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dian(基甸)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0 23:42:30), 站内信件
|
浅谈“以信求知”
(历史渊源)
在网上跟朋友讨论基督教信仰,“理性与信仰”的话题历久不衰,常常
成为热门。“知”与“信”的关系无论何种信仰都需要面对。“你怎麽
知道你所信的是真的?”的巨大问题实际指向神、哲学上所谓“知识论”
的问题。当基督徒谈及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的时候,或明确或隐含,
多多少少会涉及“以信求知”的概念。而当基督徒明确提及“以信求知”
这个词的时候,不认同基督信仰的朋友们的反应往往只是立即进行嘲笑
讥讽,偶有“批判”一二的,也常常显出对这个词的内涵的不甚了解。
所以甸不揣学浅,希望起个头,“浅谈”“浅谈”“以信求知”的知识
论,抛砖的意思。本来谈这个题目大有比我好的人选,如哲学思辩均强
的一乐兄和曾经用“以信求知”作笔名的小灶兄。不过我想我起了头,
他们也许就会拿“玉”出来的。:-)
〔历史渊源〕
“以信求知”拉丁文是"fides quaerens intellctum",英文是"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所以也可以表述为“信心寻求理解”。这个
概念由“古典”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AD354
-430)提出,源自对以赛亚书七:9的理解发挥。这节圣经和合本译作
“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按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也可译为“你
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了解”。小灶家页上那句“如果你相信,你就能
明白”的话我相信也是由此而来。
到了中世纪,理性在基督教神学中的角色仍然是经院派神学的重点课题,
奥古斯丁的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甸在谈康德一帖中和网上谈“证明上
帝存在”的朋友在帖子中都提到过的曾经进行“本体论证明”的安瑟伦
(Anselem, AD1033-1109),便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除了
“信心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ctum"),安氏还有一句
名言是“我信是为了理解”("credo ut intellegam")。安的两部“代表
作”,前篇本来叫做《默思信仰根据的典范》,后改名为Monologium
(“独白”),后篇最早的书名就叫《寻求理解的信仰》,?来改名为
Proslogium(“论证”),主要内容就是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
明”。我们今天谈起这个“证明”多半是把注意力放在“以纯粹理性证
明上帝存在”上面,而实际上在这个以“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
53:1)”开始的“证明”里面,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安瑟伦在
上帝面前诚恳的祷告,实在是人在上帝面前谦卑下来,祈望自己的理性
能够顺从上帝的旨意的态度的典范。安瑟伦对基督教神学的贡献之一,
就是这“祷告中的神学”。另一个贡献是以信心寻求知识的神学。实际
上安瑟伦试图做的事情,是信仰上帝的人试图去“证实”上帝的存在,
而不真是不信的人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安瑟伦的“证明”和经
院哲学的“理性主义”路线大有可批判的地方,但是安自己并不是理性
主义者,他认为理性仍是有其限制的。安的本体论证明虽然?来被康德
小老头在批判“纯粹理性”时“颠覆”,但其所表述的“祷告中的神学”
和“以信求知”的“知识论”却为“正统”基督教信仰所持守。安氏的
思想对基督教信仰和神学仍然留下宝贵的遗产,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到了阿奎那(Aquinas,AD1225-1274)的时代,经院神学为了基督
教神学“系统化”和“显明内在理性”的需要,开始从希腊哲学中寻求
“支持”,神学家们似乎对亚里斯多德情有独钟,认定他的理念可以为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提供理性的基础,也可以为对抗反对基督教的人士的
批判、护卫基督教信仰提供理性的基础。这也就是?来(改教以前的天
主教)的“护教学”采取的进路(其巨大影响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也许
仍然有所波及,看看今天基督徒在面对“理性主义”的“反教”时的一
