
线电警告信号。而作战指挥官此时似才有所预感,将由自己操纵的MK—15密
集阵系 
统置于手动防空模式。该系统雷达即开始搜索可能射向本舰的导弹。如果发现目
标,系 
统可立即给出信号提示,以提醒操作人员使其转入射击状态;同时,作战指挥官
命令舰 
上MK—92系统中所有火控雷达用于跟踪伊战斗机。 
  二十一时十二分,伊战斗机发射的第一枚导弹从斯舰左前方击中舰体中部…


  事件发生原因

  就事件发生的人为因素而言,首先是该舰舰长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个多小时内
,没有 
按照美军驻中东部队《交战准则》的规定行事。该准则规定:当舰长判定任何一
架飞机 
对本舰有敌对行为的意向时,必须采取及时必要的警告与防卫措施。就佩里级舰
的情况 
来讲,应随时调整舰只航向,使本舰航向与飞机航向保持在90度角的位置,以
便舰上 
所有防御武器均能有效发挥作用。然而,尽管在《交战准则》中要求驻中东美军
对两伊 
飞机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在两伊战区附近活动的美军一直对伊拉克飞机采取了一
种比视 
伊朗飞机为“敌对目标”低的戒备程度。因此,这种心理导致了“斯塔克”号上
的官兵 
对可能来自伊拉克飞机的攻击(不管其是有意还是无意)毫无心理准备。舰长在
有预警 
机不断通报伊拉克战斗机情况的条件下,直到伊战斗机用导弹攻击雷达锁定本舰
后才匆 
忙向伊战斗机发出警告信号,如此迟缓的预防措施已经无法阻止伊战斗机的导弹
发射。

  舰上用于对空搜索的AN/SPS—49雷达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固体化,
并且采 
用了自动目标检测(ATD)、脉冲压缩新技术,能在复杂电子环境中有效对抗
有源和 
无源干扰。理论上最大探测距离为250海里(1平方米目标)。但是,其实际
发现目 
标距离受气象条件和目标飞行高度的制约而大打折扣。如在事件发生前,对在一
千米高 
度以下飞行的伊战斗机,斯舰雷达是在70海里距离上发现的。同时,该型号雷
达被设 
计用于远程搜索飞机等较大目标,因而不具备对掠海飞行的导弹等小型高速目标
进行搜 
索的能力。 
  在佩里级舰上,装有AN/SLQ—32(Ⅴ)2电子对抗装置。主要由被
动式无 
线电信号接收天线组件、电子讯号数据库和分析计算机组成。在其系统数据库中
,可根 
据战区敌方武器装备情况适时输入有关的电子讯号特征,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电子
对抗作 
战。同时,系统还控制舰上金属箔干扰弹发射装置。在事件过程中,伊战斗机火
控雷达 
对斯舰发射的搜索与锁定无线电信号均被该装置截获并进行了判别确认。但是,
当飞鱼 
导弹对斯舰进行攻击时,在末段飞行中弹上雷达制导信号竟没有被装置发现,尽
管在系 
统数据库中有飞鱼导弹末制导雷达特征讯号。结果,舰上金属箔干扰弹发射装置
在导弹 
攻击过程中未做任何反应。此情况令专家大惑不解。根据系统操作员回忆,当时
系统并 
未发生故障。而当事人声称并未在系统上发现导弹末制导雷达信号。看来,无论
是系统 
本身的可靠性,还是操作人员素质均未能通过此次突发事件的考验。 
  导致事件发生的最大问题当属舰上MK—15密集阵系统。从理论上讲密集
阵系统 
是舰上抗击导弹攻击最有效的手段。该系统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虽然已经被启动,
但最终 
还是一弹未发。而且连发现来袭导弹的信号提示亦未曾有过。在经过调查之后结
论令人 
难以置信。在佩里级舰上,MK—15密集阵系统位于舰桥后部直升机库上方中
线位置 
。在其前方舰桥中线位置上,依次设置有奥托76炮、STIR火控雷达和主桅
杆。因 
此,相对于舰艏中线左右舷方向,各有30度左右的射击死角。根据事件发生时
在前甲 
板担任了望水兵的观察,导弹是从舰左舷前方大约15度的方位飞来并击中舰体
(另有 
报道为30度方位)。从MK—15密集阵系统的雷达未发现来袭导弹的情况看
,证实 
了导弹确是从该系统射击死角进行攻击并击中斯舰的。这一事实暴露了佩里级舰
在武器 
系统设计上的重大缺陷。有此问题的还有设置在密集阵系统前的奥托76炮和S
TIR 
雷达。在伊战斗机接近斯舰时,操作人员执行作战指挥官的命令,启动STIR
雷达跟 
踪伊战斗机,结果却发现在当时斯舰的航向下,由于雷达前方主桅杆的遮挡,使
伊战斗 
机处于雷达扫描盲区,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就佩里级全舰武器系统而言,担负各层次防空使命的标准舰空导弹、奥托7
6炮、 
MK—15密集阵系统是沿全舰中线由前到后一字排列,而在其间则间隔有舰桥
、主桅 
杆和烟囱。因此,各武器系统均有射击死角(STIR雷达有扫描盲区)。在面
对攻击 
目标时,如果不将舰体置于与攻击目标方位正横(90度)位置,全舰的武器系
统就无 
法发挥全部效能。这就是为什么美军《作战准则》中对该型舰有相应规定的原因
。由此 
则引发出一个明显的问题:“斯塔克”号在有美军先进的空中预警和战术数据系
统的支 
持下,仅面对一个方向的攻击目标就因各种原因造成舰伤人亡的巨大损失,那么
,在条 
件极其严酷的实战条件下,面对各类反舰武器的全方位攻击,其对空防御系统的
效能和 
可靠性究竟有多大?

