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only(2000-06-23 21:23:16), 站内信件
|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组建志愿
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
安全而进行的战争。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
洲的霸权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
国总统H.S.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的海、空军参战,支援南
朝鲜(韩国)军。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入侵朝
鲜,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
湾。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苏联和中国两个常任理
事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
上给南朝鲜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
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的各国部
队的提案,并委托美国提供人选。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
东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由M.B.李
奇微、M.W.克拉克继任)。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对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
内政和侵占中国领土台湾表示极大义愤。6月28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
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
挑衅。同日,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
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
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中国人
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
底。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
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为保卫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
的反侵略战争,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
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
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
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趁朝鲜人民军主力在朝鲜南部洛东江地
区作战之际,以其第10军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配合正面
部队对朝鲜人民军实施两面夹击,并向北推进。战局发生
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急剧变化。
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
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
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随后,中国政府又通过外交途径进一
步向美国政府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无视中国
政府的一再警告,于10月初令其侵略军越过北纬38°线(以
下简称“三八线”),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与此同时,美军空军不断轰炸中朝
边境的中国城镇和乡村,海军不断炮击中国渔船和商船,
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十分需要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然而,美国硬要将战争强
加到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决心对付这一挑
战。10月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朝
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
民的意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
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
美国侵略者。为在军事上掌握主动,中央军委对投入作战
的兵力、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以及国土防空、东南沿海防
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周密部署。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
民军并肩作战。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协同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性反攻作战,将“联合国军”
打退到“三八线”南北地区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
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因
势利导,避强击弱,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
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
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改变防御作战计划,实施反击战役。志愿军入朝之
前,为了有把握地进行作战,中央军委曾计划先组织防御,
创造条件,然后再举行反攻。志愿军入朝后,在开进中发现
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前进甚速,
志愿军已来不及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区,且“联合国军”
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正在分兵冒进,为志愿军在运动
中歼敌提供了有利机会。毛泽东当机立断,于10月21日指
示志愿军改变原定防御计划,采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
指出: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
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
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抗美
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
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
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
“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
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将“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扭转朝鲜战局。 志
愿军初战获胜后,彭德怀估计“联合国军”将继续进攻,
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以一部兵力节节抗击,主力后
撤待机,准备在预定战场上各个歼灭敌人,并将战线推至元
山、平壤一线。将刚入朝的第9兵团(3个军)部署在东线,
其余6个军部署在西线。毛泽东批准了这一方针和部署。此
时,志愿军在前线的作战兵力达38万多人,与“联合国
军”22万人相比,数量占有优势;“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
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错误地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
保卫边界,最多不超过六七万人。11月24日,“联合国
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
定计划,故意示弱,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
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
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
壤、丢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志愿
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的重大胜利,扭转了朝鲜战局。
为粉碎“联合国军”整军再战的企图,乘胜越过“三
八线”。“联合国军”在战场上连遭失败,引起美国统治
集团不安。为挽回败局,美国于12月14日操纵联合国大会
通过成立所谓“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打出“先
停火,后谈判”的幌子,企图争取时间,整军再战。同
时,还以准备使用原子弹来恐吓中朝人民。为不给“联合
国军”以喘息时机,在政治上取得更大主动,毛泽东决定
志愿军立即越过“三八线”。据此,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
一起于1950年除夕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这次战
役,采取稳进的方针,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
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
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
附近地区,占领汉城,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
抗击“联合国军”反扑,实施积极防御作战。志愿军
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中央军委为准备长期作战,决
定志愿军部队采取轮番作战方针。这时,志愿军一线部
队,由于连续作战,已相当疲劳,兵员、物资未及补充,
因而主力转入休整,准备春季攻势。“联合国军”发现志愿
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
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
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
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主力6
个军(军团)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对南朝鲜军实施反击,并
取得了胜利,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
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