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应”也许就可以体会一点点。。。)。阿奎那的雄
心壮志是要建构一种兼具信仰与理性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是?来经院神
哲学无所不包罗的“神学大全”的由来(阿奎那的巨著就叫《神学大全
》)。今天我们一提到“经院神哲学”,就想到“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几
个天使”之类的迂腐得可笑的“课题”,“理性主义”细菌侵蚀的病症
由此可见一斑。(当然阿奎那更以著名的证明上帝存在的“五法”而为
人所知。)阿奎那等人的“知识论”有一个致命的“先设”,即人的
“理性”尚未完全堕落,所以人可以通过“中立”的理性来认识上帝,
甚或仅仅靠理性就能认识上帝,而这与圣经所启示的“知识论”是背道
而驰的。
及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改教家们倡导的“回到圣经”,实际
上是对“经院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路的反动和抗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AD1483-1546)极力反抗亚里斯多德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统治,重
新正本清源回到奥古斯丁以信求知的原则,强调人的理性必须被信仰所
引导。加尔文(Calvin, 1509-1564)的《基督教要义》强调教义和教理,
与路德写的《信仰问答》一样将教义与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加尔文重新以
“知识”作为神学的主旨,也是溯源“以信求知”的理念,但是加尔文讲
的是救赎性的“以信求知”,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从改教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又有存在主义的祁克果、注重信仰经验的
士马赫莱、强调“历史意识”的特洛尔奇等等大家,他们的“知识论”也
逐渐走向“多元化”。在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的神学中,大概最引人注目
的还是巴特的(存在主义色彩的)“新正统神学”。而巴特希望建构的
“神学大厦”一方面确立传统的教义学(巴特的伟作即名为《教会教义学
》),一方面又力图与种种现代思潮“对话”。巴特仍然视神学为“信仰
寻求理解”,用他的话说,即“关于上帝的言说”。在北美,,还有蒂利
希(田力克)强调“处境化”的“系统神学”和范条(Van Til)注重“先设”
的神学、辩道学等等。范条的思想大概最少为人知,我一直特别希望对之
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一乐兄(有时间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下。(呵呵,
害一乐一把。。。:-))
浅谈“以信求知”(二、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信”与“知”,或者说“信仰”与“理解”的关系到底为何?基督教
信仰既然讲“信即得救”,强调“信心”,“理解”或者“理性”还有
什麽价值、“功用”?“因信称义”会不会引向反理性、“反智”的
“盲信”呢?
基督教信仰当然是讲“信而得救”的。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参见
哥林多前书一、二等章,约翰福音三章及罗马书等)是相信人的理性因
为人犯罪堕落也全然堕落了,人不可能靠着自己的理性来认识上帝,所
以人要认识上帝,必然出于上帝自己超越的启示,即自上而下的“神找
人”而不是抓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一样的“人找神”。但是基
督教信仰并不排斥理性,反而给理性适当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肯定
理性的价值。这样的“理性观”正是跟“以信求知”的思想一致的。
奥古斯丁是相信“因信称义”的“恩典神学”的。但是他同时强调信心
不是人得救的条件或者得救的原因--就是说人也不能指着自己的“信心”
自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
所赐的”(以弗所书二:8)。用同样强调“因信称义”的马丁路德的话
来说,“因信称义”是人【通过信】被上帝称为义,而不是【因为信】
就得称义--上帝的恩典称人为义,人以信来领受,信心是人得救的工具
和媒介,而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
信心既然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那麽信心的“功用”是什麽呢?
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信心只用于未见之事”,能够看见的事不需要