  从斯塔克看成功级

  佩里级护卫舰在美海军作战使用中,通常是做为航母编队(或其它舰艇编队
)的成 
员之一,遂行舰队防空和反潜使命。因此,舰上武器系统的设计依据是美海军的
编队作 
战原则。从这个角度讲,该型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的综合效能在设计上是成
功的, 
从而成为美海军中现役数量最多的一级护卫舰(共计50余艘)。同时亦成为世
界军火 
交易市场上最畅销的舰种。但是,该型舰一旦脱离了美海军独有的大型舰艇编队
作战条 
件,而处于单一舰种(单舰)作战环境,得不到在美海军编队作战条件中其它舰
种在各 
类武器系统配置上的互相依托和补充,那么这种条件的转化就使该型舰因低成本
而导致 
的全舰武器系统效能的局限性及造成的缺陷暴露无疑。而在未来海战中,对舰攻
击会是 
各类反舰兵器全方位、多层次、多批次的饱和攻击。在这样的态势下,该型舰如
何能够 
仅依靠简单调整舰位的机动方式来发挥全舰对空武器系统的效能,达到保护自己
的目的 
呢? 
  面对反舰武器技术在向超长距离、超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高精确性和强
抗干扰 
性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除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能、高可靠性的对空防御武器
系统的 
同时,在舰艇近程点防御武器系统配置上,亦力求确保能在全方位、全空域上发
挥作用 
。以密集阵系统为例:美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伯克
级驱逐 
舰均配置两套系统(以左右舷各一套或沿全舰中线前后各一套方式配置),以保
证从各 
个方向来袭的低空攻击目标都在近程防御系统的作用范围之内,从而消除了系统
的射击 
死角。其它国家的新型舰只也采取了这种配置方式。如:日本的初雪级、旗风级
、金刚 
级驱逐舰;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希腊的海德拉级护卫舰(三千吨级)等。这是
提高舰 
艇抗导弹攻击能力的有效手段。 
  成功级舰在台湾海军中,将不会有佩里级舰在美海军编队中的作战条件,也
不会得 
到比美军早期预警和战术数据系统更有效的战场支持。在许多情况下,它可能将
面临单 
一舰种(单舰)作战环境,其对空武器系统的局限性无疑将会暴露在攻击者面前
。成功 
级舰上配备的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与佩里级舰属同一型号系列,在性能上亦不会
有大的 
突破。这将使成功级舰在对空防御作战中面临许多美海军舰艇不太可能面临问题
。例如 
:该型舰上对空搜索和远程区域防空依靠的是SPS—49型雷达和标准舰空导
弹。在 
“斯塔克”号事件中,斯舰一直得到美军空中预警和战术数据系统的支持,雷达
实际视 
距问题并未显现出来。如果在实战条件下,预警系统和战术数据系统的支持因遭
受攻击 
和干扰而效能不高甚至消失,舰上作战准备时间由于对空雷达在不良气象条件和
攻击者 
超低空飞行情况下,因实际发现目标的距离远低于理论值而大大缩短,这就增加
了对空 
防御中对目标意图判别及是否用标准导弹作出防卫部署的难度。而如果攻击者利
用气象 