达,准备新的反击作战,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节节抗
击,消耗与疲惫“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主
动撤出汉城。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
南北附近地区,志愿军后续兵团也完成了集结。
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
主动权。 当“联合国军”占领汉城向“三八线”推进时,
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
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
总司令。“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后,计划以侧后
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进到朝鲜蜂腰部,即平壤、元
山一线,建立新防线,以便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有利地
位。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
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
“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中朝人民
军队决定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歼灭
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4月22日,中朝人民军队发
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
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
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同人民军一
起给予县里地区的南朝鲜军以歼灭性打击。胜利后,中朝
人民军队为保持主动,向北转移,准备新的作战,至6月10
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从而结束了战争
第一阶段的作战。
中朝人民军队历时7个多月的作战,将“联合国军”从
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共毙伤俘敌23万余人,为抗
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实行战略防御,边打边谈,胜利结束战争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
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
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
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
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
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实行战略转变,朝鲜停战谈判开始。第一阶段作战结
束后,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趋于均衡,战场上形成了相持
局面。“联合国军”投入到战场上的总兵力增至69万余
人,中朝人民军队总兵力增至11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为77
万余人。但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经
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在日益强大的中
朝人民军队面前,其侵朝战争已无取胜希望,如将主要力
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
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
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
“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
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
过五次战役的实践,也深感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
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
愿意谈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
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
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据此,志愿军
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
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
下”。为锻炼部队,提高作战能力,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
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
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
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粉碎“联合国军”局部攻势和“绞杀战”、细菌战。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联合
国军”方面以补偿其海、空军优势为借口,无理要求将军
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队战线后方,企图不战而攫取1.2
万平方公里土地。遭到朝中方面坚决拒绝后,竟企图以军
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
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
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
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
役”即“绞杀战”。1952年初,美军对中朝军民还秘密地
进行了细菌战。对此,中朝人民军队予以有力的回击,取得
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反“绞杀战”和反
细菌战的胜利,并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建成“钢铁运输
线”。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主动进
行了战术反击作战,收复许多前沿阵地和10余个岛屿。在
这种形势下,“联合国军”方面被迫放弃无理要求,于11
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
议。
攻守均处主动,进行全线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强迫扣留朝中战俘,提出
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朝中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
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
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
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
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
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
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
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攻防作战
均处于更加主动地位。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
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广泛开展小部队战斗活
动,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
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1952年
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
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
(见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接着又取得
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规模较
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金化攻势”。
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
进展。新当选的美国第34届总统D.D.艾森豪威尔表示,如
果谈判还不成功,就要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
为此,“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组织了专门小组,制定
进行侧后登陆的计划。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
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加强了朝鲜东西海岸的防守兵
力和防御阵地,囤积了大量的作战物资。正面战场也作了
充分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
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
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促进停战实现。志愿军根据毛泽
东关于“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
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的指示,为促进停战实现,
与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
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
作出妥协。6月8日,关于战俘遣返问题达成协议;6月15
日,按照协议重新调整军事分界线的工作也将完成,在停
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南朝鲜当局却以“就地释放”为名,
强迫扣留战俘,并公然声称要“单独干”、“北进”,企图
破坏协议的签订。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
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再给南朝鲜军以打击,于7月中旬
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
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
停战的实现。
战争第二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共毙伤俘敌72万余人。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
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民的胜利