信心。对得救属上帝的人来说,上帝及上帝的道就是“未见之事”。所
以基督徒“认识上帝”是“以信开始,而以眼见来完成”。人从接受上
帝的恩典开始,直到最终能够明白看见上帝恩典的成全,就是“信仰寻
求理解”的过程。“信心”是基督徒当初“领恩”的媒介,“信仰”是
基督徒“得救”以?“知恩”所构成的理解。信心引导我们寻求对得救
的理解,正如保罗所说“。。。知道所信的是谁”(提摩太后书一:12)。
对奥古斯丁而言,真正的信仰必然需要寻求理解明白,“谁只相信他所
不知道的事,谁就不能说是寻见了”。更进一步地说,真正的信仰就是
真正的明白。因为我们的“信仰”并非一种“心理作用”,而是“终极
关怀”,要相信明白的是“绝对真理”。真理之为真理,绝对不决定于
我们心理上的认同。所以对真理的终极追求,就是对她的信仰和明白。
所以人凭信心接受上帝的启示与救恩,而信心必然寻求理解,形成系统
化的信仰。信心引导理性不断寻求更深的理解与明白。所以按照基督教
信仰或者说圣经的思想,基督徒都是“蒙恩得救”、“以信求知”、
“明白真道”。基督徒信仰的内容就是上帝启示的真理。而我们所信的
还要去理解、去明白,我们要“深知道所信的是谁”,不但相信他,而
且也要“知道”他、“认识”他。
说到“认识神”,最近有弟兄给我推荐福音派神学家J. I. Packer(帕
克)的书"Knowing God"的中译本《认识神》。这本书我早以久闻大名,
知道在福音派基督徒当中深具影响。据说英文版已是第二十多版,现任
Westminster神学院院长Samuel T. Logan甚至认为帕克的《认识神》是
本世纪最重要、最需要的神学著作。可我自己还没有读过。不过我今天
已经向“荣主书房”(订书传真号码1-800-795-1985)订购,过几天就
能收到他们邮寄来的书了。哪位网友看过这本书,可以先给我们介绍一
下,不要舍不得你的“玉”。:-)
奥古斯丁的“以信求知”的观点实际上是把理性置于信心之后,理性是
用来理解明白所信之道的。所以“以信求知”的的传统并不是相信基督
教信仰只限于理性能够确认的部分。信仰超越理性,它能够接触由启示
而来的真理,而这是理性难以测度了解的。理性的角色是在启示所得的
知识上建造,探索其含义究竟为何。中世纪的思想家吉尔松将基督教信
仰体系比喻为华丽的大教堂,它建立于理性的石基上,但是其巍峨的建
构却高出理性的基础,远超过理性所能了解的。而且奥古斯丁所谓的
“理解力”,并不是如康德所批判的“纯粹理性”,而是结合人的理智、
情感、意志的全人的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奥氏在《忏悔录》中所描述的
人寻找上帝的“心灵之旅”。
讲到“理性”,这里还有必要澄清一下“理性”和“理性主义”的不同。
尤其在网上的讨论中,显然有不少朋友常常将两者混淆而产生很多无谓
的含混不清的争论。“理性”是只人类思考的一种基本【功能】,它以
证据和论点为基础,在神学上可以是“中立”的(至少以“传统”的
“护教学”观念来看),对信仰不具威胁。而“理性主义”,则是单单
依靠理性,拒斥任何“上帝的启示”。理性主义来源于启蒙运动思想,
它相信理性无需任何其它助力,自己就能够供应人类知道需要知道的一
切事。理性主义把理性高抬到有能力判断宗教真理的地位。最好的例子
就是理性主义对基督教信仰的批判,比如对基督论、三位一体等等“不
合理的观念”的批判。至于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腐朽”破产被抛
弃,成为一种虚幻的理想,及至今天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思潮的泛
滥,实在可以说也是一种“幻灭”。今天在中文网上理性主义的“先设”
一再被人采取作为“以教反教”的法宝,“理性”的大旗被高举成为攻
击宗教信仰的“利器”,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以信求知”的信仰既拒斥“反智主义”、“反理性主义”,也对“理
性主义”有所批判。在今天中文网络关于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讨论
充满这些“主义”的“大环境”中,清理基督教信仰“以信求知”的
“知识论”,反思、检视我们“反(基督)教”或者“护教”的“信仰
先设”和“方法论”,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基督徒相信信
仰与知识的关系是“以信求知”,所以基督徒在网上跟其他寻求真理的
朋友在理性层面上的讨论才有价值,而另一方面,基督徒的“辩道”又
因为“以信求知”的信仰而不会落入“理性主义”的陷阱。基督徒“网
络辩道”的行为正是“以信求知”的“信仰实践”。
浅谈“以信求知”(三、神学“有什麽用”?)
〔神学“有什麽用”?〕
神学“有什麽用”?这个问题也跟“以信求知”密切相关。神学到底有
什麽价值?既然只有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的,任何人的领受都是相对的,
神学家也是人,那麽为什麽一定要学神学?人能靠懂一些“神学”得救
吗?当然不能。“知识”不能让人得救。不但如此,有时候甚至反而成
为人得救的绊脚石呢。因此对神学的认识的种种偏差很容易导致“神学
无用”的思想,甚至教会内外另人吃惊地一致--“神学无用”的“反智
主义”相当“流行”。从中文网上反对基督教的朋友对“神学”的“浅
