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7-16 11:29:20), 站内信件
|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当时条件下的现代局部战争,面对高度现代化的强敌,我军 集中使用了大量的炮兵参战。装备明显处于劣势的我军炮兵,在与强敌较量中, 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而且摸索创造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作战方法,为我军炮兵 现代作战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志愿军炮兵在入朝作战初期,不仅数量少,而且火炮大多是在解放战争中缴获 的,炮旧,型号多,射程近,威力小。在前三次战役中大都是骡马炮兵,没有高 射火器掩护,受到敌机限制,白天行动困难,多在夜间开进。虽然完成了任务,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往往跟不紧、打不上,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直到第4次 战役开始时,炮兵用的也不多。以后转到汉江北岸进行机动防御时,参加战斗的 炮兵增加到17个营,担负170公里正面的炮火保障任务,此后炮兵才开始发挥了较 大的作用。到第5次战役,由于大量的摩托化新式装备的炮兵源源入朝,初步掌握 了新的技术,密切了步炮协同,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战斗,歼灭大量的敌人,起 到了重大的作用。从第1次战役到第5次战役,志愿军预备炮兵由9个团增加到19个 团,其中榴炮团13个、火箭炮团2个、防坦克歼击炮团4个。在第1次战役中,炮兵 虽有91门火炮参战,但仅有5个营的火炮起到了作用;在第3次战役中,炮兵则有 106门火炮参战;到第5次战役,参战的野、榴炮则达到500余门。第1、第3、第5 次战役参战火炮之比为1:2:9,消耗弹药之比为1:8:16。
在阵地战时期,志愿军增加了大量具有新式装备的摩托化炮兵,但从敌我炮 兵数量对比上来看,我军的炮兵数量仍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队属炮兵尚未健全 起来,原有的火炮老旧,装备不齐,技术不高的情况下,在阵地战中主要的火力 任务,大部由预备炮兵来担任,因而任务正面过宽。志愿军炮兵随着数量的逐渐 增加,武器装备的逐步更新,对敌人的打击也就逐步加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 我军炮兵从开始配合步兵进攻敌一个排,一、二个连的阵地,进而向较大的整营 整团的敌防守地段运用火力,到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对敌正面22公里、纵深 7~9公里的4个师的防御正面同时发起进攻时,炮兵已经能够以强大的火力密度及 时有力的支援步兵作战。经过运动战时期的锻炼,志愿军炮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变得更加成熟起来,在战争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突击威力。炮兵以自已 强大的火力,给敌人造成的巨大杀伤和由此产生的对作战全局的重大影响,对于 我军粉碎敌人的夏、秋季攻势,取得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斗争,秋季战术性 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战役的胜利,以及获得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成功,都起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在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作战中,数量不断增大。从运动 战初期的3个炮兵师(炮兵第1、第2、第8师)到阵地战初期的12个炮兵师(炮兵第1 、第2、第7、第8,战防炮第31、第32师,火箭炮第21、第22师,高射炮第61、第 62、第63、第64师),到停战前,炮兵已经发展到15个师(包括炮兵第1、第2、第 3、第7、第8师,战防炮第31、第32师,火箭炮第21、第22师,高射炮第61、第6 2、第63、第64、第65、第102师)。在整个战争中,炮兵取得巨大战果,据不完全 统计,共毙伤敌15万余人,毁伤敌人炮570余门,汽车730余辆,坦克950余辆。其 主要经验是:
1、集中使用兵力和运用火力,在主要地段(目标)形成火力拳头。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指集中兵力,而且指集中 火力。在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的同时,进而将火力集中使用在主要攻击点、主要 目标上,使我有限的炮兵真正形成强有力的火力拳头,在局部地区有限时间内争 得优势,保证作战的胜利。1951年11月,第191师在马良山进攻战斗中,用于突击 马良山主峰的便占全部炮兵的57%,弹药消耗则占耗弹总数的84%,从而,在主要 目标上形成了较强的火力,取得良好效果,步兵经3小时战斗,便全歼了守敌,夺 回了阵地。在一些战斗中,我军还通过较大范围内的火力机动,达成在主要目标 方向上形成强大火力。1953年金城进攻战役中,中间集团正面展开两个师,炮火 准备阶段就采取了在集团内实施火力机动的办法,将第199师和第200师的大口径 炮兵火力集中起来,首先使用于轿岩山突破口,尔后突击官岱里南高地突破口。 由于火力密度大,打击效果好,保证了两个师迅速突破敌人防御,夺取战役的胜 利。