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的特点及其胜利的重大意义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
分之一、海军近半数的兵力投入到朝鲜战场,使用了除原
子弹以外的所有的现代化武器,然而却遭到失败。志愿军
毙伤俘敌71万余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消耗各种作战物资
730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经费达830亿美元。志愿军伤亡、
失踪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
经费为62亿元人民币。
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1)它是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
性局部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
两军较量异常激烈。在一个幅员狭小的战场上,战争双方
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到战争结束时,双方兵力总共达300
多万人。喷气式飞机广泛使用于战场。战场上的兵力密
度、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美国空军轰炸密度都超过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战争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
现代化技术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现代化诸
军、兵种联合作战,但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
助,内部矛盾重重。中国经济落后,志愿军武器装备处于
明显劣势,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队作战。
后虽有少量空军,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但中朝人
民军队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中朝人民的
全力支持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有巨大的政治优
势。(3)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濒海、地幅狭长、山高林
密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便于实施登陆作战和利用山地隐蔽
军队、组织防御,但不便于发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效能和
大兵团实施广泛机动。(4)志愿军出国作战,就地补给或取
之于敌都较困难,一切作战物资基本上靠国内供应,而且
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国空军的封锁破坏,供应困难,作
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联合国军”依赖其现代化装备,
能迅速完成补给,保障作战。这些特点,都制约着战争双
方的战争指导,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志愿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坚持按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战争,以高度的
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顽强的意志、无比的勇敢和
智慧,战胜了许多困难,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取得了
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中国人
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打
出了军威、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这场战争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增强
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3)这场战争由于双方都面对新的战场、新的作战对
象,因而作战样式、战略战术的运用,都有别于过去进行
的战争。喷气式飞机的大量使用、直升机直接用于作战、
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防御阵地体系的形成,给以后的战
争提供了新经验,促进了军事学术的发展。(4)中国人民志
愿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而且在
战争中学习战争,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
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促进了中国国防
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6日)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23 18:39:09 2000), 站内信件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6日)
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
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
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
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联合国军”向朝中边境分兵冒进
1950年10月上旬,“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朝中
边境推进,计划在西线(太白山脉以西)占领平壤、东线(太
白山脉以东)占领元山后,两线部队东西对进,会合后再向
北推进。15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和“联合国军”总司令
D.麦克阿瑟在威克岛就朝鲜战局举行秘密会议。会后,
“联合国军”加快进攻速度,17日占领咸兴,19日占领平
壤。于是,麦克阿瑟宣称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
朝鲜,并迅即改变其原定作战计划,命令部队以最快速度向
北推进,先控制边境要点,堵住朝鲜人民军退路,防止中
国军队介入,尔后再行全面占领。据此,东西两线部队采
取以师甚至以团或营为单位,分兵多路向朝中边境冒进。
此时,“联合国军”地面部队为23万余人,其中用于“三
八线”以北作战的13万余人。其战役布势是:西线为美军
第8集团军,有6个师另1个旅、1个空降团。其中:美军第1
军(辖第24师、英军第27旅及南朝鲜军第1师)由平壤地区向
新义州、朔州、碧潼方向推进;南朝鲜军第2军团(辖第6、
第7、第8师)由成川、阳德地区向楚山、江界方向推进;美
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及空降第187团为第8集团军预备
队,位于平壤、肃川地区。东线为美军第10军及其指挥的
南朝鲜军第1军团,有4个师。其中美军第10军(辖第7师、
陆战第1师)由咸兴、利原地区向江界及惠山镇方向推进,
南朝鲜军第1军团(辖首都师、第3师)沿海岸铁路线向图们
江边推进。
志愿军采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从三个方向秘密渡
过鸭绿江,向龟城、泰川、球场、德川、五老里一线开进。
计划在此线先组织防御,稳定战局,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
整顿;待装备、训练完毕,再组织反攻。20日,“联合国
军”已抵近或进至东线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未发现志愿军
入朝,仍放胆前进,兵力逐渐分散,西线右翼南朝鲜军第2
军团态势突出,且与东线部队之间敞开80余公里的缺口。
21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鉴于志愿军徒步开进,
已来不及在预定地区组织防御,遂电示志愿军改变原定计
划,争取战机,采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志愿军司令员
兼政治委员彭德怀随即调整部署:西线集中第40、第39、
第38军(附第42军第125师)在温井、云山、熙川以北地区,
分别歼灭南朝鲜军第6、第1、第8师,第66军主力立即入
朝,向铁山方向前进,准备阻击英军第27旅;以第42军(欠
第125师)在东线黄草岭、赴战岭及其以南地区阻击美军第
10军及南朝鲜军第1军团,保障西线主力的翼侧安全。25
日,“联合国军”在西线继续以师或团为单位分兵冒进,先
后进至博川、龙山洞、云山、温井、桧木洞、熙川一线。
为捕捉战机,彭德怀决心以军或师分途歼灭冒进之敌。26
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表示赞同,并指出:第一个战役需确
定以歼灭南朝鲜军第1、第6、第8师为目标,分为几个大小
战斗完成,然后再打美、英军。
10月25日7时许,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在云山
以北与进犯的南朝鲜军第1师先头部队接触,将其击退。10
时许,第40军第118师于温井西北两水洞地区与南朝鲜军第
6师第2团第3营和1个炮兵中队预期遭遇,即以拦头、截
尾、斩腰的战法将其全歼。当夜,第118、第120师乘胜前
进,占领温井。此战,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26日,南朝鲜军第6师先头营进至鸭绿江边的楚山,并
炮击中国边境,该师主力位于熙川地区;南朝鲜军第8师主
力由德川经球场进至熙川;南朝鲜军第1师主力进至云山地
区;美军第24师、英军第27旅分别进至龙山洞、博川地
区。志愿军为分途歼灭冒进之敌,迅速调整作战部署。28
日,第40军主力在温井以东龟头洞地区,向南朝鲜军第6、
第8师各2个营发起攻击,至29日晨将其大部歼灭。该军第
118师进至古场地区,于29日晚,将由楚山折返古场的南朝
鲜军第6师第7团大部歼灭。与此同时,第39军进至云山地
区,对南朝鲜军第1师构成三面包围。第66军进至龟城以西
地区,准备迎击美军第24师。第38军在南朝鲜军第8师南撤
后占领熙川。至此,西线志愿军主力已进至古军营洞、塔
洞、泰川以北、云山以北、温井、熙川一线,完成了战役
展开。
重创美军骑兵第一师
“联合国军”遭打击后,虽已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
但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故稍事调整后继续向北推进。
10月31日,英军第27旅进至定州、宣川;美军第24师进至
泰川、龟城,骑兵第1师由平壤调至云山、龙山洞地区;南
朝鲜军第1师主力向宁边地区转移,第8师退集球场地区,
第7师东调球场、德川地区;美军第2师北调安州地区作为
第8集团军预备队。其清川江以北的兵力虽增至5万多人,
但仍处于分散状态。此时,西线志愿军可集中10~12个师、
12~15万人作战,兵力居优势。据此,志愿军领导人决心
采取向敌侧后实施战役迂回、结合正面突击的战法,集中
兵力,各个歼灭南朝鲜军第8、第7、第1师,尔后视情况再
歼美、英军。各军按统一部署,于11月1日黄昏发起攻击。
第39军集中8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于16
时发起云山进攻战斗。至3日夜,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
大部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击溃美军骑兵第1师第5
团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5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在此期
间,第40军前出至龙柱洞及曲波院地区后,受阻于上九
洞、古城洞、墨时洞一线,未能达成包围宁边南朝鲜军第1
师主力的任务。第38军经球场沿清川江左岸攻击前进,占
领院里地区,对西线“联合国军”侧后构成威胁。第66军
主力进至龟城以西、以北地区,将美军第24师先头团阻于
大安洞以南。第50军第150师由安东(今丹东)渡江后进至新
义州以南,准备阻击进至南市洞的英军第27旅。