薄”、“无聊”的呲之以鼻和某些“基督认信者”“我只信耶稣,神学
和知识轭杀灵性”的说法,到华人教会里面耳熟能详的“神学只不过是
人的学问。。。”(剩下的未尽之意就比较容易领会了)的批评,神学
被视为对基督徒的信仰而言无用甚或有害的东西,甚至简直就是青面獠
牙的鬼怪或者妖艳迷人但是食人血肉的妖精了。连一些“奉献”出来
“被迫”读了神学的人都常常大讲神学的可怕,让我们这些“一般群众”
对神学不禁心生畏惧,“怕怕”得紧。
一个认信的人真的能够没有“神学”吗?说“神学无用”的人需要回答
一个问题:你不读神学,不了解神学,又怎麽知道神学“有用”还是
“无用”?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用“价值判断”来判定
神学的价值了,而这就是说,你已经有了对“关于上帝的知识”的自己
的立场。而这正是神学范畴内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批评、反对学神学
的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神学”的立场,而且是一种很“强”的神学立场。
所以实际上没有人可以没有神学立场和神学思想。至于说“神学有害”,
则是把读神学的有限的人可能犯的错误归到神学本身上面去了。不读神
学的也会犯错误,而且应该说更容易犯错误。而正确的理论也可能被有
错误的人变成有害的东西。实际上,把圣经里面的“信则得救”的原则
用来建立一种“反神学的神学”,就象把圣经中的地方教会的原则用来
建立一种“反宗派的宗派”一样,正是“滥用神学”或者“错误的神学”
的好例子。网上好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谈“(尊重圣经权威是)基
要主义死路一条”和“除了耶稣,还有拯救”的人,本来就是在“言说”
某些具体的神学思想,而当有网友真正想认真跟持这样的“神学”的人
有理性层面上的交流的时候,他(她)往往却马上抬出“反智”的“免
战牌”来,说“我不CARE什麽神学,神学无用有害--轭杀灵性和爱心。。。
”或者“我不愿意跟你们作无谓的辩论。。。”等等。这样的“反神学
的神学”,其实很清楚,绝对不是没有神学,而恰恰是滥用神学。就象
违反逻辑的人说“我不care什麽逻辑不逻辑”正是滥用逻辑一样。
那麽从“以信求知”的观点来看,作为“人对神的言说”的神学到底有
什麽价值呢?“以信求知”不但是基督教信仰对“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的认识,也是对“神学”的意义的表述。简单的说,神学就是“以信求
知”的过程,是信仰寻求理解的表述与言说。普世基督教(包括天主教、
更正教及东正教等等)的神学传统对神学的意义的理解均以此“以信求
知”的知识论作为基础。
基于“以信求知”的以上帝为终极和知识源头的知识论既是绝对的--以
上帝为中心为基础,又同时是开放的--世上一切知识均可以是探索真理
的对象,这当然也包括神学--“人对上帝的言说”--本身。因此基督教
的真理观也是“以信求知”的。跟一般人误解的相反,这样的真理观并
不引向“真理的代表”那样的自以为是,恰恰相反,“以信求知”的真
理观认为没有人能够以真理为其“专利品”、以真理的占有者自居,我
们属于真理,多于真理属于我们。对基督信仰进行神学的反思与探讨,
是一个“以信求知”的过程,但是人的神学反省绝不等同真理与真理的
启示,所以神学本身更是开放的,需要不断地批判与验证。
故此,认为基督教信仰讲“信则得救”就意味着贬低神学--或者知识--
的价值,或者认为“因信称义”是“反理性主义”,这样的看法实际上
根本是对圣经思想--或者说“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断章取义、偏执
一端的误解。既然神学就是“以信求知”,那麽以寻求对信仰的理解为
目的的知识,或者神学,就是有其应有的价值的。有人也许又会提出一
个极端的例子,说如果一个农村老大娘目不识丁,但是她“口里承认、
心里相信”,而且对上帝大有信心,平时敬虔爱主,很有爱心,但是她
从来不懂任何的神学,难道她的信仰就不是真的,就比那些了解一些神
学的信徒“层次低”吗?回答当然是“不,她的信仰也是真的”,她是
得救的,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她不是迷信盲信的话,她没有学过“神学”
、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并不等于她就没有自己的“神学”立场,也不等
于她就没有“以信求知”的需要,因为“得救”并不象“订好天堂的机
票了”一样是基督徒属灵生命的“终结”,而只是“新生命”的开始。
比如说这位老大娘如果要给人传福音--当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然会做的
事情,她还是需要“言说”自己的信仰。当然,她可能因为文化水平等
的限制“说不好”,但是如果换成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知识素
养”的人,如果在“有人问到他心中盼望的原由”的时候,不能“以温
柔敬畏的心”好好“说出来”、“回答”别人,而原因是自己在真道上
不追求,只有浮浅的“信”而缺乏深入的“知”,那这个人作为一个信
徒就应该说是亏欠了上帝赐给他的才智,“灵命”没有相应的成熟了--