2、按照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要求,正确确定炮兵的战斗队形配置。
朝鲜境内多山多水,战斗队形配置难度比较大,志愿军炮兵根据地形和敌情 特点,因地制宜地配置观察所和炮阵地。炮阵地选在公路两侧或山脚下为宜,一 般应避开平原或凹地,以连为单位成梯次、马蹄形、菱形或前、后三角形配置, 连与连的炮火要互相重叠,构成火网,并与步兵火力及行动密切配合。在时间许 可的条件下,应修复、加盖工事。同时,构筑预备阵地与假阵地,并与障碍物结 合。如射击阵地已暴露,须迅速转移阵地。在第5次战役中,5月31日战斗后我马 上转移阵地,次日敌炮兵对原阵地大肆轰炸,但我无一损失。
3、总结火力运用的经验,提出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运用火力的 原则。
志愿军炮兵在朝鲜战场上灵活运用火力,不断改进战术手段,继承并发展了 解放战争后期总结的“快、准、猛”的火力运用经验,提出了“迅速、准确、突 然、猛烈地运用炮兵火力”的原则,使之成为炮兵作战的重要经验和理论。
炮兵的集中使用只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要赢得战役战斗的胜利,还必须 有正确的运用火力的方法,而火力运用得好坏是受各种条件和因素制约的。入朝 初期,炮少弹缺,进攻作战火力使用的重点仍集中在炮火准备阶段,且时间较短 ,大都在5~6分钟左右,作战部队总结出了“短促、突然、猛烈的火力袭击”的 原则;在与敌炮兵作斗争中又总结出:对敌炮战不打则已,要打必“猛、狠”的 原则。到1953年初,经过历次战役战斗经验的不断积累,炮兵火力运用理论发展 成为“短促、猛烈、准确、突然”的八次方针。1953年夏季战役时,我炮兵数量 、质量均有较大提高,火力运用的重点除炮火准备阶段外,在冲击支援和纵深战 斗阶段亦能集中较强火力;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已能根据敌兵力部署、工事配备 、火力配系、攻击目标的大小,我参战炮兵数量和步兵向敌前沿运动时间等灵活 确定,短到3~5分钟,长至10~20分钟不等。这时更具体地提出:“火力运用的 原则,是适时的集中一定密度的火力给敌要害以打击,因此,必须打得快、准、 猛、狠,不能零打碎敲,更不能盲目射击,不要因组织指挥形式而贻误战机,或 被小的情况、假的情况所迷惑,而必须把突然而集中的火力适时运用到重要和关 键的时机和目标。”使炮兵火力运用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迅速、准 确、突然、猛烈”的火力运用原则。
4、实施广泛的兵力和火力机动,弥补炮兵装备质量差、数量少的不足。
炮兵兵力和火力的广泛、适时、隐蔽地机动,是主动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的 重要方法。志愿军炮兵在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后期的阵地战中, 很好地利用了炮兵机动性强的特点,取得了局部地区的优势,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防御战役中,战役前由于我集中火炮准备进攻注字洞南山,战役第一天 仅有82迫击炮以上火炮27门支援步兵作战,平均每公里正面只有10门火炮,这个 密度显然太稀疏。因此,第15军沿正面机动了82迫击炮以上火炮42门。以后,第 3兵团又从纵深机动火炮89门,在战役第三 阶段参战的82迫击炮以上口径火炮18 5门,每公里正面构成了74门的密度。由于炮兵实施了广泛的机动,这样就保证了 反冲击恢复阵地与巩固阵地的胜利。
5、加强打坦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反坦克预备队的炮兵战斗编组,取得了炮 兵打坦克的成功经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装备有大量先进武器,尤其是装备有 大量先进坦克的敌人,对我军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对敌坦克作战的研究成为我军 炮兵研究的重点之一,并首次提出了建立反坦克预备队的炮兵战斗编组的成功经 验。在战争初期,由于我军反坦克武器非常落后,并且配给部队分散使用,而敌 人装备的却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装甲较厚,因此对敌坦克作战效果较差,致使 我步兵受到敌坦克的严重威胁。在1952年底,我军首次将反坦克炮兵编组为防坦 克炮兵预备队,志愿军司令部、兵团和各军都建立和控制了一定数量的防坦克炮 预备队,这对以 后的反坦克战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金城战役时,军、 师、团三级炮兵以反坦克炮兵为骨干,结合步兵建制内的反坦克火器,编组了军 、师、团三级防坦克炮兵预备队,有力地打击了敌坦克的冲击,减小了敌坦克对 我步兵构成的威胁,对取得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南京炮兵学院教员
编辑:魏碧海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