“联合国军”西线部队在遭到志愿军连续突击,其侧
后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于11月3日开始全线撤退,并以
南朝鲜军第1师在宁边东北地区,以美军第2师、南朝鲜军
第7师和第6师余部在价川、军隅里地区实施掩护。志愿军
随即转入追击作战。4日,第39军主力在上杨五里歼英军第
27旅1个榴弹炮兵营;第40军在龙渊洞歼美军1个加强连;第
38军攻占军隅里东北龙登里、飞虎山等地后受阻,配属该
军作战的第42军第125师占领德川,第50军前出至铁山、古
军营洞地区,第66军逼退美军第24师。是日,“联合国
军”除以一部兵力扼守清川江北滩头阵地外,主力已全部
撤至清川江以南,并占领沿江有利阵地。志愿军为保持主
动,乃于5日停止进攻,结束西线作战。
阻击美军第十军
10月25日,在西线反击作战的同时,为在东线阻击美
军第10军向江界推进,志愿军第42军(欠第125师)先以汽车
输送2个营至黄草岭、赴战岭地区,抢占要点,掩护军主力
开进。27日,军主力到达该地区后,即将第126师1个团部
署于赴战岭以北地区,以另2个团为军预备队;将第124师
部署于黄草岭以南草芳岭、烟台峰地区,并以该师1个加强
营控制小白山要点。28日~11月1日,第124师在人民军1个
炮兵大队、1个装甲兵联队的配合下,多次打退南朝鲜军第
3师的进攻。第126师第376团在南朝鲜军首都师1个团南撤
后,进占赴战岭。11月1日,美军第10军急调陆战第1师参
战。2日,该师与南朝鲜军第3师在50余架飞机、40余辆坦克
配合下,向志愿军烟台峰一线阵地猛攻。第124师防守部队
依托野战阵地,在给敌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出烟台峰阵
地。4日,美军和南朝鲜军以40余辆坦克、200余辆汽车和
装甲车组成快速突击部队,在飞机掩护下突进草芳岭。志
愿军和人民军防守部队在粮弹不足、饮水极缺的情况下,
顽强抗击,至7日将其阻于三巨里东西一带,有力地配合了
西线主力作战。此时,向惠山镇进攻的美军第7师也被人民
军阻于丰山地区。
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毙伤俘敌1.5万余人;志愿军伤
亡1万余人。
第一次战役,是我军在朝鲜战局极端严重的情况下,
仓促入朝投入交战的;我军把疯狂进犯的敌人从鸭绿江边
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企图在“感恩节”前占
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为朝鲜人民军赢
得了整顿时间,使我军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同美军及南
军作战的初步经验,增强了胜利信心,为尔后作战创造了
有利条件。我军在作战指导上的主要经验是,密切注视战
局的发展,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地修正作战计
划,提出新的作战方针,以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捕捉战机,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战役的实践证明,夜战、
近战和实施战役迂回,切断敌人后路,是趋利避害、扬长
避短、战胜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的有效战法。此次战役虽
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没有能够歼灭更多的敌人。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23 18:39:42 2000), 站内信件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
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
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
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志愿军诱敌深入
志愿军入朝参战并取得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使“联合
国军”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彻底破产。11月9日,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确定,在未完全判明中国军队参战意图
前,继续坚持以军事进攻迅速占领全朝鲜的原定计划,同时
批准“联合国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关于轰炸鸭绿江上所
有桥梁的计划。在朝鲜战场,麦克阿瑟准备发动“最后的
攻势”,计划先以地面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查明志愿军
实力和行动企图,以航空兵摧毁与封锁鸭绿江上所有桥梁
和渡口,阻止中国继续向朝鲜战场增兵;然后以美军第10
军在东线经长津湖西进,美军第8集团军在西线由清川江北
上,两军在江界以南武坪里会合,再向北推进,赶在鸭绿江
冰封前抢占全朝鲜。为实现这一计划,“联合国军”将在
汉城的美军第25师和新到朝鲜的土耳其旅、英军第29旅调
至西线,将新到朝鲜的美军第3师调至东线。此时“联合国
军”在前线的地面部队增至5个军共13个师3个旅另1个空降
团,计22万余人,比第一次战役增加8万多人;拥有飞机1200
余架。
第一次战役即将结束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
委员彭德怀判断“联合国军”可能重新组织进攻,提出了
巩固胜利、克服当前困难、准备再战的方针,如敌再进,
则让其深入后歼击之。11月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
东同意彭德怀提出的方针,并指出:德川方面甚为重要,志
愿军必须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
场,在该区域消耗敌人的兵力,把战线推到平壤至元山一
线,而以德川、球场、宁边以北以西区域为后方,才能对长
期作战有利。同时确定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计
12个师)立即入朝,在东线担任江界、长津方面的作战任
务。9日,毛泽东再次指出,志愿军应争取在一个月内,东
西两线各打一两个仗,歼敌七八个团,将战线推进至平
壤、元山一线。据此,志愿军采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
各个击破的方针,计划在西线将“联合国军”诱至大馆
洞、温井、妙香山、平南镇一线,集中6个军歼灭之;在东
线将其诱至旧津里、长津一线,由第9兵团歼灭之。此时,
志愿军已达9个军30个师38万余人,在东西两线均形成优势
兵力。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以配合正面作战,经志愿军与人
民军商定,由志愿军第42军2个营和朝鲜人民军1个联队组
成游击支队,渗透到孟山、阳德、成川之间地区,破坏交
通运输,袭扰敌人,并联络在敌后的人民军部队。
11月6日,“联合国军”以一部兵力开始实施试探性进
攻。志愿军按预定计划以部分兵力节节抗击,主力向后转
移,7日开始先后放弃黄草岭、飞虎山、博川和德川等地阵
地。10日,“联合国军”全线向北推进,但行动比较谨
慎,前进速度缓慢。志愿军为诱其尽快进入预定战场,分
散其兵力,遂于16日停止阻击中的反击行动,继续北撤。
“联合国军”被志愿军继续后退所迷惑,错误判断是“怯
战退走”,兵力“最多不过六七万人”,便加快进攻速
度。至21日,其西线部队进至嘉山、龙山洞至德川、宁远
一线,东线部队进至长津湖地区,完成了战役展开。此
时,志愿军主力已全部转移至预定集结地域,西线第50、
第66、第39、第40、第38军和第42军主力已分别到达定州
西北、龟城、泰川、云山、德川以北及宁远东北地区,东
线第9兵团已全部到达长津湖地区。
实施西线反击
11月24日,“联合国军”在全线发起圣诞节(12月25日)
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为进一步使敌人产生错
觉,继续以部分兵力实施运动防御,至25日将“联合国
军”诱至预定战场。当日黄昏,志愿军在西线发起战役反
击。以第38、第42军从翼侧攻击南朝鲜军第2军团第7、第8
师,发起德川宁远进攻战斗;以第40军向球场以北的新兴
洞、苏民洞地区美军第2师进攻,而后直插德川以西杜日
岭、西昌,阻美军东援;以第50、第66、第39军,分别在
定州、泰川、云山地区从正面攻击美军第1军所属第24师、
英军第27旅和南朝鲜军第1师部队。26日,第38、第42军占
领德川、宁远地区,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大部,打开
了战役缺口。“联合国军”为堵缺口,急调土耳其旅由价
川向德川方向、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由顺川向新仓里
方向机动,以阻止志愿军前进。为发展战役胜利,志愿军
领导人令第38、第42军分别向军隅里、三所里和顺川、肃
川攻击前进,实行双层战役迂回,切断美军第8集团军退
路,令清川江以西正面各军立即包围歼灭敌人。28日,第
40、第39军分别逼近球场、宁边;第66军进至古城洞、龙
山洞;第50军进至五龙洞。担任外层迂回任务的第42军攻
占北仓里,继续向假仓里方向前进。担任内层迂回任务的
第38军在戛日岭、于口站地区击破土耳其旅的阻击,占领
裴德站、瓦院地区。该军第113师于27日晚从德川出发,沿
小路向三所里迂回,14小时前进70余公里,于28日8时到达
三所里,切断了美军第9军由军隅里经三所里通往顺川的退
路。
28日,毛泽东致电志愿军领导人,祝贺德川、宁远作
战胜利,同时要求抓住战机,集中第42、第38、第40、第
39军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和第2、第25师等3个师主力。据
此,志愿军调整部署,继续进攻。至29日晨,第42军在月
浦里歼南朝鲜军1个营,进至新仓里时被美军骑兵第1师所
阻。第38军主力进至凤鸣里,途中歼土耳其旅一部。该军第
113师在三所里打退美军骑兵第1师10余次冲击,又抢占龙
源里,切断了美军第9军由军隅里通往顺川的另一条退路。
第39、第66军进到宁边以南地区,第40军进至院里地区,
第50军进到埔川以西地区。至此,美军第9军第2、第25
师,土耳其旅和美军骑兵第1师,南朝鲜军第1师各一部陷
入志愿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29日,西线“联合国军”开始全线退却。美军第1军撤
至安州地区,准备经肃川向平壤方向撤退;第9军收缩至价
川、军隅里地区,企图经龙源里、三所里向顺川突围;同
时,急调在顺川的美军骑兵第1师和位于平壤附近的英军第
29旅各一部北援接应。志愿军领导人为集中主力围歼美
军,令第113师坚决阻击南逃与北援之敌,第38军主力速向
第113师靠拢;令第42军速向顺川、肃川攻击前进;令正面
各军速向安州、军隅里方向进攻。29~30日,第38军主力
在凤鸣里地区歼美军第25师1个团大部。该军第113师在三
所里、龙源里顽强抗击,坚守阵地,粉碎了美军突围与北
援的企图。第40军攻占军隅里,歼美军第2师1个营后,主
力继续向安州方向前进。第39、第66军先后由宁边东南渡
过清川江,继续向南攻击前进,会同第38军歼击被围的美
军第9军所属部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50军从博川东南逼
近清川江,继续向安州方向前进截击美军第1军正在退却的
部队。第42军仍受阻于新仓里。12月1日,美军第9军从三
所里、龙源里突围无望,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转向安州方
向突围。由于志愿军外层战役迂回部队前进受阻,迟误了
插向顺川、肃川的时间,致使美军第9军得以经安州、肃川
退向平壤。
实施东线反击
志愿军在西线发起反击后,东线美军第10军(辖第3、
第7师和陆战第1师)并指挥南朝鲜军第1军团(辖首都师、第
3师)仍继续向北推进。至11月27日,美军陆战第1师主力位
于柳潭里、下碣隅里地区,一部在富盛里、古土里。第7师
主力和第3师一部向陆战第1师靠拢,以增强长津湖方向进
攻力量;第3师一个团位于社仓里以保障第10军主力翼侧的
安全。南朝鲜军首都师已越过清津向大津逼近,第3师主力
已进到端川以北地区。此时,志愿军第9兵团第20、第27军
在长津湖地区完成了反击作战准备,第26军主力正开往长
津东南地区。第9兵团为抓住美军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令
第20、第27军于当日黄昏发起反击。当时气温降至-30℃左
右,志愿军指战员在高山雪地顽强作战,至28日晨,将陆
战第1师主力及第7师1个加强团分别包围于下碣隅里、柳潭
里和新兴里地区,并攻占富盛里、死鹰岭、新垈里阵地,
切断了美军各被围部队之间及其与后续部队的联系。美军
被围部队为打开通路,连续不断地猛攻志愿军死鹰岭、富
盛里、新垈里阵地。第9兵团一面组织抗击,一面调整部
署,准备反击。
28日晚,第27军第80师和第20军第58师分别对新兴里
和下碣隅里展开攻击,因兵力不足,冻伤较多,仅在外围