当然他仍然还是得救的,如果他仍然“信”的话。从这个角度来看,
“信心和知识(神学)”的关系跟“信心与行为”有一定的“平行”、
类似的地方。人也绝对不可能靠自己的行为得救。但是讲“因信称义”
绝对不是说行为就完全没有价值、基督徒不需要在行为上荣耀上帝了--
这又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割裂偏执”的误解或者曲解。圣经的启示从
来是平衡的、全面的,圣经讲“因信称义”,也讲要有与信心和“上帝
的生命”相称的行为(参见雅各书)。“称义”不是追求的结束,而是
“成圣”的道路的开始,“属灵生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说“神
学或者知识轭杀灵性”的人把“信”和“知”、“用心”和“用脑”对
立起来,实际上是非常极端、偏执的做法。
神学不仅对基督徒个人的“灵命”有价值,而且对基督教会也有重要的
意义。关于神学与教会的关系,素来在海外华人教会中倡导注重神学的
唐崇荣牧师指出:
“建立教会、福音广传,应以正统神学为出发点,然?推衍到布道,配
合神学,再产生实际的伦理效果,这教会才是健全。神学有如人之骨骼,
布道有如人之血肉。教会要健全,应以信仰为基础。”(唐崇荣《基督
论》)
唐牧师非常强调“正信”、“正知”的原则,而且象改教时期那些归正
的改教家一样,秉乘改革宗的传统,注重教会中神学的教育和训练。这
样一位擅长布道的牧师在华人教会比较轻视神学、对神学比较有偏见的
“大环境”中作如此呼吁,是值得华人基督徒深思的。
也许你看到这里觉得基甸有点在这里为“神学”正名,替“神学”打广
告的味道。老实说,矫枉过正,我还真是有点这意思。:)我自己虽然
是神学的“门外汉”,没有受过正统或者专业的训练,但是我不会因为
自己的知识缺乏而“酸葡萄”式地贬低神学的价值--正如我不会因为自
己圣经功底的浅薄而把在圣经上比我长进的人“打成”“拜圣经的基要
主义分子”一样。即使撇开“信仰”不谈单单从“学术”上说,跟中文
网上“文化夜郎”式的嘲笑轻看的观点相反,基督教神学是一门有悠久
历史和丰富的自身传统的一门学问,而且,用学术意向从美学、心理学、
哲学转向神学的“文化基督徒”刘小枫的话说,神学是“最高的知识学”。
在欧美的大学里,包括在神学院和其它综合性大学里面,神学至今是一
门训练严格、对人文知识素养要求很高的学科。神学研究仍然具有思想
和学术活力,优秀成果和杰出人才不断出现。
二十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在临终前为一位神学系
博士生题辞时说:“在所有知识学中,神学是最美的知识学,它最能触
动和丰富人的心灵和大脑,最贴近人之确实性,最明澈地探求一切知识
学最终要询问的真理。在所有知识学中,神学也是最艰难、最需小心审
慎的知识学,她最杜绝望而却步和狂妄自负。。。”。刘小枫在《走向
十字架的真》一书的前言中在这段话?面另外补充道:“神学不仅是最
美、最艰难的知识学,更是与每一个体的实存本身的问题贴合最紧的知
识学,是关于人之成人的知识学”。坦率地说,巴特和刘小枫的神学立
场我有不能认同的部分,但是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对真理、对“终极
关怀”的追求,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是我深深敬佩仰慕
的。巴特--跟另一位神学家、“现代殉道士”帮霍华一样--面对纳粹不
畏强暴、坚持“独立思考”的品格也令我动容。刘小枫以中国大陆学术
界的背景--在二、三十年前“宗教研究”还是“批判宗教战斗队”的事
情、“基督文化”更是绝对“弱势”的“环境”当中--能够通过哲学神
学等学术的批判反思而“找到上帝”、“认信”基督,更是“以信求知”
精神把人引向上帝的一个“神迹”。巴特和刘小枫的话也确实让我砰然
心动,对神学真的有点心向往之起来了。--如果说自己愿意做一个追求
真理的“知识分子”,就冲这一点,也应该去学学神学。更不用说希望
做一个“知道自己信什麽”,或者如J. I. Packer所说“认识神”的基
督徒了。虽然现在还没有条件,但是看上帝的带领吧。或许上帝怜悯我,
将来真的有机会去读一点神学也不一定。--我知道读神学很苦,但是我
相信值得--“以信求知”是值得去追求一辈子的。
===============================================================
主要参考资料:
陈佐人,《教义、神学与“文化基督徒”》,见《文化基督徒:现象与
论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香港,1997
A. E. McGrath,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中译本《基
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8
================================================================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基甸连线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
|
|