条件和超低空飞行技术,在超雷达视距(超舰空导弹射程)上进行攻击,则突破
其远程 
对空防御将不会是难度太大的事情。 
  就成功级舰的近程点防御系统来说,其面临的问题与“斯塔克”舰的情况完
全相同 
。毫无疑问的是它将难以应对各类反舰兵器全方位的攻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
下台湾 
海军二代主力作战舰只就会发现,除成功级外,其从美国租借的诺克斯级护卫舰
(该舰 
为反潜型,没有远程区域防空手段)和从法国购买的康定级护卫舰(反潜型,目
前亦未 
设置远程区域防空武器系统,将来的改良计划是在舰桥前方装置标准导弹发射系
统), 
舰上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的配置数量和方式与成功级舰一样,即:一套系统置于
舰后部 
中线上。全舰对空防御武器系统的配置方式也与成功级基本一致。因此,即便是
这几型 
舰只编队作战,其编队的防空作战能力也会因各型舰只武器系统效能局限性的同
一而不 
能互相补充。这种防空效能有缺陷的编队就给攻击者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 

  要解决成功级舰对空防御武器系统效能不高的问题,从技术上讲就要寻求装
备有类 
似宙斯盾系统性能的雷达和垂直导弹发射装置的舰只,同时采用美海军大型作战
舰只上 
至少配置两套密集阵系统的方式。这无疑将是台湾海军今后梦寐以求的目标。但
是,武 
器系统的可靠性与其精密复杂程度并不成正比例。在斯舰事件中SLQ—32电
子对抗 
装置的失常;台湾、日本海军的密集阵系统两次误击飞机事件;以及96年4月
中国人 
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演习期间,台湾预警系统误将在台岛东海岸游弋的美海军“
邦克山 
”号巡洋舰做为不明国籍的舰只予以甄别的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这其中除武器
系统可 
靠性问题之外,尚有更复杂的人员与系统、系统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

  结束语

  时过境迁,“斯塔克”号事件的发生已近十年。尽管此次事件不是在美伊双
方敌对 
的背景下发生的,而且人们对伊拉克战斗机攻击“斯塔克”号的动机也有争议,
但通过 
此事件还是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在现代战争中条件险恶的战场上,构成战场制胜
的条件 
是多方面的。在敌对双方向战场制胜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取胜在很大程度上要
取决于 
双方对自身具备的各方面条件掌握运用的水准和技巧,以及利用对方判断和行为
失误的 
可能性。人们应该认识到,高技术装备并不是战场制胜绝对可靠的条件,同时在
任何条 
件下都不能无视在战争过程中人的意志与思维方式对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兵器的使
用所发 
挥的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关键作用。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