毙伤美军1000余人。29日,美军陆战第1师被围部队分别向
第20军第58师和第60师扼守的死鹰岭和富盛里阵地猛攻。
第60师在富盛里、小民泰里一线阵地击退美军多次进攻,
并乘胜向古土里方向实施反击,毙伤俘敌近千人。30日
晚,第27军集中第80师和第81师主力对新兴里美军第7师第
32团、第31团1个营及师属炮兵营发起进攻,战至12月1日
将其全歼。此时,东线“联合国军”开始撤退。志愿军加
紧攻歼被围之敌。1~2日,第27军主力和第20军第59师在? 渌铩⑺烙チ氲厍 氪恿独锍吠说穆秸降?师主力展
开激战,歼其一部。3日,陆战第1师主力丢弃重装备撤往
下碣隅里,6日晨,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经古土里
继续向南突围。当日,志愿军第26军也投入作战,尾敌追
击。12日,美军陆战第1师在第3师的接应下撤回五老里。
其间,志愿军层层阻截,步步紧追,先后毙伤俘美军1400余
人,但未能将陆战第1师全歼。
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
“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遭到沉重打击后,麦克阿瑟
于12月3日命令部队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4日,志愿
军乘胜追击。6日,志愿军第39、第40军各一部和人民军第
1军团一道收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战
斗在敌后的朝鲜人民军和由志愿军联合组成的游击支队截
歼“联合国军”,先后收复镇南浦、铁原、新溪、沙里院等
重要城镇。16日,“联合国军”全部撤至“三八线”以南。
彭德怀考虑到南进过远,将增加以后作战困难,下令部队
进至“三八线”以北即停止追击。23日,西线各军在金川、
九化里、朔宁、涟川、铁原、华川等地区集结。人民军第1
军团越过“三八线”解放延安半岛和瓮津半岛,第2、第5
军团各一部进占春川、加平。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W.H.沃克
在撤退中身亡。东线,美军第7师一部和南朝鲜军第3师、
首都师于14日撤至兴南地区,美军陆战第1师余部亦撤向咸
兴、兴南。这时,人民军已于9日收复元山,将美军、南朝
鲜军陆上退路切断。于是东线“联合国军”便调集300余艘
舰船到兴南港,准备全部从海上撤退。志愿军第26、第27
军不顾连日作战疲劳,同人民军第3军团一起展开追击,17
日占领咸兴,19日占领涟浦机场并歼敌一部。“联合国
军”在兴南港以陆海空火力构成严密火网,掩护其部队登
船从海上撤逃。24日,中朝人民军队收复兴南地区。至
此,除襄阳外,联合国军”全部被打退到“三八线”以
南,第二次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志愿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志愿军歼灭
南朝鲜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给美军第2、第
7师和陆战第1师严重打击,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
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缴获与击毁各
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缴
获飞机6架。并将战线推至“三八线”南北地区,粉碎了
“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半部的企图,迫使其由进攻转
入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共伤亡3万余人。
第二次战役是紧接着第一次战役进行的,战役准备仓
促,时值寒冬而粮弹供应不足,困难重重,但我军将士不
畏艰难,顽强对敌,取得了超出预料的胜利,收复了“三八
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领土,迫使敌人由进攻转入
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
次战役由于正确地估量了敌我力量对比,适时调集兵力,
增强了我军的优势。我军在此次战役中充分运用了第一次
战役的经验,把实施战役迂回、切断敌人退路作为战役部
署的重点,注意将战役迂回同战术分割包抄相结合,并获
得了成功。此次战役表明,后方供应保障的状况,不仅影
响着战役规模及持续时间,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战役的决心
和部队的机动。我军在严寒地带欠缺作战经验,且后勤保
障匮乏,以致在战斗中出现了大批冻饿减员,严重影响了
作战行动。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23 18:40:16 2000), 站内信件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
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
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
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
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联合国军”整备再战
“联合国军”遭到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沉重打击后,
全线崩溃,被迫撤至“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转入防御。
美国政府对战争失败责任问题互相攻讦,对是否坚持朝鲜
战争意见分歧。英、法等主要参战国根据自身利益需要,
主张战争在“三八线”停下来。但美国政府从全球战略出
发,决意坚持侵朝战争。12月14日,美国与英国磋商后,操
纵联合国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鼓吹
先停火后谈判,企图争取时间,重整军队,准备再战。16
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
决定扩大征兵计划,加紧军工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12月26日,美国陆军副参谋长M.B.李奇微接任美军第8
集团军司令。他一上任就表示一旦实力允许便立即恢复攻
势。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电令“联合国军”总司令
D.麦克阿瑟:以保存“联合国军”力量为主,进行逐次防
御作战。31日,李奇微命令其部队防卫一条从临津江到
“三八线”的总战线,如被迫放弃阵地,则有秩序地按照
调整线实施后撤。为此,“联合国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
公里正面和60余公里纵深内,组成两道基本防线:第一道西
起临津江口,经汶山里沿“三八线”至东海岸的襄阳;第二
道西起高阳,经议政府、加平、春川、自隐里至东海岸的
冬德里。此外,在第二道防线至北纬37°线之间,还准备
了三道机动防线。其部署特点是:置南朝鲜军于第一线,
美、英军于第二线,并大部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地
区之交通要道上,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准备撤退。此
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为34万余人,基本防线的兵力
为13个师另3个旅约20余万人。此外,美军第10军(辖第3、
第7师和陆战第1师)在大田、大邱、釜山地区整顿,并转归
美军第8集团军统一指挥。
中朝军队打过“三八线”
在“联合国军”向“三八线”败退时,中央军事委员
会主席毛泽东于12月13日致电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
德怀,要求志愿军克服和忍受一切困难,协同朝鲜人民军
打过“三八线”。他指出: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
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
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我政治
上以很大的不利。据此,彭德怀决心集中志愿军6个军实施
进攻,在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突破“联合国军”的
“三八线”既设阵地防线,寻机歼敌,尔后再进行休整,准
备春季攻势。根据“联合国军”转入防御后战线缩短、兵
力集中的情况,确定此次作战采取“稳进”的方针,首先
集中兵力歼灭临津江东岸迄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南朝鲜
军,如发展顺利即相机占领汉城,如发展不顺利即适时收
兵。此时,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部队有31万余人,其部署
是:以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50军并加强炮兵6个团
组成志愿军右纵队,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在高
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
击,并分别从两翼向七峰山、仙岩里迂回,断敌退路,歼
灭当面南朝鲜军第6、第1师,得手后向议政府方向发展胜
利。以志愿军第42、第66军并加强炮兵1个团组成志愿军左
纵队,由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指挥,在永平
(不含)至马坪里地段突破,分别向中板里、济宁里方向实
施突击,以主力歼灭南朝鲜军第2师一部,得手后向加平、
清平里方向扩张战果,切断汉城、春川间的交通;另以1个
师向春川以北佯攻,牵制南朝鲜军第5师,策应人民军第2、
第5军团南进。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于东场里以东向汶山方
向佯攻,配合志愿军右纵队作战,并保障其右翼安全;第2
军团(欠2个团)、第5军团1个师,于战役发起前越过“三八
线”,在洪川东南隐蔽集结,准备配合正面进攻;第5军团主
力和第2军团2个团由杨口、麟蹄间突入,向洪川方向进
攻,配合志愿军左纵队作战。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志愿军
各部队从180公里外向作战地区隐蔽开进,主力在战役发起
前一周开始秘密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同时,将战役发起时
间选在1950年除夕。
将战线推进至三十七度线附近地区
12月31日17时,中朝人民军队按预定计划,经短促的
炮火准备后,全线发起进攻。志愿军右纵队在人民军第1军
团配合下,迅速突破南朝鲜军防御阵地。第39军第116师仅
用13个小时就突过临津江,前进12~15公里。该军第117师
担任纵队的右翼迂回任务,沿途打破南朝鲜军五次拦阻,
于1951年1月1日晨突入防御纵深15公里,攻占湘水里、仙
岩里地区,割裂了南朝鲜军第1师与第6师的联系。第38军
第114师担任纵队的左翼迂回任务,于1日12时突入防御纵
深20公里,占领七峰山,但在与第117师构成合围前,南朝
鲜军第6师大部已乘隙逃走。战至2日中午,志愿军右纵队
和人民军第1军团推进到坡州里、仙岩里、七峰山及议政府
东北一线,突入敌军防御纵深达15~20公里。志愿军左纵
队突破后,担任迂回任务的第42军第124师,不顾敌机威
胁,坚持昼间作战,沿途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于1日12时
前出到济宁里以南地区,切断了南朝鲜军第2师退路;担任
正面攻击的第66军主力,至2日先后占领修德山、上南淙、
下南淙地区,在第124师协同下,歼灭了该地区的南朝鲜军
第2、第5师各一部,毙伤俘3200余人。随后左纵队乘胜发
展进攻,占领加平、春川。人民军第2军团主力、第5军团
第12师向洪川、横城、原州方向攻击前进,第12师31日晨
进至洪川西南新垈里地区、威胁南朝鲜军后方,迫使其第3
师南撤。至1月2日,南朝鲜军扼守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崩
溃,汉城正面吃紧,美、英军东部翼侧完全暴露。李奇微
为避免十几万部队拥挤在汉江北岸背水作战,便下令全线
撤退,只以小部队在汉城以北高阳、道峰山、水落山一线
进行掩护,企图阻止中朝人民军队继续进攻。
1月3日,中朝人民军队转入追击作战。志愿军右纵队
第50军在高阳以北碧蹄里击退美军第25师1个营的抵抗后,
进至高阳以南佛弥地截断了英军第29旅退路,并于当晚全
歼该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及1个坦克中队,缴获和
击毁坦克31辆。第39军在议政府西南回龙寺与美军第24师
第21团遭遇,歼其一部,后又在议政府以西釜谷里歼英军
第29旅2个连。第38、第40军追至议政府东南水落山地区,
击溃美军第24师第19团。左纵队第42军主力和第66军1个师
分别由加平、春川渡过北汉江向洪川方向追击。人民军第
2、第5军团则继续在洪川、横城地区截击南朝鲜军。由于
中朝人民军队攻势凌厉,“联合国军”被迫于3日15时开始
撤离汉城。4日,第39、第50军及人民军第1军团各一部进
占汉城。5日,第50军及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渡过汉江,继续
追击,第50军于果川、军浦场歼美军空降第187团和土耳其
旅各一部。志愿军右纵队其余3个军在汉城东北地区集结待
命。第50军7日进占水原、金良场里;人民军第1军团8日收
复仁川港。志愿军左纵队4日占领洪川、阳德院里后,第42
军继续追击,于6日进占砥平里,并在横城西北梨木亭歼美
军第2师一部,8日攻占骊州、利川。与此同时,人民军第
2、第5军团占领横城、原州。
1月8日,“联合国军”在中朝人民军队打击下,撤至
北纬37°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鉴于
“联合国军”后撤似有计划进行,企图诱使中朝人民军队
深入后实施反击,也为避免前进过远而陷于不利地位,彭德
怀果断决定停止追击,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迅速突
破“联合国军”的“三八线”既设阵地和纵深防御,粉碎
其争取时间、整军再战的企图,毙伤俘敌1.9万余人(其中志
愿军歼敌1.2万余人),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37°线附
近地区。作战中,志愿军伤亡5800余人。
第三次战役是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
模的进攻战役。此役的胜利,将敌驱逐至三十七度线南北
地区,粉碎了敌妄图据守“三八线”既设阵地以备再犯的
企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敌人内部矛盾和失败情绪,扩大
了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的国际政治影响,推动了祖国人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持续高涨。此次战役,我军采
取了积极稳妥的作战指导方针;成功地达成了战役的突然
性,并在战术运用上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23 18:40:45 2000), 站内信件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
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
挥的南朝鲜(韩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
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
战役。
中朝军队由修整转入防御
“联合国军”在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第二、第三次战
役的打击下,丢失汉城,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由
此,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对朝鲜战争的战略问题,
是撤是守,再次展开争论,最后仍坚持不退出朝鲜的方针。
为争取时间,恢复攻势,挽回其失败影响,美国操纵联合
国大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所谓“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
案”,同时在国内大力扩军备战,在战场上加紧作战准
备,从美国本土和其他地区迅速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在朝部
队。1月15日,“联合国军”在水原至利川间采用“磁性战
术”(始终与对方保持接触,以消耗战制约对方的一种战术)
进行试探性进攻。当察觉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兵力不足、
物资供应困难时,决心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汉城,
将中朝人民军队压回到“三八线”以北。1月25日,美军第
8集团军司令M.B.李奇微指挥美军第1、第9、第10军和南朝
鲜军第1、第3军团共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计23万
余人,由西至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改变
过去分兵冒进作法,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
战法,将主力置于西线(南汉江以西),向汉城方向实施主
要突击,以一部兵力在东线(南汉江以东)实施辅助突击。
志愿军接连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士气高涨。但由于
连续作战,部队十分疲劳,兵员未得补充,物资供应不
足。因此,中朝人民军队从1951年1月8日起转入休整,计
划于3月发动春季攻势。当“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攻势
后,中朝人民军队于1月27日停止休整,转入防御作战。中
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根据当时部队困难
和战争将是长期的情况,经与朝鲜人民军商定,采取力争
停止敌人前进,稳步打开战局,并从各方面加紧准备,仍
作长期艰苦打算的方针。在打法上,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
防御,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有计划地后
退,待“联合国军”一部态势突出、翼侧暴露时,集中主
力实施反击,从翼侧威胁西线敌人主要进攻集团,以动摇
其布势,制止其进攻。此时,志愿军第一线部队有6个军21
万余人,朝鲜人民军有3个军团7万余人。具体部署是:由
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
(简称韩集团),在金浦、仁川及野牧里至骊州以北68公里地
段上组织防御,抗击“联合国军”向汉城方向的进攻;由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第39、第40、第42、第66军(简称
邓集团),在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司令官金雄指挥的第2、第
3、第5军团(简称金集团)配合下,在东线横城地区寻机实
施反击。
进行坚守防御和反击作战
1月25~28日,西线美军第1、第9军先后在野牧里至骊
州地段发起进攻,每日均在大量坦克、飞机、火炮的支援
下分多路轮番攻击。位于该线防御的韩集团,依托临时构
筑的野战工事,顽强坚守每一要点,战斗异常激烈。至2月7
日,将“联合国军”阻于汉江以南的内飞山、文衡山、武
甲山、杨子山一带,使其14昼夜只前进18公里,并付出很大
伤亡代价。这时,汉江开始解冻,汉江以南作战地区狭小,
韩集团为避免背水作战,于7日晚将在汉江西段的第50军主
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留一部兵力坚守南岸桥头阵
地;将在汉江东段的第38军仍留于汉江以南坚守原阵地,
继续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以保障东线反击作
战得以顺利进行。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也撤到汉江北岸进行
防御。“联合国军”自2月8日起,向汉江逼近,10日占领
仁川。
在东线,“联合国军”集中8个师,从1月31日起从原
州、武陵地区向砥平里、横城方向发起进攻。志愿军邓集
团和人民军金集团各以一部兵力节节阻击,诱敌深入。与
此同时,邓集团主力则分从高阳、东豆川里、金化地区向
阳德院里及洪川以南地域迅速开进,准备进行反击。至2月
9日,南朝鲜军和美军一部已进到砥平里、横城、下珍富
里、江陵一线,其中,南朝鲜军第8、第5、第3师前进至横
城以北约10公里,态势突出,翼侧暴露。中朝人民军队决心
乘此有利时机,采取两翼突击和正面攻击相结合的战法,实
施横城反击作战。
2月11日17时,邓集团多路向横城以北之南朝鲜军发起
反击:第42军第124师攻占上物安里和531高地后,继向鹰
峰、石子洞、广田攻击前进;配属该军的第39军第117师经
仓村、昆矣洞向横城西北方向进攻,一夜前进30余公里,
前出至鹤谷里、夏日地区,将横城西北南朝鲜军第8师的退
路切断,造成歼灭该敌的有利态势;第125师主力经居瑟
峙、下物安里、石花村进至横城西南之回岩峰,截歼了来
自横城方向的逃敌一部。第40军由正面下高垈、新垈里发
起突击,第118师割断南朝鲜军第8师的防线,迅速前出至广
田、碧鹤山、下草院里地区;第120师攻占圣智峰、梨木亭
等地,牵制当面之敌,支援第118师向纵深发展。第66军第
198师由五音山突破后,向草塘突击,歼敌一部;第196、第
197师突破后,向横城东南方向突击,在红桃山、国士峰受
阻。12日,邓集团已将南朝鲜军第8师大部包围于下加云北
山、鹤谷里和广田地区,经一天激战,将其3个团全部歼
灭。由于向横城东南方向突击的部队,到达指定的曲桥
里、德高山地区较晚,未能切断敌军退路;同时,已进至
回岩峰的部队未能及时渡过蟾江,因而使横城地区的南朝
鲜军第8师师部、第3师大部和美军第2师一部得以逃脱。人
民军第3、第5军团在横城东北向釜洞里、花田里、铜山地
区之敌发起攻击,于13日进至横城东南之鹤谷里、下安兴
里地区,歼灭南朝鲜军第3、第5师各一部,有力地配合了
邓集团的反击作战。中朝军队在横城地区共歼南朝鲜军和
美军1.2万余人。
此时,东线“联合国军”除在砥平里的部队驻守未动
外,其余部队被迫撤至原州、宁越、平昌、旌善等地。邓
集团决心歼灭砥平里之敌,而以一部兵力前出原州予以配
合。人民军部队向平昌、旌善方向扩张战果。砥平里有美
军第2师第23团和1个法国营、1个炮兵营、1个坦克连,共
6000余人,构筑了较坚固的防御工事。13日晚,邓集团以6
个团的兵力进行攻击。由于对其兵力和工事估计不足,仓
促投入战斗,加之参加攻击的部队建制多,通信联络不畅,
协同动作差,火炮又少,弹药也不足,以致当夜未能解决战
斗。14日,邓集团调整部署,以6个团再次进行攻击,虽然
将“联合国军”压缩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仍未能
歼灭。15日,“联合国军”的增援部队到达,原州地区之
敌也已集中。邓集团鉴于歼敌时机已失,遂于当晚停止进
攻,逐步向北转移。人民军在横城反击作战后,即向东南方
向发展进攻,收复平昌,逼近旌善,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作
战。砥平里战斗后,人民军也逐步向北转移。
在东线进行反击作战时,西线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1
个团始终坚守在汉江以南,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抗击
“联合国军”连续进攻,有力地配合了东线反击作战。砥
平里战斗后,该两军部队先后向汉江北岸转移。
2月17日,中朝人民军队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
用两个月时间,集结兵力,补充兵员,改善交通运输,囤积
作战物资,待“联合国军”深入后再行反击。防御部署是:
第一梯队由西向东依次为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志愿军第
50、第38、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5、第3、第2军团,共8
个军(军团),在西起汉江口,沿汉江北岸经杨平、中元山、
横城、烽火山、酒峰至下珍富里一线展开,并要求在纵深
25~30公里的防御地幅内抗击1个月。第二梯队为人民军第
1军团1个师和志愿军第26、第40、第39军共3个军1个师,
在西起汶山里,经议政府、铸锦山、青雨山、座防山、洪
川江北岸至洪川、丰岩里一线展开。
2月19日,“联合国军”首先在东线发动进攻,在中朝
人民军队的节节抗击下,进展缓慢,至3月6日推进到杨
平、横城、下松滨迄东海岸之江陵一线,将东西战线拉
平。7日,“联合国军”在西线以5个军共14个师又3个旅、
2个团的兵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朝人民军队根据汉江南
岸防御作战的经验,采取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系前重
后轻的战术原则,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运动防御。从10日
起,按预定计划将第一梯队各军逐步向北转移,由第二梯队
继续进行运动防御, 14日晨主动撤离汉城。“联合国军”
15日进占汉城, 16日以后继续采取“主力靠拢”、“等齐
发展”的战法和“磁性战术”向北推进,至23日,进占高
阳、议政府、加平、春川、瓦野里、注文津一线。中朝人
民军队采取重点设防、梯次配备、扼守要点、以点制面的
部署,以阻击结合反击、伏击、袭击等各种手段,依托每一
阵地节节抗击,予敌以大量杀伤。志愿军第26军在议政府
铁原地区防御战斗中抗击美军第1军主力进攻,作战38天,
毙伤俘敌1.58万余人。其间,美军空降第187团用飞机100
余架次,于汶山里地区伞降了约4000人和少量坦克、火
炮,企图切断正在向北转移的人民军一部的退路。由于该
部人民军此时已撤至临津江以北,致美军企图落空。28
日,美军进攻旺方山时,第一次使用直升机1架载步兵30余
人,实施机降,攻占了2个班的阵地。
战至3月底4月初,中朝人民军队全线转移至“三八线”
以北附近地区,“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4月15
日,志愿军第3、第19兵团已经入朝,分别在伊川、铁原、
平康地区和南川店、市边里、兔山地区完成集结,原在元
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也在平康、洗浦、淮阳地区完成集
结。“联合国军”发觉志愿军后续兵团到达,加上连续作
战部队损伤严重,因此除在铁原、金化地区继续发动进攻
外,在其他地区基本上停止了进攻。4月21日,“联合国
军”被阻止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杨
口、元通里、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中朝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
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毙伤俘敌7.8万
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使“联合国军”平均每
天付出近千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志愿军伤亡4.2
万余人。中朝人民军队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
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
件。此役也证明,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抗击现代化技术装备
之敌的进攻,实行坚守防御作战是极其困难的,一般不宜
采取。此役还充分证明,在艰苦而持久的防御作战中,大
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23 18:41:14 2000), 站内信件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第五次战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
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
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
中朝军队实施新的反击作战
1951年3月下旬,“联合国军”将战线推进到“三八
线”附近地区。这时,美、英、法等国对是否再次越过“三
八线”,以及用何种方式结束朝鲜战争,发生了争论。美国
政府在与英、法等国磋商后,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决定在
不扩大战争范围的前提下,继续稳步北进,待军事上占据
有利地位后,以实力政策为基础,或与中朝方面进行谈判,
或继续其军事行动。据此,“联合国军”于4月初再次越过
“三八线”,并计划从中朝人民军队侧后登陆,配合正面
进攻,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一线。4月11日,“联合国
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因与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侵朝政
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销一切职务,由M.B.李奇微继任“联合国
军”总司令。4月中旬,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
判断中朝人民军队可能于4月下旬或5月初发动攻势,遂决
定以一部兵力继续在铁原、金化、金城地区保持进攻,其
他方向暂时转入防御。此时,“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
队为6个军(军团)共17个师又3个旅、1个团,计34万余人。
第一线兵力为12个师另2个旅,第二线和后方兵力为5个师又
1个旅及1个团。其部署:美军第1军位于临津江两岸及涟川
以西地区,第9军位于涟川以东至华川地区,第10军和南朝
鲜军第3、第1军团分别位于杨口、元通里、杆城地区。美
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空降第187团及南朝鲜军第2师为
预备队,分别配置于春川、水原、原州地区。南朝鲜军第2
军团第8师位于大田。
中朝人民军队在第四次战役中,赢得了时间,掩护了
志愿军第19、第3、第9兵团集结,从而使志愿军第一线作
战部队增至3个兵团共11个军33个师另4个炮兵师,加上人
民军3个军团,总共60万余人,地面兵力居优势。但志愿军
新入朝兵团,对敌情、地形不熟,准备仓促;后勤保障尚无
重大改善,只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供应。志愿军司令员兼政
治委员彭德怀,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关于“战
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志愿军后续兵团到齐后
“再进行有力的新的战役”的指示,经与人民军商定,在
“联合国军”实施登陆之前发起第五次战役。战役的主要
目的是,消灭敌人几个师,挫败其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
权。在战役指导上,实行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战
役包围迂回与战术包围迂回相结合。在部署上,集中志愿
军3个兵团共11个军及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在汶山里至
春川间实施主要突击;以其中一部兵力从金化至加平劈开
战役缺口,将“联合国军”东西割裂,使其不能互相增
援。以人民军2个军团在东线牵制美军第2、第7师,使其不
得西援。以志愿军3个军位于肃川、元山、平壤地区,人民
军2个军团位于淮阳、沙里院地区,分别担任反登陆和反空
降任务。
西线实施主要突击行动
4月22日黄昏,中朝人民军队在全线发起反击。西线以
1个兵团从正面突击、2个兵团从两翼突击并实施战役迂回,
分割围歼当面之敌。左翼,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
轮指挥5个军,迅速突破“联合国军”防御。至23日夜,第
20、第27、第26军前出15~20公里,进占龙华洞、外药寺
洞、白云山地区,歼美军第24师、南朝鲜军第6师各一部;
第40军突入30余公里,前出到加平东北沐洞里地区,完成
战役割裂任务;第39军前出到华川以南原川里地区,将美
军陆战第1师隔于北汉江以东不得西援。正面,第3兵团副
司令员王近山指挥第12、第15、第60军,突破后在涟川以
北遭到美军第3师、土耳其旅抵抗,进展较慢, 24日晨进至
哨城里、永平地区,与“联合国军”形成对峙。右翼,第19
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指挥第63、第64、第
65军,突破临津江后,第63军攻占江南要点绀岳山,歼英军
第29旅一部(见雪马里战斗);第64军受阻于临津江南岸弥
陀寺以北地区,而此时兵团第2梯队第65军2个师也已渡过
临津江,致使5个师的兵力大部拥挤在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
狭小地区内,遭敌火力突击,伤亡较大,影响了向议政府
实施战役迂回和歼灭英军第29旅任务的按时完成。人民军
第1军团22日晚占领开城, 23日占领长湍,在两地各歼敌一
部。
25日,中朝人民军队调整部署后继续进攻。第19兵团
于24时前占领了汶山里、法院里、七峰山一线,歼南朝鲜
军第1师一部和英军第29旅格劳斯特郡团第1营及坦克团大
部,共4000余人。第3兵团攻占哨城里、钟悬山地区;第9兵
团占领云岳山、永阳里地区,各歼敌一部。中朝人民军队
经三昼夜连续作战,虽在加平方向打开战役缺口,对西线
“联合国军”翼侧造成严重威胁,但战役发展形成平推,
歼敌不多。26日继续发展进攻,并于当日占领“联合国
军”第二线阵地的锦屏山、县里、加平一线。至28日,第
19兵团攻占国祀峰、白云台地区;人民军第1军团在梧琴里
歼南朝鲜军第1师1个营大部。第3兵团进占自逸里、富坪里
地区。第9兵团攻占榛伐里、祝灵山、清平川、加平、春川
地区。是日,“联合国军”撤至汉城及北汉江、昭阳江以
南地区重新组织防御。美军骑兵第1师西调汉城,并于汉城
周围组成绵密的火制地带。中朝人民军队鉴于在汉城以北
歼敌机会已失,主力遂于29日停止进攻,结束第一阶段作
战。
在西线反击作战的同时,东线人民军第3、第5军团先
后向麟蹄以北南朝鲜军第5、第3师发起进攻,歼第5师第36
团大部和北援之南朝鲜军第7师第5团大部,有力地配合了西
线作战。
转移兵力再战东线
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整个战线呈西南向东北斜线态
势。南朝鲜军防守自隐里至东海岸一段,态势突出。中朝
人民军队为继续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使其难以抽
出兵力实施侧后登陆,并多歼南朝鲜军以孤立美军,决定
第3、第9兵团隐蔽东移,实施第二阶段作战。计划首先集
中兵力歼灭县里地区南朝鲜军第3、第5、第7、第9师,尔
后视情况再歼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11师。以第19兵团和人
民军第1军团在汉城东西地区渡江佯动,第39军主力南渡昭
阳江,掩护第3、第9兵团东移。
4月30日,“联合国军”为查明中朝人民军队动向,并掩
护其调整部署,以一部兵力转入反攻。至5月8日,进占高
阳、议政府、于论里、麟蹄、龙浦里一线。此后转入防
御,在勿老里至西海岸部署了美军6个师,英军、土耳其军
各1个旅,南朝鲜军3个师,以汉城为重点,成一线密集配
置。在勿老里至东海岸部署南朝鲜军首都师、第3、第5、
第7、第9、第11师,6个师成一线配置。美军第3师、英军
第29旅、美军空降第187团为预备队,分别配置于京安里、
永登浦、金浦地区。
5月16日黄昏,中朝人民军队发起第二阶段进攻。第9
兵团(第20、第27军,附第12军)及人民军第2、第3、第5军
团采取正面突破、两翼迂回、层层包围、多路钳击的战法,
在勿老里至雪岳山地段实施主要突击。第20、第27军各一
部于17日晨突入纵深25~28公里,抢占后坪里、砧桥、镇
东里、旺盛谷诸要点,切断了南朝鲜军第3、第9师南逃退
路,并于美山里、上南里地区将南朝鲜军第5、第7师击
溃,歼其5个营。18日,第20军在人民军第5军团配合下,
向被围于县里地区的第3、第9师展开猛烈突击,经两日激
战,将其大部歼灭,缴获全部重装备。第12军突破后,在
三巨里、自隐里地区歼南朝鲜军第5师第35团一部、美军第
2师2个营、法国营大部。19日,志愿军第12、第27军和人
民军第5军团各一部向南发展进攻,于20日进至束沙里、皮
木亭一线。第3兵团(第15、第60军,附第39军主力)向九城
浦里突击,负责割裂美军与南朝鲜军的联系和阻击美军第
10军,使其不得东援。第15军于17日晨攻占沙五郎峙等
地,18日在大水洞地区歼美军第2师第38团团部及第1、第2
营大部;第60军19日攻占洪川江以北法所里地区,使美军第
7师不得东援。第19兵团及人民军第1军团在高阳至加平宽
大正面上向议政府以南水落山及汉江以北磨石隅里、清平
川地区进攻,并于17日攻占上述各地,有力地牵制了“联
合国军”主力,保障东线进攻作战的胜利。
20日,东线南朝鲜军在中朝人民军队连续五昼夜的突
击下,撤至九城浦里、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美军第10
军主力逐次东移。美军第3师由京安里东调至丰岩里、下珍
富里地区,堵住战役缺口。南朝鲜军第2军团第8师由大田
北调平昌,建立纵深防御。至此,又形成东西相联的完整
防线。中朝人民军队经过连续作战,粮弹将尽,继续进攻
已有困难,加之西线美军已开始进攻,为保持主动,遂于
21日结束第二阶段作战。
移师“三八线”附近
中朝人民军队为争取主力集结休整,总结作战经验,
造成尔后有利态势,决定主力北移“三八线”南北地区。
为掩护主力转移和休整,各兵团留1个师至1个军的兵力,进
行运动防御,迟滞敌人前进。5月22日黄昏,第39、第15军
开始转移。23日晨,“联合国军”集中4个军13个师的兵
力,实施全线反扑。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的
“特遣队”为先导,在航空兵掩护下,主要沿汉城至涟
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多路向北推进。
中朝人民军队由于对“联合国军”迅速实施全线反扑
估计不足,转移的组织计划不够周密,担任运动防御的部
队,有的尚未进入防御地区,有的虽已进入但未很好控制
要点与公路,组织有效的交替掩护,以致全线出现多处空
隙,使“联合国军”的“特遣队”得以乘隙而入。志愿军
有的部队被隔于敌后。24~27日,第27军主力在麟蹄、县里
地区展开,英勇抗击美军第2师、空降第187团、南朝鲜军
第5师的进攻,将其阻于昭阳江南北地区,有力地掩护主力
转移。第60军第179、第180师在春川方向北汉江两岸地区
顽强抗击美军第7师、陆战第1师、南朝鲜军第6师的进攻;
因敌乘隙突入,第180师在驾德山地区几乎陷入敌人全面包
围,突围时由于指挥失误和组织接援不力,部队遭到重大
损失。被隔于深远敌后的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由于指挥
员沉着坚定,机智灵活,带领部队绕道翻越雪岳山,胜利
撤回,与主力会师(见三巨里撤退)。
27日,中朝人民军队迅速将志愿军第63、第64、第
15、第26、第20军及人民军第5、第2、第3军团主力,展开
于临津江、汉滩川以北、芝浦里、华川、杨口、杆城地区
进行防御。防守部队有重点地配备兵力,以火力封锁敌主要
进攻方向的公路、铁路,并机动灵活地出击,积极打击敌
人。28~30日,第65军对进攻涟川之美军第1军实施反击,
歼其一部;第20军对进占华川地区之美军第9军实施反击,
歼其一部。6月1日,志愿军第47、第42、第20、第27军于新
幕、伊川、鸡雄山、黑云吐岭一线构成纵深防线。至10
日,中朝人民军队将“联合国军”阻于“三八线”附近之
汶山、高浪浦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第五
次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中朝人民军队共投入了十五个军的兵力,取得
了胜利。经50天奋战,毙伤俘敌8.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
敌6.7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
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摆脱了第四次战
役时的被动局面,锻炼了新入朝的部队。经过这次较量,
“联合国军”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计,不得
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这次战役由于发起时间提前,准备比较仓促,战役歼敌
目标企图过大,进攻纵深过远,志愿军伤亡较大(7.5万余
人),因而取得的胜利不够圆满。在此次战役中,我军在作
战指导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即“打得急了一些”、“打得
大了一些”、“打得远了一些”。此役证明,在敌我技术
装备悬殊、特别是我缺乏空军掩护的情况下,“我军实行
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
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此役还突出地
暴露出我军后勤供应不能适应大规模作战的要求。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23 18:41:42 2000), 站内信件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此次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
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依托野战工事
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
局部进攻的作战。
战争双方为配合停战谈判加紧作战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经过前五次战役的较量,战争双方力量
趋于均衡。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举行。“联
合国军”力求通过局部军事行动给对方施加压力,并视谈
判进展情况,随时准备恢复全面攻势,将战线推进至平
壤、元山一线。为此,一面加强防御阵地,一面积极地进
行局部进攻准备。8月中旬,“联合国军”从前沿至纵深建
成3道防线,并部署了18个师、1个旅又1个空降团,其总兵
力为69万余人。中朝方面估计停战谈判将是非常困难和曲
折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指示志愿军:要极力提
高警惕,积极注意作战,准备对付在谈判期内敌军可能来一
次大的攻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轰炸,以期迫使朝中
方面订立城下之盟。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志愿军必须协
同朝鲜人民军大举反攻,将其打败。志愿军根据毛泽东的
指示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抓紧增调部
队,补充兵员,构筑工事,囤集物资,进行作战准备。至8
月中旬,中朝人民军队总兵力达11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77
万余人,人民军34万余人。在第一线部署了志愿军8个军,
人民军3个军团;在第二线和东西海岸部署了志愿军9个
军,人民军4个军团。
中朝人民军队进行夏季防御作战
7月下旬,停战谈判进行对军事分界线问题的讨论,
“联合国军”方面拒绝朝中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线”为军
事分界线的合理建议,以“补偿”其海空军优势为由,提
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队阵地后方,企图不战而
取得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这一无理要求遭拒绝后,其
代表竟扬言“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8月18
日,“联合国军”乘朝鲜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中朝人民军
队供应困难之机,在实施“绞杀战”的同时,发起夏季攻
势。主要进攻方向为人民军防守的北汉江东岸艾幕洞至东
海岸高城约80公里防御正面。在这个方向,先后动用美军2
个师、南朝鲜军5个师的兵力,企图夺取人民军部分阵地,
拉直登大里至芦田坪战线,使其与中部战线取齐,以改善
其防御态势,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让步。作战分两个阶
段:8月18~31日为第一阶段。“联合国军”以美军第2
师、南朝鲜军第7、第5、第8、第11师和首都师各一部,共
约3个师的兵力,向人民军第5、第2、第3军团防御正面实
施全面进攻。人民军在雨季洪水为害、交通运输困难及粮
弹不足的情况下,依托野战工事,连续作战七昼夜,至24日
阻止了“联合国军”的进攻。25日后,人民军以7个团的兵
力进行反击,至31日夺回失去的部分阵地。9月1~18日为
第二阶段。作战前,“联合国军”将美军陆战第1师、南朝
鲜军第5师师部及1个团调至第一线。人民军也将第6军团调
至第一线。9月1日起,“联合国军”不断以营、团兵力实
施进攻。人民军英勇作战,给“联合国军”以大量杀伤。至
18日,“联合国军”除在杜密里以北851高地至1211高地地
段继续进攻并持续至10月中旬外,其他地段被迫停止进
攻。在夏季防御作战中,人民军共毙伤俘“联合国军”4.6
万余人,阵地被突入2~8公里,失去土地179平方公里。
为配合人民军作战,志愿军第一线各军积极进行战术
反击。第27军于9月1~3日以3个团的兵力,在5个炮兵营支
援下,向金城以南注坡里东西地区“联合国军”7处阵地实
施反击,毙伤俘敌1900余人。第64、第47、第42、第26军各
一部,于9月5~6日分别向德寺里、338.1高地、中马山、
西方山、斗流峰等“联合国军”阵地反击,除中马山外皆
攻克,共毙伤俘敌2000余人,改善了平康地区的防御态
势。
中朝人民军队在夏季防御作战期间,共毙伤俘“联合国
军”7.8万余人,其中美军2.2万余人。
中朝人民军队进行秋季防御作战
“联合国军”在夏季攻势失败后,仍不甘心,又准备发
动新的攻势,以实现其在谈判中提出的无理要求。志愿军进
一步加强防御准备,强调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对敌进攻
的每一阵地必须与其反复争夺,不得轻易放弃。为增强防
御力量,将第65军调至开城地区;第68军从阳德地区调至
洗浦里地区,准备接替人民军第5军团防务;以第67军接替
第27军金城地区防务,第27军撤至马转里、阳德地区休
整。
9月29日,“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
法,在西线发起进攻。其直接目的是迫使志愿军放弃临津
江以东至铁原以西阵地,以解除对涟川至铁原交通干线的
威胁,并从翼侧威胁开城,为尔后夺占开城创造条件。当
日,美军第3师以2个步兵团,在坦克60辆、火炮100余门支
援下,向志愿军第47军防守的夜月山、天德山至大马里地
段进攻。第47军集中兵力,控制要点,连续击退美军多次冲
击,除夜月山外,均守住了阵地。10月3日,美军骑兵第1师
(机械化师)和第3师2个团(含菲律宾营)、泰国步兵第21
团、英联邦军第1师,在坦克200余辆、105毫米口径以上火
炮300余门及大量飞机支援下,向志愿军第64、第47军防守
的40公里正面进攻。在第64军当面,英联邦军第1师重点进
攻高旺山、马良山。第64军经5昼夜激战,在给敌以大量杀
伤后,主动撤至黄鸡山至伍炭里一线继续防御。英联邦军
第1师虽前进3公里,但因伤亡过大而被迫停止进攻。在第
47军当面,美军骑兵第1师、第3师共5个多团的兵力,重点
向天德山及其以西418高地进攻。防守该阵地的第141师1个
营抗击美军2个团的进攻,平均每天击退10余次冲击。激战
至5日,阵地变为焦土,最后副团长带10余名轻伤员在美军
三面包围下撤离阵地。6日后,美军每天以1个团以上的兵
力,在大量火炮、坦克、飞机支援下,对334高地至高作洞
地段实施逐点攻击。第47军防守部队与其展开反复争夺,
在予以大量杀伤后,于18日主动放弃该线阵地。至此,
“联合国军”在西线前进3~4公里,伤亡2.2万余人,被迫
停止进攻。
在东线,美军第2师2个团、南朝鲜军第8师1个团,从10
月5日开始向人民军第5军团防守的文登里地区进攻。7日,
志愿军第68军接替人民军第5军团的防务。8日,“联合国
军”的攻势转向北汉江东西地区的第67、第68军。当日,
美军第2师、南朝鲜军第8师在坦克40余辆配合下,向文登
里至北汉江地段实施进攻。第68军边接防边战斗,针对
“联合国军”大量使用坦克的特点,以步兵防坦克歼击
组、无坐力炮分队及工兵分队组成反坦克大队,设置反坦
克阵地,开展反坦克作战。经13昼夜战斗,毙伤俘敌7600
余人,击毁坦克28辆、击伤8辆,粉碎了“联合国军”以
“坦克劈入战”攻取文登里的企图。在第67军当面,“联合
国军”集中美军第7、第24师及南朝鲜军第2、第6师,在
200余辆坦克、14个炮兵营及大量飞机支援下, 于10月13日
发起进攻。第67军依托阵地顽强阻击,第一梯队师、团均组
织了反坦克分队,并在便于敌坦克通行的道路上,设置了
大量的防坦克障碍物,使敌坦克不敢大胆楔入。战至15日,
“联合国军”以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前进不足2公里,美
军第7师因伤亡惨重撤至二线休整。16日后,“联合国军”
转为集中兵力、火力对金城以南几处要点逐个进行攻击。
第67军以第201师接替第199师防务,以上级加强的第68军
第203师接替第200师防务。防守部队昼间抗击,夜间反击,
对每一阵地与敌展开反复争夺。战至21日,“联合国军”
以伤亡2.3万余人、损失坦克47辆的代价,占领了梨船洞地
区和烽火山、轿岩山等要点。22日,在第67军的顽强阻击
下,“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
志愿军在秋季防御作战中,共毙伤俘“联合国军”7.9
万余人;阵地被突入6~9公里,失去土地467平方公里。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在中朝人民军队刚刚转入阵
地防御,工事不坚,洪水为患,后方交通遭严重破坏,供应
困难等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作战中,共毙伤俘敌15.7
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11万余人)。志愿军伤亡3.3万余
人。“联合国军”占去土地646平方公里。这次作战,迫使
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并放弃其原来的无理要求。志
愿军战士在战斗中创造的马蹄形工事是坑道工事的雏形,
为以后建成以坑道?/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